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似容易神似難!植物肉想打動「中國胃」還差火候

2021-01-16 中國西藏網

  今年以來,不僅肯德基、星巴克等「洋快餐」不斷推出植物肉食品,珍肉、株肉、星期零等本土創業品牌的植物肉產品也悄然走進餐廳和酒吧,甚至連中餐館裡都能見到植物肉的身影。

  除了餐廳和酒吧外,大潤發、歐尚、盒馬鮮生等超市門店,以及天貓、美團等電商平臺上,植物肉的水餃、春卷和肉餅等速凍食品也已經上架銷售。從「跟風口」「炒概念」到進餐廳、可網購,過去「只聞其聲」的植物肉正逐步走進百姓家。

  把植物做成肉,形似容易但神似卻難

  植物肉是人造肉的一種。業內人士表示,製作一塊美味的植物肉,既要有高品質的原材料,還要有獨特的加工技術。植物肉主要以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為原料,採用化學分離的方式,從原材料中提取人體所需的植物蛋白,還要經過加熱、擠壓、冷卻、定型等一系列步驟,使其具備動物肉製品的質地和口感。

  「利用植物蛋白製作植物肉生產技術難度不大,難就難在如何讓其擁有與真肉相似的口感風味及營養成分,將植物肉做成仿真肉,需要將植物蛋白分子結構重新構成肉類纖維狀分子結構,再通過交聯酶、風味蛋白酶的改進讓植物肉具有動物肉的質感、咀嚼感和香味。」祖名豆製品股份有限公司豆製品研究院院長瞿亮說。

  對健康有利,但不能完全替代動物肉

  益普索Ipsos《2020人造肉中國趨勢洞察》顯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86%的消費者已經或將改變肉製品消費習慣,其中有21%的消費者有逐漸用其他蛋白質替代動物肉製品的想法,而47%的中國消費者願意在中式風味的餐館中選擇植物肉。

  植物肉的銷售為何會迅速升溫?杜邦營養與生物科技食品與飲料業務(平臺)亞太區總裁李永敬博士說,植物肉的推出是希望滿足消費者既想享受美食保證營養,又擔心熱量攝入超標損害健康的需求。

  以全球植物性肉類品牌「別樣肉客」為例,據美國農業部網站數據顯示,每100克植物肉的肉餅中富含17克蛋白質,飽和脂肪含量較傳統牛肉餡低26%,總體脂肪含量更少,無反式脂肪酸。有數據顯示,50%的消費者表示會因「低脂」而購買植物肉,39%的消費者購買是為了「無膽固醇」。

  國際知名諮詢公司德勤諮詢發布的《2020年健康醫療預測報告》顯示,中國高血壓患者有1.6億—1.7億人,高血脂患者近1億人,超重或肥胖症患者0.7億—2億人。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說,大豆所含人體必需胺基酸與肉類相似,屬於優質蛋白質。我國有食用仿葷素食的傳統,而且利用大豆蛋白做成的火腿腸,在市場上也很受歡迎。從目前我國部分公眾的營養攝入情況看,食用大豆蛋白製成的植物肉,減少對脂肪等的攝入,對健康有利。

  不過,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教授沈立榮也表示,與動物肉相比,植物肉缺乏維生素B12、n-3多不飽和脂肪酸、鐵、鋅等營養素,因此不能完全不吃動物肉,可以用植物肉代替部分動物肉,達到營養互補均衡的目的。

  進軍中餐館,形式要多樣價格得下降

  近年來,國內植物肉企業數量迅速增加,產品類型日益豐富。去年中秋節期間,有商家推出「人造肉」月餅,今年端午節,天貓推出人造肉餡的粽子,有五香牛肉味、梅乾菜五花肉味、咖喱牛肉味、黑椒丸子味、海鴨蛋五花肉味等。11月26日,煙臺雙塔食品公司在北京發布了豌豆蛋白植物肉系列新產品,主要包含牛肉丸、牛肉餅、豬肉餅、雞塊、雞排、裡脊和香腸等。

  儘管如此,目前西餐廳和酒吧仍然是植物肉最常出現的餐飲場所,植物肉在中餐館還是較為少見。這是為什麼呢?

