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欣賞】繪畫需要邊寫生邊思考,需要總結歸納並不是依貓畫虎照...

2020-12-21 騰訊網

關於繪畫作品不同的畫家會有不同的選取角度,所以在每個人的作品當中雖然有些畫的是相同的題材,但是所展現出的畫面卻截然不同,或者說畫風迥異,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出自於賴少其先生之手,他的繪畫與書法打眼一看會有金農先生的遺風,尤其是那一張梅花,更是如此,無論是從畫風還是從題款都具有前人的筆墨精神,又有個人的繪畫風貌。

賴少其先生的花鳥畫可以說是開了寫生繪畫的新路數,他的繪畫雖然來自於學生,但是是總結了這一類花鳥的普遍性的生長規律,然後進行創作前的素材積累,在繪畫作品的時候並不是只是針對面前的這一株花草進行繪畫的,而是把這一類的花草歸為同一個品種,將他們好的方面進行嫁接創作,形成了賴少其特有的寫實之風,他的這種繪畫造型既嚴謹又有個人的繪畫主張,並不是依貓畫虎照葫蘆畫瓢,自己的繪畫是邊寫生邊思考,接下來我們一起去欣賞一番吧。

相關焦點

  • 我的半點藝術哲思錄,邊繪畫邊思考
    藝術家渠巖說:藝術不僅僅以解構現實為目的而是要以拯救靈魂為宗旨這才是人類的出路所在也是人類困境的庇護之所我的半點藝術哲思錄邊繪畫邊思考我所認為的藝術是繪畫者個人的心靈慰藉同時也是繪畫者思想的表達>將自己腦海中的影像描繪成能引起共鳴的情感產物這也是我追求藝術的自由我肯定是希望在藝術中發現夢想
  • 趙半狄重拾畫筆 邊欣賞蕭邦鋼琴曲邊寫生
    上世紀90年代,他曾放棄了如日中天的繪畫事業。1999年開始,他的名字和作品與熊貓綁定在一起,甚至連他本人出現在公開場合都在肩上放了一隻熊貓玩偶。2013年7月,他創作了自己與熊貓的最後一幅合影《趙半狄宣告終結「熊貓時代」》,並通過新京報獨家呈現。  如今,他又重拾畫筆。
  • 關於兒童繪畫寫生,你了解多少?
    生活是藝術的生命之源,因此繪畫中才會有直面生活的「寫生」。 寫生是一種對於生活和自然中的生命形態的發現和表現,寫生是畫者和自然與生活最真誠的對話與交流。說到寫生,許多赫赫有名的大藝術家都愛寫生。這就隨Tutu欣賞幾幅耳熟能詳的藝術家作品吧!
  • 邊走邊畫——王乘寫生作品欣賞
    王乘藝術簡歷1994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山水專業並獲文學學士學位,2006年7月畢業於貴州大學藝術學院中國山水畫研究方向並獲碩士學位。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藝術培訓中心主任,中國人民大學畫院副院長,王乘藝術工作室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畫學會副秘書長、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副秘書長,中央文史館書畫院研究員,北京市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委員,中國長城書畫院常務理事,文化部青聯委員,文化部青聯美術委員會副秘書長,榮寶齋畫院、新疆藝術學院客座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
  • 何多苓最喜歡邊作畫邊聊天 稱光畫美女太不學術
    ,記者走進何多苓位於成都郊外的工作室時,他正在院子裡寫生,他說院子裡的花都是自己種的,畫自己種的花是一種完全陶醉於自我世界的享受。何多苓透露,這些寫生作品將於5月底在北京展出。在何多苓看來,繪畫如同生命,為什麼活著,就為什麼要畫畫。  憂傷源自詩人翟永明  「朦朧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它非常具有挑戰性。」何多苓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通常是虛化背景,強調人物的面部表情,憂傷也許才是我生命的核心部分。」
