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鄒隨筆丨閱讀:讀王春平先生《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隨記

2020-08-03 映像義烏

巨幅山水人文長卷 解鎖村容村貌地密碼或美景遺韻•人文印象•鄉愁記憶一一讀王春平先生《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

「無邊景色函寒碧,不斷松聲送夕涼」(《湖演朱氏宗譜-湖演十景詩》之《畫溪瀠繞》,P85)、「四處歌聲起荻蘆,應知巖畔有漁夫」(《九江周氏宗譜-九江八景詩》之《釣巖漁唱》,P244)……細讀這些義烏宗譜村景詩,眼前仿佛有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在流動。有的畫面如今依然可在義烏鄉村捕捉到,每每感受或看到這畫面不免產生與古人的心靈溝通;有的則蹤影全無,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不禁讓人產生對祖先生存家園的無盡遐想。

詩文書畫皆工的義烏文化名人、佛堂鎮志辦主任王春平先生歷時十餘年對義烏轄域內歷代宗譜中的村景詩進行收集整理、篩選校訂、編排注釋,從中精選出詩詞77組、620餘首,彙編成《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一書,前不久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

《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收錄的村景詩,為我們全面展現一軸烏傷之地鄉野的巨幅山水人文長卷,提供了解鎖先人生活的村容村貌地理密碼的鑰匙,亦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發現其潛在的旅遊價值,對正在進行的美麗鄉村建設及全域旅遊有其現實意義。

捧讀這部著作,從今天的角度看,這些描寫鄉村景致的詩看似樸實簡單,實則韻意豐富,是對鄉野田園的自然讚歌,是對鄉土風貌的詩意記錄,是一方土地珍貴的美景遺韻和人文印記,正是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表現,也是記住鄉愁的重要載體。本書的出版,對於增強民族愛國家鄉情懷、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魯鄒隨筆丨閱讀:讀王春平先生《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隨記

如今我們開始重視宗譜詩文的挖掘研究及其地理文化意義的探討。

數百年來,時光流轉彈指一揮間,地名文化在宗譜上凸現而淵遠流長,這是宗譜詩文產生之時沒有意識到的獨特價值。而《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編輯出版,可以讓我們今天得以不必從浩如煙海的宗譜中了解這些了。

明清時期,受府縣誌書的影響,民間纂修的宗譜中出現了吟詠家鄉自然和人文景觀詩。這些宗譜中的藝文或詩文部分,集中收錄了本族人或族外人詠寫該族所居地景觀的詩文作品,其村景詩之景觀的數量通常是四個、六個或八個、十個等,為此而成文的詩因此可稱為四景詩、八景詩、十景詩等。這都是偶數的搭配,過去統稱為「八景詩」,後面我們還會談到為什麼叫「八景詩」。本文為了敘述的方便,統稱為村景詩。

《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所輯村景詩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從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林木,到名人遺蹟、農耕漁樵、民居桑田等等,凡一族所居某地的風景名勝、歷史文化以及當時的生產與生活,都是村景詩反映地域各處的對象。當然,從我們的認識看,這些村景詩並不一定囊括了當地的全部景觀。但這四景、八景、十景等卻是彼時當地景觀或地名的代名詞,絕大多數如今還能依照村景詩確切或依稀尋找到這景點或景色。如《蜀山積翠》(《溪西朱氏宗譜-溪西八景詩》,P63),我們今天來到赤岸溪西村依然可以感受到詩中的「巍峨聳翠喬」;如《龍峰拱秀》(《楂林駱氏宗譜-楂林八景詩》,P279),我們來到今天的龍山還可以看到「南峙龍峰萬仞高,屹然直矗碧雲霄」之景色。

