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Scott | 抽象與具象之間的靜物畫

2020-09-16 artag

文:Xi |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artag


William Scott

15 February 1913 – 28 December 1989

William Scott in 1959 (while visiting Mark Rothko, photo by James Scott)


英國藝術家,因靜物畫和抽象畫知名。他是20世紀北愛爾蘭畫家中最為著名的一位。


Scott年2月15日出生在英國蘇格蘭的格陵諾克(Greenock)。他在重點學校就學晚上在技校上Kathleen Bridle的藝術課。

1928年,他去了貝爾法斯特藝術大學,1931年他獲得了前往倫敦皇家學院的獎學金。


Scott在1937年結婚,接下來兩年他大多生活在義大利和法國,並且成立了一所藝術學校。然而隨著1939年二戰的爆發,他回到了英國。二戰初期,他在巴斯幫忙管理一所學校。


1946年到1956年間,Scott一直是巴斯藝術學院的高級講師。1953年的夏天,他前去訪問美國,在那裡遇到了Jackson Pollock, Elaine de Kooning, Franz Kline和Mark Rothko。雖然從1952年開始他的作品顯然變得更為抽象,但在見過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之後,他又重新回歸到他最為根本的靜物和歐洲繪畫中去了。


在他的整個職業生涯中,靜物、風景和女人體反覆出現在斯科特的作品中。雖然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風格,但他的畫可以被稱為非客觀(non-objective)類型,更準確的說法,是他在創作中致力於探索抽象與具象之間的某種空間形式。正如他自己所說:從抽象的角度看,我是一個抽象藝術家。不能把我稱為非具象畫家,因為我感興趣的,是現代魔幻空間、原始形式、情感的和欲望的、令人不安的輪廓、以及一切有生命的東西。


作品欣賞

Girl at a Blue Table (1938)


Breton Nude (1939)


Louise (1939)


The Frying Pan (1946)


Boy and a Birdcage (1947)


Frying Pan and Basket (1948)


Kitchen Still Life (1948)


Bottle and Fish Slice (1949)


Still Life (1949)


Fish, Mushrooms, Knife and Lemons (1950)


Sennen (1950)


Cornish Harbour (1951)


Orange, Black and White Composition (1953)


Reclining Nude (Red Nude) (1956)


Winter Still Life (1956)


Blue Still Life (1957)


Brown Still Life (1957)


Orange and Red (1957)


Still Life with White Mug (1957)


Blue Abstract (1959)


Composition with Blue and Black (1959)


Painting (1959)


Brown and Black (1960)


Morning in Mykonos (1960)


Orange, Black and White (1960)


White, Sand and Ochre (1961)


Bowl (White on Grey) (1962)


Orange and White (1962)


Angle (1963)


Dark Brown, Orange and White (1963)


Full House (1963)


Blue Form on White (1964)


Berlin Blues 4 (1965)


Message Obscure I (1965)


Berlin Blues 6 (1966)


Blue on Blue (1967)


Grey Still Life (1969)


Six Open Forms (1971)


Five Pears (1976)


Poem for a Jug No.4 (1980)


Fish Still Life Blue (1982)


