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明古代三朝《元曲》、《明清小說》

2020-12-05 狐仙說歷史

自唐代以後,隨著城市與商韭的日益繁茉以及市民價居的日益折大,通俗文學得到了氏足的岌展並逐漸成カ文伝的主要角色。元、明、清時期,詩、詞、賦、文等雅文學沒落,元曲與小說以其輝煌的成就獨領風騷,成為一代文學之勝。

一、元曲

元曲是元代文學的主體,包括雜劇與散曲。雜劇是元代的戲劇;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是一種繼詞而起的可以歌唱的新興文學。散曲可以獨立成篇,同時又可作雜劇的曲詞,二者關係緊密但又分屬不同的文體。

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是直接繼承金院本和諸宮調的多種特點、吸收其他民間伎藝某些成分而形成的具有完備文學劇本、嚴格表演形式、完整而豐富內容的成熟戲劇。元雜劇劇本具有以下體制特徵。

(一)劇本結構:

一個劇本由四折組成,簡稱「一本四折」。折是音樂的組織單元,一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調聯組而成。折又是故事情節發展的一個較大的自然段落,相當於現代劇的「幕」 。如果故事太長就連寫幾本,但每本仍是四折,如王實甫《西廂記》是五本二十折。雜劇每本四折,但根據劇情需要,可添加被稱做「楔子」的部分。所謂「楔子」,是木工術語,本指插入木器榫頭中使之堅固的小木片,引申到雜劇中,是指對劇情起交代或連接作用的短小的有機部分。楔子只能放在第一折前或折與折之間,如果放在第一折前,相當於現代戲中的「序幕」或「開場戲」,如果放在折與折之間,相當於現代戲中的「過場」。此外,雜劇劇本末還有一個「題目正名」 ,也是一種定格。它一般由兩句或四句對語構成,其作用是概括全劇劇情,在散場時向觀眾念一下,作為全劇的結束,如白樸《梧桐雨》:「安祿山反叛兵戈舉,陳玄禮拆散鴛鴦侶;楊貴妃曉日荔枝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沈黑江明妃青冢恨,破幽夢孤雁漢宮秋」 。有時也簡題目」或「正名 雜劇的劇名,就是由它的末句標出來。

(二)劇本組成。在內容上,元雜劇的劇本主要由曲詞、賓白和科組成。曲詞是元雜劇主要的核心部分,由演員演唱,一般用於抒情。元雜劇通常限定每一本由正旦或正末兩類角色中的一類一唱到底,其他角色只說不唱。正旦所唱的本子為「8本」戲,如《西廂記》,就是由扮演崔鶯鶯的正旦一唱到底;正末所唱的本子為「末本」 戲,如《梧桐雨》,就是由扮演唐明皇的正末一唱到底。元雜劇以唱為主,以說白為賓,故稱說白為「賓白」。賓白既可以插在各支曲子之間,也可以放在一- 支曲子之中。它主要用來敘事,也用作除主角之外人物的抒情,對表現劇情和人物性格有重要作用。科也稱「科範」,在劇本中表示演員所要做的動作、表情和舞臺效果,如「做悲科」、「把盞科」、「內作起凡科」

(三)角色:元雜劇的角色,可分為:旦、末、浄、外、雜五大類,毎大類下又分若干小類,以此把劇中各神人物分カ若干類型,以便於程式化表演。

元雜劇作カ一代文學的代表,押有介多的作家和眾多優秀的劇作。元代中嗣成《錄鬼簿》己載的雜劇作家就有90多人、雜劇劇目450多個。明代初年朱權《太和正音譜》著錄雜劇作家就有191人,作品多入560餘本。

