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華是一段記憶,是一幅模糊淡雅的水墨畫,縹緲不定,但記憶中的新年卻清晰可見:溫馨喧鬧的團聚、熱氣騰騰的年夜飯、貼春聯時的手忙腳亂、窗外絢麗的煙花、期盼已久的紅包、慈愛的長輩、淘氣的孩子……
金豬玉鼠,辭舊迎新,論年味還是香山灣所在的閩南地區最濃。傳統習俗裡,「年」是從臘月十六開始,到新年的正月十五才屆尾聲,長達一個月之久。這期間迎來送往,繁忙、喜慶、回顧、憧憬交織一起,構成了閩南濃鬱的「年味」。
年味兒裡的「舊俗」
筅塵日「送神」清房屋
用嫩竹枝葉、榕樹枝葉,或用稻草、甘蔗葉等紮成長長的撣子,用來清掃屋角梁上的灰塵蛛網,同時也用「桌布巾」來清洗各種農具、物品。清清爽爽過大年,瘟疫不見平安幸福年。掃完塵,掃把上的嫩竹枝葉、稻草、甘蔗葉等一般都不會丟棄,而是收藏起來,待到除夕夜時,再拿出來,用來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蒸碗糕,越發越好
碗糕就是發糕,在閩南語裡,年糕是越「發」越好,因為「發」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蒸「碗糕」得先「發酵」,所以「碗糕」寓意著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用旺火蒸後的糕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為「笑口常開」,象徵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敬天公,拜祖先
祭拜儀式是閩南年俗裡面最為重要的一環。大年三十,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選個吉時「開敬」,而且一家老小一起焚香禱告,祈求來年的安寧康樂。敬完天公後,還要祭拜祖公,寓意莫忘先人。祭祖後,才能開始圍爐吃團圓飯,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大年初四。
開正、賀正忙不停
除夕凌晨鐘聲響起,在子正之時「敬天公」的同時,家家戶戶燃放爆竹,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初一早起盥洗穿上新衣,合家吃麵線加雞蛋,吃蛋去殼,意在除黴氣,迎吉祥,面線則象徵福壽綿長。早餐後即出門走訪鄰居親友,笑臉相迎,首次見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稱「賀正」,亦拜年之意。
一衣帶水「團拜」不停
團拜就是去祠堂敬拜天公,在早上八九點的時候開始,其中有一個最為重要的儀式叫做「爻杯」。「爻杯」在閩南以及臺灣一帶盛行,也叫「博杯」、「擲筊」。
上元花燈畫尾聲
正月十五,向天宮祈福,一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並且佔卜卦,預測一年的福禍兇咎,祭酒之後燒金紙,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吃下上元丸,親像安心丸」,一年的勞作即將開始。
年味兒裡的「食俗」
圍爐辭歲必吃蚶
除夕時,打邊爐時,將提前醃好的血蚶,與開水一起倒入雞公碗,前後晃動,約莫10秒就把水倒幹,謂之「燙血蚶」,這一行為也是閩南人家庭溫馨記憶的內容。最後,大人把聚起來的蚶殼洗淨,全家人把蚶殼往床底下拋,往門後拋,甚至出門往屋頂上拋,一邊拋一邊念叨:「蚶殼錢,賺大錢。」拋「蚶殼錢」也是圍爐辭歲必吃蚶的主要原因。
食物裡的好彩頭
炸錮(閩南語發音:zhako),是泉州市區、惠安、泉港、南安等地有名的小吃。酷似金元寶的外形,使得閩南人喜歡在春節時家裡都擺上一些,寓意是討個好彩頭。金桔糖象徵「吉祥如意」,小小的金桔糖,聞起來淡淡的糖味,吃起來滿口的金桔香讓人回味無窮,根本停不下來。閩南人過年吃年糕除了是飯後甜點佳品,更主要的是寓意來年年年高升。
年味兒裡的「新俗」
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的習俗各有不同,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年的新習俗卻有了共性。比如,小時候的過年是街坊鄰裡送你的糖果,是新鮮感,是說出恭喜發財後收到的那些滿載著祝福的壓歲錢,如今是年味是支付寶和微信裡的數字,是拼手氣的快樂,是天南海北的朋友間用微信群傳遞的情誼。
與其說「年味兒」越來越稀薄,但不如說年味兒舊貌換了新樣,只要用心,哪裡都有年味,處處皆是童真。無論你身在何方,享受哪種春節,都希望你能夠平安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