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情香山灣,尋找閩南人的「年味」

2020-12-14 廈門香山灣

年華是一段記憶,是一幅模糊淡雅的水墨畫,縹緲不定,但記憶中的新年卻清晰可見:溫馨喧鬧的團聚、熱氣騰騰的年夜飯、貼春聯時的手忙腳亂、窗外絢麗的煙花、期盼已久的紅包、慈愛的長輩、淘氣的孩子……

金豬玉鼠,辭舊迎新,論年味還是香山灣所在的閩南地區最濃。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濃鬱的「年味」。

年味兒裡的「舊俗」

筅塵日「送神」清房屋

用嫩竹枝葉、榕樹枝葉,或用稻草、甘蔗葉等紮成長長的撣子,用來清掃屋角梁上的灰塵蛛網,同時也用「桌布巾」來清洗各種農具、物品。清清爽爽過大年,瘟疫不見平安幸福年。掃完塵,掃把上的嫩竹枝葉、稻草、甘蔗葉等一般都不會丟棄,而是收藏起來,待到除夕夜時,再拿出來,用來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蒸碗糕,越發越好

碗糕就是發糕,在閩南語裡,年糕是越「發」越好,因為「發」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蒸「碗糕」得先「發酵」,所以「碗糕」寓意著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用旺火蒸後的糕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為「笑口常開」,象徵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敬天公,拜祖先

祭拜儀式是閩南年俗裡面最為重要的一環。大年三十,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選個吉時「開敬」,而且一家老小一起焚香禱告,祈求來年的安寧康樂。敬完天公後,還要祭拜祖公,寓意莫忘先人。祭祖後,才能開始圍爐吃團圓飯,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大年初四。

開正、賀正忙不停

除夕凌晨鐘聲響起,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初一早起盥洗穿上新衣,合家吃麵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黴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早餐後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

一衣帶水「團拜」不停

團拜就是去祠堂敬拜天公,在早上八九點的時候開始,其中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儀式叫做「爻杯」。「爻杯」在閩南以及臺灣一帶盛行,也叫「博杯」、「擲筊」。

上元花燈畫尾聲

正月十五,向天宮祈福,一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並且佔卜卦,預測一年的福禍兇咎,祭酒之後燒金紙,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吃下上元丸,親像安心丸」,一年的勞作即將開始。

年味兒裡的「食俗」

圍爐辭歲必吃蚶

除夕時,打邊爐時,將提前醃好的血蚶,與開水一起倒入雞公碗,前後晃動,約莫10秒就把水倒幹,謂之「燙血蚶」,這一行為也是閩南人家庭溫馨記憶的內容。最後,大人把聚起來的蚶殼洗淨,全家人把蚶殼往床底下拋,往門後拋,甚至出門往屋頂上拋,一邊拋一邊念叨:「蚶殼錢,賺大錢。」拋「蚶殼錢」也是圍爐辭歲必吃蚶的主要原因。

食物裡的好彩頭

炸錮(閩南語發音:zhako),是泉州市區、惠安、泉港、南安等地有名的小吃。酷似金元寶的外形,使得閩南人喜歡在春節時家裡都擺上一些,寓意是討個好彩頭。金桔糖象徵「吉祥如意」,小小的金桔糖,聞起來淡淡的糖味,吃起來滿口的金桔香讓人回味無窮,根本停不下來。閩南人過年吃年糕除了是飯後甜點佳品,更主要的是寓意來年年年高升。

年味兒裡的「新俗」

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的習俗各有不同,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年的新習俗卻有了共性。比如,小時候的過年是街坊鄰裡送你的糖果,是新鮮感,是說出恭喜發財後收到的那些滿載著祝福的壓歲錢,如今是年味是支付寶和微信裡的數字,是拼手氣的快樂,是天南海北的朋友間用微信群傳遞的情誼。

與其說「年味兒」越來越稀薄,但不如說年味兒舊貌換了新樣,只要用心,哪裡都有年味,處處皆是童真。無論你身在何方,享受哪種春節,都希望你能夠平安喜樂!