以元代大德年同為界,元雜劇的發展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是元雜劇的繁榮吋期。以大都為中心,作家輩出,名作如林。著名的作家作品有美又卿《竇娥冤》《単刀會》 、王突甫《西廂記》、白樸《梧桐雨》《牆頭馬上》、馬致近《漢宮秋》、楊顯之《瀟湘雨》、紀君祥《趙氏孤兒》、康進之《李逵負荊》、李好古《張生煮海》、鄭廷玉《看錢奴》等。前期作品反映了元代被壓迫人民的願望,揭露了社會的黑暗,把批判的矛頭對準了元代的「權豪勢要」,提出了元代社會需要解決的許多問題,還塑造了一系列敢於反抗民族壓迫的人物形象,寄託了作家的民族情感。另外,前期元雜劇還有一大批愛情劇,反映了廣大青年男女的普遍願望,表達了作家對廣大被壓迫婦女的關注、同情和讚揚。前期元雜劇還有眾多表達故國之思和宣揚神道觀念的作品,它們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作家對現實的態度和精神世界。後期是元雜劇的衰落期,演出中心逐漸由大都轉移到臨安,著名的作家作品明顯減少。《錄 鬼簿》和《續錄鬼簿》記載後期雜劇作家51人,作品78種。代表作家作品有鄭光祖《倩女離魂》、喬吉《兩世姻緣》、秦簡夫《東堂老》等。後期作品對社會幹預批判的力度大大為削弱,說教因素增加,愛情劇作多寫兒女纏綿之情,倫理劇增強了倫理道德色彩。許多文人創作只是模仿前人,照譜填詞,追求語言的華麗典雅,多為案頭劇,難以演出。此外,雜劇在南方的生存受到了方言的限制,失去了地利,因而衰落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在元代雜劇作家作品中,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竇娥冤》、白樸《梧桐雨》、馬致遠《漢宮秋》、紀君祥《趙氏孤兒》被稱為「元曲四大悲劇」,關漢卿 《拜月亭》、白樸《牆頭馬上》、王實甫《西廂記》、鄭光祖《倩女離魂》被稱為 「元曲四大愛情劇」。這些作家作品,深受後人喜愛。

散曲是一種產生於金元之際的可以歌唱的文學形式。從音樂角度看,散曲是元代流行的歌曲;從文學角度看,散曲是一種具有獨特語言風格的抒情詩。散曲從體式上可分「小令」和「散套」兩類。小令又叫葉兒,體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獨立的曲子(少數包含二三支曲子)。散套則由多支曲子組成,而且要求始終用一個韻。

從形式上看,散曲中的小令和詞很相近,但在語言上,詞貴典雅含蓄,而散曲可以通俗活潑甚至詼諧;在格律上,詞要求嚴格,而散曲則比較自由;散曲與詞最顯著的區別是詞無襯字、散曲有襯字。所謂 「襯字」指的是在曲律規定必需的字數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韻、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襯字- -般用於句首。這些區別說明,散曲是市民階層用於娛樂、作為閒暇消遣和情緒宣洩的一種文體。據不完全統計,元代散曲作家有200餘人,存世作品小令3800多首(含帶過曲),套數470餘套。元代散曲與雜劇保持著同步的發展規律。前期散曲創作中心也是在北方,主要作家有關漢卿、王和卿、白樸、馬致遠、盧摯、張養浩等人。關漢卿、王和卿屬書會才人作家。他們混跡勾欄,與倡優為偶,大多具有放誕不羈的性格,他們的散曲體現出強烈的叛逆精神和追求個性自由的生命意識,語言本色。白樸和馬致遠屬平民及胥吏類作家。此類作家在人生遭際、社會地位等方面與第一類作家並無太大不同,但他們不甘仕途失落,嚮往實現傳統文人價值。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屢屢碰壁,理想歸於幻滅,因而嘆世歸隱就成了他們創作的主旋律,作品語言更具文採。馬致遠被譽為「 曲狀元」,他的散曲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與關漢卿散曲濃厚的世俗情趣相比,馬致遠的散曲則帶有更多的傳統文人氣息。他的套數擅長把透闢的哲理、深沉的意境、奔放的情感、曠達的胸懷熔於一爐,語言放逸宏麗而不離本色,對仗則工穩妥貼。他的小令如《天淨沙秋思》寫得俊逸疏宕,別具情致。盧摯、張養浩屬達官顯宦作家,他們的作品主要表現傳統士大夫思想情趣。當然,在元代政治極度腐敗、民族歧視極其嚴重的社會環境下,他們也有牢騷和不平、諷刺與挖苦,如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在藝術風格上,他們的散曲或精工雅麗,或質樸本色,而總體上則偏於典雅一路, 俚俗的成分較少。後期散曲創作中心在南方,主要作家有張可久、喬吉、睢景臣、劉時中等人。與前期相比,後期散曲創作風貌也有比較明顯的變化。首先,散曲的題材內容不斷開拓,寫景、言情、贈別、懷古、談禪、詠物、贈 答、抒懷等均可作為散曲的題材內容。其次,在思想情調方面,像前期那樣對現實強烈不滿和激情噴發的散曲作品大為減少,哀婉蘊藉的感傷情調漸漸成為散曲創作的主流。第三,出現了比較明顯的追求形式美的傾向。無論是韻律平仄的嚴謹、語言的典麗,還是對仗的工穩、典故的運用,都較前期有所強化。總之,元代後期散曲創作的風格,從前期以豪放為主轉變為以清麗為主。

