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4歲北航博士畢業受聘211高校副教授 也曾是個沉迷CF成績倒數的...

2021-01-21 手機鳳凰網

楊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最近因為這條朋友圈火了。

1996年出生,別人還在研究生頭禿的年紀,他不僅拿下博士畢業證,還受聘211高校北京交通大學,成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教授。

有網友羨慕他的年輕有為,有網友說人生規劃得精準……更有網友覺得天才和機遇都不可複製。

但侯濤剛告訴我們,對於工作的選擇,也有疫情等猝不及防的原因。

外界只能看到結果的「甜」,看不到過程中的「苦」:

他原本已準備MIT攻讀博士後,後因為疫情、外部環境等原因戛然而止,於是只好開始一邊寫論文一邊找工作。

而受聘北交大副教授,在他看來其實也是機緣巧合,趕上了好時候:

近年來,國家也在改革和完善科技評價制度,嘗試破除「四唯」等人才評價體系,更加重視研究成果的前沿性和創新性,以及研究內容的實際應用價值。

談到找工作的結果,侯濤剛認為要感謝自己對於機器人這個興趣愛好的不懈堅持和學校提供的良好平臺環境。

大一獲大獎,由此與機器人結緣

對侯濤剛影響最大的一個項目,可能就是大一時參加的馮如杯了。這個一般大二大三才參加的比賽,他剛入學時就參加並勇奪一等獎,還獲得了保研資格

當時,這在北航應該還是第一個

比賽項目叫做《全功能障礙物信息探測越障勘探車》。

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簡單的傳感器配合便能對前方障礙物進行識別,還能根據不同類型的障礙物採取對應的越障動作,比如自身攀高、下降、跨越……實在不行,咱避讓也成。

此外,這個勘探車還具有「仿生學姿態恢復」功能。如果一不小心「翻車」了,它還能模擬烏龜自動恢復原來姿態。

上下樓梯,都不在話下~

決定參加之後,他就開啟了自學模式,大半年時間他從機器人入門到能獨立製成一個能上下樓梯、跨越溝壑的機器人。

其中大部分都是他在寒假時一個人獨立在家裡完成的,隨後在學校裡又跟著新加入的小夥伴一起完善。

談及寒假在家裡製作的時光,他毫不誇張的說,自己一天都沒有休息。

最終,這個勘探車被學校永久保留,並放置新主樓展覽,而他也就此與機器人結下不解之緣。

在接下來的8年時光中,作為主負責人,他共完成了7個機器人項目。

仿人形遠程遙操作機器人(2013)

多功能三自由度控變寬度機器人(2014)

基於阻塞效應的變剛度軟體抓持器(2015-2016)

醫療服務機器人(2016-2017)

花卉生產智能轉運機器人(2017-2019)

線驅動下肢外骨骼機器人(2018-2019)

仿生飛烏賊軟體跨海空航行器(2016-2019)

其中大四時做的「醫療服務機器人」項目算是第一個落地轉化的項目——一個面向老人的智慧陪護機器人萌萌

它具有視頻通話和語音交互,攝像頭隨動轉向,凝視功能,行走和避障功能,自動充電功能;遠程問診等功能,當時就已經有了300臺小批量的量產。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侯濤剛了解了如何將一個科創產品落地轉化,如何按照模具開發,標準化設計形成一個市場化產品。

本科四年,他回顧說,可以盡情做自己喜歡的機器人項目。

但這種狀態,並沒有一直持續。

到了博士階段,他經歷了所有博士都會經歷的迷茫……

「年輕博士」,如何面對科研壓力

在量子位之前的文章中,「博士學位是否有那麼重要嗎?」「博士五年未發文章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都曾看到每一個博生或多或少都曾經歷過的選擇題——「是否要堅持下去?」

侯濤剛也不例外。

在剛入選高博班 (由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院,高等理工學院聯合培養)時,他陷入了很大的心理煎熬,是繼續研究偏實踐的機器人項目,還是轉向前沿領域——跨介質飛行器。

一開始,他選擇了喜歡的機器人項目。他曾試圖在機器人方向找一些突破點去做,但真正實踐起來很難。他也了解到,做這個方向的就很難畢業。

所以在博士一年級結束時,他還沒有取得一點成果。當時很多人就問他,「你看別人都發了幾篇論文了,你怎麼啥都沒有」。

當時心裡就曾閃過念頭,自己本科做了那麼多工程項目,研究生選擇讀博是不是一個錯誤的選擇?

