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倡地」的答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準扶貧」生動實踐

2021-01-09 紅網

「首倡地」的答卷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準扶貧」生動實踐

(盛夏時節,花垣縣十八洞村千畝獼猴桃基地生機盎然。 陳敏捷 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鄒繼紅 金中基 鄧晶璡 黃婷婷 彭業忠

中國的脫貧故事,註定會在2013年,寫下深情而濃重的一筆。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湖南調研,一下飛機就直奔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

在這裡,總書記與大家拉家常、話發展,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論述。

「精準扶貧」是中國扶貧史上的偉大創舉。一場銘刻歷史的脫貧攻堅戰從十八洞村發起,歷時近七年之久,艱苦卓絕,波瀾壯闊。

首倡之地,舉國矚目。湘西州在這場大戰中,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時已過半,記者深入湖南脫貧攻堅「主戰場」湘西州,目睹決戰決勝時刻的壯麗場景,深刻感受書寫「精準扶貧」這份答卷的使命與擔當、艱辛與厚重。

湘西十八洞村梨子寨,盛夏風景朦朧,雨絲花開。

施成富家門口的「精準坪飯莊」招牌,被雨水洗得更亮了。82歲的施成富下廚炒臘肉,招呼來往遊客。他家開辦了村裡第一家農家樂,率先脫貧致富。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在施成富家門前空地上召開座談會,「精準扶貧」重要論述迴蕩山谷。

「看到屋,走得哭。」十八洞村,當時是一個交通落後、村容破舊的深度貧困村,年人均純收入僅1668元。村裡40歲以上的光棍,就有37個。

這樣一個窮鄉僻壤的深山苗寨,怎麼脫貧?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總書記殷切提出這十六字方針,還特意囑託當地幹部,不能搞特殊化,但是不能沒有變化。

「精準扶貧,這個說法還是頭回聽到。」十八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施金通告訴記者,萬眾矚目下的十八洞村,既有動力,也有壓力。

精準扶貧,先得精準確定「扶持誰」。在城裡買房的不評,篩選得經過戶主申請、群眾票決、公告公示等程序……十八洞村精準識別出136戶貧困戶、542名貧困人口,家家戶戶都服氣。

村裡地少,人均僅0.83畝。十八洞村搞起「飛地」果園,在相鄰的紫霞村建了千畝獼猴桃產業園,貧困戶以產業扶貧資金入股,產品直銷粵港澳大灣區。

曾經苦甲天下,而今華麗蝶變,十八洞村的鄉村遊、獼猴桃種植、苗繡等產業風生水起。

2017年,十八洞村整體脫貧。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4668元,比全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高出了3101元,村裡大齡青年全部脫單。

十八洞村積極探索精準扶貧的經驗,在湖南學習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大會上推廣。

湖南在全國率先開展精準識別,推行建檔立卡,建立基礎數據平臺;率先探索出產業發展「四跟四走」法,即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

2016年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全國「兩會」湖南代表團審議時,高度肯定了湖南「四跟四走」模式。十八洞村成為全國脫貧攻堅典型。

十八洞村形成的可複製可推廣經驗,正在三湘大地開花結果。

新化縣油溪橋村,永順縣科皮村、高坪村,桑植縣紅軍村等一大批「十八洞姊妹村」脫穎而出,從省級貧困村一躍成為全國特色村莊。

8249萬——這一令人牽掛的數據,是2013年底我國貧困人口總量,其中百分之八在湖南。

東有羅霄山,西連武陵山,地處兩大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湖南,有51個貧困縣。武陵山腹地湘西州,是2013年全國最窮的33個市州之一。湖南11個深度貧困縣中,就有7個在湘西州,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以前出門要爬懸崖。」搬遷戶吳愛英,過去居住的臘爾山雷公潭苗寨,地處幽深的峽谷。村裡的孩子去上學,每天要在懸崖上攀爬,有的跌落致終身殘疾。至今回憶,她仍心有餘悸。

與深度貧困決戰,艱難困苦何其之大。直到2017年,硬是把峽谷裡的35戶147人,全部搬到了集中安置點同福苗寨。新寨里舖好了水泥路,吳愛英的小兒子走20分鐘就可到鎮裡上學。

貧困有多深,脫貧攻堅的責任就有多重!

