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十八洞:「精準扶貧」從這裡走向世界

2021-01-13 中國紅河網

在湖南西北角的大山褶皺裡,藏著一個個風情獨特、純情美麗的土家苗寨,它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文化符號和地理標識——湘西。進入二十一世紀,仍未擺脫千年貧困的湘西,美得讓人心痛,窮得讓人揪心。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重要指示。這一刻起,「精準扶貧」從湘西十八洞村走向全國,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將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風起十八洞

2013年11月3日16時許,一支車隊抵達花垣縣十八洞村梨子寨村口。車上的客人走下來時,村民們驚喜地發現,走在最前面最中間的,是他們最尊敬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

「中央領導來了,習總書記來了,來到家門口了!」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傳遍整個寨子。彼時的十八洞村,全村225戶939人,人均耕地面積0.83畝,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只有1600多元。

沿著一排木籬笆,順著一條青石板鋪成的窄小村道拾級而上,總書記一邊走,一邊向路兩邊聞訊趕來的鄉親們揮手致意、親切問好。他走進特困戶施齊文、石爬專的家,問了石爬專的年齡後,對石爬專親切地說:「你是大姐。」在低保戶、75歲的老阿公施成富家的院子裡,總書記同村幹部及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親切地拉家常、話發展。從水、路、電到教育、醫療,他都一一詢問。

在這個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扶貧開發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我們在抓扶貧的時候,切忌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扶貧攻堅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7年來,十八洞村黨支部帶領群眾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堅持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凝心聚力攻克貧困堡壘,擺脫了千年貧困,村容村貌、群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6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313元。2017年2月,經湖南省人民政府審核批准,十八洞村成功脫貧出列。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4668元,130戶521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56.76%下降到0,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26.4萬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斷完善,全村實現了穩定脫貧,正在向鄉村振興的路上大步前進。

統一思想 凝聚人心

記者慕名來到十八洞村,只見村口一排攤位上擺放著冰粉、紅薯、板慄等當地特色小吃,也有苗繡等文創產品。

村民龍建梅是外村嫁過來的女子,她正在忙著撥弄火塘,她要讓火煙燻到上面掛著的臘肉上,燻制出正宗的湘西臘肉。

「自從村裡開發鄉村旅遊後,十八洞村每年吸引著幾百萬人到這裡旅遊,我家的臘肉很好賣,旅遊旺季一天就是幾千塊的利潤。」龍建梅說,習主席提出來的「精準扶貧」政策,真正改變了十八洞村人的生活。

留在村莊的人,離鄉打工、求學的人,都被「總書記來村」的消息所振奮。他們期盼這機遇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也改變苗寨的未來。

很快,花垣縣委選派的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來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支精準扶貧工作隊,隊員們進村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村民,要和十八洞村民一起建設村莊,脫貧發展。

第一任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龍秀林發揮宣傳人的優勢,從統一思想,凝聚人心開始,新換屆的村支「兩委」圍繞「轉變村民思想、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目標,打出了第一套組合拳。

推行「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開展「身邊人講身邊事」道德講堂,探索「互助五興」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機制,組織過苗年、辦畫展、聯歡晚會、相親大會等文化活動……精神的力量和文明的光芒,無聲卻有力,用「潤物細無聲」的堅韌,改變著村民貧困多年而習慣了「等靠要」的落後思想。

曾因電線桿要架在自家田裡就「大鬧村部」的施六金,修建停車場時主動無償讓出1畝多地;曾闖進會場砸場子嚷著「要飯吃、要老婆」的「酒鬼」龍先蘭,成立合作社帶動30多戶農戶養蜂脫貧;曾趕回家等著分錢的龍建,憑藉炒得一手好菜當上了村集體經濟實體「思源餐廳」的總廚……

從「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十八洞村人開始用一種嶄新的目光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十八洞走向了世界