但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下去。

最後經過多方考慮,以及導師和師兄師姐的支持,他選擇轉向「跨介質飛行器」這一前沿領域。

跨介質飛行器,顧名思義,就是一個集成「空中飛行」和「水下潛水隱身」兩種能力的航行器。

這個領域不僅涉及到機器人設計工作,還涉及到很多流體力學相關內容,對他來講是一種全新的挑戰。

接下來就是逼迫自己從工程應用思維向理論研究思維轉換,學習如果撰寫科研論文,如何總結關鍵科學問題。經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困惑期,最終科研成果相繼發表。

侯濤剛表示,這是每一個博士都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你是不是能夠告訴自己堅持下去,能夠有毅力、有決心的把這條路走下去,我覺得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

作為一個16歲進入北航、然後就獲得馮如杯一等獎的人,一路免不了成為眾人焦點。

「誒,你是不是天才啊?」

「你發了多少篇論文了呀?」……

22歲,別人本科畢業的年紀,侯濤剛即將博士三年級入學。

這種異於常人的「加速度」,讓知乎上突然有一篇關於他的問題——「如何評價馬上畢業的北航22歲博士研究生?」

很快,侯濤剛自己也關注到了,他回憶說,當時有同學轉給我這個問答還是挺緊張的,因為不知道大家會怎麼評價。

當時自己本身也沒達到畢業要求,但他覺得不管怎樣,大家的評論也是對自己的一個鞭策和鼓勵。

那時候,侯濤剛對自己說,「那我一定要儘快畢業了,大家期待那麼高,萬一沒有儘快畢業,豈不是到時候就丟臉了嗎?」

在博士的最後兩年,侯濤剛坦言自己也挺辛苦的,每天晚上四五點回寢室很正常,通宵的時候也很多,有時候甚至一天不吃飯的去幹自己的項目和課題。

侯濤剛說:其實自己挺笨的,只是付出的時間比別人多而已。

「天道酬勤,勇於攀登」,侯濤剛回想起去年在評五四獎章時說到的一句話。

「天道酬勤」意味著就要嚴格要求自己付出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勇於攀登」就是在追求知識的道路上不要放棄,堅持走下去。

而這樣的精神,侯濤剛說也是受到了他導師——王田苗教授深深的影響。

王老師雖然年近六旬,但工作強度要遠遠大於年輕人。

不論是在出差的高鐵上,還是在夜裡12點,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趁著吃飯和走在路上的時間和學生相約討論研究進展也是常有的事。

這樣的付出,也帶來應有的回報。

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機器人頂級會議ICRA,機構學刊物Mech. Mach. Theory, 仿生機器人刊物Bioinspir. Biomim,國內期刊新華文摘等。

整個學生生涯共發表9篇一作文章,申請專利11項,部分成果獲得了IEEE SPECTRUM,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報導。

他的研究及創業團隊獲得了首都挑戰杯創業比賽金獎,首都挑戰杯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北京市優秀創業團隊等。

再回顧知乎那個問題,侯濤剛現在這樣說:

這樣看來,我確實還是沒有完成(22歲博士畢業),答辯的時候我23歲,現在正式畢業剛過完24歲生日。

興趣始於少年:小時候玩四驅車的頭頭

雖說與機器人結緣是從大一的馮如杯開始,但這樣的動手能力和興趣愛好,是從小開始的。

侯濤剛回憶,自己從小就特別喜歡玩玩具,什麼遙控車,小飛機,尤其是四驅車

當時,侯濤剛不知怎麼搗鼓就get了修四驅車的技能。

小夥伴們有要修的都找他修,再加上爸媽又給他買了專用跑道,大家也都想去他家玩,一來二去,他就儼然成為了四驅車的頭頭

到中學時,他開始各種改裝組裝玩具了,就拿挖掘機來說,一般挖掘機都是手動的,他就在每個關節上加上電機,再加上一些繩索牽引結構子類的,就製成了一個「遙控挖掘機」。

做這些事情,還離不開父親的支持。父親在建材廠上班,當自己沒有工具時,父親就會幫他在廠裡加工一些東西,改裝一些結構。

侯濤剛還說,自己做這些完全都是因為興趣,家那邊根本接觸不到那些機器人比賽,沒有這個條件。

之後,他還經歷了一段小插曲。

他開始玩「穿越火線」,甚至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狀態,成績一下子從班裡前一兩名到了倒數第幾名

