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一本書一段歷史

2020-09-24 映像義烏

鮑川撰寫《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一書,旨在挖掘整理一段民國歷史。

魯迅對馮雪峰等義烏文人有一句很深刻到位的評價:浙東人的老脾氣!這本書便詮釋了這種老脾氣。

驀然回首,鮑川寫這本書的過程本身也成了一段歷史,我是這段歷史的目擊證人。鮑川從收集整理資料到文本刪改加工那段時間,我常在他身邊,多多少少對他的工作有點滴襄助。多年以後回想起來,那段經歷對我而言本身是一種積累,讓我開闊了視野,對民國時期的義烏鄉賢多了一份認知與敬仰,奠實了我的文化根基。

尋訪左聯舊人何家槐的故居,是我陪同鮑川一起去的。何家槐老家何麻車村與我的家鄉柳村相距僅一裡路。何出生在一座叫做懷德堂的廳堂後進廂房裡。做我們嚮導的是村裡的退休教師何本良,他是何家槐早期小說《寒夜》中老長工四月的兒子。我們跟隨他來到兩間叫做三房花廳基的磚木瓦房裡。瓦房結構奇特,它是鋪建在土坡斜面一座前後對通的涼亭上的兩間小閣樓。何本良老師說,早前何家槐幾次回家就住在這裡,臥室在樓上。踏著吱吱嘎嘎的木樓梯上樓,臥室簡陋,小窗邊的一張小木桌就是當年何家槐寫作的地方。推開小窗探出頭去,可以看到閣樓東南邊有一塊空地,「何家槐在《枇杷》文章裡寫到他少年時偷枇杷的地方就在那裡,」何本良說,「現在老房子拆掉了,枇杷樹也砍掉了,世遂媽更早已作古了。」鮑川舉起相機,在閣樓前前後後都拍了照片。後來何麻車村舊村改造,老房子蕩然無存,我遇到何家槐的侄女小慶,她曾在那閣樓裡住了多年,我問她還有沒有三房花廳基的照片,她說早就找不到了。幸好鮑川當時手腳勤快,留了一些彌足珍貴的記憶。

義烏文人當中,與魯迅先生交往最密切的,當然是馮雪峰了。為了著書,鮑川曾帶我十餘次出入馮雪峰的老家赤岸神壇村,由此也讓我與神壇村有了些許瓜葛,能讓我這個小輩為這個紅色鄉村做了些微末貢獻,真是莫大榮幸。

神壇村口的伴耕亭,謝高華書記題寫的亭名。關於這個亭的名稱,當年曾專門開會討論過,當時人微言輕的我,在會上怯怯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以馮雪峰的第一個筆名「伴耕」來為這個亭子命名。沒想到我的建議最終被採納了。後來雪峰故居裡要陳設一尊馮雪峰的塑像,鮑川提議,最好由義烏籍的雕塑家來完成。說來湊巧,當時我剛剛為中國美院雕塑系畢業的黃崢立寫了篇專訪,發表在義烏日報上。於是我就推薦了黃崢立。黃接到電話,千裡迢迢從外地趕回,後來就有了故居裡陳列的那座馮雪峰塑像。為了神態上更加逼真,特意從馮雪峰故居借了一幀馮的肖像,由鮑川驅車送到黃崢立的工作室,途中竟一連四次差點發生意外,真乃咄咄怪事。

義烏文化圈裡有一個傳言:義烏有三個地方文獻資料庫,兩公一私,一私指的就是鮑川的書房。十三個從地板到天花板的大書架,上萬冊圖書如儀仗隊威武挺立,蔚為壯觀 。以致當年搬家 時,街坊鄰居都以為搬來了一個開書店的。我在書房裡混久了,有時竟能喧賓奪主。有一回,鮑川指著他書中一張魯迅著作《藝術論》的封面對我說:「這就是義烏人馮三昧給魯迅著作設計的封面!」