相關焦點

  • 漳州閩南古鄉,富有閩南味的飯後休閒之地
    漳州新晉網紅打卡點,最local最閩南style的水鄉,最原汁原味的閩南紅磚古厝味道。小橋流水人家,在漳州九十九灣的河道上,漳州新建了這個閩南水鄉,地理位置就在龍文區石倉街旁,距離漳州市區開車就半小時。
  • 記憶中的年味 閩南傳統龜粿,地地道道的古早味!
    後來我們長大了,從前樸素的期待變得寡淡無趣,好像說過年就匆匆過年了。有期待是幸福的。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長大以後的你過年都有什麼儀式感呢?我先來說。我是閩南人。家裡保留了很多閩南的傳統過年習俗,年味還是很濃的。
  • 閩南文化的"真厝味"
    【 中國古建小品 · 燕尾脊 】——「 燕尾脊是閩南傳統建築中最常使用的建築形式,它由正脊做成曲線的形狀,兩端往上翹起,類似上弦月形,而在尾端分叉為二,就像是燕子的尾巴一樣,所以稱為燕尾脊 」。閩南文化"真厝味"不只是古厝,其它也有"厝"味這個10月走進書店帶你了解和體驗閩南文化童謠
  • 在惠州尋找年味
    現在過年跟以前是很不一樣,但年味還是很濃的。比如,在外務工的人千裡迢迢趕回家與家人團聚,每年的迎春花市更是春意盎然,年味十足……你趕快來惠州跟我們過年吧!我帶你好好地嘗一嘗過年的味道。」我熱情地向老妹發出邀請,她爽快應約。 離過年還有一個星期,但惠州的迎春花市已經熱熱鬧鬧登場了。老妹一到,我便帶她來到位於江北的迎春花市,與她一起尋找年味。
  • 「紙上蘭花」芬芳滿香山 翔安香山首次舉辦個人畫展
    市民遊客慕名前往香山觀賞蘭花展。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洪麗敏通訊員蔡江沈林瑞聲)翔安香山一年四季芳香不斷,繼剛剛謝幕的百日草花海,7月1日,香山又迎來陣陣墨香。由香山管委會主辦,廈門市蘭花美術館承辦的蘭花文化主題國畫作品展在香山書畫活動室舉行,兩岸畫蘭名家謝培育創作的蘭花作品及部分學生作品首次亮相展覽,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藏家、書畫家、藝術評論家前往觀賞交流。該展覽將持續至7月18日。  首次辦展豐富香山旅遊  蘭香猗猗、芬芳滿園。秀美的自然風光與濃厚的歷史積澱形成了香山獨一無二的人文之美,濃鬱的墨香藝術更是為香山增色不少。
  • 賞海洋藝術嘗本土海鮮 遊香山花海逛閩南廟會
    廈門網訊 (廈門晚報 記者 戴舒靜 顏梅麗 通訊員 謝躍輝)到澳頭漁港特色小鎮免費看展、品嘗海鮮、參觀民宿;到香山賞50畝油菜花海、登山望遠、逛閩南傳統廟會……春節假期,翔安區新店鎮已做好準備,歡迎您來一趟藝術之旅、生態之旅、舌尖之旅。
  • 年味是什麼味?16位攝影人分享珍藏的春節記憶美片,一起尋找年味
    劉建國/攝或許,不是年沒了年味,而是我們這代人所期盼的年味已經變了調子。我們期望的過年,不在乎儀式,不在乎目的,而在乎為平凡的日子添一些不平凡的色彩。於是,我們當代人年味的主題變成了找尋年味。找尋年味,是平凡生活中不甘平淡的我們為之努力的倔強。
  • 廈門歌仔戲《僑批》濃情獻演第七屆福建藝術節
    廈門歌仔戲《僑批》濃情獻演僑批成為閩南華僑獨特鄉愁。2013年6月19日,備受全球華人關注的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鴉片戰爭後,廈門闢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閩南人從這裡被賣「豬仔」到南洋當苦力。最初到達南洋的華工,只能託熟人或同鄉把銀信捎帶回家,由此產生了專門負責傳遞銀信的水客。
  • 發現閩南文化,尋找華夏韻律
    閩南語,或稱閩南話(廈門、福建、漳州、泉州一帶常用這兩個稱呼,而臺灣人多稱其為臺語)是我國重要方言之一。
  • 2020年味大賞,快來尋找你身邊的年味吧!
    2020年味大賞,快來尋找你身邊的年味吧! 長大後的年味 對象找好了嗎?什麼時候結婚?
  • 僑鄉泉州百年石花膏老店堅守閩南「甜」味
    僑鄉泉州百年石花膏老店堅守閩南「甜」味 2018-06-19陳龍山 攝   中新網泉州6月19日電 (孫虹 陳龍山)一碗清澈的石花膏裡,冰涼的蜜水、多樣的配料,這是閩南人最原汁原味的甜品冷飲。  「來來往往的食客中,有不少海外僑胞回鄉後總要喝上一碗,品一下兒時的味道,嘗一下家鄉的『古早味』。」福建泉州石花膏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丁秉正如是說。
