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詩很多都充滿了哲理,因為朱熹不僅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這種雙重的身份,也令他的作品不僅抒情,裡面更是充滿了哲理。例如他的《春日》表面上是寫遊春觀感,但實際上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哲理詩。但他的這首《秋月》,則又是不一樣,全詩雖然少了那一份哲理,但整首詩可謂是如詩如畫意境高遠。
《秋月》
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
隔斷紅塵三十裡,白雲紅葉兩悠悠。
其實朱熹的這首詩是被低估了,許多人都沒讀過這首詩,全詩寫得極為細膩又很是生動。這首《秋月》雖然是在詠月,可是通篇不著一個月字,筆墨始終集中在寫秋月籠罩下的山間小溪上,這也正是詩人構思的獨到之處。看上去寫得很普通,可是那一份意境,卻並不是任何一個詩人能夠描繪得出來。全詩無一筆寫月,卻處處見月,可謂大家手筆。
首聯這兩句借水中的倒影寫景,從而使的此詩顯得別具一格。遠處清澈的溪水流過碧綠的山頭,從那懸涯上一瀉而下,這清澈的碧綠的水與那藍天,更是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秋色畫卷。不過首聯兩句詩,是朱熹化用了謝靈運的「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兩句詩的意境。雖然是化用前人的詩句,可是推陳出新,也是令這兩句更為獨特。尤其是第二句一個鮮字,更是意境全出,也使得此詩顯得更為抒情,也更加唯美。
唯美的秋色更是把這世間隔在了三十裡之外,空中是悠閒自在的白雲,遠處的中則是片片紅葉,這樣唯美的秋色當真是令人陶醉。最後兩句詩人更是把自己所見所聞,通過一種充滿詩意的方式表現得極為生動。以小溪水、天上悠閒的白雲,以及深山紅葉使月色顯得更加柔和充滿了詩情畫意。這種細膩的描寫,讓此詩有了不一樣的意境。
朱熹的這首詩一度被認為是程顥所寫,但經過專家學者的考證,認為是《千家詩》誤錄了,所以現在一致認為《秋月》是朱熹作品。朱熹的詩作儘管無法與王安石、蘇軾、陸遊等等,這些大詩人相比,但他的這首詩,確確實實是一首難得的佳作。寥寥數語,卻是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使得人們讀了之後眼前浮現一幅唯美的深秋月色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