二、明清小說

小說是中國古代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它濫觴於先秦兩漢時期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和史傳文學。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小說發展的雛形階段,出現了一大批的志人小說與志怪小說。唐代傳奇小說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小說的成熟。宋元則是中國小說發展的轉折時期,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說,宋元話本小說的出現, 「實在是小說史上的一大變遷」。這種變遷,從作者身份看,唐傳奇的作者是封建正統文人,而話本小說的作者則是城市平民;從話體看,唐傳奇用文言文,話本小說,則用當時的白話(口語) ;從思想內容看,唐傳奇表現的是封建統治階層的思想感情,而話本小說則主要描寫市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此外,宋元講史話本特殊的體制,對長篇章回小說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宋元話本小說的這些變化,使小說更接近下層民眾,贏得更多的讀者,為明清小說的繁榮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明清小說是我國古代小說發展史上的高峰。 長篇、短篇、文言、白話,眾體皆備;技巧之高,前所未有;數量之大,實難作精確統計;優秀作品,則令人目不暇接。明清章回小說日益成熟,作品數量眾多,按題材可分為歷史演義小說、英雄傳奇小說、神魔小說和世情小說。在歷史演義小說方面,明代主要有羅貫中《三國演義》、餘劭魚《列國志傳》(馮 夢龍改編為《新列國志》,清代蔡元放又改編為《東周列國志》)。在英雄傳奇小說方面,明代有施耐庵《水滸傳》,有說唐系列作品羅貫中《隋唐兩朝志傳》、熊大木《唐書志傳》、袁於令《隋史遺文》等,有楊家將系列作品熊大木《北宋志傳》、紀振倫《楊家府演義》等,有說嶽系列作品熊大木《大宋中興通俗演義》、於玉華《嶽武穆精忠報國傳》、餘應鰲《大宋中興嶽王傳》等;清代主要有陳忱《水滸後傳》、錢彩《說嶽全傳》、褚人獲《隋唐演義》。在神魔小說方面,明代主要有吳承恩《西遊記》、許仲琳《封神演義》、羅貫中《三遂平妖傳》、董說《西遊補》、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四遊記》 (包括吳元泰 《東遊記》、餘象鬥《南遊記》《北遊 記》、楊志和《西遊記》);清代主要有李汝珍《鏡花緣》、李百川《綠野仙蹤》。在世情小說方面,明代主要有蘭陵笑笑生《金瓶梅》;清代主要有曹雪芹《紅樓夢》、西周生《醒世姻緣傳》、李海觀《歧路燈》以及一批才子佳人小說(如荑秋散人《平山冷燕》《玉嬌梨》、 「名教中人」編次《好逑傳》等)。明清短篇小說成就也十分突出,可分為文言短篇小說和白話短篇小說。在文言短篇小說方面,明代有瞿佑《剪燈新話》、李昌祺《剪燈餘話》、馮夢龍《情史類略》(簡稱 《情史》)等,清代有蒲松齡《聊齋志異》、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沈起鳳《諧鐸》、袁枚《子不語》等。在白話短篇小說方面,明代擬話本小說主要有馮夢龍的「三言」(即 《喻世明言》(原名《古今小說》)、《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凌檬初「二拍」 (即《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周楫《西湖二集》、天然痴叟《石點頭》、東魯古狂生《醉醒石》 、陸人龍 《型世言》等,清代有李漁《十二樓》《無聲戲》 等小說集。此外,清代還產生了著名的諷刺小說 吳敬梓《儒林外史》。總體看,明清優秀小說作品以現實生活為描摹對象,通過家庭、愛情、婚姻的糾葛變化和歷史的盛衰興亡,來反映社會人際關係,展現時代風尚面貌,提供生動完整細膩的社會生活畫卷。小說家在創作過程中,一方面力求真實地描摹世態,批判社會;一方面探索社會出路,塑造理想人物,展現理想境界。兩者相輔相成,表現出對社會現實人生的熱忱關注。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儒家思想一直居於主流地位。明清時期,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更加鞏固,滲透到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各個角落。受儒家思想影響,在思想內容上,明清小說往往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勸懲教化。明清理學十分重視倫理道德的教化,部分作家將「不乖於風教」、「有益於勸懲」(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序》)作為小說創作的目的,因此作品中就充滿大量的儒家倫理道德說教,「勸懲教化」 模式籠罩了整個明清時代的小說創作。其次,有著很強的現實針對性。與前代小說相比,明清小說以現實為落腳點。歷史演義小說通過對各個王朝盛衰興亡的描寫,針對時弊總結統治經驗教訓,以諷喻現實的統治者;英雄傳奇小說通過歌頌歷史上英雄人物,針對現實虛構情節,以對今人進行褒貶;像《西遊記》那樣的神魔小說,也是借神魔世界影射現實,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世情小說與諷刺小說,則針對現實的人情世態,以儒家的道德規範進行說教勸懲。第三,以儒家道德標準評價人物和事件。在明清小說中,不是以對社會發展有無貢獻來作為評價人物和事件的標準,而是以是否符合儒家的倫理道德作為評價的依據。比如《三國演義》的「擁劉反曹」傾向,就是以儒家「正統」的道德標準來評價劉備和曹操。對 明,清小說在思想內容.上所呈現出來的這些特點,我們要具體分析,既不能全盤肯定,也不宜一概否定。