  業內人士指出,據統計,在美國植物肉市場,漢堡渠道貢獻了超過80%的銷售量,漢堡是大多數美國人消費頻率較高的產品。但我國傳統的肉類消費場景非常多元,比如涮火鍋、燒烤、滷味、炒菜等,不同的消費場景需要不同的產品形態,每一個產品形態對肉質的要求都不一樣。涮肉要求薄,要能經得住涮;燒烤要求有味道,有油脂,經得住烤;滷肉要看風味和顏色,還要有嚼勁;炒菜要求能入味,能跟蔬菜融合。我國豐富的肉類消費場景,對植物肉的要求和期望值更高,目前植物肉還較難滿足所有消費場景的需求。「從產品形式上來說,植物肉需要生產更多中式產品,而非照搬國外的漢堡產品。」李永敬說。

  此外,價格依然是植物肉推廣的一大重要阻力。儘管在部分餐廳和電商平臺上,植物肉的價格已經下降到與動物肉相當。比如德克士推出的植物雞肉漢堡,上市零售價為每個20元,會員價15元,與德克士正常漢堡售價每個16—20元相差不大。但盒馬生鮮銷售的「別樣肉客」植物蛋白牛肉餅每盒226克售價59.9元,而其售賣的冰鮮去皮新鮮豬肉,300克售價僅29.9元;星巴克的「別樣牛肉美式酸辣大卷」,售價59元,比普通真肉卷價格高出近50%。

  李永敬說,植物肉產品更聚焦於關注飲食健康、熱愛環保、有動物保護意識的消費人群,消費市場偏高端,不是以「省錢」為目的的經濟型產品。目前,植物肉的生產成本還是比較高的,如果定位偏離,是很難普及成功的。

  發展勢頭強勁,還需加強標準制定和監管

  據預測,2019年全球植物肉市場規模約121億美元,預計每年將以15%的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將達到279億美元。

  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偉表示,植物肉行業的發展勢頭在我國已經初具規模,但現有的法規標準與產品的創新及行業發展不相適應,需加快制定相關標準、法規,避免植物肉領域標準混亂和監管空白,促進產業良性發展。在創新發展中要加大科技投入,解決其中尚存的科學技術問題。植物肉為有效保證未來人類的肉類食品供給提供了可能,也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在公眾科普方面,需要引導消費者正確認識、理性消費。