成為「精準扶貧首倡地」給十八洞村帶來的核心變化是建立起與外界更多的聯繫。

精準扶貧駐村工作隊來了,精準扶貧政策來了,社會幫扶力量來了,遊客來了……這些與外界更多樣更有效的聯繫,讓綿延青山終於不再成為村莊發展的阻擋,十八洞村人邁開了大步圖發展,奮力脫貧奔小康。

建立聯繫,就是發展的機遇。今年10月12日是龍鳳胎姐弟施湘、施康的24歲生日,近30位村裡的同齡小夥伴前來參加他們的長桌「生日宴」。這在以往的十八洞村是不可想像的。村民苦於生計,哪有心思?年輕人大多出去打工了,哪來人氣?被閉塞禁錮的心靈,哪來活力?

但如今,不僅外出務工的人回來了,受過高等教育的新一代也回來了,他們接過了建設家鄉的接力棒。

施湘2018年大學畢業就回村,是村裡第一位大學生旅遊講解員。她的父親施進蘭算是村裡第一任講解員龍秀林的「關門弟子」,一肩挑起了培養本土講解員的重任。

「要講好村裡的脫貧故事,宣傳好十八洞村脫貧經驗和精神,需要更多懂村情又有知識的專業講解員。」父親的這番話打動了施湘。

施湘回村時村裡僅有2名講解員,如今已發展到16名。她們都是年輕漂亮的苗家姑娘,受過專業培訓,熟悉村情,了解精準扶貧的背景和故事,帶領遊客穿梭在村寨間,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

今年初,施康也辭掉工作回村了。他與村裡的2名年輕人施志春、施林嬌組成號稱「三小施」的團隊,在村裡拍攝短視頻,用網絡平臺宣傳十八洞村。

3月中旬,他們拍攝了石爬專家的短視頻,這是被習近平總書記親切稱為「大姐」的「資深網紅」。「視頻爆了,近萬人點讚,20多萬次播放。」施康說,「不少人問『大姐』家掛的臘肉賣不賣,這點醒了我們,直播帶貨是條好路子。」

「三小施」開始用直播幫助鄉親們銷售臘肉、蜂蜜、土雞蛋等特色農產品,反響熱烈。鄰村的農產品因疫情滯銷,他們主動幫忙,出手解了燃眉之急。施志春估算,僅兩個月他們就賣了價值近4萬元的農特產品。

這些有知識有見識的年輕人,接過了鄉村振興的接力棒,讓十八洞村融入世界發展的大潮,走向更遠更好的未來。

2018年,寮國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本揚·沃拉吉專程來到湘西考察。2019年,本揚·沃拉吉在給湘西人民的一封信中表示,寮國正在全力開展扶貧脫貧,致力於擺脫欠發達狀態,湘西的成功實踐給寮國提供了十分寶貴的經驗。

(責任編輯:盧曄 審核:盧秀麗)