在藝術上,明清小說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第一,韻散結合,文備眾體。受唐傳奇與宋元說書藝術的影響,以散文敘述為主體的明清小說作品,常常包括詩、詞、曲及駢文等多種韻文,《紅樓夢》 中的韻文就是一絕,它們與散體敘述相映成趣、雅俗共賞,擴大了小說文體的表現力。第二,結構嚴密完整,情節曲折有致。無論是長篇章回小說,還是短篇作品,都追求結構嚴密完整、脈絡清晰和情節曲折有致,重視故事的奇特與巧合,使作品產生一種有頭有尾、張弛有度、驚心動魄、引人入勝的審美效果。第三,虛實相生,真幻結合。在藝術思維上,明清小說既以寫實為主,努力開拓形象的深度、廣度和密度;又把非現實形象構成的傳統發揮到了極致。虛實相生,真幻結合,往往使小說形象更加富於表現力和吸引力。在人物塑造中,一般不追求簡單的「形似」,而更強調「神似」,這充分體現了小說家對人物性格特徵和精神氣質的準確把握。第四,主題和表現方法程式化。明清小說往往通過描寫「忠與奸、善與惡、正與邪、貞與淫、貪與廉」等方面的矛盾衝突來表現主題,這幾乎成了一種表現主題的比較固定的程式。先作人物介紹,中間敘述故事,最後作者簡評,這也是一種受史傳文學影響的固定程式。人物性格多具有單- -性,出場時一次定型,很少有發展變化;在關鍵時刻讓人物用自己的語言、行動表現其性格特徵。這些表現方法,幾乎也成了一種程式。由於主題和表現方法的程式化,在長時間裡又形成了與讀者相應的鑑賞習慣,受到古今一般讀者的歡迎。

大家認為如何呢?