  • 閩南人過年的祭拜習俗盤點
    過去,閩南一帶鄉村過年習俗與城市完全不同,不僅習俗多,食物多,而且年味也足。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農村濃鬱的「年味」。雖然,如今的農村已經逐漸城市化,老的習俗保留下來的越來越少,但是其濃厚的年味依舊是城市裡找尋不到的。
  • 張雲卉新歌《閩南人》蓄勢待發 粉絲期待一飽耳福
    ­  眾所周知,張雲卉祖籍漳州南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閩南人,自出道以來始終熱衷於閩南文化的傳播。此前,張雲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作為在閩南這方水土上長大的閩南人,她一直想借某種契機,以閩南文化為原型,通過音樂、文學、影視等形式加以表現。而這次新歌《閩南人》的出品,對於張雲卉個人而言,剛好實現了她多年來的創作夙願,在音樂業內則被認為是符合時代審美需求的「新閩南語歌曲」,意義非凡。
  • 探尋石獅老街年味,感受泉州人的特色美食,特定節日的風俗
    今天的「天貓尋味官印象閩南」專區,剛來泉州不久的安徽女孩湯湯將作為天貓尋味官,帶大家到石獅老街尋找泉州的古早味。*視頻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我是湯湯,來泉州還不到一個月,聽朋友說,來逛逛泉州石獅的老街,可以在百米之間,感受到泉州人的特色與口味、特定節日的好料與風俗。對閩南文化還不熟悉的我,第一次來這裡或許只能是走馬觀花,尋找街巷間的美食成了我此行的目的。
  • 閩南「年」味(八)閩南「猴」緣 猴諺語揭生活百態
    辭舊迎新,猴年說「猴」,在閩南人日常生活中,涉及「猴」的還真不少,可謂「多如猴毛」。  從閩南走向世界的文學大師林語堂對猴子觀察細微,他在所著的《生活的藝術》一書第三章《我們的動物性遺產》中,就濃墨重彩寫到猴子的故事,其中寫道:「我現在愈加能夠體會《西遊記》這部中國偉大的猴子故事的智慧和見識。
  • 香山紅葉
    水龍吟·香山紅葉(依龍譜)劉春紅  緒風穿過香山,紅霞染盡楓林醉。纖雲漫捲,長空變幻,滿懷秋味。疏影離離,高枝颯颯,流光朱翠。葉隨風旋舞,輕拋紅袖,英雄血,離人淚。修得暗香透骨,傲霜天、挺姿相對。奈何四季,百花飛逝,空庭心碎。不懼嚴寒,風沙歷盡,葉紅唯美。且相邀好友,不辭萬裡,在香山會。
  • 面線的閩南味
    身居閩南人的廚房重地,除了油鹽醬醋外,有一樣東西不可或缺,那就是面線。在閩南,面線的不同做法,代表著別樣的意味。  面線又細又長,因此閩南人把面線當成長壽或幸福長久的象徵。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原住民原住民族約有57萬1816人,佔臺灣總人口數的2.4%,目前,經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16族,各族群擁有自己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對臺灣而言,原住民族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
  • 臺灣四大族群:原住民、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
    臺灣四大族群為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屬於漢藏語系、具有臺灣省籍的「福佬人(閩南人)」與「客家人」、以及戰後由大陸各省陸續遷臺的「外省人」(及其後代)。原住民原住民族約有57萬1816人,佔臺灣總人口數的2.4%,目前,經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
  • 呷茶看戲嘗小吃,吃堡兩周年大招頻放,沙坡尾閩南年味足
    呷茶看戲嘗小吃,吃堡兩周年大招頻放,沙坡尾閩南年味足BY小企9999沙坡尾,有一灣淺淺的海水塢,這裡曾是老廈門漁民的傳統避風港灣,如今文藝情懷濃鬱,既是市民懷舊又是遊客打卡的好地方。因為位置寬敞,逢年過節時吃堡裡還經常安排有木偶戲、捏麵人,糖畫,棉花糖,草編等各種傳統手藝表演。閩南木偶戲有提線和掌上兩種,掌上木偶更具有舞臺表演便利性,一橫兩豎三幅幃布安排好,一個簡易的舞臺就搭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