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0日,由畫家孫玉清伏案創作的《盛世牧歌·中國夢·萬裡山河復興圖》局部展在炎黃藝術館展出。畫作韻納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精神民族魂,縱橫八萬裡人文自然國疆地勢,整個畫作氣勢磅礴,將中華文化與自然景觀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炎黃藝術館館長崔曉東,中國書畫藝術交流中心培訓部主任王春山,著名表演藝術家、書法家楊再葆,中華書畫文化研究院院長、著名金石篆刻家、書畫家王治春等嘉賓出席了展覽開幕式。
孫玉清介紹說,盛世牧歌·中國夢·萬裡山河復興圖是根據中國地圖和歷史發展的順序描繪的,他深愛和崇仰大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深愛和崇仰大中華天地人和,繁榮盛世,用了近四十年的歲月,創作完成了中華人文國疆七大藝術工程《盛世牧歌·中國夢·萬裡山河復興圖》(高約1.42米,長7500米)山水人物國畫長卷,立傳山河,塑造英傑,呈給中華民族兩個百年復興之旅,唯願九州同心,江山一統;中華復興,使命共擔;構建和諧,走向崇高;民族恆昌,龍騰東方。
孫玉清,字冰清玉潔,1961出生安微省阜南縣。中共安微省阜陽市潁東區委黨校高級講師。國畫師承崔曉東、書法師承陳樹良、金石師承王治春。著有詩集《太陽日記》、散文集《原始物語》、小說集《愛之路》、劇本集《龍圖騰》、哲思集《生民》、邊緣科學《全息命運共同體》、管理學《世界大商戰》、畫論集《丹青詩史》、詩書畫集《盛世牧歌》等。
據了解,《盛世牧歌》共分七個樂章,本次展出的作品為《盛世牧歌》之一的《中華人文國疆地勢圖》《復興圖》總序,《盛世牧歌》是一部具有原創性,開拓性、前瞻性、書卷金石人文性、獨一無二的曠世史詩般宏偉巨製。
《盛世牧歌》共分七個樂章:
之一、《中華人文國疆地勢圖》(15米X4米》,《復興圖》總序,韻納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精神民族魂,縱橫八萬裡人文自然國疆地勢,百大發明,五十六族風土民情、心靈家園。
之二、《復興圖》卷序一,《中華賦.民族魂》。用「國風」品,「離騷」體,漢賦格,唐詩律,宋詞韻,元曲調等民族傳統詩文藝術形式,創製五萬五千言中華民族龍脈文明史詩,並用太極龍脈綿延聖草書法體題寫在《萬裡山河復興圖》山水長卷首。
該賦除序曲外,共分十部交響詩,即「山河頌詞」、「創世頌詞」、「禮儀頌詞」、「思想頌詞」、「文化頌詞」、「改革頌詞」、「科教頌詞」、「農工商頌詞」、「體育頌詞」、「和諧頌詞」,力圖在弘揚中華五千年傳統文化中,彰顯共和國時代精神。
《盛世牧歌》之三、《創世紀·龍圖騰興·上下五千年中國精神》即《中華八百英傑圖》。該卷從盤古開天闢地到鄧小平改革,所有對中華民族做出傑出貢獻的砥柱脊梁正能量人物,均一一作詩塑像立傳,彰顯其中國精神民族魂,以引領中華民族復興之旅。
《盛世牧歌》之三: 《萬裡山河復興圖》(約九百六十萬平方分米),該長卷是作者(少年時,常夢想用馬良的神筆,把殘缺的雄雞型江山地圖描繪成完整的桑葉型國疆地圖,以償江山一統的宿願;青年時,背著畫板,懷揣夢想,踏遍南疆北國寫生)從1981年至今在三千多張八尺宣寫生稿基礎上,運用淺降、青綠、焦墨、潑彩等傳統山水畫形式及人文自然皴法,以悅心目、美行為、成數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督進取、促和諧為宗,以書風筆骨、墨韻哲趣、詩情文心、樂舞音律金石為範,融田園都市、草原綠洲、大漠戈壁、高原冰雪、海洋島嶼等山水畫種為一爐,工寫結合、虛實相生、抒情交響史詩化、牧歌哲理化地描繪了中華大地山川湖海、大漠戈壁、高原平野、長城石窟、大壩水庫、江河橋梁、亭臺樓榭、鄉村田園、都市風光等自然人文和諧盛世豐物,氣韻生動地彩繪中華民族文明的過去,和諧的現實以及美好而輝煌的未來。塑造了山魂、河魂、民族魂、中華風骨,樹起了大國復興崛起之風範,彰顯了中國精神,中國氣魄。含道映物,立傳山河,以圖載道,以藝濟世。