相關焦點

  •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什麼 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什麼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什麼  中國素有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說法,這種說法以文化鏈的形式,概括出華夏神州對人類社會所貢獻出的精神財富  宋詞  詞,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極盛於宋代,因此名為「宋詞」。
  • 古代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現代有什麼?
    漢朝有賦,唐朝有詩,宋朝有詞,元朝有曲,明清有小說,那現代有啥?看到前面那些陽春白雪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現代仿佛沒有可以與之媲美的文化。因為現代人,寫賦,基本不會;寫詩超不過唐詩;寫詞,超不過宋詞;寫小說超不過四大名著。現代人真的這般無能嗎?當然不是,詩詞曲賦不如古代,可是許多現代的東西,古人也不會。那麼現代有啥呢?白話文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不主義」,倡導「活文學」。從此白話文逐漸代替了文言文。
  •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解說一個時代的文化標識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是說起來毫無違和感的,唐詩宋詞我們都會被那麼幾首,元曲中的小橋流水人家也是相當熟悉,至於明清小說,《三國演義》,《西遊記》等四大名著都是家喻戶曉。那麼,究竟為什麼詩通常叫唐詩,詞要叫宋詞,曲要叫元曲,而明清又是小說呢?
  • 古有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等文學時代,而現代有什麼呢?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它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它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宋詞是在唐詩以後形成於青樓樂坊,用來和著音樂進行演唱的,由於有固定的曲式(又稱「詞牌」),所以將創作宋詞稱為「填詞」。
  •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才是四大美人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清晰概括出各朝代擅長文學體裁,如果把唐朝以來各朝代擅長的文學體裁比喻成個性美女的話,在溫叔看來:唐詩,端莊大氣,大家閨秀宋詞,婉轉秀麗,小家碧玉元曲,率真潑辣,敢愛敢恨明清,才氣卓卓,直抒胸臆這種各具特色的文學體裁有的出現的很早,直至遇到合適的朝代才表現出來美感,而有的文學體裁卻是適時而生,應時而火,直接給我們留下寶貴的文化財富,那麼為什麼每個朝代都各自擅長一種文學體裁呢
  •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主流文學不同反映社會發展差異
    明清小說:小說的蓬勃發展得益於市民階層需求的擴大四大名著:羅貫中 著《三國演義》 、施耐庵 著《水滸傳》、 吳承恩 著《西遊記》 、曹雪芹 著《紅樓夢》。小說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其蓬勃發展卻在明清之際。
  •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主流文學不同反映社會發展差異
    小說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其蓬勃發展卻在明清之際。用現代眼光來看,影響一部小說從創作到傳播的關鍵因素無非兩樣,一是創作素材、二是閱讀市場。這樣一來,我們就能透過小說在明清之際快速發展繁榮的情況來分析明清之際的社會發展大趨勢。
  • 唐朝詩,宋朝詞,元朝曲,明清小說
    宋詞是中國古代漢族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漢族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豪放派),柳永(婉約派)。
  •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民國漫畫,現代呢?喊麥?
    唐詩宋詞元曲更不必說,它們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瑰寶,宋代時,人們悲哀的認識到,唐詩已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山,只好另闢蹊徑。宋亡後,人們深刻的意識到,唐詩宋詞的前路全堵上了,只好在曲藝上找找樂子。到了明清,文學進入市井,小說體裁大行其道,說歷史、講神魔、談感情、斷案子,五花八門的題材,使得人們都能各取所好。
  • 國學文化包羅萬象,楚辭漢賦宋詞元曲清明小說,總有一款你喜歡!
