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沙門天(梵名 vaisravana),為四大天王或十二天之一。梵名音譯又作毗舍羅婆拿、牌室羅懣囊、薛室哪木拿吠室表拿、吹室末那毗舍羅門或渾沙門,意譯為遍悶、聞、種種聞或不好身;又以德之名聞於四方,所以也常被稱為多聞天。此外,鳩彈羅、拘碑羅、金毗羅則為其別名,或稱為拘毗羅沙門。此上諸名之中,以「毗沙門天」、「多聞天」最常被人所稱名。
此天王為閻浮提北方的守護神,是一向護持如來道場而多聞佛法的良善天神。在大小乘經典中,常見其護持經典,正法行人及閻浮提的事跡。如:《增阿含經》卷二十六中記載,毗沙門天王幫助一位極其貧困的雞頭梵志,準備種種食具供養佛陀及諸聖眾,乃至修得阿羅漢果。
在《大集經·月藏分建沙門天王品》中則載有佛陀咐囑拘萍羅毗沙門天王守護北方世界的眾生:「妙丈夫!此四天下閻浮提界北方第四分,汝庇護持。何故?此閻浮提諸佛興處,是故汝庇最上護持,過去諸佛已曾教汝護持養育,未來諸佛亦復如是;並及汝子大臣、眷屬、夜叉、毗舍遮,皆令護持」。
另於《金光明經》卷二中,四大天王則於佛前說「世尊,我其四王,二十八部諸鬼神共及無量百千鬼神,以淨天眼,過於人眼常觀擁護此闊浮提,世尊!是故我其名護世王。」而在《法華經·陀羅尼品》中也於佛前說陀羅尼,以神咒擁護說《法華經》的法師及持是經者。由上可見毗沙門天王不論在大小乘經典中都是一位重要的護法神。
毗沙門天王住在須彌山第四層的「由犍陀羅」山的北方,他擁有可畏、天敬、眾歸等三城。每城各縱橫六由旬,且有七重欄羅網、行樹等裝飾,都由七寶所形成莊嚴清淨;眾鳥和鳴,景色殊勝,幾可比美佛國世界。
另於《經律異相》卷一中,則描述有毗沙門天王所居止的四天王天天眾的種種情形:「四王身長皆半由旬。衣長一由旬,廣半由旬,其重二分。天壽五百歲,少出多減,以人間五十歲為天一日一夜,亦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也。食淨搏食,洗浴衣服為細滑食。男娶女嫁,身行陰陽,一同人間。」
「以昔三業善,今生為天。自然化現在天膝上,形之大小如人間兩歲。兒生未久使自知飢,七寶妙器盛百味食。若福多者飯色自白,若福中者飯色自青,若福少者飯色自赤。」
此外,毗沙門天王被一般佛教徒視為財神或福神,尤其是西藏密教中,更尊其為財寶天王。在日本,毗沙門天王早期被視為戰神,直至晚近則演變為七福神之一。
在印度、中國與日本,此一天王都頗受尊崇,有不少感應事跡流傳。如,相傳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吐蕃、康居等地來寇擾唐朝的邊境。當時,唐玄宗請不空三藏祈求毗沙門天護持。不空三藏作法之後,果然感得天王神兵在西方邊境的雲霧間,鼓角喧鳴地出現,終使蕃兵潰走。
事實上,毗沙門天王悲願廣大,威勢具足,除了賜福予財,隨軍護法外,更能護諸眾生以「利益安樂」、「離諸厄難「、「能滿諸勝願」、「獲得大智慧」.「乃天眼通、壽命俱胝歲」等,世間乃至出世間的究竟菩提利益。
此一天王有最勝、獨健、哪吒、常見、禪柢等五位太子,此外還有二十八使者,為其天界所屬。另有五大鬼神,一名那閣婁,二名檀陀羅,三名醯摩拔陀,四名提偈羅,五名修逸路摩,常隨侍側。
在每月八日,四天王常敕諸使者:「汝等案行世間觀察人民,孝父母敬沙門及婆羅門長老,受持齋戒布施不?」
使者奉教,具啟善惡。聞惡不悅,言善則喜。在朝十四日,四王常遣太子案行天下。十五日,四天躬自履歷,然後詣善法殿,具啟帝釋。聞惡則優,言善則樂,而說偈嘆受持齋戒人與我同行。
毗沙門天王的造像,通常都是神王形,披著甲冑著寶冠相,右手持寶棒,左手仰擎寶塔,腳踏二鬼。所以世俗民間稱他為「託塔天王」。他和哪吒太子的故事,是封神榜等古典小說與戲曲的素材。而在敦煌千佛洞中,也曾有絹本著色的毗沙門圖出土。
⊙兜跋毗沙門
兇跋毗沙門,指化身於兜跋國護持佛法的沙門關於「兜跋」一詞,有多種不同看法。或有以為乃唐.天寶年中(公元742-756)吐番來犯時,唐人曾造立毗沙門天王像退敵。時人訛傳,曾將當時之「吐番」誤稱為「兜跋」,此後習俗混淆,所以才有「兜跋毗沙門」一詞。
此外,依《大梵如意兜拔藏王經》記載如意藏王示現無畏觀世音自在菩薩等十種降魔身。其中,第六種即為毗沙門天,第七則是兜跋藏王。經中又說,此一兜跋藏王威德自在如毗沙門天王,身相面貌是忿怒降魔、安詳圓滿,有無量福智光明。其形象即化身於兜跋國之大王的形象。今所見的形象,為女影的堅牢地神,二手上仰,承託毗沙門的兩足,旁有邪鬼作畏縮狀。
又《佛像圖匯》卷一則有四面十臂,身帶八刀,乘獅子之像,稱之為「刀八沙門」,或有認為此或系由「兜跋」訛轉為「刀八」所致。
也有一種看法認為「兜跋"應傳自中國西藏。原是指西藏宗教領袖冬季所穿的長外套,略同於「鬥篷」詞。「兜跋毗沙門"即是穿上類似這種外套的戰袍的毗沙門,也就是武裝的毗沙門。民間即用此語以別於一般的護法毗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