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景色函寒碧,不斷松聲送夕涼」(《湖演朱氏宗譜-湖演十景詩》之《畫溪瀠繞》,P85)、「四處歌聲起荻蘆,應知巖畔有漁夫」(《九江周氏宗譜-九江八景詩》之《釣巖漁唱》,P244)……細讀這些義烏宗譜村景詩,眼前仿佛有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在流動。有的畫面如今依然可在義烏鄉村捕捉到,每每感受或看到這畫面不免產生與古人的心靈溝通;有的則蹤影全無,消逝在歷史長河中,不禁讓人產生對祖先生存家園的無盡遐想。
詩文書畫皆工的義烏文化名人、佛堂鎮志辦主任王春平先生歷時十餘年對義烏轄域內歷代宗譜中的村景詩進行收集整理、篩選校訂、編排注釋,從中精選出詩詞77組、620餘首,彙編成《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一書,前不久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行。
《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收錄的村景詩,為我們全面展現一軸烏傷之地鄉野的巨幅山水人文長卷,提供了解鎖先人生活的村容村貌地理密碼的鑰匙,亦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發現其潛在的旅遊價值,對正在進行的美麗鄉村建設及全域旅遊有其現實意義。
捧讀這部著作,從今天的角度看,這些描寫鄉村景致的詩看似樸實簡單,實則韻意豐富,是對鄉野田園的自然讚歌,是對鄉土風貌的詩意記錄,是一方土地珍貴的美景遺韻和人文印記,正是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表現,也是記住鄉愁的重要載體。本書的出版,對於增強民族愛國家鄉情懷、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
一
如今我們開始重視宗譜詩文的挖掘研究及其地理文化意義的探討。
數百年來,時光流轉彈指一揮間,地名文化在宗譜上凸現而淵遠流長,這是宗譜詩文產生之時沒有意識到的獨特價值。而《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編輯出版,可以讓我們今天得以不必從浩如煙海的宗譜中了解這些了。
明清時期,受府縣誌書的影響,民間纂修的宗譜中出現了吟詠家鄉自然和人文景觀詩。這些宗譜中的藝文或詩文部分,集中收錄了本族人或族外人詠寫該族所居地景觀的詩文作品,其村景詩之景觀的數量通常是四個、六個或八個、十個等,為此而成文的詩因此可稱為四景詩、八景詩、十景詩等。這都是偶數的搭配,過去統稱為「八景詩」,後面我們還會談到為什麼叫「八景詩」。本文為了敘述的方便,統稱為村景詩。
《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所輯村景詩既有自然景觀,又有人文景觀。從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林木,到名人遺蹟、農耕漁樵、民居桑田等等,凡一族所居某地的風景名勝、歷史文化以及當時的生產與生活,都是村景詩反映地域各處的對象。當然,從我們的認識看,這些村景詩並不一定囊括了當地的全部景觀。但這四景、八景、十景等卻是彼時當地景觀或地名的代名詞,絕大多數如今還能依照村景詩確切或依稀尋找到這景點或景色。如《蜀山積翠》(《溪西朱氏宗譜-溪西八景詩》,P63),我們今天來到赤岸溪西村依然可以感受到詩中的「巍峨聳翠喬」;如《龍峰拱秀》(《楂林駱氏宗譜-楂林八景詩》,P279),我們來到今天的龍山還可以看到「南峙龍峰萬仞高,屹然直矗碧雲霄」之景色。
很有意味的是,輯錄的村景詩中各個地名景觀的命名,絕大多數通常是由四個字組成,且兩字一個意義:地名的後面加上兩字兩兩呼應,如本書中的荷塘漾月、楂林深邃、梅隴含芳等。前兩字一般為場所、地點,即地名,後二字為景致、時間、季節性自然現象的詩意概括,這就連貫成了雅致如成語似的地域景觀,亦便於人們記憶傳播。四字之外,村景的命名也有直白的三個字的,還有個別的是兩個字、五個字或六個字,這些是極少的。《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收錄的77組625首村景詩裡,只有3組《縣城七門詩》(這組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宗譜村景詩)、《象山八景詩》、 《東陳八景詩》 23首為三字地名景觀名、1組《東河八景詩》8首6字景觀名,其餘均為4字組成。可見宗譜村景名多以四字組成。
二
村景詩為我們提供了解鎖先人生活的村容村貌地理密碼的鑰匙。
從宗譜中可以看到,眾多宗譜繪出某居住地的地形圖,或者在宗族祠堂圖、裡居圖中,標出各個景觀所在的地名及地點具體位置,其村景詩等大多在其圖旁,每一景賦詩一首,或律詩或絕句,以簡單平實琅琅上口的詩文形式來說明各個地域景觀的內容及意義。這或許是當時編修宗譜的圖景的說明詞。八景等村景現象的產生及村景詩在宗譜中的這種表現,是珍貴的地域地名傳承資料,為我們研究鄉村歷史、沿革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依據。
王春平先生在解讀赤岸清溪村景詩之《蒼峰插漢》(「帝拋禿筆架山顛,拔地嵬然聳碧尖。夜靜猶滋銀漢水,橫批玉版掃雲煙」)(《成氏宗譜-清溪八景詩》,P96),明顯表示其地理信息明晰:「從清溪村張望,高高的山峰迴繞在四周,那高凸低凹的錯落山峰,詩人想像為是天帝把寫禿的筆拋在筆架上,山峰就是筆架,禿筆就是拔地而起聳立雲端翠鬱濃濃的高峰。這個形容是非常形象的。不錯,從清溪村往西看,遠處是八寶峰,往南看是高矗的群峰連綿的八素山脈之天龍山、大寒山,往東看,就是近在咫尺雙峰山,往北是一片沃野,古邑赤岸即在不遠。」
