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魯迅,怎麼和那麼多義烏文人有聯繫呢?

2020-09-24 映像義烏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魯迅,怎麼會和那麼多義烏文人有聯繫呢?

1983年夏,我在杭州西湖邊的三聯書店買了一套《魯迅全集》,發現《魯迅全集》中的《日記》篇中義烏人陳望道、馮雪峰、馮三味、尹庚、何家槐等與魯迅有關係。這令我意想不到。這些文壇史料觸動了我,也觸發我對這些義烏文人的關注。

1995年3月,我調入義烏文聯工作,記得當時組織部部長找我談話說,調你到文聯是因為你研究馮雪峰,可以接手文聯秘書長金允烈老師退休後的雪峰研究工作。文聯辦公室在縣委大院內,一棵華蓋青翠的大樟樹南面,一幢青磚瓦屋獨立樓的二樓東邊,周圍綠樹成蔭,蟬聲不絕於耳。當時文聯副主席張金龍主持工作。文聯秘書長金允烈老師正辦好退休手續,吩咐並移交給我研究馮雪峰的具體工作事項,並讓我來他的辦室上班。於是,我決定要寫一本魯迅先生和義烏文人的書了。

魯迅,又怎麼會和那麼多義烏文人有聯繫呢?

尋資料非常辛苦。例如尋何菁的資料,在1987年版的《義烏縣誌》中的「何菁」條下僅有這樣一句:「進浙江省兩級師範學堂,何菁與周師生情誼甚篤。」具體的就不得而知了。其中,「周」就是周樹人,即魯迅。當時(1909年),魯迅還在浙江省兩級師範學堂任教,這兩個人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交情呢?因為何菁已在1975年去世,打聽來打聽去,終於在2001年得知,何菁的兒子何家松在廣州市擔任政協副主席。於是設法打電話聯繫。何家松說,何菁生前曾寫過一篇較長的回憶錄,其中講到在兩級師範學堂讀書的事。可惜文章已不在家中,可能在紹興魯迅紀念館了吧。我立即與紹興魯迅紀念館聯繫,對方說,紀念館正在籌建中,找資料要等重建後再說。一年之後,紹興魯迅紀念館的顧亞紅女士來信告知,何菁的回憶錄找到了,題目是《魯迅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有近萬字,並複印給了我。這一資料來之不易,前後有7年之久。再如尹庚,讀《魯迅日記時,見在1935年3月18日寫道:「得尹庚信。」馬上查找,尹庚原是義烏人樓憲的筆名,當時是上海左聯成員,曾主編過魯迅的《門外文談》一書。1955年,尹庚受胡風的牽連,後來就不知如何了。打電話到內蒙文聯去問,得知尹庚已平反,住在北京某處。其時,我正在北京就讀中國新聞學院,於是馬上到尹庚住處,見到了這位已87歲高齡的老鄉,當面向他了解了許多魯迅的事情。還有馮三昧,從魯迅日記中得知他與魯迅有關係,但詳情又是如何呢?除此之外,他們究竟還有些什麼別的關係,就不得而知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買到了雲南大學中文系蒙樹宏教授寫的《魯迅年譜稿》,發現其中有馮三昧寫的《魯迅先生》一文,並知道了魯迅翻譯的盧那察爾斯基的《藝術論》的封面圖正是馮三昧所畫。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寫信向蒙教授請教。想不到,蒙教授很快就回信了,並提供了一些資料來源。原來,馮三昧的《魯迅先生》一文刊登在194年的《文壇史料》上,於是又通過在復旦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工作的義烏人朱博士,査閱到了馮三昧的《魯迅先生》一文。在採寫《魯迅與義烏人》一書時,我足跡遍及京滬等地,採訪了許多當事人、知情人:著名詩人艾青、著名作家尹庚、宋慶齡秘書李雲、魯迅之子周海嬰、陳望道之子陳振新、馮雪峰之子馮夏熊、著名作家王西彥及之子王曉明、俞春夫人吳招駒、俞春之子俞天白等。