很有意味的是,輯錄的村景詩中各個地名景觀的命名,絕大多數通常是由四個字組成,且兩字一個意義:地名的後面加上兩字兩兩呼應,如本書中的荷塘漾月、楂林深邃、梅隴含芳等。前兩字一般為場所、地點,即地名,後二字為景致、時間、季節性自然現象的詩意概括,這就連貫成了雅致如成語似的地域景觀,亦便於人們記憶傳播。四字之外,村景的命名也有直白的三個字的,還有個別的是兩個字、五個字或六個字,這些是極少的。《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收錄的77組625首村景詩裡,只有3組《縣城七門詩》(這組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宗譜村景詩)、《象山八景詩》、 《東陳八景詩》 23首為三字地名景觀名、1組《東河八景詩》8首6字景觀名,其餘均為4字組成。可見宗譜村景名多以四字組成。

魯鄒隨筆丨閱讀:讀王春平先生《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隨記

村景詩為我們提供了解鎖先人生活的村容村貌地理密碼的鑰匙。

從宗譜中可以看到,眾多宗譜繪出某居住地的地形圖,或者在宗族祠堂圖、裡居圖中,標出各個景觀所在的地名及地點具體位置,其村景詩等大多在其圖旁,每一景賦詩一首,或律詩或絕句,以簡單平實琅琅上口的詩文形式來說明各個地域景觀的內容及意義。這或許是當時編修宗譜的圖景的說明詞。八景等村景現象的產生及村景詩在宗譜中的這種表現,是珍貴的地域地名傳承資料,為我們研究鄉村歷史、沿革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依據。

王春平先生在解讀赤岸清溪村景詩之《蒼峰插漢》(「帝拋禿筆架山顛,拔地嵬然聳碧尖。夜靜猶滋銀漢水,橫批玉版掃雲煙」)(《成氏宗譜-清溪八景詩》,P96),明顯表示其地理信息明晰:「從清溪村張望,高高的山峰迴繞在四周,那高凸低凹的錯落山峰,詩人想像為是天帝把寫禿的筆拋在筆架上,山峰就是筆架,禿筆就是拔地而起聳立雲端翠鬱濃濃的高峰。這個形容是非常形象的。不錯,從清溪村往西看,遠處是八寶峰,往南看是高矗的群峰連綿的八素山脈之天龍山、大寒山,往東看,就是近在咫尺雙峰山,往北是一片沃野,古邑赤岸即在不遠。」

從王春平先生這首詩的解讀不難感悟到,村景詩反映出的地名文化是珍貴的地域地名傳承資料,其高雅詩文得以想像族人鄉野的詩意悠哉生活。

魯鄒隨筆丨閱讀:讀王春平先生《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隨記

從這部著作看,出現在中國傳統宗譜中的村景詩,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充分擷收當地的勝跡勝景及文化,反映了對景觀人文意味的追求。有學者認為,宗譜八景的構成與結構,與中國的天人合一觀念、風水觀念以及對稱和諧意識有十分密切的聯繫。

「八景」一詞最初是一個道教概念,指八個最佳行道受仙時間裡的氣色景象。這八個時間分別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而與之對應的八景則分別是元景、始景、玄景、靈景、真景、明景、洞景、清景。描寫或反映宗譜村景詩的作品,就是一篇篇實在具體的宗族生活山水的詩文。當然,有的血緣姓氏村落,會專門請本地或外地有名的文人墨客為宗譜作序和寫村景詩,也因此,一些地方的村景詩的歷史意義與地理意義或許值得懷疑,但其文化意義則不容否定。

赤岸書協主席、毛毛山莊莊主毛小康在解析清溪八景詩中的第二首郭堯濂寫的八景詩之《平瀾釣月》(同上,P94)時寫到:「……柳時芳的清溪八景詩引中寫明,成充浩先生宴請柳時芳先生在金華的旅邸中,並不是在赤岸的清溪村。而且,「同飲者章、郭二友」語出柳之口,當是柳時芳的好友,是不是成充浩先生的朋友不一定。更別說對清溪八景的情況瞭然於胸了。再者,「章君乘興首唱一絕《曲岸持觴》,郭君續《平瀾釣月》一章,予續其六」。可以肯定,章、郭對清溪八景的實際情況並不熟悉,依題寫詩多半是聽了成君充浩對景點的表述而促成。抑或柳先生是到過清溪的,對清溪八景了解的多了些,所以能續其六。或者說柳時芳和成充浩是好友,有必要完成朋友所託,章、郭兩位只不過是完成場面上的應酬而已。……」