資料來源:網絡


微信公眾號:artag

新浪微博:artag醬

相關焦點

  • 淺論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西方的抽象繪畫在中國經過百年的碰撞、磨合,已經為中國人所接受,它與具象繪畫成為當今並存和常見的風格樣式,這反映了社會審美需要的變化。人們總是喜歡將具象和抽象對立起來,很少考慮它們之間的聯繫,其實在具象的事物中本來就存在很多抽象的因素,我們在這方面進行探討有助於加深對具象和抽象藝術的理解,對於我們如何把握自己的創作語言和學術的高度,反映時代的變化,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時評 具象和抽象
    意思是,抽象藝術不搞好,什麼後現代啊,當代啊,都搞不好。藝術就得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上。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抽象畫」在中國曾經是資產階級腐朽藝術的代名詞;到80年代,抽象藝術出現了,習慣了寫實的老先生又說了:你們走都還不會走就想跑,先畫好寫實再說吧!這種說法和前面「補課」的說法一樣,都把抽象藝術看成是奔跑,看成比較高級的形態;具像藝術呢,則是走路,是比抽象藝術要低一級的形態。
  • 具象,抽象與意象
    現今油畫創作可以表現為具象形態,也可以表現為抽象形態,當然還有意象形態。具象形態指描繪了一些外界具體物象的藝術形象,通過外界具體物品的描述來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具象藝術受制於物象自然形態制約,畫面客觀、真實、具體,反映著具有普遍現實意義和廣泛聯想的審美價值觀.
  • 蒙德裡安從具象到抽象,突破傳統的路徑
    若不是1903年他因一幅靜物畫《Still Life》獲得藝術家協會的肯定,他說不定就是一名小學教師,世界也就會失去一位能突破傳統格局的抽象繪畫大師了。從具象走到抽象,對於蒙德裡安來說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也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蒙德裡安是如何一步步突破具象傳統的邊界走向抽象主義未知的領域的。
  • 具象與抽象
    標誌設計的表現方式無外乎具象與抽象。作為一種表現方式,抽象和具象在標誌設計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具象的表達世界是人類客觀地反映世界的原始需要。具象表現是忠實於客觀物象的自然形態,對客觀物象採用經過高度概括與提煉的具象圖形進行設計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具有鮮明的形象特徵,是對現實對象的濃縮與精練、概括與簡化。
  • 抽象是世界的是人類的,具象是民族的
    弗雷德裡克·萊頓《音樂課》1877年當你想表達一種民族情感時,抽象似乎是不能完成任務的抽象說到底是人類邏輯情感的一種共同映射。當一幅抽象畫放在你眼前,那麼這幅抽象畫作者的國籍就變得不重要了,似乎那東西被抽象的構圖、線條與筆觸帶走了,消失得徹徹底底又真真切切。因而,一旦你想表達一種民族情緒,你還是得重拾具象,重拾具象的每一個可能的細節,因為正是那種具有民族氣質的具象及細節才能反映且表達出一個民族的影像。
  • 水果靜物畫:甜瓜、葡萄、蘋果和梨的靜物畫-佩普洛|美術作品
    雖然他的作品從未變得過於抽象,但它以用色強烈、構圖緊湊和執行細緻著稱。據說影響他的畫家包括塞貢扎克、塞尚、馬蒂斯和梵谷。>水果靜物畫五:水果靜物畫(蘋果、梨)水果靜物畫六:甜瓜和葡萄的靜物畫水果靜物畫七:甜瓜靜物畫(蘋果、葡萄)
  • 具象與抽象間的平衡 吳冠中油畫《白樺林》
    東西方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西方的抽象繪畫是在抽象中感知物體,通常繪出具象的幾何形態,猶如新造型主義中的抽象繪畫作品。而中國特有的線條流動性使得中國繪畫在線條描繪的形式中富含隱喻性以及象徵性,加上以自然天地為中心的人文哲理,東方抽象繪畫經由具象物體感知抽象意涵。
  • 油畫從具象到抽象——蒙德裡安的轉變
    抽象繪畫別再試圖解釋抽象繪畫,與其在畫中尋找意義。抽象繪畫語言形式的提煉 :蒙德裡安早期的繪畫也是具象的,從具象進入抽象的第一步,是他對自然感受的提煉;繪畫不是一個單純的門類,各流派之間不但互相影響和互相借鑑,繪畫也常常從科學成果中借鑑有益的東西,而加以運用。
  • 淺談美術的抽象美,「具象」概念不能混同於「形象」