十多年來,我幾乎在全國各地購買了上千本有關於記載魯迅先生和義烏文人的書籍。一個個梳理,到處搜集資料,電話、通信、上門,求教、探索了近十年之久。尤其不能不提的是,這本書的完成還得到了馮雪峰的長子馮夏熊先生的大力幫助。在酷熱的夏季,馮夏熊先生在家裡揮汗為我改稿。而且,幫助我得到了魯迅先生之子周海嬰先生的「序」。遺憾的是魯迅先生之子周海嬰先生、宋慶齡秘書李雲先生、著名詩人艾青先生、著名作家王西彥先生、著名作家尹庚先生都在該書出版前後相繼去世。在此,我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2008年,義烏市委、市政府啟動義烏叢書編纂工作。《魯迅與義烏人》也有幸忝列其中。在原書基礎上又作進一步完善,對書中所及有關引文和史料的出處基本上進行了加注說明。又經歷了一個漫長曲折的出版過程,終於在2020年義烏叢書第一輪編纂規劃的收官之年,以《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的新面目得以再次面世。

寫作此書,前後歷時二十餘載,但我無怨無悔,因為這是自己作為義烏後人做了件值得的事。筆者因才疏學淺,筆觸笨拙,書中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值此書即將面世之際,我向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責任編輯、《義烏叢書》編輯部的同志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鮑川