我笑著說:「你想想看,這張圖是誰找出來的?」

「難道是你找出來的?」鮑川說著努力回想了片刻,「還真是你找出來的。」

如此之類,不一而足。像瞿秋白寫到義烏的那句話,劉朝陽與魯迅的交往資料,都是我在書海中發現的。也正是鮑川為著書採訪常邀我陪同,有幸見到了馮雪峰長子馮夏熊,老人家談及魯迅一家與馮雪峰一家合影的那張照片中,為啥許廣平是側臉埋頭的,以及馮雪峰與艾青的交往。馮艾交往的掌故,後來我把它連綴成文,取名《要我的血都行》,收入我編著的《義烏譚故》一書中。

多年的地方文化資料採編生涯,讓鮑川與我修煉成了一項相同的技能,就是在幾千乃至上萬字的篇幅中,幾眼掃過去,當中與義烏相關的歷史地名、人名會自動蹦出來。老鮑說,那幾個字就有臉盆那麼大,我的則有簸箕那麼大。一本書一段歷史,幾段歷史串聯起來,這輩子就過去了。我們的文字放在歷史文化長河中,不過是滄海一粟,倘若有那麼一天,它能在某個後人的眼中就那麼「蹦」一下,那我們就知足了。

( 2020年9月)

作者丨楊南山(原題為《一本書一段歷史》)

