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學者餘世存
對非詩歌愛好者、非歷史學者而言,「龔自珍」在腦海中的印象,也許就是中學時代歷史課本上的一個名字,以及那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但對詩人、長年關注漢語言文學的著名學者餘世存來說,龔自珍就沒這麼簡單了。1月12日下午,餘世存帶著自己的新書《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作客萬象城西西弗書店,和山城讀者聊起了這位清末文學大家的種種。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其實我和大家一樣,除了這兩首詩,對龔自珍的其他一無所知。」餘世存接受記者採訪時坦言,自己也沒想到會龔自珍成為打開自己思想「窗戶」的兩位大家之一。
「我是1980年代讀的大學,不得不承認,我們那個年代受西方文化影響很深。」餘世存說,就在自己都快忘記關注中國傳統文化時,「讀莊子,讓我重新認識到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深。再後來,我讀到了龔自珍的那些作品,又讓我覺得,我們可以為漢語文化做出一些新的貢獻和嘗試。」餘世存表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龔自珍,在自己那代人覺得中國傳統文化已經失去活力的時刻,「喚醒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
正因如此,才有了最新的這本《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在餘世存看來,龔自珍有趣、多才,他的風流情史、軼聞趣事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自帶流量」。「先說他的語言吧。我覺得他的語言對中國知識分子來說是有一種魔力的,太有想像力了,幾乎可以說是一個金句大王。」餘世存舉例說,比如「美人如玉,劍如虹」,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覺得,這是出自某部武俠小說,但其實是龔自珍的作品。「他的語言是有張力,既雄奇又瑰麗,雅致當中充滿了想像力。我覺得可以用亦文亦俠亦溫文,兼具這三種特質來形容。」餘世存說,龔自珍的作品就像一個礦藏,可以不斷發掘出新東西。
餘世存接受記者採訪
光看書名,可能不少讀者會認為《己亥:餘世存讀龔自珍》是一本類似讀書筆記的作品。其實不然。這也是餘世存本次在創作上的一個新嘗試。「這本書就是是我代他寫的自傳,他的《己亥雜詩》裡的315首作品,我沒有做任何自己的解讀。我只是我站到快50歲的他的位置上,寫對這些詩的一些隨想,我幫他完成了自己對前半生的總結。」
「看了很多龔自珍的年譜、詩文,以及很多研究他的文獻。這些對我來說並不算困難。」餘世存說,真正難的是要寫出自己的理解,但又不能「越軌」。
當然,細讀這些詩,如果再配上餘世存本次在書中提及的一些背景,龔自珍的形象也應該會在大家腦海中豐滿起來。比如餘世存提到,《己亥雜詩》一共315首,其中有60多首都是和龔自珍的個人感情有關。「有兩位姑娘都喜歡她,但他都沒給出承諾就跑了。這方面,他當時的心緒到底如何,我可能要解讀起來也是比較難的(笑)。」還有中學生都會背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在餘世存看來,應該配合的是龔自珍辭官離京返鄉的時間背景,畫面應該是夕陽的余光中龔自珍回望可能很難再回來的京城,滿腹離愁別恨。
餘世存說,自己更希望這本新書能有更多年輕人讀一讀。「它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勵志,安頓世道、人心的。龔自珍一個快50歲的人一輩子窮困潦倒,怎麼逆襲、『轉彎』的。」自己在寫作上的這種新嘗試也是覺得古典作品應該有更接地氣、為更多大眾接受的表達方式,「通過注釋翻譯來看古典作品,我覺得在學術研究內部循環是可以的,但大眾需要的是更容易看懂的作品。」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文/視頻 裘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