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2020-12-19 聞是藝術

趙無極作品

淺論具象中的抽象因素

作者:楊晨光

在具象的事物中本來就存在很多抽象的因素,我們在這方面進行探討有助於加深對具象和抽象藝術的理解,對於我們如何把握自己的創作語言和學術的高度,反映時代的變化,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抽象 具象 繪畫

康定斯基作品

步入21世紀的中國美術,已經進入了多元化的新時代。西方的藝術樣式應有盡有,古典主義、表現主義、各種抽象繪畫等各種藝術表現手法、風格幾乎都已經出現過,再加上中國的傳統繪畫,更使得今天的中國藝術流派五彩繽紛。西方的抽象繪畫在中國經過百年的碰撞、磨合,已經為中國人所接受,它與具象繪畫成為當今並存和常見的風格樣式,這反映了社會審美需要的變化。人們總是喜歡將具象和抽象對立起來,很少考慮它們之間的聯繫,其實在具象的事物中本來就存在很多抽象的因素,我們在這方面進行探討有助於加深對具象和抽象藝術的理解,對於我們如何把握自己的創作語言和學術的高度,反映時代的變化,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顧愷之作品

一、抽象、具象與時代的發展      何謂抽象?辭海上的解釋是指從具體事物中被抽取出來的相對獨立的各個方面、屬性、關係等。在20世紀的藝術用語中,人們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抽象」一詞,其一是指再現性藝術作品所傳達的外在世界的信息不完整,消除了某些細節或誇大了某些特徵,在這種意義上,「抽象」相當於不完整的說明;另一種意義上的「抽象」通常被當作一種總結性的描述術語,用來指那些不傳達,或意在不傳達外在世界信息的藝術作品。

在人類早期的藝術史中,人們很少考慮抽象這一概念。中國在六朝時,畫家們崇尚寫實,認為藝術應該是現實世界的真實反映,如顧愷之主張畫人要「實對」「覽之若面」和「以形寫神」,宗炳提出畫山水要「以形寫形」「以色貌色」,謝赫要求畫家對客體對象「觀察詳審」要「應物象形」「隨類賦彩」,不「失真」,等等都是強調畫家要真實地再現客觀現實世界。但到後來中國繪畫並沒有沿著這條寫實之路走下去,而是逐漸轉向了繪畫表現主觀精神的方向。如宋代蘇軾提出了「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觀點,元代畫家倪瓚認為繪畫要「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近代齊白石有「貴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名言,到了現代,由於受西方的影響,則出現了完全抽象的「實驗水墨」。   在歐洲,藝術的軌跡反映了技術的漸漸完善和寫實能力的逐步提高。為了達到客觀而真實地再現世界的目的,人們很好地研究了透視、解剖、光影等科學規律,將它們與藝術結合起來,達到了很高的寫實成就。到了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藝術才從具象向抽象轉變,後來形成了五花八門的藝術流派。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藝術,總的趨勢是從寫實到抽象和多元化,也是從對抽象的無意識走向對抽象的認知和運用的過程。這是隨著對社會和藝術的認知而必然產生的變化。

元 倪瓚 《水竹居》

二、抽象、具象的轉換與空間      人們居住的樓房和其他建築屬於人類智慧的結晶,有著鮮明的人工痕跡,我們很難想到它們的抽象性。但我們在高山上或看到高空中拍攝的照片時,就很容易發現它們已經脫離了我們習慣的現實世界,它們在極遠處會有一種形象的不確定性、模糊性、不易辨認性,使這一常見的形象陌生化了。它們在有些地方連成一片,有些地方稀稀落落、錯落有致,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再如:在地球上的山脈縱橫交錯、深溝大河,使得高低反差十分懸殊,這是我們熟悉的自然界景象。然而從太空上看,地球表面其實是比較平坦的,山脈彎彎曲曲,形成複雜多變的、不規則的抽象形態。如果距離太近也會失去具象而進入到抽象狀態,我們在大山中,大山的雄偉壯觀就不會感受到,此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我們在欣賞一幅中國畫大寫意作品時,近觀就會看到粗狂的用筆使得形象缺乏完整性,這種不完整性即抽象的意味,遠觀就會具象一些。一幅表現性的寫實油畫作品,我們過近地欣賞就會看到完整的具象形象消失了,我們看到的只是一些筆觸,它們的形狀,有各種各樣的變化,這本身就是一些抽象的形,它們是按照美學的法則去組織並和客觀進行參照相結合的產物。由於筆觸的作用,看上去不那麼細膩,這與實際情況是有一定差距的,差距越大距離具象就越遠。作者選取這樣的藝術語言正是要獲得一定的抽象美,在一定的距離中這種筆觸減弱了,抽象還原為具象。由此可見,不管是在自然界還是在藝術作品中,抽象和具象會隨著距離的遠近產生互相的轉變。   