《復興圖》共分九幅長卷:卷一「天行健·.南國海疆,南沙守望」,即「南海宣言」卷;卷二,「地勢坤.盛世海歌.椰島之旅」,即「東沙中沙西沙海南島」卷;卷三,「生民.春天故事.江山一統」;即,「臺灣島(含釣魚島)至雲貴高原」卷;卷四,「伊甸.江南春曉.盛世桃園」,即,「東海至藏南邊陲」卷;卷五,「史詩.雪域高原.江流千秋」,即「東海至藏中」卷;卷六,「崛起.萬水之源.秦嶺黃淮」,即「黃海至藏北」卷;卷七,「復興.崑崙橫空.河奔萬古」,即「東三省南部至藏北青南」卷;卷八,「牧歌.天山大漠.林海雪原」,即「東三省中部至南疆」卷;卷九,「太極.北國邊陲,盛世和諧」,即「東三省北部至北疆」卷。
之五:《復興圖》卷跋一、《易·水墨韻章·文化復興宣言》。
之六:卷跋二、《中華萬福安康圖》,即一萬個不同的篆體福字,以祝願全球華人,炎黃子孫萬福安康。
之七:卷跋三、《中華萬壽無疆圖》,即一萬個篆體壽字,寓意為中華民族萬壽無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盛世牧歌》是一部具有原創性(畫遍中華人文自然國疆第一人),開拓性、前瞻性、書卷金石人文性、獨一無二的曠世史詩般宏偉巨製。作為炎黃子孫,若用良知觀覽,不愛國,很難。
孫玉清是我的學生
文/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炎黃藝術館館長崔曉東
孫玉清是我的學生。他跟我學習山水畫已經有幾年的光景。我在山水畫的教學上,主張將傳統臨摹、對景寫生結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培養閱讀前人經典作品的眼睛,鍛鍊觀察與感受自然的能力,錘鍊自身的筆墨技法,從而形成個人的藝術語言風格。孫玉清正是在這個教學體系下,從臨摹到寫生,再到完善個人創作的方方面面。在跟我學習之前,他已經有三十餘年的繪畫創作經驗,這是非常可貴的,也是孫玉清非常寶貴的財富。數年來,為了實現他的藝術夢想,孫玉清以其質樸的性格,堅韌的信念,走遍中國大江南北,通過實地考察與寫生,飽覽古籍,造訪名山大川,用他的熱情與汗水繪製了《萬裡山河復興圖》。這件作品的完成,體現了他對中華民族人文、地理、歷史文化的探索與研究,也反映出他在實踐中用於探索的可貴精神。
孫玉清在學習過程中,方方面面無不從其創作需求出發,從對傳統山水的對臨、意臨到臨摹與創作相結合的臨創課程,他都在帶有與保持自己業已形成的筆墨習慣的基礎上進行創作語言(特別是筆墨技法)的「再深化」——特別是在宋代山水臨摹過程中,他必須學會對臨本進行深入的「閱讀」,才能夠使其臨摹不流於表面。對於像孫玉清一樣有一定基礎的畫家來說,臨摹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技法照搬,也不是為了單純「借用」某種符號語言(例如特定的皴法或者點染與勾勒技巧)來完善自己的畫面,而是通過動手臨摹,去深入「閱讀」臨本背後的東西,比如在一組景物背後的用筆的「動勢」,運筆的節奏以及在特定節奏中對筆鋒的不斷調整等等。這些是需要在動手過程中去體會,從在臨本「看不見」的地方吸收其內在的法度。我認為,這是將臨摹應用於創作的前提,也可以說是「對臨」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孫玉清的臨摹過程中,我正是通過加強他對臨本的「閱讀」與「理解」能力的培養,旨在提高他對筆墨掌控的準確性,通過(臨本中)「有形筆墨」,去揣摩其內在的「無形筆墨」,以至臨古人之「心」的境界。在孫玉清的創作中,能夠看到他的進步,無論是對景物的設計與安排,還是對細節的處理和表現,都較之以往作品更加細緻,經得起推敲。
在孫玉清的創作當中,能夠看到他平時注重通過對景寫生,實地考察來積累創作素材,這對於一個畫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既可以幫助一個畫家在面對自然時去鍛鍊自己的筆墨語言,又有助於畫家在進行創作時做到「胸中有丘壑」,特別是對於大型主題創作來說,更加需要平時的積累。然而,對於大型主題創作,畫面整體的把握不等於局部的羅列,這需要畫家在立意的時候,確立畫面的主題,畫面的一切都須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因此,取捨、對比、呼應等等,在創作中尤為重要。換句話說,在日常創作中可以迴避的一些問題,在大型創作中會更加凸顯出來,對畫面整體效果產生相互消解、主題弱化、畫面重複等負面作用。孫玉清的作品《萬裡山河復興圖》可以說是建立在一個比較龐大的敘事性語境下的作品,這類作品容易產生景物羅列、「流水帳」式的畫面鋪陳等問題,孫玉清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我看來,他通過不斷的調整與推敲,在一定程度上把這些問題處理的比較得體。當然,孫玉清仍然需要在今後的創作過程中不斷積累創作經驗,提高整體把握的能力。