村景詩的文化意義,不僅表現在其中所包含的人與自然、自然界內部的和諧統一上,更進一步地反映在記載和表現村景的文字載體所具有的強烈的文學藝術色彩中,村景詩是中國姓氏宗譜藝術園地裡的一朵奇葩。

魯鄒隨筆丨閱讀:讀王春平先生《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隨記

根據檢索,目前國內以宗譜為唯一基礎材料輯錄村景詩出版的,還是很少有的,這顯示出王春平先生編輯出版《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的超前獨到的眼光和治學的深度,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厚積薄發的力量。

出於熱愛家鄉之情,王春平先生多年致力於地方鄉土文化的研究,在領導編篆地方史志之餘,近年先後編輯出版了《佛堂古鎮歷代詩文選粹》《佛堂古鎮俗語民謠拾掇》《佛堂古鎮歷代名人傳》等鄉土著作,是義烏文化大家。

從本書的作者後記,我們得知他著作此書的因緣以及知識的沉澱積累:「十多年前,本人在收集編纂《佛堂古鎮歷代詩文選粹》一書時,接觸到了許多義烏的氏族宗譜,當時只著重收集了佛堂鎮區域內的有關詩文,對許多宗譜詩文資料只複印備存,未予全面搜羅挖掘。這些年,我通過編纂出版佛堂古鎮系列叢書積累了經驗,隨著地方史料搜尋研究的深入,也曾萌生過分類編纂義烏史料地情資料一類的書,但一直未付之行動。所以,這次《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的編纂任務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緣。」

從其表述的「辛苦」亦可窺他治學的嚴謹:「……開弓沒有回頭箭。我一頭扎入了查尋宗譜、搜集資料、版本核對、簡繁體轉化、詩詞篩選、文字注釋、詩詞作者和義烏鄉土地名的查尋考證之中。」

魯鄒隨筆丨閱讀:讀王春平先生《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隨記

《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出版發行,開拓了宗譜研究的新領域、新角度,其重要的價值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村景或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可以回味一段歷史,可以宣揚一方文化,也可以訴說一種情懷。從宗譜獨特的視角,詮釋村景或地名的根基與淵源、歷史與演變,從而進一步挖掘、傳承和弘揚優秀鄉村文化。

宗譜既是一個姓氏家族的史冊,也是一部愛家愛鄉的教材。宗譜多有專門篇章介紹本姓氏所居之處的自然風貌,以及家鄉的歷史變遷,這些為了顯示本家族文化底蘊就會以文或以詩詞來描述。研讀《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我們從選錄的村景詩得以明顯感見到昔時吾鄉吾土的面貌。這部著作對於烏傷之地各宗族的居住地理環境的變化變遷,有直接或佐證的研究意義,為我們提供了研究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的文獻寶藏。

事實上,宗譜村景詩類文學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主流文學中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位置。這個意義上說,《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是開荒之作。這部著作啟迪我們再次認識到,宗譜修纂這種基本是存在於民間的活動,創作或記錄了大量的來自民間的自發形成的地域山水詩文,是宗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文學文化貢獻。

宗譜屬平民史冊,紛繁複雜的內容是傳統文化的一種積澱。宗譜中存有的大量詩文,山水村景詩只是其讚美家鄉主題之一,還有歌頌先祖、勸誡後輩、祝賀修譜等內容主題的詩文。宗譜裡的詩除了描寫風景的山水詩之外,還有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祝壽詩、弔唁詩、送別詩等,有許多還是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史詩。

很有必要對這些進一步挖掘整理。相信王春平先生或其他有識之士對此會有成果出來,我們期待著。

作者丨魯 鄒(謝絕轉載等一切形式的利用)