侯濤剛回憶道:

那時候爸媽就啥都不讓我玩了,包括做的那些遙控玩具。

於是在高二時他又奮發圖強了一下,成績又從全部倒數第幾名到全班前幾名。

然後爸媽就不太限制了。果然,天下爸媽都一個樣。

但當時學習也開始比較緊張了,玩的就也沒有以前多了,主要精力也就放在了學習上。

從小時候對四驅車感興趣,到初高中時候自己去動手創造一些東西,再考上北航參加馮如杯,後來創建北航機器人協會(社團),侯濤剛認為這一切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當然,侯濤剛也不避諱,自己現在取得的成果,有快速學習能力的功勞。

他認為,如果說自己有什麼不同於同齡人的能力,那最明顯的就是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比如:學日語。

學習秘籍:快速學習的能力

他曾在大四時實現一個創舉——半年速成日語

當時,他前往日本筑波大學工學院理工學群「工業機器人」課題組進行為期半年的學習交流。

最終,在半年學習之後,他實現了用日語完成答辯。

這種速度談得上速成,他從兩個方面分享了方法和心得。

一是強輸入,每天自學2-3小時。

當時去日本時連50音圖都不會,為了便於跟日本學者交流,便決定自學那本黃皮書《新標準日本語》

從早上到晚上只要一有時間,實驗室活幹完了,就一直學、背和聽。

二是創造氛圍——耳濡目染的日語環境,以及實踐。

在日常生活中用日語交流,比如,去想吃什麼、去哪裡玩、今天天氣怎麼樣……在第4個月時,基本上就能聽懂實驗室裡的討論了。

最後一個月決定用日語答辯後就開始惡補日語,日常交流時也幾乎不用英語了。

當時答辯順利完成,身邊的幾個日本同學都覺得不可思議。

而這只是他的快速學習能力,在日語方面的「應用」。

這種能力,並沒有隨著工作落定而中止。

現在,侯濤剛已經在北京交通大學入職,對於自己之後的打算,他談到,除了繼續進行前沿技術研究之外,也有幾個機器人創業落地的項目開展。

而當我們問他給剛入學的大學新生建議時,侯濤剛也給出了4個方面:

1、作為全新的開始,要有一定的觀念,不要一進校就想著玩、打遊戲。不過,談戀愛當然不影響哈。

2、要找準自己喜歡的方向,努力去鍛鍊自己的技術能力,也不能只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

3、要有決心和毅力,花時間去付出很重要。

4、積極尋求跟其他小夥伴合作,這樣更加高效。

最後,分享侯濤剛強調的一句話做結尾:

不管你是到底是不是有天賦,是不是有聰明才智,只要對自己嚴格要求去付出時間和精力,不要放棄,就一定能做成一件事情。

(ps:祝侯博士新婚快樂^_^)