梁楷《潑墨仙人》

三、抽象與具象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具象的形中隱藏著抽象的因素,抽象的形中也有與具象形的巧合。我們常常在生活中發現一些抽象形酷似現實世界的具象形,使我們常加以想像而把它們看作是現實的具象形,如菊花石就是因為花紋特別像菊花而得名,又如某些鐵鏽跡像人或山等,飄動的雲像某些動物,等等。這類的巧合的形似充斥這世界的方方面面的事物中。   樹根的形本來是自然界中的抽象狀態,但人們根據它的形狀加以想像,然後加工成自然界的具象形或半具象的形。這也說明樹根在加工前就已經具備了某些具象的形的特徵。   抽象和具象的事物是不可分的,是有機結合的,有時它們是可以轉化的。在人類的早期,人們首先發現和注意的就是具象的事物,就是現在不是從事美術專業的人士,對抽象的事物還是不太在意。其實抽象和具象一樣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有的一種常見的形態。如果將大片的草地連起來看,就會發現它們的形是不規則的、抽象的。再如樹皮、沙地、水的漩渦、枯葉上的斑紋、石上的紋理等等。如果我們觀察一下集市上的人群,我們就會發現人們時聚時散、川流不息,總是符合多少、聚散、深淺等自然變化規律,並總是保持著這種不規則的抽象形態。

大到山巒的起伏,小到顯微鏡下的物體,無不充滿了抽象的形態。甚至可以說抽象無處不在,它和具象一樣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抽象和具象具有高度和諧的統一性。   抽象狀態是世界的常態,20世紀抽象藝術的空前發展,是隨著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的加深而產生的必然結果。在以後的藝術發展中,包括抽象藝術、具象藝術在內的多元化格局將長期存在,它們反映了時代的需求和不同人的不同的審美需要。      參考文獻:   [1]哈德羅·奧斯本著閻嘉、黃歡譯 《20世紀藝術中的抽象和技巧》四川美術出版社1987   [2]《美術論集》 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3]周積寅編著 《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 1985   [4]李浴編著《西方美術史綱》 遼寧美術出版社1980