從王春平先生這首詩的解讀不難感悟到,村景詩反映出的地名文化是珍貴的地域地名傳承資料,其高雅詩文得以想像族人鄉野的詩意悠哉生活。
三
從這部著作看,出現在中國傳統宗譜中的村景詩,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它充分擷收當地的勝跡勝景及文化,反映了對景觀人文意味的追求。有學者認為,宗譜八景的構成與結構,與中國的天人合一觀念、風水觀念以及對稱和諧意識有十分密切的聯繫。
「八景」一詞最初是一個道教概念,指八個最佳行道受仙時間裡的氣色景象。這八個時間分別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而與之對應的八景則分別是元景、始景、玄景、靈景、真景、明景、洞景、清景。描寫或反映宗譜村景詩的作品,就是一篇篇實在具體的宗族生活山水的詩文。當然,有的血緣姓氏村落,會專門請本地或外地有名的文人墨客為宗譜作序和寫村景詩,也因此,一些地方的村景詩的歷史意義與地理意義或許值得懷疑,但其文化意義則不容否定。
赤岸書協主席、毛毛山莊莊主毛小康在解析清溪八景詩中的第二首郭堯濂寫的八景詩之《平瀾釣月》(同上,P94)時寫到:「……柳時芳的清溪八景詩引中寫明,成充浩先生宴請柳時芳先生在金華的旅邸中,並不是在赤岸的清溪村。而且,「同飲者章、郭二友」語出柳之口,當是柳時芳的好友,是不是成充浩先生的朋友不一定。更別說對清溪八景的情況瞭然於胸了。再者,「章君乘興首唱一絕《曲岸持觴》,郭君續《平瀾釣月》一章,予續其六」。可以肯定,章、郭對清溪八景的實際情況並不熟悉,依題寫詩多半是聽了成君充浩對景點的表述而促成。抑或柳先生是到過清溪的,對清溪八景了解的多了些,所以能續其六。或者說柳時芳和成充浩是好友,有必要完成朋友所託,章、郭兩位只不過是完成場面上的應酬而已。……」
村景詩的文化意義,不僅表現在其中所包含的人與自然、自然界內部的和諧統一上,更進一步地反映在記載和表現村景的文字載體所具有的強烈的文學藝術色彩中,村景詩是中國姓氏宗譜藝術園地裡的一朵奇葩。
四
根據檢索,目前國內以宗譜為唯一基礎材料輯錄村景詩出版的,還是很少有的,這顯示出王春平先生編輯出版《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的超前獨到的眼光和治學的深度,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厚積薄發的力量。
出於熱愛家鄉之情,王春平先生多年致力於地方鄉土文化的研究,在領導編篆地方史志之餘,近年先後編輯出版了《佛堂古鎮歷代詩文選粹》《佛堂古鎮俗語民謠拾掇》《佛堂古鎮歷代名人傳》等鄉土著作,是義烏文化大家。
從本書的作者後記,我們得知他著作此書的因緣以及知識的沉澱積累:「十多年前,本人在收集編纂《佛堂古鎮歷代詩文選粹》一書時,接觸到了許多義烏的氏族宗譜,當時只著重收集了佛堂鎮區域內的有關詩文,對許多宗譜詩文資料只複印備存,未予全面搜羅挖掘。這些年,我通過編纂出版佛堂古鎮系列叢書積累了經驗,隨著地方史料搜尋研究的深入,也曾萌生過分類編纂義烏史料地情資料一類的書,但一直未付之行動。所以,這次《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的編纂任務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緣。」
從其表述的「辛苦」亦可窺他治學的嚴謹:「……開弓沒有回頭箭。我一頭扎入了查尋宗譜、搜集資料、版本核對、簡繁體轉化、詩詞篩選、文字注釋、詩詞作者和義烏鄉土地名的查尋考證之中。」
五
《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出版發行,開拓了宗譜研究的新領域、新角度,其重要的價值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村景或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可以回味一段歷史,可以宣揚一方文化,也可以訴說一種情懷。從宗譜獨特的視角,詮釋村景或地名的根基與淵源、歷史與演變,從而進一步挖掘、傳承和弘揚優秀鄉村文化。
宗譜既是一個姓氏家族的史冊,也是一部愛家愛鄉的教材。宗譜多有專門篇章介紹本姓氏所居之處的自然風貌,以及家鄉的歷史變遷,這些為了顯示本家族文化底蘊就會以文或以詩詞來描述。研讀《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我們從選錄的村景詩得以明顯感見到昔時吾鄉吾土的面貌。這部著作對於烏傷之地各宗族的居住地理環境的變化變遷,有直接或佐證的研究意義,為我們提供了研究鄉村經濟、社會、文化的文獻寶藏。
事實上,宗譜村景詩類文學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主流文學中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位置。這個意義上說,《義烏宗譜山水村景詩詞選》是開荒之作。這部著作啟迪我們再次認識到,宗譜修纂這種基本是存在於民間的活動,創作或記錄了大量的來自民間的自發形成的地域山水詩文,是宗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文學文化貢獻。
宗譜屬平民史冊,紛繁複雜的內容是傳統文化的一種積澱。宗譜中存有的大量詩文,山水村景詩只是其讚美家鄉主題之一,還有歌頌先祖、勸誡後輩、祝賀修譜等內容主題的詩文。宗譜裡的詩除了描寫風景的山水詩之外,還有抒情詩、敘事詩、哲理詩、祝壽詩、弔唁詩、送別詩等,有許多還是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史詩。
很有必要對這些進一步挖掘整理。相信王春平先生或其他有識之士對此會有成果出來,我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