在我看來,在孫玉清的作品中,最有價值的,莫過於他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情,以及他用於探索與實踐的精神。藝術家要保持對生活的好奇心以及對藝術的熱情,一切勤奮與學習,都要建立在這一基礎上。孫玉清熱愛傳統,並沒有被傳統所限制;他悉心臨摹,但沒有因循守舊的被範式化的筆墨符號裹足不前。他似乎在生活中總是有著獨特的想像力,並且每次都能夠把他的想像力付諸實踐,這對於畫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畫家不僅要動腦,更要動手,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發現問題,也是在實踐中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孫玉清身上,他的作品的藝術價值,其實正是他個人藝術精神的真實寫照——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品的價值,不正是作者精神、思想與靈魂的體現嗎?孫玉清的作品仍然有著各種問題有待他在今後的創作中去解決,而他作品中那種樸實、真誠的一面,正是其作品價值所在。我相信,通過他此次創作《萬裡山河復興圖》,作為一個重要的契機,能夠使他攀向新的高峰。
《萬裡山河復興圖》的學術課題研究價值
文/編者評論
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為實現筆統江山宿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藝術教育,38年,默默地走遍南國北疆,在寫生的基礎上,創作了7500米的中華人文國疆水墨長卷《萬裡山河復興圖》,該圖像雖有多方面不足,但瑕不掩瑜,有一下六個方面學術研究課題價值:
一、虔誠的工匠學術精神
《宣和畫譜》上說:「乾象天,天行健,故為馬;坤象地,地任重而順,故為牛。"「任重而順",以民間工匠精神,虔誠執著地跪拜繪製江山一統圖。
潔身淨面,進畫室,虔誠地跪拜要立篆的山石樹木和祖先人物,然後再執筆跪下,傾全身之精力神力,盡情精微地寫出……出畫室也跪拜告別,終繪成《萬裡山河復興圖》。
二、原創的學術價值。在純熟的墨法前提下,原創是藝術生命存在之根,雷同是藝術生存的天敵。該圖初步形成自家樣,不僅獨創了人文國疆地圖全景式宏構,還獨創了人文自然皴法。融海洋冰雪,大漠戈壁,城鎮鄉村,山水田園等畫種皴法為一爐,從自然理法中提練出具有人文精神的筆墨語言,從生活真升華為藝術真。
三、承傳「成教化,助人倫"(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繪畫社會功能價值取向。立意具有一定的高度與深度,是一幅直觀的愛國主義藝術教育掛圖。愛國主義藝術教育是他作為有38年教齡的基層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與擔當,也是他畫畫的最終目的。一幅圖,韻納上下五千年中國精神民族魂,縱橫八萬裡中華人文國疆地勢,百大發明,百家爭鳴,五十六族風土民情,古現代文化建築等心靈家園素材。凡炎黃子孫,若用良知觀覽,不愛國,很難!
四、前瞻性。《復興圖》不僅描繪了中華民族輝煌的過去,振興的現實,更彩繪了美好的未來藍圖。過去、現在、未來多維時空,虛實相生。在該圖中,臺灣等已經回歸,江山一統;釣魚島、黃巖島、中西南北沙諸島已開發利用;東中西南水北調工程已開發利用,人文國疆,青山綠水;瓊州海峽、臺灣海峽、渤海等跨海大橋及海底邃道已建成通車,膠萊運河已通航,月球和南極已開發利用。
五、「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美」(孟子《盡心下》)。該圖描繪了天地之大美,中華人文國疆之大美。"大美"不在尺寸,在於內容立意的高度與深度,在於「充實而有光輝"。
六、史詩牧歌交響樂式的抒情性。玉清有一定的文學哲學素養,僅《復興圖》上就題有十多萬字的自作詩。與其說他在畫畫,不如說他在寫抒情交響史詩。玉清說自己沒畫一筆一幅滿意的畫。希望他努力奮進,繼續前行,把央美校訓一一「盡精微,致廣大"作為繪畫的終極目標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