相關焦點

  • 時評 具象和抽象
    意思是,抽象藝術不搞好,什麼後現代啊,當代啊,都搞不好。藝術就得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上。  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抽象畫」在中國曾經是資產階級腐朽藝術的代名詞;到80年代,抽象藝術出現了,習慣了寫實的老先生又說了:你們走都還不會走就想跑,先畫好寫實再說吧!這種說法和前面「補課」的說法一樣,都把抽象藝術看成是奔跑,看成比較高級的形態;具像藝術呢,則是走路,是比抽象藝術要低一級的形態。
  • 淺談美術的抽象美,「具象」概念不能混同於「形象」
    吳冠中的文章中曾說:「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也還是一種含混的說法,似乎兩者是同個東西,也是近年來議論「抽象美」問題的一篇較好的文章,但遺憾的是其中仍沒有闡明「抽象美」和「形式美」兩者的關係。從他的文章中一再強調的所謂「相對獨立於具體事物的抽象的形式美」的說法來看,「抽象美」和「形式美」似乎也仍是一個東西。
  • 抽象造型與具象內容的統一,是藝術作品的特定
    我們對造型藝術外形式的探討,主要是側重於對作品中抽象因素的研究。但這抽象因素並不是孤立存在的。那麼,它在藝術品這個統一體中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它與其他因素的關係如何?要了解這個問題,還要從作品的形式與內容關係開始,內容與形式有如兩個蛋形的圈圖交疊在一起。
  • 具象,抽象與意象
    現今油畫創作可以表現為具象形態,也可以表現為抽象形態,當然還有意象形態。具象形態指描繪了一些外界具體物象的藝術形象,通過外界具體物品的描述來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具象藝術受制於物象自然形態制約,畫面客觀、真實、具體,反映著具有普遍現實意義和廣泛聯想的審美價值觀.
  • 淺論徐裡繪畫的抽象語言
    觀摩徐裡繪畫中的抽象語言,引人深入的是個性和鮮見的藝術表現手法,畫面的視覺衝擊力會形成強烈的感染,構成一道特殊的繪畫風格。他的抽象語言提煉了國畫元素的本質,是繼承傳統繪畫基礎上的誇張寫意變化,所展現出對時代審美觀念的藝術傾向。「抽象」一詞的原義是指對事物表象因素的捨棄和對本質因素的抽取,實際上,「抽象」是一種寫意繪畫的維度變換,給想像的空間增添了幻美的迷離感。
  • 抽象是世界的是人類的,具象是民族的
    弗雷德裡克·萊頓《音樂課》1877年當你想表達一種民族情感時,抽象似乎是不能完成任務的抽象說到底是人類邏輯情感的一種共同映射。當一幅抽象畫放在你眼前,那麼這幅抽象畫作者的國籍就變得不重要了,似乎那東西被抽象的構圖、線條與筆觸帶走了,消失得徹徹底底又真真切切。因而,一旦你想表達一種民族情緒,你還是得重拾具象,重拾具象的每一個可能的細節,因為正是那種具有民族氣質的具象及細節才能反映且表達出一個民族的影像。
  • 具象與抽象
    標誌設計的表現方式無外乎具象與抽象。作為一種表現方式,抽象和具象在標誌設計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具象的表達世界是人類客觀地反映世界的原始需要。具象表現是忠實於客觀物象的自然形態,對客觀物象採用經過高度概括與提煉的具象圖形進行設計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具有鮮明的形象特徵,是對現實對象的濃縮與精練、概括與簡化。
  • 楊起:抽象–具象–當代 一個對話
    從多方面來看,楊起對在對從帝王朝代至今的中國文化裡佔統治地位的中國水墨畫進行了認真嚴肅地挑戰.他用筆奔放,強勁有力, 探索著極度簡潔的構圖,傾心於清淡的造型. 如果他的抽象繪畫語言能清楚地說明中國文化,並反映出其筆觸所帶來的色彩變化因素的話, 那麼很多他的造型結構都無疑受到了這個抽象繪畫語言的給養.尤其是楊起特別引人注目的一批大型抽象繪畫和他繪畫上不同材料的使用.
  • 具象與抽象間的平衡 吳冠中油畫《白樺林》
    東西方對於抽象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西方的抽象繪畫是在抽象中感知物體,通常繪出具象的幾何形態,猶如新造型主義中的抽象繪畫作品。而中國特有的線條流動性使得中國繪畫在線條描繪的形式中富含隱喻性以及象徵性,加上以自然天地為中心的人文哲理,東方抽象繪畫經由具象物體感知抽象意涵。
  • 油畫從具象到抽象——蒙德裡安的轉變
    別再試圖解釋抽象繪畫,與其在畫中尋找意義。第一、從客觀自然感受中提煉。蒙德裡安早期的繪畫也是具象的,從具象進入抽象的第一步,是他對自然感受的提煉;不過,蒙德裡安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煉;在《線與色彩的構圖》和《碼頭與大洋》的提煉過程中,
