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童慶炳教授。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9月9日下午,童慶炳教授給北師大文學院文藝學研究所2014級新生做入學教育。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很遺憾莫言沒來,我本來想今天能夠拉著莫言的手,跟習總書記一起照張相。」78歲的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童慶炳接受中國青年網記者採訪時說。
昨天,也是第三十個教師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赴北師大看望師生。童慶炳作為教師代表,與習近平面對面交流。從教50餘載,童慶炳可謂桃李滿天下,莫言、餘華、劉震雲、遲子建、畢淑敏……當今文壇響噹噹的人物,都是他的學生。
童慶炳教授告訴記者,教師節前夕能在校園裡見到習總書記,感到非常地激動。「習總書記提到要當好教師,特別引用了韓愈《師說》裡面的語句『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他把『傳道』作為重點來談,這一點我特別認同。」童慶炳說。
「傳道,你自己得有道,才能傳給學生。只有自己有道,學生才能感到你的愛,才能感受到你的學問不是漂浮在池塘邊的草,而是紮根於大地的千百年都搖不動的樹。」童慶炳說。
經歷過知識分子地位的起伏,也見證了共和國世事的變遷……回憶起在三尺講臺上的五十餘載,最令童慶炳驕傲和自豪的就是他的學生們,其中有很多已經名滿天下。而最讓童慶炳印象深刻的,非莫言莫屬。
據童慶炳回憶,1988年,中國作協的魯迅文學院希望能給中國青年作家辦一個能夠拿碩士學位的作家研究生班,也在魯迅文學院兼課的童慶炳得知消息後,向上打了報告,跑了幾次教育部,最終拿到了批件,同意魯迅文學院與北師大中文系合作,舉辦一個可以獲得學歷的研究生班。
「當時我錄取學生沒什麼門檻要求,但只有一個條件,就是發表一篇作品,這篇作品經得起推敲就可以被錄取。」童慶炳說。而在那時,已經《中國作家》雜誌發表《透明的紅蘿蔔》一舉成名,隨後又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引起文壇極大轟動的莫言走進了童慶炳的視野。
「那個時候的莫言雖然在課堂上靜靜地在思考問題,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並不是很老實。」童慶炳回憶道,莫言有一次不請假,自己就回了山東高密老家去蓋房子,而且一走就是一個月。「當時魯迅研究院的院長周艾若知道了以後就要開除他,莫言聽說了就緊張的不得了。後來他沒辦法,就來找我。我說莫言你不要緊張,開不開除不是由周艾若說了算,是由我們北師大說了算。因為北師大才是真正的辦學單位。後來經過努力,這件事才得以化解。」
「開除一個學生在一個學校裡是一個很大的事兒,不是哪個人說要開除就能開除的。」童慶炳說。
童慶炳說,莫言有時自己寫的東西有些自己都弄不明白,那個時候上課我問他,你在小說《紅高粱》中寫道:「我爺爺在酒缸裡撒了一泡尿,酒就變得二十八裡香」,如何給讀者理解這個細節?莫言答:酒缸裡是高粱,尿撒下去以後會起化學變化,於是變成二十八裡香。我就在課堂上幫助他分析作品,告訴他這種解釋是一種純化學的解釋,這種解釋是沒有藝術說服力的。然後給他舉一些例子,從寫作的心理結構以及故事情節的時代背景讓他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作品。
在童慶炳的回憶文章中,他特別提到,最讓自己感動的就是莫言,「莫言那時住在小西天,離學校很近,有時他到晚上就來看我,一起暢聊。」
「我給莫言上課的時候,只是比現在的莫言大那麼幾歲,但是愛惜他的才華,喜歡他。」
在9月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師範大學看望一線教師,與童慶炳教授親切交談的時候,童先生心中惦記著的仍然是自己傾盡一生、無限熱愛的教育事業。當天下午,童慶炳先生又出現在了北師大文學院文藝學研究所2014級新生的開學第一課上。年逾古稀,他仍踐行著「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教師天職。(文/張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