  實際上,植物肉的國標制定已從2019年啟動,2020年正式立項,但還需經過報批、徵求意見、公布等環節,因此目前尚無出臺時間表。此外,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也在牽頭進行植物肉團標的制定。(記者 李禾)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從炒概念到進商超,植物肉想打動「中國胃」還差火候
    除了餐廳和酒吧外,大潤發、歐尚、盒馬鮮生等超市門店,以及天貓、美團等電商平臺上,植物肉的水餃、春卷和肉餅等速凍食品也已經上架銷售。從「跟風口」「炒概念」到進餐廳、可網購,過去「只聞其聲」的植物肉正逐步走進百姓家。把植物做成肉,形似容易但神似卻難植物肉是人造肉的一種。
  • 植物肉想打動「中國胃」還差火候
    從「跟風口」「炒概念」到進餐廳、可網購,過去「只聞其聲」的植物肉正逐步走進百姓家。 把植物做成肉 形似容易但神似卻難 植物肉是人造肉的一種。業內人士表示,製作一塊美味的植物肉,既要有高品質的原材料,還要有獨特的加工技術。
  • 臨帖的「形似」與「神似」
    在具體的臨帖過程中,最直接遇到的問題是形似與神似的問題。人人都知道臨帖不僅要力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實際臨寫時,形似容易把握,神似則有點玄奧。 形似,就是筆畫的方圓、長短、粗細,結構的正奇、平險、疏密等等,要力求與原帖『一模一樣』。如果是臨的行草書墨跡,還要注意章法和用墨。
  • 臨帖形似容易,神似很難?董其昌的解決方法令人叫絕,哎知道晚了
    書法臨帖做到形似不難,只要肯花時間,肯下工夫,就是小孩子也能做到形似。有人說我怎麼臨帖幾十年還是臨不像,這就不要怪別人了,還是沒下足功夫。真正用進心去練才叫下工夫,每天完任務似的練字那叫敷衍,不叫下工夫。
  • 陳之佛:中國畫的「形似」與「神似」問題
    但問題還是有的,提出來進行討論和爭鳴,對於今後國畫創作的提高和發展,特別對國畫上的推陳出新,大有好處,這裡我想提出國畫上的「形似」和「神似」問題來研究,但認識不深,又不全面,提出來目的是為了拋磚引玉。
  • 臨摹碑帖,如何處理好形似和神似的關係
    有不少人學習書法一兩年後發現,自己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碑帖或字帖上的字體書寫水準;還有些人,臨摹了幾十年歐體,如今臨摹碑帖《九成宮》,依然難以達到95%以上的形似,這是為什麼?我想這是很多書友遇到的難題:形似與神似的關係。
  • 從炒概念到進餐廳 植物肉還需加強標準制定和監管
    從「跟風口」「炒概念」到進餐廳、可網購,過去「只聞其聲」的植物肉正逐步走進百姓家。把植物做成肉,形似容易但神似卻難植物肉是人造肉的一種。業內人士表示,製作一塊美味的植物肉,既要有高品質的原材料,還要有獨特的加工技術。
  • 形似與神似――花鳥畫千古之問
    吳昌碩《仙木桃實》形似與神似——花鳥畫千古之問 形似和神似,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畫論中最經典的問題,形神兼備當然更好,只是還有不似之似,極似而神似的論調,難以簡單下結論。到底是形似更優還是神似更優,作為普通讀者,還是用眼睛一辯高下。 吳昌碩曾言:「山是古時山,水是古時水,山水繞精神,畫豈在貌似。」吳昌碩作畫往往任氣而使,往往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派古意盎然,元氣淋漓的畫面,被稱為「金石大寫意風」一代宗師。
  •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專業一藝術概論考研例題分析——形似與神似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專業一藝術概論考研例題分析——形似與神似  整理與積累  要想答好名詞解釋,除了掌握考場上技巧外,還需在平時複習過程中注意整理和積累。一般來說,容易出名詞解釋的考點都是比較好判斷的:首先必須得是名詞,動詞或其他詞不會拿來出題;其次都是重點,比如重要的人物、事件、作品、理論、原理、影響等;其次是有話可說的,如果一個詞書上只是提了一提,並沒有展開論述,一般不會考,因為"無話可說"。
  • 平衡形似與神似,追求蒼茫渾厚的畫風,吳闡思繪《平林古寺》
    在這種情況下,山水畫作品越來越追求詩意美感,創作風格不再只要求形似,轉而追求神似。有很多畫家為了在山水畫中表現出儒雅脫俗的面貌,用繪畫作品圖解前人的詩句,或者自擬詩文當作創作的主題。從風格上講,似乎越來越偏離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不過從審美上看,往往能夠打動文人士大夫階層。
  • 形似與神似
    原標題:形似與神似   形態與動力是學習GOLF揮桿無法迴避的話題,由外形解釋動力,由動力要求架構和節奏。  那麼連接二者的首先是物理,而感覺是在形態和動力都符合物理之後才能有的。  雖然很難做到麥克羅伊,伍茲等的揮桿,但是從其形態上可以了解其內在原理,做到所謂「神似」是可以的。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 書法中的形似、神似,他們的關係如何?怎麼可以達到神似?