  • 他邊教學邊總結,從事小寫意繪畫60多年,終成一代花鳥畫大師
    他是我國非常卓越的花鳥畫大師,他的繪畫非常傳神,形象的將花鳥畫的氣質展現出來,同時在他的繪畫作品當中也富有筆墨的趣味,呈現出一股絢麗清新的畫風,他早年曾受教於陳師曾、王夢白等人,王夢白先生對他的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
  • 藝術新視野:著名藝術家張峻明寫生作品欣賞
    這些都離不開張峻明對藝術的真誠與熱愛,更源于堅持寫生的勤奮與專注。他說:寫生,我只尊重自己眼睛看到的,寫生,理應伴隨藝術終身!張峻明堅持寫生訓練,堅持寫生教學活動,他的作品裡飽含大自然的純粹和歲月滄桑的感動,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 浸淫生活、醉心寫生,賦藝術於具象到無形的精神寄託
    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成功的藝術家不是通過寫生獲得創作源泉的,寫生是藝術創作的必由之路,也是保持敏銳感覺,掌握和研究繪畫創作的基本規律,是生動鮮活的,既不可逆也不能重複。寫生不是簡單地照搬照抄客觀物體,看到什麼就一股腦兒都畫下來,面面俱到,那肯定不叫寫生,會很容易形成程式化、概念化、機械式的重複,照葫蘆畫瓢那樣的畫也不叫寫生,往往由於被動照抄會讓作品變得呆板而無趣。藝術形象不等同於藝術對象,應該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是客觀對象的取捨、概括和提煉,比對象更凝練、集中,更具有感染和衝擊力。
  • 欣賞黃建南油畫為你解析藝術鑑賞力對於藝術家有什麼重要作用?
    藝術鑑賞力對於藝術家的重要作用,以及提高藝術鑑賞力首先我們要弄清楚的是鑑賞能力和欣賞能力是不同的性質,欣賞只是尋求作品帶給人的視覺或知覺快感,而鑑賞是要評價出作品的好壞之處,這些人可以稱之為藝術評論家或鑑賞家,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評委,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藝術評論家都有很專業的藝術知識的,
  • 國畫山水寫生的三大步驟,應理清順序,可學中有悟
    遊歷山川可讓山水韻味更為直觀地滲入畫家情感中,有利於在繪畫時完成對於意境的選擇和創造。通過親歷山川,還能更快地在景致當中選取個人所需要的意象,形成更好的契合,也就能完成對於山水畫的描繪。02思考品味,悟出門道遊歷山川之後,接下來的步驟就是對個人經歷進行思考,歸納總結。在對意象的回憶以及審視中,提煉出更具有藝術色彩的意象。
  • 硯邊隨筆:畫家張淼現代繪畫的創新思考與實踐
    硯邊隨筆——現代花鳥畫創新的思考與實踐(一)文/張淼中國花鳥畫由宋、元、明、清發展到近現代,經歷了上千年漫長的歲月現代繪畫,強調中西結合,創作理念與手法多元化,對於色彩和空間的意象生發有很高的要求。意象的思維和抽象的理念,對創新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繪畫追求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所描繪的物象要符合自然界的規律。
  • 「津門網」他邊教學邊總結,從事小寫意繪畫60多年,終成一代大師
    他是我國非常卓越的花鳥畫大師,他的繪畫非常傳神,形象的將花鳥畫的氣質展現出來,同時在他的繪畫作品當中也富有筆墨的趣味,呈現出一股絢麗清新的畫風,他早年曾受教於陳師曾、王夢白等人,王夢白先生對他的影響可以說是巨大的。
  • 備戰2020年高考,高三學生需要對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及時歸納總結