2020年5月8日

作者丨鮑川(本文為《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一書後記,題目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新書發布會在義烏盛大舉行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新書發布會在義烏盛大舉行回望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魯迅生命中的最後十年裡,一群義烏文人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追隨魯迅的事跡,也與歷史的記憶一起流傳下去。剛剛出版發行的《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記述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這是一部魯迅與多位義烏文人的故事。
  •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舊作:鮑川,緣何寫《魯迅與義烏人》?
    魯迅,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怎麼會和那麼多義烏人有聯繫?鮑川,義烏市文聯一位普通的文學工作者,怎麼會想到要寫一本《魯迅與義烏人》的書?那又說到了10年前的1993年,文人毛澤東百年誕辰紀念時,曾拙筆寫過一篇《毛澤東與三個義烏文化名人》的文章。令我想不到的是,一生沒有與毛澤東見過一面的魯迅先生,竟與多位義烏現代文人有過交往。那時,我就突發奇想:義烏文人不簡單。」也就是說,鮑川想寫《魯迅與義烏人》,就從那時開始。偶然的發現,實在皆因有心。因為鮑川熱愛魯迅。1983年,他就已買了16大本的《魯迅全集》。
  •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一本書一段歷史
    鮑川撰寫《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一書,旨在挖掘整理一段民國歷史。魯迅對馮雪峰等義烏文人有一句很深刻到位的評價:浙東人的老脾氣!這本書便詮釋了這種老脾氣。鮑川從收集整理資料到文本刪改加工那段時間,我常在他身邊,多多少少對他的工作有點滴襄助。多年以後回想起來,那段經歷對我而言本身是一種積累,讓我開闊了視野,對民國時期的義烏鄉賢多了一份認知與敬仰,奠實了我的文化根基。尋訪左聯舊人何家槐的故居,是我陪同鮑川一起去的。何家槐老家何麻車村與我的家鄉柳村相距僅一裡路。何出生在一座叫做懷德堂的廳堂後進廂房裡。
  •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俊義說:這本書值得看
    編者按語: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魯迅先生生命中的最後十年裡,一群義烏文人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包括陳望道、馮雪峰、劉朝陽、何家槐、何愛玉、吳晗、王西彥等。他們追隨著魯迅先生的事跡,也與歷史的記憶一起流傳下去。
  • 「看人亦看書」讀鮑川《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雜感
    劉俊義/文等了很長時間,鮑川編著的《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終於面世了。這是2004年版的重版(修訂版),很值得向讀者推薦。因為稍稍看一遍,並不會浪費很多時間,或許會有收穫也說不定。能收穫點什麼呢?歷史知識?還是歷史背後深層次的東西?
  • 魯迅先生誕辰139周年:義烏、紹興兩地舉行「文化走親」活動
    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39周年,義烏、紹興兩地舉行「文化走親」活動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39周年,為體驗紹興當地特有的人文風情,感受魯迅當年生活的真實場景,深入品悟和解讀魯迅先生的不朽之作,10月10日,由中國科普作協文化交流專委會、金華市科普作家協會、義烏市科普作家協會、義烏市委黨史辦
  • 為什麼那麼多愛國文人被明殺暗殺,而魯迅先生卻能一一直沒事?
    馬甲這麼多,迅哥兒跑的比又猹快多了,當時基層搞業務的人能搞清楚這東西就有鬼了。好吧,雖然筆名多也是一個原因。但是以下才是正文:因為魯迅極少明言攻擊反動派個人,在青年後也極少直接參與政治活動。魯迅有個標準,罵誰都行,就是不罵家門口的軍閥。「君子之徒曰:你何以不罵殺人不眨眼的軍閥呢?斯亦卑怯也已!但我是不想上這些誘殺手段的當。」—《墳》魯迅最擅長的是什麼呢。罵中國人愚昧。
  • 義烏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義烏史上唯一的狀元!
    馮雪峰曾作為湖畔詩派的表達人物謳歌純真的愛情和友誼,表現人性的愛與美的主題,其中洋溢著青春活力的興致與情趣。後馮雪峰逐漸偏向左翼文學,入住景雲裡後,經柔石介紹認識了魯迅先生,成為魯迅先生的「左膀右臂」,在魯迅的指導下馮雪峰編輯出版《萌芽》月刊,並與魯迅共同編輯《科學的藝術論叢書》。
  • 梁文道:陳丹青笑談魯迅先生
    至於魯迅,我們應該怎麼重新去看他,重新認識他甚至欣賞他的作品,我想特別跟大家介紹陳丹青怎麼講魯迅,為什麼呢?這是因為我覺得陳丹青看魯迅有一些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他看出了一些,也許是非常專業的專家學者不會那麼留意的東西。
  • 魯迅愛茶有多深?文人八件事,琴棋書畫詩酒花茶
    古往今來,無論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文人八件事:琴棋書畫詩酒花茶。茶都是中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成為交友和工作的一部分。就拿我來說吧,我在工作每天的工作中至少都要泡一泡茶,多的時候甚至有八九泡,因此我也攢了厚厚的一箱茶渣。