    指的同一個東西,兩者有一定關係,但並非同義詞藝術的形象形式,基本上可區分為三大類別:第一類,「具象」的藝術形象(具象美)—那是指藝術作品中描繪了一些外界具體物象的藝術形象,其中不包含「抽象美」的成分,第二類「抽象」的藝術形象(抽象美)—那是指一部分藝術作品中根本不去描摹任何具體物象的藝術形象,請注意,這不是附麗於「具象」而「相對獨立」的「抽象的形式美」第三類,
  • 汕頭二中「雲美術」課程——說說藝術的具象、抽象和意象
    如果說:具象是再現生活、寫生自然的話,抽象就是將人們看到的事物通過大腦進行高度概括,抽取其本質的過程。 那麼,意象呢?了解和區分具象、意象、抽象藝術; 2. 認識具象、意象、抽象藝術的經典代表作。 一、具象藝術 在古希臘時期,曾有兩個畫技高超的畫家,一位叫宙克斯,一位叫帕爾哈西奧斯,他們都認為自己的畫比對方的好,互相看不起對方,於是就約定在希臘的廣場上比拼畫技。
  • 20位頂級「具象&抽象」藝術家作品亮相藝泰空間
    20位頂級「具象&抽象」藝術家作品亮相藝泰空間 20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李泊靜   「具象
  • 「中國具象&抽象展」暨「陶藝邀請展」在1915醴陵開幕
    「中國具象&抽象展」暨「陶藝邀請展」在1915醴陵開幕 2018-09-26 20:16:5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
  • 抽象造型與具象內容的統一,是藝術作品的特定
    、整個作品抽象的形式要素的結構,即作品的「外形式」在圖中,再現形象和內形式在上面一條橫線上它們的特點一、是具象的。三、它們有相對的獨立性和永恆性我們是側重在圖中外形式這一部分的探討,現在看看它與其他因素的關係:一、從它所在的「形式」的蛋形中,看它與「具象」這條上橫線的再現從它所在的「抽象」的下橫線中看它與「內容」這個蛋形中的主觀表現的關係。
  • 「2014國際具象&抽象展」揭幕 36位藝術家作品參展
    &抽象展」的帷幕。  據此次展覽策劃、國內知名策展人馬一鷹介紹:「具象與抽象同場展出,兩種對立的藝術形式作品作為同一主題同時展出,在他記憶中是第一次。在人們的意識裡,具象表現與抽象表達是視覺藝術的兩極,各不相容,井水不犯河水,所以傳統的展出是界限分明的。
  • 楊起:抽象–具象–當代 一個對話
  • 胡雅文藝術創作的生長過程--抽象與具象的循環
    從事多媒體藝術創作的胡雅文,有抽象的繪畫,版畫,非敘事性的雕塑與裝置也有具象的敘事性的影視作品。在抽象與具象裡,胡雅文探索著生活當下的即刻瞬間也探討生活中的因果循環。胡雅文畢業於普瑞特藝術學院,生活在紐約,從事多媒體藝術創作,如繪畫,裝置,印刷,雕塑和影視。
  • 2020 國際具象,抽象(特別)大展
    由中國抽象藝術促進沙龍主辦、《Art藝繪》編輯部承辦、岜宙藝術協辦,崔大月擔任展覽總監的「2020 國際具象&抽象他表示:「傳統與當代、保守與前衛、具象與抽象、學院與大眾、架上與架下共存互融,已成目前的藝術生態。從藝術表現的共性而言,各門類之間沒有高下之分,只有藝術家創造性的高低優劣;在互融的狀態中存在,在互融的狀態中發展已成不可阻擋之勢。」
  • 上海油雕院展現東方抽象與西方具象「對話」
    東方網記者方翔4月2日消息:「東方抽象與西方具象——譚平對話卡斯特利」(上海站)從今天開始到12日,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舉行。對於清明小長假不出行的藝術愛好者來說,正好可以抽空去看看。  將中國藝術家譚平的抽象作品與瑞士藝術家卡斯特利的「具象」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對話,這是一種逆向思維,因為一般人通常認為,中國的當代抽象藝術來自西方,西方的當代藝術不再具象。這個系列對話展覽的第一站於2015年5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順利舉辦。  此前,由於卡斯特利先生作品運輸出現狀況,上海站的展覽一度告急。
  • LOGO | 從幾何到具象
    以下是關於logo幾何到具象的幾個案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意無意之間都接觸過幾何logo,有些幾何logo一天中還重複見過多回,那就是衛生間的logo。不管是商業logo還是公共logo,在同一時期都會同時出現抽象的幾何風格和具象的風格,在logo設計語言中,所謂具象與抽象從來就不是一個標準的刻度問題,而是一個相對概念,比如下列人物logo從上到下就是從幾何到具象的過程。幾何不完全等同於抽象,幾何指的是幾何圖形構成的造型,而抽象指的並不只是造型的幾何化還包括對細節結構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