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面對面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如何保證公平正義?

2020-12-13 中國青年網

2020年5月28日,萬眾期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表決通過,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部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編撰過程歷經幾代人,包括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和侵權責任編7編正文,以及附則,共1260條,涉及每個人從孕育到死亡的所有方面權益,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可以說,民法典的誕生,就像把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條美麗的項鍊,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在法治中國徵程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人類制度文明的發展方向,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70多年來,從頒布婚姻法到形成2萬多部法律法規,從強調嚴格執法到建設法治政府,從設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署到建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普法運動到建設法治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恢宏圖景不斷繪就,法治中國建設伴隨著時代號角闊步前行。

一 法治建設顯成效

法官,在人們印象中大都是在法庭上正襟危坐,手握法槌定分止爭。然而,有那麼一群法官需要時常走出法院大樓,背著國徽去開庭。在高山峽谷、雪原草地、田間地頭、海島漁村,都能看到他們主持正義的身影。這些基層法官身後的國徽,彰顯的是法治的尊嚴和公平,映照的是中國法治建設的點滴進步和成效。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首先廢除國民黨舊法統,從零開始建設社會主義新法制。我們有過法制建設的築基搭臺,也有過法治不彰的沉痛教訓,有過法治建設的快速發展,也有過司法改革的艱難破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在探索中日臻完善,全面依法治國在實踐中鏗鏘前行。

法律體系已成形。立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第一道工序」,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前提。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已經形成以憲法為統帥,以法律為主幹,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目前,我國已有法律270多部、行政法規700多部、地方性法規1.2萬多部,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基本實現有法可依。

法治政府穩推進。行政機關是執法的重要主體。在我國,大約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規和幾乎所有行政法規的執法工作,都是由行政機關來實施。政府執法的效果,關係到法治能否落到實處。現在,《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設定的目標和任務基本完成,各級政府公正嚴明、廉潔高效的良好形象已經樹立起來。

司法改革彰正義。司法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是法律實施的核心環節。70多年來,司法體制與新中國一同進步、日益完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改革進入快車道,司法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職權得到有效保障,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成效明顯,一批冤假錯案沉冤昭雪,陽光司法讓公正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中國裁判文書網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底,網站公開的文書總量超過9500萬篇,訪問總量超過450億人次。

法治觀念入人心。《秋菊打官司》《被告山槓爺》《陽光下的法庭》……這些頗具知名度的法治題材影視作品,是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的時代註腳。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真誠信仰。1986年以來,我國開展全面普及法律知識教育,已連續實施了7個五年普法規劃,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知識得到廣泛普及,各項事業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明顯增強。

新中國的法治大廈,是在法制廢墟和人治積習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歷程充滿艱辛,成就影響深遠。7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國家實現了從「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的歷史性飛躍,完成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國家治理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二 法治道路堅定走

在人類政治文明發展史上,法律在定國安邦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於歷史、文化、地域、習俗以及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世界上形成了不同的法系。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中華法系、歐洲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等。當蘇聯、中國等一批社會主義國家成立後,形成了社會主義法系與資本主義法系兩大陣營。

法治作為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突出的意識形態屬性。與資本主義法治強調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分權制衡等理念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社會主義法治建立在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無產階級專政、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障。由於指導思想、經濟基礎、組織原則、服務對象等方面的差別,社會主義法治與資本主義法治本質上是兩種不同的法治模式。

一個國家走什麼樣的法治道路,還必須與本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國情相適應。獨特的法治傳統、獨特的具體國情、獨特的現實問題,決定了我國的法治建設必定要走自己的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立足國情,內外兼收,在實踐中探索開闢的嶄新法治道路。

植根實踐,艱辛探索。「為國也,觀俗立法則治,察國事本則宜。」正確的法治道路書上抄不來,別人送不來,憑空想不來,只能靠自己走出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上,很多法治原則和成果,都來源於實踐的創造,是符合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重大制度設計。比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特色。在我國,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又領導人民遵守、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己也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這就是黨的領導力量的體現。又比如,近年來我國出臺電子商務法、修訂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就是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以說,這條道路是70多年來法治建設實踐和經驗的集中反映,是黨和國家各方面事業發展在法律領域的具體體現。

我國法治道路從無到有,是從一片荒蕪中走出來的,沒有現成的經驗,借鑑其他國家有益的法治成果十分必要。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司法機關的設置,以及憲法、婚姻法、土地法、刑法等主要法律的制定,都是借鑑蘇聯的做法,從而在較短的時間內搭建起了法制框架。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社會活動大大拓展,我們也學習借鑑西方國家經濟和其他領域的法治經驗,豐富和發展了我國法治建設的理論和實踐,為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法治保障。正是擷他國法治之精粹,才使我國法治建設獲得源源不斷的智慧和啟迪。

樹高千尺,根深沃土。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雖然人治的根子非常深厚,但先人們早就開始探索如何駕馭人類自身這個重大課題。韓非子的一句名言流傳至今:「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秦朝統一中國後,制定的法律規範已涉及立法、行政、民事等諸多方面,可謂「秦皆有法式」;漢唐時期,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尤其是《唐律疏議》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周邊國家效仿的典範。我國古代法制蘊含的寶貴資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豐厚滋養。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特點。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實踐中,我們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充分發揮法治對道德的保障作用,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同時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形成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

道路千萬條,管用第一條。縱觀古今中外,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治道路,在法治問題上不存在最優模式,也不存在標準版本,只有適合自己的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必然選擇,是中國唯一正確的法治道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三 法治中國進行時

黨的十八大以來,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規500多部,推出司法體制改革舉措100多項……進入新時代,法治建設按下快進鍵,法治中國成為響徹神州大地的嘹亮號角。