相關焦點

  •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新書發布會在義烏盛大舉行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新書發布會在義烏盛大舉行回望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魯迅生命中的最後十年裡,一群義烏文人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追隨魯迅的事跡,也與歷史的記憶一起流傳下去。剛剛出版發行的《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記述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這是一部魯迅與多位義烏文人的故事。
  •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魯迅,怎麼和那麼多義烏文人有聯繫呢?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魯迅,怎麼會和那麼多義烏文人有聯繫呢?文聯辦公室在縣委大院內,一棵華蓋青翠的大樟樹南面,一幢青磚瓦屋獨立樓的二樓東邊,周圍綠樹成蔭,蟬聲不絕於耳。當時文聯副主席張金龍主持工作。文聯秘書長金允烈老師正辦好退休手續,吩咐並移交給我研究馮雪峰的具體工作事項,並讓我來他的辦室上班。於是,我決定要寫一本魯迅先生和義烏文人的書了。魯迅,又怎麼會和那麼多義烏文人有聯繫呢?
  •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俊義說:這本書值得看
    編者按語: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魯迅先生生命中的最後十年裡,一群義烏文人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包括陳望道、馮雪峰、劉朝陽、何家槐、何愛玉、吳晗、王西彥等。他們追隨著魯迅先生的事跡,也與歷史的記憶一起流傳下去。
  •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舊作:鮑川,緣何寫《魯迅與義烏人》?
    那又說到了10年前的1993年,文人毛澤東百年誕辰紀念時,曾拙筆寫過一篇《毛澤東與三個義烏文化名人》的文章。令我想不到的是,一生沒有與毛澤東見過一面的魯迅先生,竟與多位義烏現代文人有過交往。那時,我就突發奇想:義烏文人不簡單。」也就是說,鮑川想寫《魯迅與義烏人》,就從那時開始。偶然的發現,實在皆因有心。因為鮑川熱愛魯迅。1983年,他就已買了16大本的《魯迅全集》。
  • 「看人亦看書」讀鮑川《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雜感
    劉俊義/文等了很長時間,鮑川編著的《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終於面世了。這是2004年版的重版(修訂版),很值得向讀者推薦。因為稍稍看一遍,並不會浪費很多時間,或許會有收穫也說不定。能收穫點什麼呢?歷史知識?還是歷史背後深層次的東西?
  • 魯迅先生誕辰139周年:義烏、紹興兩地舉行「文化走親」活動
    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39周年,義烏、紹興兩地舉行「文化走親」活動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39周年,為體驗紹興當地特有的人文風情,感受魯迅當年生活的真實場景,深入品悟和解讀魯迅先生的不朽之作,10月10日,由中國科普作協文化交流專委會、金華市科普作家協會、義烏市科普作家協會、義烏市委黨史辦
  • 歷史人物:憂國憂民的魯迅先生的後半生
    漠然夏末專注於歷史領域導言:憂國憂民的魯迅的思想一直都比較深刻,不止適用於他那個年代,也適用於今天的人們,比如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就是形容那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魯迅先生的祖上出過幾個進士,家庭還算富裕,但是後來因為父親生病,家道中落,正如他在。一本書中說到的,誰從小康之家墮入到困頓之中,而我也從中看到世人的真面目。魯迅回到家中之後,正好趕上辛亥革命的爆發。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投到了當時的國民黨大佬蔡元培的手下。而魯迅被蔡元培安排到當時北京,在教育部做一名基層的公務員。
  • 魯鄒隨筆丨閱讀:讀王春平先生《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隨記
    有的畫面如今依然可在義烏鄉村捕捉到,每每感受或看到這畫面不免產生與古人的心靈溝通;有的則蹤影全無,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不禁讓人產生對祖先生存家園的無盡遐想。詩文書畫皆工的義烏文化名人、佛堂鎮志辦主任王春平先生歷時十餘年對義烏轄域內歷代宗譜中的村景詩進行收集整理、篩選校訂、編排注釋,從中精選出詩詞77組、620餘首,彙編成《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一書,前不久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
  • 義烏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義烏史上唯一的狀元!
    這裡的德勝巖在義烏城北後宅街道內,因山巒稠疊又稱稠巖。唐武德四年(621)年義烏稱稠州,就由此巖得名。古往今來,它是人們登高攬勝的好去處。這裡的雙林寺位於義烏市佛堂鎮羅漢堂,因經歷15個朝代,15個世紀,達摩勘基,梁武帝敕建,傳大士(520年)開創而聞名。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梁文道:陳丹青笑談魯迅先生