相關焦點

  • 博士畢業去高校難度大嗎?
    北京和上海top2會給長聘副教授一類的,待遇就那樣,大概和30歲的碼農差不多。浙江某top最近要求全員非升即走,明年就能評傑青那種也要非升即走,非常不人性化。相信過幾年我們就能看到浙大的院士非升即走了(呵呵)。其他地方不熟,不敢妄言。 國內top想進非常難,本科、博士的導師、博後導師、個人成果、運氣缺一不可。還想進的請對比一下自己的條件。
  • 華為百萬年薪博士、湖大26歲副教授都畢業於這所雙一流
    94年出生,今年才26歲的李晟曼被聘為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副教授、博士生導師。而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研究生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這所高校有什麼獨門秘訣能培養這麼多高水平學生?華中科技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於2000年5月26日合併成立,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和「985工程」建設高校之一,是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
  • 博士畢業後,你傾向於選擇高校,博後,企業,研究所還是公務員?
    博士畢業後,你傾向於選擇高校,博後,企業,研究所還是公務員?我是理工科在讀博士,所以只談論理工科的情況,文科的可能不一樣。一般來說,博士畢業,首先希望去的,還是高校。當然,高校也有很多種,比如985,211,一本,地方高校,甚至也包括一些專科院校。目前來看,國內博士畢業,直接去地方高校(二本)比較多,只有少數成果特別突出的,能夠去211及以上的學校。學校平臺非常重要,平臺決定了軟硬體的條件。因此,不少博士會為了去一個更好的學校,繼續出國做博後,積累研究成果以及海外工作經驗。
  • 博士畢業去高校當老師需要哪些條件?SCI仍是硬指標!
    來源丨知乎影疏、科研大匠 博士畢業,進高校仍是大多數人的第一選擇,但都需要什麼條件?分享一篇知乎高贊回答,答主根據他19年的高校求職經歷總結了一些寶貴經驗(據此看,SCI仍是硬指標、海外經歷也很重要): 根據我2019年的求職經歷,大概說一下各個層次的高校的最低招聘要求。一年前的經驗,應該還有些參考價值。達到這些最低要求的就可以試試,一家不行再換一家,但是要考慮時間成本。
  • 普通院校博士畢業後,能進什麼大學?答案非常真實
    之前曾有個985本碩博的師妹,博士畢業去廣東一所二本大學工作,薪資待遇水平比中西部高一倍。當時,他也有機會去中西部的幾所211大學,導師也幫忙做了推薦,但是和廣東二本高校能給的待遇還是有很大差距。記得,有個朋友8月曾和我聊過他們雙非學校,工科專業的博士要求是2篇論文,其中一篇是Sci三區以上、一篇是一級學報即可。而且,不少導師還是挺好的,在自己博士生達到哦條件後,早點將他們送畢業。
  • 26歲博士畢業,被湖南大學聘為副教授,她比顏寧還厲害?
    比如說華為招聘兩位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給予200萬的年薪,這樣的新聞,不僅體現華為對人才的重視,更能體出讀書的重要性。知識能夠改變命運,學歷能夠帶給人不一樣的人生,這也是反駁讀書無用論的最好證明。近些天,又有一位華中科技大學的博士畢業生,成為各個新聞媒體平臺的熱搜。這位26歲剛畢業的博士,就被湖南大學聘請為副教授,讓很多人都感到驚訝。
  • 最近15年211高校近半校長逐步升任部級或以上高官
    邱勇的簡歷顯示,他1983年考入清華化學與化工系,博士畢業後留校,從化學系學生輔導員幹起,歷任化學系主任、理學院副院長,去年9月任校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與此同時,他還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是我國有機電子學科的領軍人物,率團隊建成了中國大陸第一條OLED(有機發光顯示器)中試生產線,201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 他15歲考入中科大,24歲博士畢業,進入公務員系統,現在怎麼樣?
    在我們15歲的時候,很多人估計還在上初三亦或是高一。可是他去在15歲的時候順利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而且是在大學未擴招的1997年。可以說是當時的大學霸了。進入中科大以後,9年完成了本科到博士的所有課程。可謂是人中之龍。他就是周密。
  • 不拘一格降人才,26歲副教授可以有
    浙江在線8月11日訊 湖南大學官網近日更新教師信息,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一個26歲的女博士,一出道就獲聘一所「雙一流」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羨煞許多人,也引來不少爭議。
  • 211大學女碩士研究生的困惑:畢業時已27歲,要不要繼續攻讀博士
    有網友提問:「研究生畢業已經27歲,還要不要繼續讀博?」該問題還有補充說明:本人是某211高校的女研究生,學碩,快畢業了。畢業已經27歲了,是繼續讀博士還是參加工作,很矛盾。內心想繼續讀博,但又面臨著困難,生活上、學業上男友家人不怎麼支持,希望畢業早早結婚生子。
