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尋根是生死之外的第三種本能,但是談尋根易,尋根卻很難!原因有很多,小編將原因羅列於此,希望諸位尋根人少走誤區,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一、缺乏紙質資料
對於一個家族史料的記載主要是家譜來承載的,家譜的真實性雖然不如國史方志記載的客觀,但是對於尋根者來說還是第一手的資料,但在建國後特殊時期,大多家譜被損毀殆盡或者殘缺不全。對部分尋根者來說,完全沒有可供參考的家族史料。
二 、地名與行政區劃變遷
地名和行政區劃並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局的發展不斷的變化。比如疑是皖北蘇北的祖根地山東棗連莊,現名安丘王府莊,在明初到現在,幾易其名。甚至很多古地名已經不存在了,行政區劃也是,如東北人祖根地的登州府。明朝及清初,登州府管轄區域為一州七縣,雍正十三年後,登州府管轄區域為一州九縣。
三、譜匠偽造家譜導致祖根地信息錯亂
明清時期有一種專門的職業就是「譜匠」,給各姓氏各家族有償修譜,為了是修譜簡單化,縮短周期,採用修譜範本批量複製。如:民國《義門陳氏大同宗譜》收錄了一篇朱熹的序文,署「龍圖閣大學士朱熹晦庵氏拜書」,然而朱熹並未當過龍圖閣大學士。幾乎同樣的序文又分別出現在周肇豐《周氏合修宗譜》和泉州《劉氏宗譜》之中。譜序捏造,世系捏造,始遷祖,祖根地都捏造。
四、亂認名人為祖,提高門第導致祖根地導致祖源不明。
翻閱家譜,特別是宗族文化濃厚的南方地區,基本上一世祖都是做官遷居南方,然後開枝散葉。一族家譜這樣正常,基本都是這樣真實性就存疑了。如朱姓皆以朱熹為先,包氏皆拜包拯為祖;王氏不是稱始祖源自琅琊郡就是出自太原郡並溯源於周靈王太子晉。
五、聯宗、攀附導致祖根地導致祖源不明。
為了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合修家譜合建宗祠降低成本。聯宗、攀附現象比較普遍,甚至在清乾隆時期,震動朝廷,最終導致乾隆頒布譜禁政策。另外聯宗、攀附還產生一個後遺症就是誕生了很多超級祖宗,如:張化孫、李火德、劉廣傳等。號稱他們後裔的子孫據估計都過千萬人。
六、祖源地理想化。如:洪洞大槐樹、寧化石壁村、南雄珠璣巷。
號稱洪洞大槐樹移民後裔的子孫在中國的北方有3億人,根據《明史》、《明實錄》記載洪武、永樂兩朝共從山西組織18次移民,只有6次提到洪洞大槐樹所在的平陽府。所以號稱洪洞大槐樹移民的後裔的人,尋根應該是全山西地界。同理客家人的搖籃寧化石壁村、廣府人的祖根地南雄珠璣巷皆是中轉地而不是祖根地。
七、年代久遠地名爭議。
如在山東人和東北人關於祖根地流傳有小雲南一說,但是小雲南在哪裡,目前一直無法給出準確的定論有山西說、山東說、安徽說、雲南說、雲貴交界處說等。
八、遷出祖學識有限關於祖根地信息有限。
古代講究耕讀傳家,窮就在土裡刨食,富則讓孩子讀書科考。但是絕大部分外遷者都是目不識丁,更沒有資格接觸家譜了解家史,所以遷居到新的居住地,對祖根地的了解並不系統,如傳說來自張家莊、李家坡等等,到底張家莊、李家坡在哪府哪縣,也說不清楚。關於家族的字輩等信息,能被也沒能力寫下來。
九、尋根者思路錯誤。
目前尋根者主要靠字輩和始遷祖信息來尋找祖根地。但是思路對於大多數尋根者來說是錯的。首先字輩多是在始遷祖後在新居住地立得,多跟祖根地沒有關係,將字輩作為尋根的密碼,除非近百十年外遷,否則不可能成功。
遷祖信息也多不靠譜,就是信息不對稱。對於尋根者來說始遷祖信息可能是詳細的,但是對於祖根地家譜外遷者只有名字,沒有其他的信息,名字可能對的上,但是缺乏有效的證據支撐是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