相關焦點

  • 總有些古詩能讓你記住鄉愁 記<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分享會
    攝影報導6月17日下午,義烏市20多位作家文史專家等聚集在義烏新華書店,對佛堂鎮志辦主編王春平先生編注的《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進行品鑑分享。書中的625首村景詩,是從義烏歷代各氏族宗譜記載的山水村景詩詞中精選出來的,展露了義烏先人對故裡山水的讚美之情,對家鄉土地的眷戀之愛。本書編注王春平先生介紹說:這些描寫鄉村景致的詩,是對山水田園的自然讚歌,是對鄉土風貌的深深回憶,是一方土地珍貴的美景遺韻和人文印記。從今天的角度看,正是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表現,也是記住鄉愁的重要載體。
  • 「疫」去春來 村美我書:義烏耕社七子「赤岸有我」筆會毛毛山莊
    這些出自義烏先人之手的古詩詞,情感豐富,意韻悠長,讀罷令人回味無窮,親切如臨其境。書畫活動現場,「耕社七子」有的默誦詩詞,有的運氣凝神,有的盡情揮毫。其書法作品或剛勁挺拔,或大氣娟秀,兼隸、草、楷、行、篆字體;詩意山水畫則色墨交融,大氣雄渾,空靈灑脫。
  • 詩文書畫丨雙尖曾是仙弈處:環翠樓八景詩之《仙跡雙尖》賞析
    詩文書畫丨雙尖曾是仙弈處:環翠樓八景詩之《仙跡雙尖》賞析不知凡骨換何年,惟有遺蹤最上巔。卓筆一雙尖聳立,爛柯三兩跡成仙。芙蓉瘦削爭鋒穎,雲樹生涯脫俗緣。修到前身凌絕頂,便教羽客共翩翩。(環翠樓八景詩之《仙跡雙尖》,選自《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書法:宋良知宋良知,男,1950年生,浙江義烏人,書畫世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 詩文書畫丨雙尖曾是仙弈處:環翠樓八景詩之《仙跡雙尖》賞析
    (環翠樓八景詩之《仙跡雙尖》,選自《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書法:宋良知宋良知,男,1950年生,浙江義烏人,書畫世家,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佛堂鎮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義烏市詩詞楹聯學會理事、書畫部部長,耕社社員。
  • 魯鄒隨筆丨六月雪,夏天的味道
    魯鄒隨筆:六月雪,夏天的味道盛夏之際,在鄉下有這樣一種不顯眼的植物,不經意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在浙中義烏,一般叫六月雪,這或是音相近字不同。我還是喜歡「六月雪」這個名字,在這酷暑難耐的大熱天,這是來一場小雪的節奏呀,是何等涼爽快意!六月雪學名奇蒿,莖幹筷子粗細,葉中間大兩頭尖,白色花籽長於枝頂。有的地方也稱「劉寄奴」或稱「南劉寄奴」。這可是歷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藥。這就有典故了,因可上網搜索到這典故,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 魯鄒隨筆丨六月飛雪無盡愛
    魯鄒隨筆-美食:六月飛雪無盡愛或六月雪,夏天的味道盛夏之際,在鄉下有這樣一種不顯眼的植物,不經意根本不知道她的存在。遠遠望去那山坡上,一叢如蒿一般高的草卻是白花星星點點,猶如青草上凝結著一層霜雪,近看卻也亭亭玉立葉綠綠,頂上簇簇開著一串串白色如米粒的小花。這就是「六月雪」了。
  • 魯鄒隨筆丨糖餳香甜七月半
    一份義烏糖餳製作技藝介紹資料說:「糖烊是義烏的方言,是用粳米和義烏正宗紅糖組成的一種甜點涼食。作為傳統的民間手工技藝,糖烊伴隨著義烏的紅糖史出現,在過去只有每年的七月份才能吃到一次自製的糖烊。」只不過,我不明白,在義烏,此時當季新鮮的紅糖還沒製作出來,怎麼是隨著義烏紅糖史出現而出現呢?
