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媒體獲準赴現場
近距離探訪中國「天眼」
外媒感嘆:
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側目
2021年,中國「天眼」
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
2020年12月初,美國的大型射電望遠鏡坍塌後,位於中國貴州省平塘縣的射電望遠鏡成為了全球唯一的「天眼」。與此同時,中國宣布「天眼」將從2021年起向全世界科學家開放,引發高度關注。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020年12月26日報導,該電視臺記者於早些時候獲準對中國天眼進行了實地探訪,並感嘆: 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令人側目。
中國「天眼」的口徑高達500米,是目前全球最大也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美媒記者說:「中國『天眼』直徑超過5個足球場,用於對外太空進行天文觀測。」
美媒關注「天眼」核心裝備
和周邊「電磁波寧靜保護區」
「天眼」的核心裝備——饋源艙引發了美媒的強烈興趣。
這個由6根鋼索拖動的平臺專門負責收集望遠鏡反射面接收到的外太空信號。
由於採用了輕型支撐系統,中國500米口徑「天眼」饋源艙平臺的重量僅有30噸。相比之下,坍塌前的美國「天眼」、300米口徑阿雷西博望遠鏡的饋源平臺有近千噸重。
坍塌的美國「天眼」
美媒記者報導稱:「在這裡,我還發現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天眼』方圓5公裡之內都被劃為『電磁波寧靜保護區』,因為科學家們希望接收到的是數百萬光年之外的電磁波,而不是附近路人的手機信號。」
專家:中國以更開放的態度
向全球提供科研設施
《航空知識》主編王亞男:
中國「天眼」對中國乃至全球的天文研究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它可以提供獨一無二的素材。
中國現在以更為開放的態度向全球提供研究設施,希望不僅能為中國的天文研究提供佐證,也能為世界的天文學界提供更多的觀測條件。
新聞連結
從1963年落成到2016年,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始終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孔徑望遠鏡,雖名義上被用於深空科學研究,但實際上在冷戰中是為反導研究而生的,冷戰後才正式轉向民用科研。
坍塌的美國「天眼」
受颶風等自然災害及零部件老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於當地時間2020年12月1日發生坍塌,球形反射面被毀。此後美國官方證實該望遠鏡將無法使用,這也意味著地球只剩唯一一隻「天眼」。
中國「天眼」2011年開工建設,2016年落成,2020年1月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啟用。法新社評論,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在天文觀測領域一直處於追趕狀態。「天眼」的建成以及開放,再次凸顯了中國迅速崛起的科技實力。
來源: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