首倡之地當擔首倡之責,當有首倡之為。首倡地就是「主戰場」。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介紹,省委、省政府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舉全省之力投入湘西「主戰場」。

這些年,省委書記杜家毫、省長許達哲多次深入武陵山決戰現場。全省兩次在湘西州召開大會,推進脫貧攻堅戰役。

在每年專項扶貧資金中,湖南把中央安排到貧困縣的30%、省裡預算總量的35%,都切塊給湘西州。

20多個省直單位派出幫扶隊員200名;長沙等6市連續26年對口幫扶湘西州6縣,近年又新增郴州市對口幫扶鳳凰縣;山東濟南以東西協作之名結對湘西州,合力攻克湘西之貧。

「湘西州的成敗,決定著湖南脫貧攻堅的成敗。」湘西州委、州政府一仗接著一仗打,一年接著一年幹,扛牢責任、盡銳出戰。

湘西州在全省率先成立「攻堅辦」,連續7年出臺脫貧攻堅「1號文件」,打造發展生產、鄉村旅遊等脫貧攻堅「十大工程」。

全州集結起1740個工作隊駐村幫扶,近6萬名黨員幹部與16萬餘戶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

黨員幹部奮戰脫貧攻堅一線,砥礪了初心使命,錘鍊了黨性作風。

一處處黃牆青瓦,門口紅燈籠,屋外有菜地。昔日深度貧困的鳳凰縣夯卡村,如今呈現出「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山水田園畫面。

「2017年實現整村脫貧。」夯卡村黨支部書記麻金革說,如今群眾上訪少了,幹部下訪多了,幹群關係密切了,跟共產黨走更堅定了。

貧有百種,困有千樣。老、少、邊、窮,是湘西州的基本州情。

歷經多輪扶貧的湘西州,過去有過深刻教訓:工作組一撤,又「一夜回到從前」。

「既要幫扶,更要群眾自發自覺。」龍山縣雲頂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張向陽深有感觸。

2018年2月,張向陽剛駐村時,迎來的不是歡呼,而是村民的質疑:「雲頂這麼窮,過不了幾天,他就會開溜的。」

了解村民顧慮後,幫扶隊發展一批年輕黨員帶頭搞建設,邀請外界學者、社會團體等來村旅遊,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在的收入和鮮活的思想。

村民們漸漸發現,一直奔跑在眼前的豬、牛、羊、雞就是致富寶貝。他們不等不靠了,家家戶戶主動辦起農家樂或民宿。

「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總書記在十八洞村的殷殷囑託,時刻提醒著湘西人民。

因病、因學致貧是湘西人民的貧困主因。湘西州聚焦「兩不愁三保障」,每年資助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14萬人左右,把農村貧困人口在縣域內住院報銷比例穩定在87%左右,在政策上扎牢民生兜底網。

對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貧困村,投資49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全州建成安置住房近2萬套,8.1萬貧困戶挪窮窩、搬新居。

茶葉、油茶、菸葉、柑橘、蔬菜、獼猴桃、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8大特色產業,近幾年在湘西州迅速崛起,其中種植特色產業基地面積達450萬畝。每個貧困村都有1個以上當家產業,有條件的貧困戶有1個以上增收項目。

山清水秀的生態資源,是發展旅遊產業的獨特優勢。

剛漫步在鳳凰古城的青石板路,瞬間又掉入了一片原生態的山寨。有著500多年歷史的竹山苗寨,搖身一變成了新潮的「網紅」景區。

一大早,村民吳國安牽著牛來到稻田,一手扶犁,一手揚鞭。不遠處,遊客們饒有興致地觀看吳國安的「表演」,沉浸式體驗著農耕文化。

吳國安是景區的「演員」,每個月工資2000元,一同犁地的黃牛也能「拿」4000元的年薪。

湘西州挖掘出「土家探源」和「神秘苗鄉」兩條旅遊精品線路,捧紅了花垣十八洞村、古丈墨戎苗寨、鳳凰竹山村,帶動10.2萬人脫貧。

栽下「產業樹」,收穫「幸福果」。湘西州有三分之二的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產業脫貧,鼓了腰包,富了腦袋。去年底,湘西州7個深度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最貧困的臘爾山、呂洞山兩大高寒連片區,貧困發生率分別從2013年的40%、34.4%,降到0.96%、0.62%。

千年土家苗寨換了人間。湘西州委書記葉紅專說,近7年,是湘西州減貧人口最多、農村面貌變化最大、群眾增收最快、最有獲得感的時期。

這場前所未有的脫貧攻堅大考,終於走到了交卷的決勝之年。

從2013年到2019年,湘西州貧困人口由65.78萬人減至1.57萬人,貧困發生率由31.93%降至0.6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29元增至10046元。

這組沉甸甸的數據來之不易,標誌著湘西州脫貧攻堅取得階段性的勝利,湖南攻克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堡壘。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湘西人民又有了新期待、新奮鬥。

「大家一心,再建新功!」吉首市馬頸坳鎮隘口村黨支部書記向天順向記者介紹,州裡把黃金茶作為品牌打造,村裡為此制定了2025年規劃,建設茶園花海、茶谷飛瀑等景觀,大步邁在了鄉村振興的小康路上。