  • 徐樅巍校長:運籌帷幄帶領合工大進入211,建設宣城校區引爭議
    合肥工業大學作為教育部直屬高校,綜合實力強勁,併入選了211工程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不過在一段歷史時期,合肥工大發展卻舉步維艱。合肥工大能取得今日的成就,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原合工大校長徐樅巍教授。
  • 去985/211高校當老師需要什麼條件?地域差別很大!
    想進高校任教,學術成果是關鍵。那麼,對於想要衝擊985高校的博士們,有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參考呢?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吧!2、沿海211要求:海外經歷,2篇一區論文。沒有海外經歷也可能要,但是先從師資博後做起,兩年要發2-3篇一區論文或拿到國家基金才有可能留下來。
  • 33歲博士畢業一事無成,是建議他考公務員,還是去當老師?
    33歲的博士會一事無成嗎?要知道博士在我們國家還是很少的一個群體的,每年能夠畢業的博士,也就是在5萬人左右。這麼多年我們國家培養出來的博士,也就是80萬人左右,這個群體真的是太少了。一般受博士青睞的工作,是去各大高校當老師,比如北、上、廣的大學老師,這個職業工資又高,工作又好,受到了很多博士的青睞。當然了近些年來,博士畢業想要去985、211大學任職,似乎已經不太好進了,畢竟現在好大學的老師基本上接近飽和了。
  • 只需這張圖,秒懂985,211高校的分布點
    985,211大學是國家重點建設的大學,現在的雙一流高校重點建設的依然是原985,211高校。大家普遍認為華北地區的985和211高校是最多的,今天仔細考慮了一下,才發現結果並非如此。這個地區的高校實力非常強大,僅僅是清華和北大已經遙遙領先於全國大學隊伍了。更何況還有北航、北理、中國人麼民大學、北師大、天大、南開等著名985院校保駕護航。華北地區的211高校高達34所之多,佔據了211高校總數的三分之一!
  • 近15年211高校半數校長任部級高官 揭秘大學校長都是什麼級別?
    邱勇的簡歷顯示,他1983年考入清華化學與化工系,博士畢業後留校,從化學系學生輔導員幹起,歷任化學系主任、理學院副院長,去年9月任校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與此同時,他還曾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是我國有機電子學科的領軍人物,率團隊建成了中國大陸第一條OLED(有機發光顯示器)中試生產線,2013年當選中科院院士。
  • 博士畢業能去高校教書嗎?還需什麼硬性條件呢?
    一般博士能夠進什麼樣的大學,得看多普通了,請對號入座吧。在年齡、第一學歷、畢業院校都確定的情況下,科研成果是進入好學校唯一的影響指標了。像清華北大華東五校等博士,直接畢業也可能去高校,但由於沒有海外經歷,大多只能選擇普通一本或二本高校。而且拿不到正式教職,面臨兩到三年的考核期,考核期一到,就得非升即走。
  • 博士畢業難度降低!清華大學博士生在校期間不發表論文也可畢業!
    讀博士難,想要從博士畢業更難。因為按照我國現行的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和各個高校的培養方案,博士生培養的年限為三到四年,可延期到七年,不過很多人都不能按時畢業,讀博五年畢業算是常態。造成博士研究生延期畢業的「罪魁禍首」就是必須要發表不少於3篇的SCI,各個高校對發表SCI期刊的篇數要求不同。
  • 985高校招聘教師,都需要哪些條件?一般博士無法進入
    雖然985、211高校的稱號,已經過去。但在社會上仍然有很多人這樣稱號。他們不相信雙一流院校,只認985、211大學的牌子。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這院校的影響力是多麼地強大,所以能夠進入985、211大學讀書是多麼的光榮,那麼要是能進去這些院校工作,那更是幸福的事情。
  • 他被魯豫稱為「博士老爹」,6個孩子5個博士,育兒觀只有24個字
    在浙江瑞安有這樣一位普通而又偉大的父親,在農村的破舊老屋中,將自己的6個孩子培養成才,5個博士,1個碩士。他被主持人魯豫稱之為「博士老爹」;他的家庭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6個孩子成為其他家長眼中的成功精英,父親蔡笑晚功不可沒。
  • 西北工業大學作為985,211,雙一流高校,為什麼知名度不高?
    西北工業大學,簡稱西北工大,工信部直屬,中央直管的副部級高校。985,211,雙一流A類高校。西北工業大學位於西安市,是國內唯一一所同時發展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重點大學,它的工科學科實力很強,有3個學科被評為A類,其中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被評為A+,與北航並列全國第一,有10個學科進入全國前十。西北工大今年在全國各省份的平均錄取分數線在39所985高校中位居27位,它在河南省的理科一本投檔線在659分,位居985高校24位,實力還是非常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