    鳳凰衛視12月5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其實我最近一直想找一些機會,好好談一下魯迅的,因為最近跟他有關的日子跟事兒都挺多的。之前我們介紹陳丹青其他散文的時候,其實也曾經讀過他一些關於魯迅的看法,比如說講魯迅的樣子如何好看這些等等,現在他已經把過去這麼多年,關於魯迅的一些想法、說法、演講、對談訪問結成我今天手上的這本《笑談大先生》。大先生是誰呢?大先生其實就是當年魯迅在世的時候,許多年輕朋友們就稱他為大先生,所以他這本書也叫做《笑談大先生》。而這個笑談,為什麼是笑談呢?
  • 日本漢學家眼中的魯迅先生
    北京大學的嚴紹璗教授在《日本的中國學家》一書中,記載了小川著作二十種,考慮到那本書的出版年代(1979年),其實只涵蓋了小川從京都大學榮退(1974年)之前的部分業績。他對《三國演義》的翻譯和研究,與吉川幸次郎共同主編的煌煌三十三卷本《中國詩人選集》(巖波書店,1957年~),包括《中國小說史研究》(巖波書店,1968年)等,均已躋身世界漢學的經典。1969年3月,小川當選日本中國學會理事長。
  • 無論別人怎樣看待魯迅,我始終認為,先生也許不是中國第一個文人
    特別是看到一位朋友轉發我的一篇文章《尋找沙口》一段段留言讓我從心底裡泛起波瀾,有的不僅僅只是感謝、感動,更多的卻是無法做到更好時的慚愧。 其實,嚴格來說,沙口並非是我真正的故鄉,我的家在湖南江南鎮一個偏僻的村莊與洪湖一江之隔,與沙口有100裡地之遙
  • 論魯迅先生的愛情
    有人在論及魯迅先生的愛情說是最失敗的愛情,說林語堂才算得上完美愛情的代表。但我認為愛情雖神聖,但國難當頭,如果魯迅先生像林語堂這麼平穩過完一生,那麼魯迅先生不是魯迅先生了,是林語堂第二。最近我在喜馬拉雅聽書,聽有人說魯迅先生對朱安不負責,純粹借魯迅先生的缺點來炒作來提高自已的播放量。然對這種每天活在瓊瑤劇的朗讀者,我只想對他說,你去播當年瓊瑤阿姨紅極一時的言情小說《情深深雨濛濛》,幹嘛非得借黑魯迅先生來求得播放量。
  • 魯迅先生的一段短文,說理尖銳,讀完令人稱讚不已
    魯迅先生經歷過辛亥革命,也深刻地觀察和思考過舊社會的各種不平等現象。他一生憤世嫉俗,他像一個勇敢的鬥士,不停地揮舞他的如椽巨筆,鼓舞人們奮勇向前。先生也是一位文壇巨匠,筆耕不輟,他常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他敢於直面現實,更不怕別人的陰謀陷害與不停攻擊,所以他敢想、敢說、敢於擔當。下面分享魯迅先生的一段短文,說理尖銳,讀完令人稱讚不已。
  • 魯迅先生的經典語錄,真可謂字字珠璣,一句話的哲理就頂上一本書
    ,真可謂字字珠璣,一句話的哲理就頂上一本書魯迅經典插圖魯迅先生的文筆向來以簡短而寓意無窮著稱,這個終其一生都不寫長篇的文學大家,把他半生的感悟都濃縮在一篇篇幾千字幾萬字的短文中,留給後人的絕不是長篇贅述的繁複,而是精煉完美的哲學,這正是魯迅先生文章魅力的關鍵所在。
  • 《吶喊》:魯迅先生對於時代的呼喊,國家的脊梁
    《吶喊》:魯迅先生對於時代的呼喊,國家的脊梁!在中國,我想每個人應該都知道魯迅先生吧!魯迅先生一生對於新中國的文學影響地位之深,做出的貢獻之大,是無法用言語來評價的。我們都知道的故事就是魯迅先生最開始想要做醫生,想要救人,可是在時代的背景下,可悲的發現當時的人是思想壞了。於是魯迅先生就開始寫文章,想要通過文學的力量來影響世人,能夠把中國人的脊梁掰直。魯迅先生做到了,前兩天剛剛看了《吶喊》這本書,我們先了解一下《吶喊》這本書的創作背景,當時正是五四運動的尾聲階段,魯迅先生應陳獨秀的邀請,將以前寫的三篇小說合成一本書出版。
  • 魯迅逝世80年︱今年出了哪些大先生的書
    本書收錄了魯迅所藏日本浮世繪經典作品,同時有相關解讀。4.《魯迅全傳》(全三冊)張夢陽/著 華文出版社 2016年8月魯迅研究專家張夢陽先生幾十研究之集大成之作,可以說是一部魯迅思想成熟心靈史。全書選取魯迅一生的早、中、晚三個點,第一部《會稽恥》,以紹興魯迅青少年時代為主線,展現晚清中國社會的腐朽、沒落與少年魯迅的精神成長。第二部《野草夢》,以北京魯迅中年寫作《野草》、《彷徨》時期與許廣平愛情的糾葛為主線,展現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社會與文人心態。第三部《懷霜夜》,以上海魯迅晚年與瞿秋白、蕭軍、蕭紅等的友情為主線,展現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社會歷史畫面和圍繞在魯迅身邊的各色人物的社會眾生相。
  • 「魯迅先生」要來黃石了……
    「魯迅先生為豐富廣大市民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黃石市博物館特從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引進的「俯首橫眉——魯迅生命的瞬間」特展將於10月1日展品包含56張噴繪照片以及30餘件(套)珍貴的實物,其中有13件國家一級文物、6件國家二級文物,均從魯迅一生中拍攝的100多張照片和相關文物裡精選而來,皆是魯迅生命中有意味的獨特瞬間。
  • 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
    我心目中的魯迅先生摘要:魯迅先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英雄,他不會揮劍舞槍,他不會出謀劃策,他不會在戰場上聽著衝鋒的號角去拼殺,但他會拿筆,他會指揮文字,他會傾聽著社會現實的鐘聲,用自己犀利的筆桿去抨擊一切社會的黑暗,為這個民族記錄下一段屈辱卻又慢慢覺醒的歷史。
  • 彭斯先生,你誤解了魯迅先生的原意
    這也說明他對魯迅是缺乏了解的。在中國,魯迅可不簡單是副總統先生口中的說書人(storyteller),而是一位享有「民族魂」稱譽的偉大愛國者和思想家。先生對中國民族性的深刻批判是建立在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深沉愛國情感之上的,歪曲利用魯迅先生的言論來打擊當代中國,彭斯未免不智;對魯迅來說,也不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