扶志與扶智,猶如兩把「金鑰匙」,讓「曾經怎麼扶也扶不起來」的湘西州脫胎換骨,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自信和動力正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

「行百裡者半九十。」湘西州不忘初心、毫不鬆懈,決心把短板補得更紮實一些。

吉首市於2017年摘帽後,連續兩年對全市40個重點村增投資金;鳳凰縣對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已脫貧戶,因戶需求給予產業就業等扶持。

眼下,湘西州正緊鑼密鼓地開展脫貧攻堅質量「回頭看」問題整改。未脫貧戶脫貧的短板、已脫貧戶穩定脫貧的隱患、貧困村退出存在的薄弱環節……以問題為導向逐個擊破,脫貧成果在繼續鞏固提升。

一個立志要建成「自然山水大畫園、民族風情大觀園、綠色產品大莊園、休閒旅遊大樂園、和諧宜居大家園」的新湘西,正向世界自信亮相。

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上,戰勝千百年貧困的湘西人民更加精神抖擻,正在奮力攻克最後貧困堡壘,以出色的答卷向習近平總書記、向黨和人民報告!

原載《湖南日報》(2020年7月27日01版)

相關焦點

  • 「首倡地」的答卷——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準扶貧」生...
    原標題:「首倡地」的答卷 中國的脫貧故事,註定會在2013年,寫下深情而濃重的一筆。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湖南調研,一下飛機就直奔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 在這裡,總書記與大家拉家常、話發展,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論述。
  • 首倡之地擔起首倡之責:湖南湘西交出「精準扶貧」合格答卷
    7年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按照中央決策和湖南省委部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來抓,積極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精準扶貧好路子,取得了脫貧攻堅的決定性勝利。首倡之地行首倡之為湘西州是「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首倡之地。
  • 畫說「精準扶貧」湘西故事 刻寫人類減貧史上的中國奇蹟
    新湖南客戶端1月8日訊(黃愛民)一對身穿民族服裝的年輕男女手持稻穗站在高高的谷堆旁,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石嵌畫廊中的其中一幅作品。
  • 鄉愁在村莊裡瀰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打造民族風情大觀園
    在自治州,還有數不清的土家族苗族古村落、古建築群,無聲無息地為人類記錄歷史、傳承文化。 呂洞村因境內呂洞山而得名,平均海拔800米,全村97%人口為苗族,是一個「化石級」的古苗寨。一進村,我們聽到的最熱情的問候便是一聲聲苗語的「你好」。
  • 「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的脫貧實踐:5年減貧680萬人
    (新中國70年)「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的脫貧實踐:5年減貧680萬人  中新社長沙8月6日電 題:「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的脫貧實踐:5年減貧680萬人  中新社記者 白祖偕 鄧霞  年過六旬、腿腳不便的楊秀富和妻子在位於武陵山腹地的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裡經營著一家農家樂,每天能掙上一兩百元
  • ——精準扶貧「首倡地」農民的生活變遷
    施成富祖輩居住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湘西位於武陵山脈腹地,貧困已久。地處深山的苗寨十八洞就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自打施成富記事起,當地就流行一句順口溜「三溝兩岔窮旮旯,紅薯玉米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
  • 「精準扶貧看湘西」全國報業百名社長 總編輯湘西行全媒體採風活動...
    希望與會單位的社長、總編輯和記者們踐行「四力」,聚焦湘西州精準扶貧工作中的典型經驗、特色亮點和成就效果,深入採訪脫貧攻堅給湘西州帶來的巨大變化,以及在脫貧攻堅這場偉大戰役中湧現出來的先進人物、感人事跡,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講好湘西州精準扶貧故事,傳播好精準扶貧「湘西經驗」。
  • 精神文化自信的內涵、價值與實踐——以湘西自治州土家族為例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先民從遠古蒙昧時期披荊斬棘而來,所熔鑄的生生不息、歷久彌堅的民族精神文化,對於踐行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的民族文化自信邏輯,彰顯民族文化自強價值取向,從而推進互為條件、基礎的自信與自強實現互促共為具有重大意義和現實作用。一、傳統文化凝成血脈,把握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的顯性內涵文化自信非無本無源。
  • 湖南日報|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見聞:山水間土...
    湘西的美與蠻在綠水青山中起歌弄舞。古苗河閃耀著萬年前的粼粼波光,裡耶秦簡鐫刻著數千年的生動遙想,四方城宛若一顆明珠耀世呈現,屈望洲裡三閭大夫屈子問天的悲壯猶在耳畔……自然淳樸,不事雕琢,湘西的美,適合眼見為實。
  • 為何國務院參事和中國茶院士,都來推薦湘西黃金茶?
    來參加品茶節的國務院參事忽培元,以及3月底來吉首調研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唯一的茶院士陳宗懋,都高度肯定湘西黃金茶品質,向大家推薦湘西黃金茶,助力湖南湘西自治州群眾扶貧。 他們為何都推薦湘西黃金茶,成為湘西精準扶貧的支柱產業? 忽培元在品茶節現場。
  • 2019年度湘西自治州宣傳文化獎獲獎作品公示
