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尋根·講述丨文天祥長沙後人:「清白傳家,正氣傳家」

2020-12-09 華聲在線

家譜尋根·講述丨文天祥長沙後人:「清白傳家,正氣傳家」

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吳名慧

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盡顯愛國詩人文天祥的民族英雄氣節。這位南宋名臣一生剛直不阿,以國為本,深受歷代人民景仰。2月24日,正月初九的下午,記者來到長沙望城區白箬鋪鎮楊林衝,見到文天祥留存長沙的血脈——楊林文氏的族人,聽他們講述「清白傳家,正氣傳家」的家風故事。

(楊林文氏部分族人)

「在外講『忠』,在家講『孝』」

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兵敗受俘,面對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他寧死不屈,更留下《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傳世名作。1282年,47歲的文天祥從容赴義。他的兩個兒子文道生和文佛生,戰死於抗元沙場,6個女兒也被元軍殺害。

幸運的是,忠臣並不是完全無後。楊林文氏族人文靜告訴記者,根據文史資料和家譜記載,望城白箬文氏為文天祥的八世孫文丙三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江西吉安富田遷湘後繁衍而來,由於始遷祖落戶在長沙府善化縣楊林衝(今屬望城縣黃金街道),所以這支文氏在家族中被稱作「楊林文氏」。

(《楊林文氏七房族譜)

「現在楊林文氏共有族人2萬餘人,按輩分算下來是八世同堂。」文靜所說的家譜即《楊林文氏七房族譜》修於1931年,族中七房各書一卷,每卷十本。歷經歲月磨難,少數卷本不幸被毀。

(文氏家規)

翻開泛黃的書頁,記者在《文氏家規十二則》部分讀到了「敦孝悌,篤宗盟,務本業,敦品行,正婚姻,廣教育,嚴奸盜,尚節儉,優獎勵」等內容。

「我們的家風是清白傳家,正氣傳家。」族人文國祥是中國書協、美協會員,也是家族中公認的文化人。他說:「天祥公(文天祥)寧死不屈,以忠烈名傳後世,同時,他在亂世散盡個人錢財,充當軍費,救濟百姓。文家教育子孫後代,在外講一個『忠』字,在家講一個『孝』字,要把這股正氣傳承下去。」

「歌傳正氣,學仰文山」

在家族的薰陶下,文氏後人從小對祖先的忠義故事銘記於心,並由衷地自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採訪間隙,幾位文氏後人你一句我一句地背起了文天祥的《正氣歌》,鏗鏘有力,洪亮的聲音迴蕩在楊林文氏宗祠的祖堂內久久不散。

(建設中的楊林文氏祠堂)

一年前,從各地趕來的300多名楊林文氏族人見證了這座文氏宗祠的奠基。目前,祠堂主體部分已竣工,預計將在今年清明舉辦開祠儀式。

「這是一個載體,目的是凝聚宗親,教育後人秉承先人的愛國主義精神,傳承文氏優良家風,弘揚正氣。」族人文賽和文志堅介紹說,祠堂包括祖堂、戲臺和文化陳列館、學堂等文化功能室,前坪會作為村裡的村民文化廣場,遠期還規劃了修建敬老院。「文氏一族歷來重視教育,解放前,族內就辦有育英族學,後來改名為文山學堂,1949年後政府改辦為望城七中。新修祠堂特地設了學堂,除了是給孩子們提供看書學習的場地,我們還想將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邀請文化名人來講學,對後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這裡,將被建做學堂)

與此同時,楊林文氏也正在著手收集採錄族人信息,八修家譜,負責外聯的文軍就不斷接到族人尋根的消息。「不僅有湖北、安徽、雲南等地,還有美國洛杉磯的文氏後人也找到我們,想尋根。」他說,以此為紐帶,宗親之間更親近了,也感受到很多正能量。「比如,走訪中,遇到貧困戶、孤寡老人等情況,我們都自發地獻愛心,送上一份心意。可能這些事很微小,但是大家都在用實際行動傳承和弘揚文氏優良家風。」

採訪最後,文軍留下了他的電話13467639725。「希望藉助新湖南的平臺幫我們傳播一下,如有在外的文氏族人想尋根,歡迎隨時聯繫。」

互動:你有「譜」嗎?歡迎來曬!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來歷嗎?知道自己的祖輩曾在中華熱土走出怎樣的遷徙軌跡,書寫怎樣的奮鬥史,甚至出過哪些名人志士,留下了哪些家規、家訓嗎?