  • 吳容先生筆下的洞橋十八景— 《洞橋十八景詩詞選》徵稿連載 (十三)
    自唐以來,施肩吾、徐凝、何希堯、許廣淵、晁補之、滕岑、於元開、許仲蔚、徐明德、凌志、方勉、章楹、葛長祚、潘成年、錢尚絅、徐厚、洪青選、武新安、陸介眉、洪楹、繆艮、沈榕等眾多歷代詩人共為洞橋山水寫下了300多首詩詞。當代詩人朱正先生在洞橋著述了《聽松看竹樓詩詞》《聽松看竹樓詩詞續編》。 今天的洞橋,正在全力打造「花開洞橋,營地之鄉」。
  • 《洞橋十八景詩詞選》徵稿啟事
    元末亂世,劉伯溫多次來洞橋拜訪石羊先生徐明德,將石羊先生4次寫進了《鬱離子》。清代洞橋籍進士章楹潛心著述,畢生所著的《諤崖脞說》整部作品被收進了《四庫全書》。900多年前,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來到洞橋,被洞橋的山山水水所吸引,詩興大發,一連寫下了6首詩,每一首佳作都能在《東坡集》中找得到。
  • 魯君隨筆丨義烏起酥香中秋
    一位義觀天下的網民:早年義亭中學讀高中,偶爾的時間就到義亭老街走走。老街並不長,來回踱步也就十來分鐘。街上賣的東西並不多,有棒冰店,有打鐵鋪子,供銷社,木器店。我們沒有沒有閒錢去買點什麼吃。最奢侈的就是臨近中秋,花五分錢買個義亭油酥(也有叫起酥)吃吃……在那物資饋乏的年代,義亭油酥是一種美味,也是一種享受。
  •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新書發布會在義烏盛大舉行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新書發布會在義烏盛大舉行回望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魯迅生命中的最後十年裡,一群義烏文人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剛剛出版發行的《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記述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這是一部魯迅與多位義烏文人的故事。
  •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魯迅,怎麼和那麼多義烏文人有聯繫呢?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魯迅,怎麼會和那麼多義烏文人有聯繫呢?於是,我決定要寫一本魯迅先生和義烏文人的書了。魯迅,又怎麼會和那麼多義烏文人有聯繫呢?尋資料非常辛苦。再如尹庚,讀《魯迅日記時,見在1935年3月18日寫道:「得尹庚信。」馬上查找,尹庚原是義烏人樓憲的筆名,當時是上海左聯成員,曾主編過魯迅的《門外文談》一書。1955年,尹庚受胡風的牽連,後來就不知如何了。打電話到內蒙文聯去問,得知尹庚已平反,住在北京某處。
  • 義烏古宗譜:藏著日軍細菌戰鐵證(組圖)
    在古樸的二進「敘倫堂」內,47冊《鳳林王氏曲江宗譜》擺滿了一張長桌。一位日本中年歷史學者聚精會神地翻閱這些宗譜,還不時舉起相機拍下其中的重要篇章。  8月17日至20日,在這座已有270多年歷史的古祠堂裡,日本立教大學文學部史學科教授上田信與王氏先祖默默對話。
  • 義烏崇山王氏宗譜 清晰記載日軍細菌戰「鐵證」
    義烏江灣崇山村,一個因為「細菌戰」三個字而讓世界記住的小山村。60餘年前,細菌戰讓這裡的村民經受煉獄般的磨難,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這裡的村民狀告日本政府,為之奔走了10年,今天,他們讓細菌戰這段歷史載入《鳳林王氏曲江宗譜》,成為「鐵證」。 據75歲的崇山村民王培根介紹,王氏曲江宗譜一般每隔二三十年修一次家譜。至1925年已是第23次修譜,與這次修譜已相隔81年。
