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1月8日訊(黃愛民)一對身穿民族服裝的年輕男女手持稻穗站在高高的谷堆旁,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這是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石嵌畫廊中的其中一幅作品。
《收穫喜悅》石嵌畫主題作品。
12月30日,由湖南恆石文化有限公司和花垣縣委宣傳部聯合監製建設的「錦繡花垣 • 一路韶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石嵌畫主題長廊正式落成,為十八洞村增添了一張嶄新的文化名片。
刻畫時代主旋律 讓扶貧故事深入人心
習近平總書記曾明確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戰決勝之年。作為精準扶貧「首倡地」,花垣縣委、縣人民政府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重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目前,花垣縣已順利摘掉貧困縣「帽子」,全縣142個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0606人已全部脫貧退出,其中十八洞村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中國傳統村落」、「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鄉村旅遊示範村」和「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等榮譽稱號。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戰決勝小康社會,如期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石嵌畫廊就是為弘揚這一時代主旋律而誕生。
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石嵌畫廊包含十八幅作品,其中《美麗鄉村巨變系列》6幅、《精準扶貧的足跡系列》5幅、《花垣特色元素系列》5幅、《未來展望》1幅、《精準扶貧「十六字」方針》1幅,分別展示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前後的山鄉歷史與美麗蛻變、花垣縣整體精準扶貧的成果、花垣獨特的非遺手工製作場景及苗繡作品、沈從文筆下《邊城》的古今風貌及人文印記、花垣縣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全新面貌及遠景象徵、花垣標誌性特色產業、精準扶貧先進人物代表等內容。它以石嵌畫這種全新的藝術載體,呈現花垣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首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思想以來,花垣縣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果,尤其是十八洞村從深度貧困苗鄉到小康示範村寨的山鄉巨變,為世界減貧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錦繡花垣 • 一路韶華」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石嵌畫主題長廊。
創新鄉村旅遊項目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近年來,隨著紅色旅遊和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十八洞村實現了從偏僻落後的苗寨到遠近聞名的精準脫貧樣板村的美麗蛻變,交上了一份「精準扶貧」的精彩答卷:2017年,十八洞村獲評國家AAA級景區,並成功實現脫貧摘帽;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1668元增加到14468元,村集體收入126.4萬元,千年苗寨面貌一新。
「此畫廊必將成為十八洞村又一個引人駐足學習參觀、令人讚不絕口的重要之地,必將成為我縣展現脫貧攻堅成效的重要陣地和講好花垣脫貧故事的有效載體,必將成為傳揚我黨執政為民、心繫群眾的不朽豐碑。」在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石嵌畫主題長廊落成儀式上花垣縣委副書記彭學康指出畫廊將在十八洞村和花垣縣文化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十八洞村的故事》主題石嵌畫。
石嵌畫,顧名思義為石材鑲嵌藝術畫,精選世界各地高密度天然石材為「筆墨」,切片、打磨、拋光後,通過石嵌畫匠人歷經數十道工藝精心創作而成。據悉,以石嵌畫廊的形式講述十八洞村的「精準脫貧」故事,這在全國尚屬首創。
「一石一畫一故事,這些極具共情性、有新意、有感染力的石嵌畫作品,為遊客獻上了精彩的藝術盛宴,同時在潤物無聲中傳遞著直抵人心的力量。」湖南恆石文化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故事因人而生動,石嵌畫廊中的作品都是用小人物展現大主題,小故事呈現大變遷,從鄉村小事和地方文化切入,多角度、多側面講述扶貧故事,展現脫貧成果,故事來源於現實、根植於生活,用觸手可及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讓扶貧故事極具感染力,引發情感共鳴,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講解員正在解說石嵌畫作描繪的故事。
恆如磐石,歷久彌新。「精準扶貧」石嵌畫廊藝術作品將永久鑲嵌在十八洞村村委會前坪,生動鮮活的藝術呈現,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以獨具藝術價值和人文內涵為美麗鄉村增彩添色,勢必成為十八洞村鄉村旅遊的又一網紅打卡點,為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