若你家有「譜」,歡迎來曬!即日起,新湖南客戶端讀者可將你的家譜相關圖文故事以及您的真實姓名、聯繫方式發送至郵箱jiapuxungen@163.com,或者撥打聯繫電話18673102714,歡迎曬家族歷史、曬家風家訓,春節將至,我們共話鄉愁。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轉載須註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

[責編:吳名慧]

相關焦點

  • 家譜尋根·風範︱張谷英村:耕讀傳家世代長
    家譜尋根 ·風範︱張谷英村:耕讀傳家世代長——張谷英村傳統家訓家風故事之一特約通訊員 李桂龍筆架山下的張谷英村。張谷英是元末明初人,飽讀詩書,精通風水,於 「明洪武年間,由吳入楚」,遷居渭洞筆架山下,傳下了「耕讀繼世,孝友傳家,和睦有道,修身立德」的古樸家風,後人把它懸掛在古村的當大門上,時刻警醒著族人。 三字家訓十六條張氏六修族譜上記載的家訓 。
  •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百家姓|楊氏:清白傳家四知家風 天下楊氏出弘農,弘農位於今天的潼關一帶,是天下楊氏的發源地。楊震被公認為是楊氏家族的發脈始祖。楊姓後裔活躍在中華民族的舞臺上,其文韜武略,為官清廉,楊氏後代都以「清白傳家」「四知家風」作為祖訓,制定懸掛了形式多樣、內容相近的家規家訓。以楊震「四知」典故命名的「四知堂」「清白堂」,遍布各地。甚至在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國都有楊氏後人為紀念楊震所建的祠堂,影響深遠。
  • 尋根問祖續編家譜的意義價值何在?
    尋根問祖續家譜是黨氏家族,每個人應盡義務。 「水有源,樹有根,落葉要歸根。」正是這種對祖根的依戀,對血脈親情的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激發著海內外同胞尋根問祖的熱情。家譜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而隨著時代不斷變遷,家譜的形式和作用也在不斷變化。家譜自誕生到興盛都帶有很強的政治性,家譜主要功能在於德育、教育。同一個尋根問祖問題,有人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有人卻也沒有一點思路。
  • 嘶馬張氏:詩書傳家 人才輩出
    家譜,延續著一個家族的血脈,更傳承著祖輩的遺訓和期望。在江都區嘶馬鎮有一個張氏家族,幾百年來,他們就秉承著詩書傳家的祖訓,與時俱進,生生不息。最近,20多位張姓族人聚集到嘶馬鎮常興村的張家老宅,以學習族譜的形式,緬懷先祖。
  • 老家譜留住家族的根新家譜有了家風家訓的魂
    這個家譜還單列出「藝文篇」,涵蓋了族人的旅行觀感、人生感悟等文章,其中一位老人在《品味歲月》中還總結人生感觸:常懷感恩之心,踏實工作,清白做人,勇挑重擔等。更出人意料的是,其中竟然收錄了幾篇族人發表過的有關地質和教育的學術論文。    「近些年新修的家譜可謂千譜千面,圖文並茂,個性十足。」
  • 深圳這座大隱於市的古村,傳承著文天祥的一片丹心……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正氣歌》是文天祥的傳世名作。這篇五言古詩中所傳遞的浩然正氣和忠孝廉節精神歷來為後人傳誦。而以浩然正氣、忠孝廉節為準則形成的文氏家風家訓也讓文氏後人受益。
  • 今天還有必要修家譜嗎?民俗學者認為儀式性強於應用性
    翻開一部陳氏宗譜,開篇是人文始祖黃帝的畫像,接著是黃河的圖片,配文道:「陳氏部落由遊牧轉為農耕後,就在黃河中下遊繁衍起來,黃河哺育了陳氏後人。」  這個家譜還單列出「藝文篇」,涵蓋了族人的旅行觀感、人生感悟等文章,其中一位老人在《品味歲月》中還總結人生感觸:常懷感恩之心,踏實工作,清白做人,勇挑重擔等。更出人意料的是,其中竟然收錄了幾篇族人發表過的有關地質和教育的學術論文。
  • 家譜顯示:長江第二大島揚中住著隋煬帝後人(圖)
    幾天前,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消息傳出後,長江第二大島——揚中有一群姓楊的中老年人興奮不已,根據家譜記載,他們是隋煬帝楊廣的部分傳人。「我們是楊廣的後人,楊廣在位時三修運河溝通南北,今天申遺成功也有他的功勞。」看到現代快報《發現》周刊徵集家譜的報導後,揚中市民楊峻岭給現代快報打來電話。
  • 齊家有道丨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
    左宗棠:一代名臣 耕讀傳家左宗棠(1812-1885年),湖南湘陰人,字季高,號湘上農人。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左宗棠青少年時期先後曾在長沙城南書院、湘水校經堂學習,因父母先後去世,轉入貧困子弟學校「公資書院」讀書,後入贅湘潭周家。 雖家境並不寬裕,但左家自其曾祖父左逢聖始,孝順、樂善好施的家風一直被人稱道。
  • 耕讀傳家詩書繼世 2018長沙耕讀文化節舉行