    備戰2020年高考,高三學生需要對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及時歸納總結 在這個寒假,高三學生需要抓住這一絕佳的夯實基礎、查漏補缺的時機,將基本的學科概念和學科知識落實好、了解每一章節之間的邏輯、建立不同學科的知識體系,不斷提升解題能力。
  • 楊文森線描寫生作品欣賞
    作品二十餘次參加全國美展多次獲獎,並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國外藝術機構等收藏。△楊文森 線描寫生作品△楊文森 線描寫生作品△楊文森 線描寫生作品有的畫家則以相機拍照,對「照」寫生,這種按「照」編造的寫生缺少了生機和生氣,最容易概念化。
  • 彩韻中國·西班牙國際戶外寫生 探索中西繪畫融合之路
    中外藝術家在甪直古鎮邊寫生、邊交流  在戶外寫生的十天時間裡,中外藝術家不辭辛苦地穿梭在古鎮拱橋邊、小巷裡,邊寫生、邊觀摩、邊交流,西班牙藝術家路易斯·加亞、葛勞·伊斯基耶多以及拉蒙在隨後的5天時間裡,在盛鑫煜藝術的組織下,西班牙藝術家代表團在何塞主席的帶領下,分別拜會、訪問了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平龍藝術工作室、董陽雕塑工作室、摩藝藝術機構以及上海青年寫實繪畫沙龍。
  • 邊擺攤邊練字竟練成全能 書法繪畫樣樣精
    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在廣場前擺攤的趙溫福似乎也成為了遊客眼中的一道風景。今年54歲的趙溫福邊擺攤邊練習書法,一方墨硯、一刀宣紙再加上一支毛筆似乎就構成了他的精神世界。趙溫福不僅書法寫得大氣有力,就連畫也臨摹得十分傳神,不少遊客甚至以為他是專門賣字畫的。為了招待外國遊客,趙溫福還學習英語,朋友們都稱讚他是一位「全能型」選手。
  • 水墨尹強—東溪,烏江,寫生隨記
    這一身典型的90年代藝術青年的裝扮,瞬間把我帶回到青春時期學習繪畫的回憶之中。下車與他打招呼,走近一看才發現他臉色紅潤,皮膚細白,一雙眼睛顯得矍鑠細微。水墨的溼潤與祥和氣質在他臉上彰顯無遺。在楊狗燒臘館合影照尹強先生帶著我們來到東溪谷底,邊走邊介紹著周圍的一切「前面就是情人樹」 「
  • 一支畫筆留鄉愁 夏克梁「邊走邊畫」團隊到松陽
    松陽古村 夏克梁作品 馬克筆畫迎著晨曦,夏克梁和他的隊員們帶著畫板畫紙出門了,尋找合適的角度開始寫生。這是他們到松陽縣楓坪鄉古村作畫的第八天。8月12日晚,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設計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夏克梁帶領"邊走邊畫"寫生團隊,進駐松陽縣楓坪鄉沿坑嶺頭村,進行為期10天的藝術創作。"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於盤山公路蜿蜒而上,沿坑嶺頭村的古柿樹映入眼帘。這個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的高山小村,憑藉秀美古樸的風光吸引了八方來客。
  • 軍旅畫家於桂元寫生風景油畫賞析
    近日,我認真閱讀和欣賞了於教授2020秋季寫生的風景油畫系列作品,從他油畫的畫面裡,我的視覺和呼吸似乎已深深扎進了秋的原野,秋的天空,秋的山水和叢林之中,並在時光的靜謐中,盡情地享受濃鬱而又深情的自然生活氣息。
  • 「創作開運禮」總結歸納實景山水進行創作,張洽繪《石鐘山圖》
    石鐘山在鄱陽湖邊,由於山中有縫隙,水流而過產生的轟鳴聲可以傳播極遠,好像鐘聲悠揚悅耳。石鐘山是兩座山,相聚百米,原本分別叫上鐘山和下鐘山,由於蘇軾的文章流傳千古,後人把兩座山合稱為石鐘山。有山有水有典故的地方除了可以吸引文學家還可以吸引畫家前來寫生創作,清代畫家張洽就畫過一幅《石鐘山圖》記錄他遊覽之時的所思所想。行萬裡讀萬卷書,對於畫家來講也是適用的,見聞廣博才能帶來無盡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