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西北角的大山褶皺裡,藏著一個個風情獨特、純情美麗的土家苗寨,它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符號和地理標識——湘西。進入二十一世紀,仍未擺脫千年貧困的湘西,美得讓人心痛,窮得讓人揪心。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重要指示。這一刻起,「精準扶貧」從湘西十八洞村走向全國,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將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風起十八洞
2013年11月3日16時許,一支車隊抵達花垣縣十八洞村梨子寨村口。車上的客人走下來時,村民們驚喜地發現,走在最前面最中間的,是他們最尊敬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
「中央領導來了,習總書記來了,來到家門口了!」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遍整個寨子。彼時的十八洞村,全村225戶939人,人均耕地面積0.83畝,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只有1600多元。
沿著一排木籬笆,順著一條青石板鋪成的窄小村道拾級而上,總書記一邊走,一邊向路兩邊聞訊趕來的鄉親們揮手致意、親切問好。他走進特困戶施齊文、石爬專的家,問了石爬專的年齡後,對石爬專親切地說:「你是大姐。」在低保戶、75歲的老阿公施成富家的院子裡,總書記同村幹部及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親切地拉家常、話發展。從水、路、電到教育、醫療,他都一一詢問。
在這個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扶貧開發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我們在抓扶貧的時候,切忌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扶貧攻堅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7年來,十八洞村黨支部帶領群眾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堅持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凝心聚力攻克貧困堡壘,擺脫了千年貧困,村容村貌、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313元。2017年2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審核批准,十八洞村成功脫貧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4668元,130戶521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56.76%下降到0,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6.4萬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全村實現了穩定脫貧,正在向鄉村振興的路上大步前進。
統一思想 凝聚人心
記者慕名來到十八洞村,只見村口一排攤位上擺放著冰粉、紅薯、板慄等當地特色小吃,也有苗繡等文創產品。
村民龍建梅是外村嫁過來的女子,她正在忙著撥弄火塘,她要讓火煙燻到上面掛著的臘肉上,燻制出正宗的湘西臘肉。
「自從村裡開發鄉村旅遊後,十八洞村每年吸引著幾百萬人到這裡旅遊,我家的臘肉很好賣,旅遊旺季一天就是幾千塊的利潤。」龍建梅說,習主席提出來的「精準扶貧」政策,真正改變了十八洞村人的生活。
留在村莊的人,離鄉打工、求學的人,都被「總書記來村」的消息所振奮。他們期盼這機遇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改變苗寨的未來。
很快,花垣縣委選派的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來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精準扶貧工作隊,隊員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村民,要和十八洞村民一起建設村莊,脫貧發展。
第一任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龍秀林發揮宣傳人的優勢,從統一思想,凝聚人心開始,新換屆的村支「兩委」圍繞「轉變村民思想、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目標,打出了第一套組合拳。
推行「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開展「身邊人講身邊事」道德講堂,探索「互助五興」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機制,組織過苗年、辦畫展、聯歡晚會、相親大會等文化活動……精神的力量和文明的光芒,無聲卻有力,用「潤物細無聲」的堅韌,改變著村民貧困多年而習慣了「等靠要」的落後思想。
曾因電線桿要架在自家田裡就「大鬧村部」的施六金,修建停車場時主動無償讓出1畝多地;曾闖進會場砸場子嚷著「要飯吃、要老婆」的「酒鬼」龍先蘭,成立合作社帶動30多戶農戶養蜂脫貧;曾趕回家等著分錢的龍建,憑藉炒得一手好菜當上了村集體經濟實體「思源餐廳」的總廚……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十八洞村人開始用一種嶄新的目光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十八洞走向了世界
成為「精準扶貧首倡地」給十八洞村帶來的核心變化是建立起與外界更多的聯繫。
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來了,精準扶貧政策來了,社會幫扶力量來了,遊客來了……這些與外界更多樣更有效的聯繫,讓綿延青山終於不再成為村莊發展的阻擋,十八洞村人邁開了大步圖發展,奮力脫貧奔小康。
建立聯繫,就是發展的機遇。今年10月12日是龍鳳胎姐弟施湘、施康的24歲生日,近30位村裡的同齡小夥伴前來參加他們的長桌「生日宴」。這在以往的十八洞村是不可想像的。村民苦於生計,哪有心思?年輕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哪來人氣?被閉塞禁錮的心靈,哪來活力?
但如今,不僅外出務工的人回來了,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一代也回來了,他們接過了建設家鄉的接力棒。
施湘2018年大學畢業就回村,是村裡第一位大學生旅遊講解員。她的父親施進蘭算是村裡第一任講解員龍秀林的「關門弟子」,一肩挑起了培養本土講解員的重任。
「要講好村裡的脫貧故事,宣傳好十八洞村脫貧經驗和精神,需要更多懂村情又有知識的專業講解員。」父親的這番話打動了施湘。
施湘回村時村裡僅有2名講解員,如今已發展到16名。她們都是年輕漂亮的苗家姑娘,受過專業培訓,熟悉村情,了解精準扶貧的背景和故事,帶領遊客穿梭在村寨間,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今年初,施康也辭掉工作回村了。他與村裡的2名年輕人施志春、施林嬌組成號稱「三小施」的團隊,在村裡拍攝短視頻,用網絡平臺宣傳十八洞村。
3月中旬,他們拍攝了石爬專家的短視頻,這是被習近平總書記親切稱為「大姐」的「資深網紅」。「視頻爆了,近萬人點讚,20多萬次播放。」施康說,「不少人問『大姐』家掛的臘肉賣不賣,這點醒了我們,直播帶貨是條好路子。」
「三小施」開始用直播幫助鄉親們銷售臘肉、蜂蜜、土雞蛋等特色農產品,反響熱烈。鄰村的農產品因疫情滯銷,他們主動幫忙,出手解了燃眉之急。施志春估算,僅兩個月他們就賣了價值近4萬元的農特產品。
這些有知識有見識的年輕人,接過了鄉村振興的接力棒,讓十八洞村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走向更遠更好的未來。
2018年,寮國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本揚·沃拉吉專程來到湘西考察。2019年,本揚·沃拉吉在給湘西人民的一封信中表示,寮國正在全力開展扶貧脫貧,致力於擺脫欠發達狀態,湘西的成功實踐給寮國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責任編輯:盧曄 審核:盧秀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