1

相關焦點

  • 《人間正是豔陽天:湘西十八洞的故事》新書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共湘西州委副書記、宣傳部長唐湘林,南方出版傳媒副總經理應中偉,湖南省人大原常委會委員、湘西自治州人大原主任劉路平,中宣部文藝局文學處處長胡友筍等領導出席。在京的著名作家、評論家三十餘人和湖南基層扶貧幹部共聚一堂,分享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先進經驗,探討文學在脫貧攻堅中所擔負的使命。
  • 點亮「湘西香伴」區域公共品牌,天貓正宗原產地助力精準扶貧新徵程
    身處武陵山腹地的十八洞村,隸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秀麗的自然景觀與整齊的村落建築交相輝映,外加濃厚的苗族文化底蘊,讓這裡宛若世外桃源。金秋八月,一場盛大的合作儀式就在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獼猴桃產業基地順利落幕。湘西州人民政府、阿里巴巴天貓、湘西州農業特色產業聯盟代表們齊聚於此,正是為了湘西十八洞特色農產品(000061,股吧)獼猴桃而來。
  • 廣播劇丨錦心繡口演繹「十八洞」
    文丨胡光凡 湘西十八洞是全國精準扶貧的樣板,成為各種藝術樣式競相描繪和讚揚的熱門題材。收聽廣播劇《錦繡十八洞》後,我的印象是,這是一部好作品。它取材於十八洞的扶貧故事,以更具深度的思想眼光,通過一群鮮活的人物、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以及充滿湘西少數民族特色的歌謠和民俗風情,鮮明有力地開掘和表達了「脫貧致富的根本動力源於人民群眾自身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這一具有普遍意義和審美價值的主題。這就使作品擁有較豐富的文化內涵,並能為黨和人民繼續前進提供強大的精神激勵。
  • 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景區導遊詞上篇
    伍阿哥今天帶你走進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十八洞傳說為古夜郎國休養生息之處,洞內有十八個叉溶洞,故又名「夜郎十八洞」,簡稱「十八洞」。十八洞村位於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脈中段,湘黔渝交界處,素有花垣「南大門」之稱,隸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雙龍鎮排碧鄉。有婺源鄉村建築模式,又有兔耳嶺的自然景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光景】從貧困苗寨到脫貧典型 湘西苗寨...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視察,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16字方針;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 十八洞:幸福的炊煙嫋嫋 氤氳著無數貧困村不遠的未來
    2013年11月3日,這是一個值得十八洞村永遠銘記的日子,也是一個值得中國扶貧史永遠銘記的日子。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花垣縣十八洞村,並在這裡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 美麗苗鄉十八洞村,精準扶貧蛻變為旅遊名村,令人心動的幸福
    滿山空靈的鮮綠與氤氳薄霧纏綿交織,零星點綴在半山腰上的人家若隱若現,金鳳凰疾風般掠過水麵,留下一串令人遐想的鳴叫,這幅美得令人神醉的湘西山水畫卷徐徐展開。這裡,便是十八洞村,秀麗的山水,淳樸的民風,多少人夢魂中的桃花源。位於湖南省花垣縣雙龍鎮的十八洞村,這裡只有239戶、946人。人均耕地為0.83畝的苗族小山村。
  • 【扶貧印記——走進脫貧村】春到十八洞
    精準扶貧推進7年來,湖南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以首倡之地當有首倡之為的政治責任感,紮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省共實現747萬人脫貧,692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51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底的13.43%降至2019年底的0.36%,脫貧攻堅即將迎來響鈴交卷的歷史時刻。
  • 「精準扶貧看湘西」全國報業百名社長 總編輯湘西行全媒體採風活動...
    10月28日,「精準扶貧看湘西」全國報業百名社長總編輯湘西行全媒體採風活動啟動儀式在吉首舉行。中國報業協會理事長張建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州委書記葉紅專出席並講話。省報業協會會長趙寶泉致辭。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塗碧波主持儀式。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光景】十八洞扶貧隊長麻輝煌:「風景...
    如今每年的11月3日,是十八洞村的「精準扶貧日」,這不僅是6年前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的日子,如今也是十八洞村人慶祝脫貧致富的節日。這一天,十八洞村人會載歌載舞,舉行各種文化娛樂的演出,慶祝這個湘西苗寨脫貧走向小康。 「但十八洞村的發展不能是『盆景』,而應該是『風景』。」麻輝煌說,他未來會把更多精力放在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經驗在周邊村鎮的「可推廣、可複製」上。