    2019年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傳文化獎評選工作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經專家評審和州委宣傳部部務會審定,按照評選程序,現對獲獎作品進行公示。公示期自2020年4月26日至4月30日,時間為5個工作日。公示期間,如對獲獎作品有異議,可以通過電話0743-8222237向州委宣傳部反映。
  • 美麗苗鄉十八洞村,精準扶貧蛻變為旅遊名村,令人心動的幸福
    滿山空靈的鮮綠與氤氳薄霧纏綿交織,零星點綴在半山腰上的人家若隱若現,金鳳凰疾風般掠過水麵,留下一串令人遐想的鳴叫,這幅美得令人神醉的湘西山水畫卷徐徐展開。這裡,便是十八洞村,秀麗的山水,淳樸的民風,多少人夢魂中的桃花源。位於湖南省花垣縣雙龍鎮的十八洞村,這裡只有239戶、946人。人均耕地為0.83畝的苗族小山村。
  • 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湖南省黨史陳列館向紅色湘西圖書館捐贈圖書
    6月8日,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湖南省黨史陳列館向紅色湘西圖書館捐贈圖書儀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圖書館舉行。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王小平、湖南省黨史陳列館館長朱習文,湘西自治州委秘書長、州委辦公室主任、州委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二級巡視員向邦偉出席捐贈儀式,州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劉克興主持捐贈儀式。參加儀式的還有自治州委黨史研究室、自治州圖書館、吉首市委黨史研究室等單位的幹部職工。
  • 走進中國傳統村落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板慄村
    板慄村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今屬雙龍鎮),坐落於四面環山的凹地,為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板慄之鄉,苗寨福地;藏風聚氣,趕秋第一。保存完整的山水格局、村落街巷空間以及完善的用排水系統、古樸的石板路道路系統,保留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古民居,在村落建築整體布局、建築環境、建築風格、建築用材、裝飾、施工工藝等方面,完好地保存、傳承著清代苗族村寨風貌,同時村內保留有古井、古寨門等各類附屬文物,以及世代傳承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趕秋節、綹巾舞和各級非遺傳承人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 複製「湘西經驗」,最不能落下「精氣神」
    告別貧困,湘西更美。連日來,各大中央媒體的鏡頭和版面紛紛聚焦湖南湘西,推介「湘西經驗」。透過「湘西經驗」,我們看到什麼?看到對「產業之問」「動力之問」「未來之問」的探索破解、拔窮根的精準發力、治窮病過程中的先治「心病」、讓群眾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的「走一步看三步」……而這些,構成的正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所必需的「精氣神」。
  • 「砥礪奮進 精彩湖南」武陵山上杏林秀——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67年,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雖然只是一瞬間,但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吉首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卻用濃墨椽筆描繪了一幅地市級醫院生機勃勃、蒸蒸日上的發展畫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醫院的前身是湘西行署兄弟民族醫院,始建於1952年9月。
  • 大型現代花鼓戲《桃花煙雨》深挖「精準扶貧」背後的人性意識...
    大型現代花鼓戲《桃花煙雨》深挖「精準扶貧」背後的人性意識—— 拭去貧窮看美麗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10月15日晚,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創排的大型現代花鼓戲《桃花煙雨》在湖南戲曲演出中心上演。
  • 湘西土家族、苗族宗教信仰為何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徵
    湘西土家族梯瑪與苗族巴代在祭祀音樂、文化發展過程中互以彼此為文本,是宗教發展、演變的必然結果。相同的族源是民族文化共通的前提,民族融合是民族音樂文化互文的基礎。關於湘西土家族的族源,當前學界並無確切的定性,但是湘西土家先民部分源於巴人後裔是學界普遍公認的一種說法。湘西苗族的族源則比較清晰,是上古時期蚩尤九黎部落的後代。
  •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歡慶建州30周年
    作為全國最年輕的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迎來30歲的生日。中央有關部門祝賀團和湖北省黨政軍主要領導,同各族人民一起,參加了當日的州慶活動。    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發來賀電。賀電說,30年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各項事業全面推進,取得了重大成就。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軟體著作權含金量高嗎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軟體著作權含金量高嗎多個國家在輸電線路上採用玻璃絕緣子,使用數量超過了2 億片 。截止目前,在中國高壓輸電線路上運行的玻璃絕緣子已經達到 5,000 萬片以上,其巨大的在線使用量,增大了用其他材料絕緣子進行替代的經濟成本和技術風險,強化了電力部門在電網建設設計、運營維護中對於玻璃絕緣子的剛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