    當天,為期兩天的2018長沙(青竹湖·金霞)耕讀文化節舉行。本屆耕讀文化節由長沙市委宣傳部、長沙市文明辦、開福區委區政府指導,開福區委宣傳部、開福區文明辦、青竹湖街道工委、辦事處、紀工委主辦,由星辰在線和青竹湖街道金霞新村社區承辦,開福區自安小學協辦,以「品耕讀文化 樹文明鄉風」為主題,在耕讀文化節中,一起學習、探討、傳承金霞新村的耕讀文化,一起領略耕讀文化帶給美麗鄉村的精神內涵。
  • 山東17位文化世家後人講述齊魯好家風
    在山東省「齊魯家風與時代精神——弘揚齊魯優良家風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活動」中,齊聚濟南的17位齊魯文化世家後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家風的作用。  曲阜孔氏 孔令紹後人分居各處仍和睦相處  治理一個大家庭,必須讓每個家庭成員有所遵循,既要有硬性規定的嚴格要求,又要有家庭文化的軟性影響。
  • 三分鐘帶你了解什麼是耕讀傳家
    古代很多家族置放宅院裡的耕讀傳家石匾張豐毅主演的電視連續劇《長沙保衛戰》裡有一個與耕讀傳家有關的片斷,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長沙保衛戰即將打響前三個市民到一個大宅子門口思考與商量的情景。,《長沙保衛戰》只是其中一例。
  • 字裡行間丨耕讀傳家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自古以來,這則古訓被不少家族奉為家規家訓,寄寓著長輩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那麼,古人為何如此重視耕讀?今天,我們來說說詞語「耕讀傳家」。關於耕,《說文解字》中有兩種不同的解釋。
  • 守住「忠厚傳家遠」的祖訓
    在我國,很多家庭都會用「忠厚傳家遠,讀書繼世長」作為家風家訓世代傳承。忠厚,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同的歷史時期,忠厚傳家的典範不勝枚舉,有「精忠報國」的南宋抗金名將嶽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詩人文天祥,一心為民的「蘭考第一書記」焦裕祿,還有「寧肯一人髒,換來萬戶淨」的全國勞動模範時傳祥…… 歲月流淌,忠實、厚道的傳統美德沒有褪色。
  • 尋根溯源丨為什麼尋根很難?
    有人說:尋根是生死之外的第三種本能,但是談尋根易,尋根卻很難!原因有很多,小編將原因羅列於此,希望諸位尋根人少走誤區,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缺乏紙質資料對於一個家族史料的記載主要是家譜來承載的,家譜的真實性雖然不如國史方志記載的客觀,但是對於尋根者來說還是第一手的資料,但在建國後特殊時期,大多家譜被損毀殆盡或者殘缺不全。
  • 文天祥浩然正氣深圳傳承數百年
    貳 八萬子孫 尋根祭祖 斯人遠去,風範猶存。8個世紀的時空跨度並沒有泯滅文天祥的忠義形象和不朽精神,這一令人深思的現象之所以發生,都源於深圳文氏子孫代代傳承的祭祀文化。 為紀念和歌頌先祖文天祥的忠肝義膽,深圳文氏家族每年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將文天祥忠國、愛家的情懷代代薪火相傳。
  • 清白傳家 胡東力作品欣賞
    細看歷史,品味生活,不難發現,很多不義之財即使顯赫一時,卻難以善終傳家!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有勤勞實幹,善良智慧的人們才能逐漸擁有世間百財,生活幸福!人生沒有捷徑!真正長久的幸福都是腳踏實地、清清白白奮鬥出來的!
  • 文天祥家譜現身宣漢?待查!
    南宋末年抗元名將文天祥是永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日前,本報接讀者熱線報料,稱宣漢縣的深山裡居住著文天祥的後裔,並發現了文氏家譜!近日,記者驅車前往宣漢一探究竟。  八卷家譜記錄文氏興衰  讀者報料所稱的文天祥後裔位於宣漢縣樊噲鎮漆樹鄉。
  • 渝鈐鄉愁丨1600多年的歷史沉澱,感受防裡「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渝鈐鄉愁丨1600多年的歷史沉澱,感受防裡「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文脈浸染 2020-08-15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白傳家久 紅色繼世長——專訪東漢"四知先生"楊震後裔
    據《楊氏家譜》記載:重慶雙江楊氏始祖楊世綏,即楊尚昆的曾祖父,是東漢太尉楊震42代孫,原籍陝西華陰。楊震18代後裔楊秉信遷至江西泰和, 25代後裔楊文秀遷至湖南辰溪,38代後裔楊光基再由辰溪入蜀遷至蓬溪姬家壩,到42代楊世綏又由姬家壩遷至雙江鎮,始有雙江楊氏。  這真是:清白傳家久,紅色革命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