    形似,就是指字的外形輪廓與範帖相似,具體說就是所書寫的字,其筆畫的形狀、結字的體勢以及章法布局等等都同範帖外表相似。「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孫過庭《書譜》形似是書法學習的第一步。追求形似,重在忠於範帖,筆畫的一起一收,一轉一折,長短大小,虛實輕重都要接近甚至逼近範帖,貴在能達到其細節。形似其實就是書學者著意要達到的一種複製範帖的藝術目的。要達到形似也並非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下一番苦功夫、細功夫、長功夫,有時還需一些輔助方法。
  • 【神似與形似】我把我的心撲向他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劇照神似與形似(相比演孫中山,演鄧小平)我更加懂得這個人物的內心了,我把我的心撲向他新聞晨報:形似和神似的關係,你是怎麼理解的?馬少驊:我接這個戲的時候就說,形似是門票,就是觀眾承不承認的門票;神似是觀眾坐下來看、他不退場的這個票。觀眾覺得他人像但演得不像,觀眾退場走了,我們不僅要讓觀眾承認了,還要讓觀眾歡迎讚揚。這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都很重要。
  • 形似與神似哪個重要,趙備繪《墨竹譜》告訴你答案
    形似和神似是國畫中經常提到的創作理念。其實對于欣賞者而言,這兩者都很重要。形似是基礎,神似是升華。沒有基礎,再怎麼升華都是空中樓閣。對於畫家而言,在創作中這兩者孰輕孰重就要分出主次關係。繪畫過程中要做到主次分明,如果總想著面面俱到,那恐怕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了。形似是神似表現出來的特徵,這兩者既矛盾又統一。
  • 繪畫應該「形似」還是「神似」,畫家們吵了幾百年
    蘇軾鄙視院體畫的「形似」,他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表達自己的態度:「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竹子和樹葉是要經過一根根、一片片大量練習畫出來的,連蘇軾自己都還沒做到,更何況後來的人就「放馳性情,東抹西塗」,這種行為簡直是「慕遠貪高」。元代沒有畫院,因此文人畫也沒有院體畫這個直接矛頭,但對於「神似」還是「形似」的爭端仍然存在。直到明代董其昌從藝術史的角度進行梳理並且確立以淡為宗後,文人畫理論被正式確立下來,並成為佔據統治地位的繪畫理念。
  • 藝術創作中的形似與神似
    青年時代的啟功最喜臨摹王獻之《中秋帖》,人稱得其神似。今天,如果仔細比照二人的筆跡,就會發現還是在於似與不似之間。王獻之字雄勁挺拔,啟功的字飄逸清雅。這是因為我國的書法能夠表達感情,與世界各國文字相比,是獨一無二的。由於二人生活的時代不同、追求不同,所以寫出的字跡所呈現的情趣也就不相同了。
  • 【熱聞辣評】羅斯與哪吒「形似」更「神似」
    眾球員為林書豪送鼓勵 尼克楊:中國很多朋友都很愛你 此前,林書豪淚灑演講臺,直言人生好難,感覺自己被NBA放棄,他的這番話也在NBA中引發了共鳴,在最近兩天裡,有多位現役以及退役球員站出來力挺林書豪,為他送去鼓勵。
  • 黃渤扮演的陳忠和 既沒有形似也沒有神似
    奪冠這部電影是陳可辛第一部體育題材電影,而且還是中國女排這個超級IP,有人認為陳可辛如此安排是為了加大劇中的矛盾感,以此達到增加影片戲劇性的效果,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藝術源於生活,在有著原型且以記錄為目的的影片中不能脫離人物本身談製作。
  • 我國古代的畫論中,有所謂「神似」、「形似」的說法
    一般認為,神似貴於形似。高明的畫家固然要做到形似,但更要追求神似的更高境界。別林斯基就認為,一個偉大畫家所畫的肖像可以比照片更像本人,因為畫像能夠把人心中的奧秘顯現出來。文學創作也有與它相通的地方。不過那性格,言動,一定有些類似,大致不差」。可見,為讀者著想,作家刻劃人物的著力點應該放在性格、言動即人物的內心世界方面,而不能放在人物的外貌描寫上。一般說,人物的形與神,即外貌與內心,在一個具體對象身上總是統一的。
  • 「文學翻譯——形似而後神似」講座成功舉辦
    本網保定訊:10月31日,下午2:30,江楓老師應邀在我校教六一樓階梯教室舉行了一場以「形似而後神似的文學翻譯」為主題的講座,具體而深刻地闡述如何進行文學翻譯。當今時代,中國與外國的文化、學術交流越來越密切,翻譯工作的重要性逐漸凸顯,但日益下降的翻譯水平卻反映出目前形勢嚴峻。其次,翻譯是一種社會行為,江楓老師說,通過語言或文字的轉換,實現信息傳達,使不可知者成為可知,使不知者知之是翻譯的第一要務。我們作為翻譯工作者必須忠實、可信,不能創造性叛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