  • 名家書畫|素紙無像亦藏心畫之境——王春平扇面山水畫欣賞
    名家書畫|素紙無像亦藏心畫之境——王春平扇面山水畫欣賞扇面山水畫是中國人所特有的一個文化概念,扇面山水畫不同於外國人的風景畫,它不是再現自然景觀,而是通過自然景觀的表現,賦予自然以文化的內涵和審美的觀照。巧妙的構圖,使扇面展開時不覺得是畫在半環形式的扇面上,感覺如同畫在一張平整的長方形的橫幅上一樣。
  • 義烏詩詞丨王春平文,龔英賢書:《東嶺樵雲》詩
    龔英賢 書(龔英賢,義烏佛堂人,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佛堂鎮書法家協會主席,耕社社員。)王春平/文 邑之鳳林王氏,烏之大族。自宋初王彥超從會稽落籍義烏鳳林以來,詩書耕讀傳家,歷代來多有出仕者。王固、王槐、王龍澤、王禕、王叔誠、王宗聖、王稌等等,其族人後裔散居義烏各地,赤岸鎮南青口村即是其中之一。義烏歷史上唯一一位狀元王龍澤就出生在該村。南青口村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環境優美。清朝鹹豐年間的恩科進士,青口人候選儒學教授王萬清寫過一組《青口十景詩》,其中有龔英賢所書之《東嶺樵雲》。
  • 義烏佛堂文化主題公園引爭論 偈語公園如何更好表達「文化味」?
    賈先生是個「老佛堂」,年過六旬的他身在佛堂長在佛堂工作在佛堂,潛心研究佛堂歷史文化已有數十年。「十月十」民俗文化節期間,賈先生曾站在這堵新建的「銅牆」旁,笑問過往遊客,「偈語公園」的「偈」怎麼念?結果沒有一個遊客讀對音。有個攜家人一道來觀景的高校文學碩士,居然也笑著對他說:「好像讀『ye』吧,這字不常見,我不確定。」
  • 《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丨一本書一段歷史
    鮑川撰寫《義烏文人與魯迅先生》一書,旨在挖掘整理一段民國歷史。魯迅對馮雪峰等義烏文人有一句很深刻到位的評價:浙東人的老脾氣!這本書便詮釋了這種老脾氣。義烏文人當中,與魯迅先生交往最密切的,當然是馮雪峰了。為了著書,鮑川曾帶我十餘次出入馮雪峰的老家赤岸神壇村,由此也讓我與神壇村有了些許瓜葛,能讓我這個小輩為這個紅色鄉村做了些微末貢獻,真是莫大榮幸。神壇村口的伴耕亭,謝高華書記題寫的亭名。關於這個亭的名稱,當年曾專門開會討論過,當時人微言輕的我,在會上怯怯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以馮雪峰的第一個筆名「伴耕」來為這個亭子命名。
  • 麥客藝術 | 鄒文正書法選
    書魏碑橫幅216×70釐米丙申新春書寥寥長風橫絕太空鄒文正先生書法藝術賞鑑(節選)-郭強鄒文正先生畫名很大,其書法境界更是冥心玄化,形成一個雙峰矗立的藝術模式。鄒文正先生這種藝術探索與表現,根植在對傳統書畫的深深浸濡,而能再造。其典範模式可以揭示出鄒文正先生的睿智之處。自宋蘇軾、文同等諸家倡導「文人畫」,畫要有「士氣」要有書法,反對「作家畫」。明代華亭派董其昌以平淡古樸的書風入畫,畫風拙中帶秀,清雋雅逸,以平淡天真取勝。白陽青藤彪立在中國寫意花鳥史上,開啟新紀元。陳道復、徐渭以其草書入花鳥,鳥之鳴唱,花之綻放皆盡情致,意於紙外。
  • 王春平:不忘初心的「人民溝通員」
    從說話的語音語調到工作的方式方法,王春平一直事無巨細地嚴格要求自己,正是這樣的工作態度,在黑龍江省檢察院的3個月,王春平接待了429人,涉及案件共386件次。沒有一個對她不滿意的。由於突出的工作能力,王春平美名遠播,在她離開黑龍江省檢察院之後,還有人上訪時會習慣性去找她。也有通過媒體報導慕名而來,等著王春平接訪的。無論從哪兒來,無論到哪兒去,王春平都給群眾最滿意的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