  • 胡雅文藝術創作的生長過程--抽象與具象的循環
    從事多媒體藝術創作的胡雅文,有抽象的繪畫,版畫,非敘事性的雕塑與裝置也有具象的敘事性的影視作品。在抽象與具象裡,胡雅文探索著生活當下的即刻瞬間也探討生活中的因果循環。胡雅文畢業於普瑞特藝術學院,生活在紐約,從事多媒體藝術創作,如繪畫,裝置,印刷,雕塑和影視。
  • 一切古典和巴洛克的、具象和抽象的,西方和東方的藝術一視同仁
    實際上他有些看法並不全面,可是他揭示的古典與巴洛克的對應演化規律卻使人們注意到藝術風格諸因素內在發展的對立統一與向對立面轉化的辯證關係。因此,從古典到巴洛克這種從靜到動,從典雅到激越,從清純到華麗的變化可以見之於古今中外,可以看作是世界藝術史發展中的普遍現象。
  • 汕頭二中「雲美術」課程——說說藝術的具象、抽象和意象
    如果說:具象是再現生活、寫生自然的話,抽象就是將人們看到的事物通過大腦進行高度概括,抽取其本質的過程。 那麼,意象呢?了解和區分具象、意象、抽象藝術; 2. 認識具象、意象、抽象藝術的經典代表作。 一、具象藝術 在古希臘時期,曾有兩個畫技高超的畫家,一位叫宙克斯,一位叫帕爾哈西奧斯,他們都認為自己的畫比對方的好,互相看不起對方,於是就約定在希臘的廣場上比拼畫技。
  • 國家美術·封面丨楊起:關於抽象、具象、當代的對話
    如果他的抽象繪畫語言能清楚地說明中國文化,並反映出其筆觸所帶來的色彩變化因素的話,那麼很多他的造型結構都無疑受到了這個抽象繪畫語言的給養。尤其是楊起特別引人注目的一批大型抽象繪畫和他繪畫上不同材料的使用。如帶瀝青的畫面所產生的肌理和體積感,生動地表達了它和中國水墨畫的不同之所在。楊起的藝術特點就在於,他既能用墨和水相混合的液體,在薄薄的宣紙上作畫,又能取而代之用瀝青來作畫。
  • 「2014國際具象&抽象展」揭幕 36位藝術家作品參展
    「2014國際具象&抽象展」揭幕 36位藝術家作品參展 5月6日電 日前,來自中、美、英、法、意、韓、澳大利亞、西班牙等14個國家的36位藝術家的作品亮相寧波市文化館117藝術中心,揭開了「2014國際具象&抽象展」的帷幕。
  • 20位頂級「具象&抽象」藝術家作品亮相藝泰空間
    20位頂級「具象&抽象」藝術家作品亮相藝泰空間 2016-   「具象&抽象——繪畫作品(呼和浩特)展」於9月25日下午三點在藝泰空間隆重開幕,同時開幕的還有「心靈修復——黎光波影像作品展」。
  • William Scott | 抽象與具象之間的靜物畫
    他是20世紀北愛爾蘭畫家中最為著名的一位。Scott年2月15日出生在英國蘇格蘭的格陵諾克(Greenock)。他在重點學校就學晚上在技校上Kathleen Bridle的藝術課。1928年,他去了貝爾法斯特藝術大學,1931年他獲得了前往倫敦皇家學院的獎學金。
  • 上海油雕院展現東方抽象與西方具象「對話」
    東方網記者方翔4月2日消息:「東方抽象與西方具象——譚平對話卡斯特利」(上海站)從今天開始到12日,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舉行。對於清明小長假不出行的藝術愛好者來說,正好可以抽空去看看。  將中國藝術家譚平的抽象作品與瑞士藝術家卡斯特利的「具象」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對話,這是一種逆向思維,因為一般人通常認為,中國的當代抽象藝術來自西方,西方的當代藝術不再具象。這個系列對話展覽的第一站於2015年5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順利舉辦。  此前,由於卡斯特利先生作品運輸出現狀況,上海站的展覽一度告急。
  • 蒙德裡安從具象到抽象,突破傳統的路徑
    若不是1903年他因一幅靜物畫《Still Life》獲得藝術家協會的肯定,他說不定就是一名小學教師,世界也就會失去一位能突破傳統格局的抽象繪畫大師了。從具象走到抽象,對於蒙德裡安來說亦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也需要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蒙德裡安是如何一步步突破具象傳統的邊界走向抽象主義未知的領域的。
  • LOGO | 從幾何到具象
    在設計中基本的概念是越幾何越抽象,具象,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巨像,非常像的意思。幾何圖形是一個非常常見的主體元素,在標誌中運用幾何圖形的目的,是通過簡單的幾何圖形把想要表示的含義和所蘊藏的文化底蘊,形象的表示出來。幾何圖形不僅形狀簡潔明了、易於識別,其簡約的造型特徵能容納更多不同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