朗朗乾坤存正氣,法治中國再出發。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作出頂層設計,從制度上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出了明確要求。建設法治中國,就是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加快形成完備的「五大體系」,不斷提升法治建設的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水平。

憲法為本。我國現行憲法是1982年12月頒布實施的,即「八二憲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所有的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不得同憲法相牴觸;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憲法,不得超越或違反憲法。在健全保證憲法全面實施的體制機制上,這次全會強調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使一切違憲違法的規範性文件都依法得到撤銷和糾正,對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

立法為先。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是法治的「最先一公裡」。現在,我國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總體上解決了有法可依的問題。下一步著重抓住提高立法質量和效率這個關鍵,完善立法體制機制,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完善立法工作格局,立改廢釋並舉,努力使我們的法律立得住、行得通。同時,隨著社會實踐的深入拓展,不斷加強重要領域立法,尤其是加快我國法域外適用的法律體系建設,使立法適應國家各方面發展的需求。

實施為公。漢代《說文解字》這樣解釋「法」:「平之如水,從水。」意思是不偏不倚謂之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是人民群眾感知法治建設的一把尺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必須把公平正義這一價值追求貫穿法治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規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堅持嚴格執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規範執法自由裁量權,防止出現「選擇性執法」「傾向性執法」。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完善審判制度、檢察制度,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完善律師制度,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耀人民心田。

監督為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馬克思曾說:「法官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的實施部門,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幹擾,才能依法獨立進行公正裁決。近年來,各地普遍建立的防止幹預公正司法的一系列制度規定,為領導幹部和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違法幹預和影響司法活動劃出了「紅線」,使「託關係」「打招呼」等插手具體案件的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會也必須增強法治觀念,特別是各級黨和國家機關以及領導幹部應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杜絕「讓別人守法,自己走後門,搞不正之風」的特權思想,自覺接受監督。

公元前1776年,人類第一部成文法《漢謨拉比法典》銘刻在石柱上這樣的文字:「要讓正義之光照耀大地,消滅一切罪與惡,使強者不能壓迫弱者。」3000多年過去了,這部法律的條文已在歷史的演進中失去效力,但其中透射出的一些法治精神至今仍受人敬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承載著億萬人民對公平正義的美好追求,在法治強國之路上不斷譜寫新篇章。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公平正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價值體現
    我國關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構建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理論特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牢牢把握社會公平正義這一法治價值追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法治不僅要求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的執法機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義得到維護和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政法戰線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 堅持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公平正義作為反映利益關係特別是分配關係合理性的一種價值理念和價值標準,是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恆主題,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不竭動力。堅持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致力於推翻三座大山,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就是為了實現中國社會的公平正義;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是為了促進中國社會的公平正義。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以及其他各項制度的設計,體現了我們黨追求公平正義的堅定信念。
  • 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公平正義的探究和思考
    公平正義是衡量一個國家和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也是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之一。滿足公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要求,提升公民的幸福感和滿意度,必須具備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較好的物質條件。而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建立和諧社會是全體人民的共同目標,更應當是司法工作的價值體現,社會公平和正義落實到司法機制上就是要保證司法和諧。
  • 連雲港中院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 學習《中國制度面對面》
    >蔡紹剛院長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唯一正確道路,必須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基本內涵。堅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根本保證。旗幟鮮明、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是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法治建設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基本經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本質特徵。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主要特徵
    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所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和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當然也是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根本指導思想。  我國的法律集中地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國家學說和法律思想。
  • 以「五大體系」為重要抓手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黃婷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抓手一:加快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礎。
  • 大力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前提和目標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前提。最後,公民的人權和各種法定權利能得到有效保障,真正做到以人民利益為重,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通過科學合理的糾紛解決機制和利益訴求表達渠道,保證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實現。 全民守法是中國特色法治文化建設的歸宿。首先,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和理念是法治文化建設的基礎。
  • 【頭條】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從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實際出發,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解決法治領域突出問題為著力點,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人民日報: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
    讀者提問:有人認為,公平正義是「普世價值」,沒有「姓資」「姓社」之分。對此應如何看?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研究員 楊 靜               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永恆追求的理想和目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 劉俊祥:如何通過國家治理現代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歸納起來大致有兩大理論:民主法治機制理論和政府善治機制理論。民主法治機制和政府善治機制的不同結合,形成了不同國家的政治公平實踐模式。十八屆三中全會在繼承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經驗成就的基礎上,提出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中國之道,即融合民主法治機制和政府善治機制的國家公平治理機制。這就是要走以國家公平治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中國特色之路,也就是要探索中國特色國家公平治理的體制制度及其實現機制。
  • 法治中國守護公平正義之光——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
    光明日報 記者靳昊  法治是凝聚社會人心的「最大公約數」。「十三五」期間,各地區各部門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法治中國建設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蹄疾步穩、成效斐然。
  • 從這三個方面,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
    在日前召開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力量、制度基礎和理論指導,有助於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選擇   社會制度是為了滿足人類基本的社會需要,在各個社會中具有普遍性、在相當一個歷史時期裡具有穩定性的社會規範體系。社會制度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由一個國家的性質和國情決定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
  • 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程序法治的品格
    ①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然而,沒有程序法治就沒有真正的法治,更無須談法治中國的建設。
  • 要點問答:為什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顯著優勢
    如何理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 全面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使全面依法治國貫穿國家治理全過程,充分體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力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真正造福人民、保護人民。 如何理解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
  • 讓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和諧有序 訪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院長...
    把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價值期待和利益訴求納入法治化軌道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既汲取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又借鑑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您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特色體現在哪些方面?
  • 吳建雄 | 在戰「疫」中彰顯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作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並對「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提出了具體要求。
  • 淺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屬性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貫穿《決定》的一條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