  • 為什麼那麼多愛國文人被明殺暗殺,而魯迅先生卻能一直工作到他休息...
    為什麼那麼多愛國文人被明殺暗殺,而魯迅先生卻能一直工作到他休息了? 答案其實很簡單。 眾所周知,一個人改了名字你基本上就很難找到他了。 那我們看看魯迅,啊不,周樹人同志開小號的能力。
  • 一代文人魯迅先生到底有多高?一張照片還原魯迅先生的真實身高
    魯迅先生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等領域,並且有不小的成就,他的多篇文章入選中小學生的教科書。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魯迅先生在這之後對中國的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有重大影響,包括在日本、韓國思想文化領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和地位。因此,他被譽為是「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毫無疑問,魯迅先生是思想上的一個巨人。
  • 魯迅《吶喊》中,對酸腐文人的無情鞭撻,你怎麼看方玄綽這個人?
    魯迅《吶喊》中,對酸腐文人的無情鞭撻,你怎麼看方玄綽這個人?魯迅雖然也是文壇領袖,尤其是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但是在他筆下依然有很多表達對同時代其他「讀書人」不滿的地方,有些甚至是十分尖刻毒辣的譏諷,作為《吶喊》全集中並不多見的諷刺同行的作品,《端午節》可以說是反映了魯迅對「百無一用是書生」這句話最貼切的理解,文中主人公方玄綽的種種「無釐頭的清高」是魯迅非常看不慣的。
  • 魯迅手稿曝光,字跡瀟灑飄逸,行雲流水,最具文人氣質的書法
    魯迅先生不僅僅是文人,而且還是出色的書法家,其書寫灑脫飄逸,行雲流水一般,欣賞後總是有一種美不勝收的感覺。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一番這最有文人書卷氣的書法,感受別樣的書法魅力。相信很多人都筆者一樣,認識魯迅先生都來自於他的文章,尤其是他寫入義務階段的文章,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他的手稿,現如今網絡技術飛速發展,在網絡上能夠找到一些魯迅先生的手稿筆跡,從這些手稿筆跡上看,這水平絕對也不是一般書法家能夠蓋的,雖然他是一位文人,但是其書法水平絕對不輸於當代任何一位書法家,我們知道,書法最初始於文人,因此,書法在文人的筆下也最具有姿態美
  • 一代文人魯迅,選擇棄醫從文,為何要做出這個決定?
    先關注,後閱讀,確認過眼神,你是最可愛的人一代文人魯迅,選擇棄醫從文,為何要做出這個決定?某個app作為咱們國家知名的社交平臺,專業解惑的平臺,有兩個人是從來沒人黑的。要知道做到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因為在那裡十分講究批判精神。
  • 論魯迅先生的愛情
    有人在論及魯迅先生的愛情說是最失敗的愛情,說林語堂才算得上完美愛情的代表。但我認為愛情雖神聖,但國難當頭,如果魯迅先生像林語堂這麼平穩過完一生,那麼魯迅先生不是魯迅先生了,是林語堂第二。如果現實真像偶像劇這麼簡單,既可以顧得了愛情,又能用筆做槍對付國民政府的話,那麼就不存在抗日戰爭與內戰。最近我在喜馬拉雅聽書,聽有人說魯迅先生對朱安不負責,純粹借魯迅先生的缺點來炒作來提高自已的播放量。然對這種每天活在瓊瑤劇的朗讀者,我只想對他說,你去播當年瓊瑤阿姨紅極一時的言情小說《情深深雨濛濛》,幹嘛非得借黑魯迅先生來求得播放量。
  • 民國的茶館有多吸引人?為何老舍和魯迅等文人都喜歡去?
    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源遠流長,古代文人有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宋代時,飲茶被列為"開門七件事"之一。所謂"酒亂心性,茶洗塵心",相對於酒而言,茶似乎和人們的生活更為貼近,並且老少鹹宜,不論貴賤,因此俗語有言:"寧可三天無油鹽,不可一日不喝茶"。
  • 無論別人怎樣看待魯迅,我始終認為,先生也許不是中國第一個文人
    ,父親很小離開家鄉,逃難來到沙口,後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成家立業,漸漸地,父親的靈魂便在沙口安頓下來,我是在沙口出生,長大,從學校到部隊,又回到地方,先後在幾個外鄉鎮工作,最後還是回到家在沙口工作,幾十年裡,滿眼都是沙口的前世今生影子,因為記憶,還有責任和念想,都讓我對沙口不敢有忘。
  • 魯迅與胡適:文人骨氣的比較
    有人說,胡適的骨頭軟,而魯迅的骨頭硬。這是並不確切的。胡適,這個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作為知識分子,同樣有著文人骨氣,而且縱觀一生,他的骨氣要比魯迅硬得多。翻看《魯迅全集》,最能接近這樣交鋒的是《記念劉和珍君》中對執政府段祺瑞的描寫: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 文人靠什麼掙錢呢?
    但是實際上,在古代也好或者在百花齊放的民國,有學問的中國文人都混得不差!特別是在經濟收入方面,可能超出你的想像!文人靠什麼掙錢?肯定是寫文章了!不像原來的時候,尤其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說起稿費很榮耀,至高無上的感覺,那是為什麼呢!首先一般人拿不到稿費,那時候大家生活都差不多,假如拿到一筆額外的收入,稿費,那可是相當牛了!說起稿費,也沒什麼新鮮,第一你也掙不到什麼錢,當然不排除有少數掙到錢的,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