  • 《中國民族報》整版報導湘西文化扶貧
    中國民族報記者 周芳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風光瑰麗獨特,文化多彩絢麗,這裡是文化資源富集地,也是精準扶貧首倡地和脫貧攻堅的主戰場。
  • 「首倡地」的答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準扶貧」生動實踐
    「首倡地」的答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準扶貧」生動實踐(盛夏時節,花垣縣十八洞村千畝獼猴桃基地生機盎然。 陳敏捷 攝)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鄒繼紅 金中基 鄧晶璡 黃婷婷 彭業忠中國的脫貧故事,註定會在2013年,寫下深情而濃重的一筆。
  • 他來大漢講十八洞村的故事,感動了家鄉的「扶貧司令」
    2020年9月4日,大漢集團黨委開展特邀湖南湘西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主任、原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工作隊隊長、「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獲得者龍秀林同志為大家上了一堂「精準扶貧」主題黨課。湘西自治洲原州委書記彭對喜、「扶貧司令」彭楚政將軍、大漢集團董事長傅勝龍以及來自大漢集團各支部的黨員們等出席了活動。
  • 精準扶貧看湘西·變強丨山對山 巖對巖 第一書記扶貧路
    「山對山,巖對巖」,一句廣為流傳的山歌,道出了湘西永順縣對山鄉這個地名的由來,也道出了這裡險惡的地勢環境。新龍村就是對山鄉的一個偏僻小村落,也是國網湘西供電公司的駐點幫扶村之一。2018年,國網湘西供電公司員工、全國勞動模範張國強主動申請放棄縣城相對優越的工作環境,來到新龍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 ——精準扶貧「首倡地」農民的生活變遷
    施成富祖輩居住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湘西位於武陵山脈腹地,貧困已久。地處深山的苗寨十八洞就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自打施成富記事起,當地就流行一句順口溜「三溝兩岔窮旮旯,紅薯玉米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
  • 「首倡地」的答卷——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精準扶貧」生...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湖南調研,一下飛機就直奔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 在這裡,總書記與大家拉家常、話發展,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論述。 「精準扶貧」是中國扶貧史上的偉大創舉。一場銘刻歷史的脫貧攻堅戰從十八洞村發起,歷時近七年之久,艱苦卓絕,波瀾壯闊。 首倡之地,舉國矚目。
  • 湘西十八洞「三小施」:苗寨「網紅」背後的故事
    中新網客戶端長沙6月17日電 題:湘西十八洞「三小施」:苗寨「網紅」背後的故事  記者 嶽川  「蜂蜜現在還沒有上架,過幾天我直播採蜂蜜給你們看,到時候可以下單!」  直播中的苗家姑娘,名叫施林嬌。現在的她,已是湘西有名的帶貨達人。
  • 【網絡媒體走轉改】湘西十八洞「巧媳婦」孔銘英的幸福生活
    紅網湘西8月31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張泉森 通訊員 範東華)自從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湘西十八洞村後,這個四面環山的湘西苗寨名氣越來越大,如今每天有上千遊客慕名而來。給這裡帶來巨變的,源於習近平總書記三年前的一次到訪,總書記在這裡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此次「長徵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走進湘西花垣縣的十八洞村。
  • 湘西十八洞村打出產業扶貧的「深井」:打工的人兒回來了,人的心兒...
    十八洞村,一個偏隅湘西的苗族小山村,村窮與民苦就像是「窮根」上結出的兩個「苦果」。2013年前,在十八洞村,像楊英俊這樣年收入僅千元的貧困戶,佔比高達56.76%。  「窮,就得拔窮根」。2013年11月,「精準扶貧」的號令聲響起,十八洞村脫貧攻堅的徵程全面提速。7年間,這座有靈氣、有歷史、有底蘊的苗族小寨,打贏了脫貧致富「翻身仗」,繪就了一張產業扶貧「新圖譜」。
  • 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旅遊景區導遊詞下篇
    「精準扶貧」4個紅色大字,刻在梨子寨的石壁上,扎在厚重的苗寨裡。陽光下的梨子寨口,車水馬龍,遊人如織。「飲水思源,自立自強」的大紅標語在黃色的土牆上格外顯眼。竹子寨坐臥在群山環繞之中,自然景觀富有特色。竹子寨因地制宜建設,民居因地勢主要分為三層,空間錯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