「首倡地」的答卷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準扶貧」生動實踐
(盛夏時節,花垣縣十八洞村千畝獼猴桃基地生機盎然。 陳敏捷 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鄒繼紅 金中基 鄧晶璡 黃婷婷 彭業忠
中國的脫貧故事,註定會在2013年,寫下深情而濃重的一筆。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湖南調研,一下飛機就直奔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
在這裡,總書記與大家拉家常、話發展,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論述。
「精準扶貧」是中國扶貧史上的偉大創舉。一場銘刻歷史的脫貧攻堅戰從十八洞村發起,歷時近七年之久,艱苦卓絕,波瀾壯闊。
首倡之地,舉國矚目。湘西州在這場大戰中,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時已過半,記者深入湖南脫貧攻堅「主戰場」湘西州,目睹決戰決勝時刻的壯麗場景,深刻感受書寫「精準扶貧」這份答卷的使命與擔當、艱辛與厚重。
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盛夏風景朦朧,雨絲花開。
施成富家門口的「精準坪飯莊」招牌,被雨水洗得更亮了。82歲的施成富下廚炒臘肉,招呼來往遊客。他家開辦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率先脫貧致富。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在施成富家門前空地上召開座談會,「精準扶貧」重要論述迴蕩山谷。
「看到屋,走得哭。」十八洞村,當時是一個交通落後、村容破舊的深度貧困村,年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村裡40歲以上的光棍,就有37個。
這樣一個窮鄉僻壤的深山苗寨,怎麼脫貧?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總書記殷切提出這十六字方針,還特意囑託當地幹部,不能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沒有變化。
「精準扶貧,這個說法還是頭回聽到。」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施金通告訴記者,萬眾矚目下的十八洞村,既有動力,也有壓力。
精準扶貧,先得精準確定「扶持誰」。在城裡買房的不評,篩選得經過戶主申請、群眾票決、公告公示等程序……十八洞村精準識別出136戶貧困戶、542名貧困人口,家家戶戶都服氣。
村裡地少,人均僅0.83畝。十八洞村搞起「飛地」果園,在相鄰的紫霞村建了千畝獼猴桃產業園,貧困戶以產業扶貧資金入股,產品直銷粵港澳大灣區。
曾經苦甲天下,而今華麗蝶變,十八洞村的鄉村遊、獼猴桃種植、苗繡等產業風生水起。
2017年,十八洞村整體脫貧。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4668元,比全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高出了3101元,村裡大齡青年全部脫單。
十八洞村積極探索精準扶貧的經驗,在湖南學習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大會上推廣。
湖南在全國率先開展精準識別,推行建檔立卡,建立基礎數據平臺;率先探索出產業發展「四跟四走」法,即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
2016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湖南代表團審議時,高度肯定了湖南「四跟四走」模式。十八洞村成為全國脫貧攻堅典型。
十八洞村形成的可複製可推廣經驗,正在三湘大地開花結果。
新化縣油溪橋村,永順縣科皮村、高坪村,桑植縣紅軍村等一大批「十八洞姊妹村」脫穎而出,從省級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特色村莊。
8249萬——這一令人牽掛的數據,是2013年底我國貧困人口總量,其中百分之八在湖南。
東有羅霄山,西連武陵山,地處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湖南,有51個貧困縣。武陵山腹地湘西州,是2013年全國最窮的33個市州之一。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中,就有7個在湘西州,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以前出門要爬懸崖。」搬遷戶吳愛英,過去居住的臘爾山雷公潭苗寨,地處幽深的峽谷。村裡的孩子去上學,每天要在懸崖上攀爬,有的跌落致終身殘疾。至今回憶,她仍心有餘悸。
與深度貧困決戰,艱難困苦何其之大。直到2017年,硬是把峽谷裡的35戶147人,全部搬到了集中安置點同福苗寨。新寨里舖好了水泥路,吳愛英的小兒子走20分鐘就可到鎮裡上學。
貧困有多深,脫貧攻堅的責任就有多重!
首倡之地當擔首倡之責,當有首倡之為。首倡地就是「主戰場」。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介紹,省委、省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舉全省之力投入湘西「主戰場」。
這些年,省委書記杜家毫、省長許達哲多次深入武陵山決戰現場。全省兩次在湘西州召開大會,推進脫貧攻堅戰役。
在每年專項扶貧資金中,湖南把中央安排到貧困縣的30%、省裡預算總量的35%,都切塊給湘西州。
20多個省直單位派出幫扶隊員200名;長沙等6市連續26年對口幫扶湘西州6縣,近年又新增郴州市對口幫扶鳳凰縣;山東濟南以東西協作之名結對湘西州,合力攻克湘西之貧。
「湘西州的成敗,決定著湖南脫貧攻堅的成敗。」湘西州委、州政府一仗接著一仗打,一年接著一年幹,扛牢責任、盡銳出戰。
湘西州在全省率先成立「攻堅辦」,連續7年出臺脫貧攻堅「1號文件」,打造發展生產、鄉村旅遊等脫貧攻堅「十大工程」。
全州集結起1740個工作隊駐村幫扶,近6萬名黨員幹部與16萬餘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
黨員幹部奮戰脫貧攻堅一線,砥礪了初心使命,錘鍊了黨性作風。
一處處黃牆青瓦,門口紅燈籠,屋外有菜地。昔日深度貧困的鳳凰縣夯卡村,如今呈現出「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山水田園畫面。
「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夯卡村黨支部書記麻金革說,如今群眾上訪少了,幹部下訪多了,幹群關係密切了,跟共產黨走更堅定了。
貧有百種,困有千樣。老、少、邊、窮,是湘西州的基本州情。
歷經多輪扶貧的湘西州,過去有過深刻教訓:工作組一撤,又「一夜回到從前」。
「既要幫扶,更要群眾自發自覺。」龍山縣雲頂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張向陽深有感觸。
2018年2月,張向陽剛駐村時,迎來的不是歡呼,而是村民的質疑:「雲頂這麼窮,過不了幾天,他就會開溜的。」
了解村民顧慮後,幫扶隊發展一批年輕黨員帶頭搞建設,邀請外界學者、社會團體等來村旅遊,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在的收入和鮮活的思想。
村民們漸漸發現,一直奔跑在眼前的豬、牛、羊、雞就是致富寶貝。他們不等不靠了,家家戶戶主動辦起農家樂或民宿。
「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總書記在十八洞村的殷殷囑託,時刻提醒著湘西人民。
因病、因學致貧是湘西人民的貧困主因。湘西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每年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4萬人左右,把農村貧困人口在縣域內住院報銷比例穩定在87%左右,在政策上扎牢民生兜底網。
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貧困村,投資49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全州建成安置住房近2萬套,8.1萬貧困戶挪窮窩、搬新居。
茶葉、油茶、菸葉、柑橘、蔬菜、獼猴桃、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8大特色產業,近幾年在湘西州迅速崛起,其中種植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450萬畝。每個貧困村都有1個以上當家產業,有條件的貧困戶有1個以上增收項目。
山清水秀的生態資源,是發展旅遊產業的獨特優勢。
剛漫步在鳳凰古城的青石板路,瞬間又掉入了一片原生態的山寨。有著500多年歷史的竹山苗寨,搖身一變成了新潮的「網紅」景區。
一大早,村民吳國安牽著牛來到稻田,一手扶犁,一手揚鞭。不遠處,遊客們饒有興致地觀看吳國安的「表演」,沉浸式體驗著農耕文化。
吳國安是景區的「演員」,每個月工資2000元,一同犁地的黃牛也能「拿」4000元的年薪。
湘西州挖掘出「土家探源」和「神秘苗鄉」兩條旅遊精品線路,捧紅了花垣十八洞村、古丈墨戎苗寨、鳳凰竹山村,帶動10.2萬人脫貧。
栽下「產業樹」,收穫「幸福果」。湘西州有三分之二的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產業脫貧,鼓了腰包,富了腦袋。去年底,湘西州7個深度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最貧困的臘爾山、呂洞山兩大高寒連片區,貧困發生率分別從2013年的40%、34.4%,降到0.96%、0.62%。
千年土家苗寨換了人間。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說,近7年,是湘西州減貧人口最多、農村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增收最快、最有獲得感的時期。
這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大考,終於走到了交卷的決勝之年。
從2013年到2019年,湘西州貧困人口由65.78萬人減至1.5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1.93%降至0.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至10046元。
這組沉甸甸的數據來之不易,標誌著湘西州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的勝利,湖南攻克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堡壘。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湘西人民又有了新期待、新奮鬥。
「大家一心,再建新功!」吉首市馬頸坳鎮隘口村黨支部書記向天順向記者介紹,州裡把黃金茶作為品牌打造,村裡為此制定了2025年規劃,建設茶園花海、茶谷飛瀑等景觀,大步邁在了鄉村振興的小康路上。
扶志與扶智,猶如兩把「金鑰匙」,讓「曾經怎麼扶也扶不起來」的湘西州脫胎換骨,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自信和動力正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
「行百裡者半九十。」湘西州不忘初心、毫不鬆懈,決心把短板補得更紮實一些。
吉首市於2017年摘帽後,連續兩年對全市40個重點村增投資金;鳳凰縣對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已脫貧戶,因戶需求給予產業就業等扶持。
眼下,湘西州正緊鑼密鼓地開展脫貧攻堅質量「回頭看」問題整改。未脫貧戶脫貧的短板、已脫貧戶穩定脫貧的隱患、貧困村退出存在的薄弱環節……以問題為導向逐個擊破,脫貧成果在繼續鞏固提升。
一個立志要建成「自然山水大畫園、民族風情大觀園、綠色產品大莊園、休閒旅遊大樂園、和諧宜居大家園」的新湘西,正向世界自信亮相。
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上,戰勝千百年貧困的湘西人民更加精神抖擻,正在奮力攻克最後貧困堡壘,以出色的答卷向習近平總書記、向黨和人民報告!
原載《湖南日報》(2020年7月27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