    國學又稱為「漢學」、「中國學」,泛指中國文化和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史學、宗教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國學是對中國文化的總體概括,也是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國學文化包羅萬象,楚辭漢賦宋詞元曲清明小說,總有一款你喜歡!
  • 明清小說再現輝煌
    明清小說在宋詞走下坡路的時候,明清小說明清小說在明清時期出現了著各的作家:吳承恩,曹雪芹,羅貫中,施耐庵等。在明清時期,小說的影響,巳深入千家萬戶。明清小說小說的篇幅宏大,人物眾多,環境複雜,跨越的時間久遠,字數可以超十萬,超百萬,甚至更多,是其它文體不可能完成的
  • [大話明清] 中國古典文學最後的輝煌一一明清小說
    明清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繁榮時期。就文學理念、文學體式和文學表現手段而言,明清小說以其完備和豐富將中國古代的敘事文學推向了極致。從明清小說所表現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場景、豐碩的藝術創作成果和豐富的社會政治理想而言,明清小說無疑鑄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最後的輝煌。
  • 元明清三朝宮廷百餘件國寶級文物在瀋陽展出
    元明清三朝宮廷百餘件國寶級文物在瀋陽展出 (1/3) "← →"翻頁
  • 為什麼唐詩宋詞那麼著名,元曲卻沒有?
    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其中唐詩宋詞最為著名,明清小說其次,元曲最後。這是為什麼?個人理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1、年代背景論中國古代歷史,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文化的鼎盛時期,唐朝和宋詞是佼佼者,其產生的文學作品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俱佳的。
  • 唐詩,宋詞,元曲各自千秋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國文學的閬苑裡,她是一座芬芳絢麗的園圃。她以奼紫嫣紅、千姿百態的神韻,與唐詩爭奇,與元曲鬥豔,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都代表一代文學之盛。後有同名書籍《宋詞》。宋詞是繼唐詩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它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每首詞都有一個調名,叫做「詞名」,依調填詞叫「依聲」。
  • 國子監 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學府
    李誠在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內有一條東西向的幽深古街,四座跨街彩繪牌樓橫亙於古槐的枝繁葉茂間,街東西口的兩座牌樓上書「成賢街」,門前兩座牌樓上書「國子監」,此處便是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國子監。國子監相當於古代的中央大學,為朝廷輸送了大量經世之才,同時也接納外國留學生,在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 在當代能和唐詩宋詞元曲相比的文學體裁是什麼(上)
    在現代能和唐詩宋詞元曲相比的文學體裁是什麼?什麼文學能代表當代最巔峰的文學形式?文學的表現形式眾多,但在某一個時代總有一種文學壓過了其他文學形式,綻放出璀璨的光芒。比如眾所周知的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作者因作品聞名於世,並且這些作品能夠代代相傳。
  • 明清小說發展到頂峰,背後的推動原因有哪些?
    在明清小說中,古代神話除了提供直接引用的內容之外,還為明清小說的創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首先,以超自然小說為例:《西遊記》作為神魔小說的代表,她對神話的接受和重構都達到了頂峰。孫悟空外在形象的塑造與古代神話中女媧的面容、蛇身,西生太后的豹尾虎牙這些形象具有相似性。探究孫悟空的形象,不難發現它還有著夏奇的影子,一個出生在石頭裡的人,擁有赤佑和五指旗。
  • 經典詠流傳——明清小說:中國古典文學最後的輝煌
    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是中國歷史上相併列的四大文學高峰。明清是中國小說史上最繁榮的時期。從明代始,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充分顯示出其社會作用和文學價值,打破了正統詩文的壟斷,在文學史上,取得與唐詩、宋詞、元曲相併列的地位。
  • 明清章回小說:一種至今綿延不息的小說體式
    清代學者焦循曾在《易餘龠錄》中說「一代有一代之勝」,並選取楚騷、漢賦、魏晉南北朝隋唐詩、宋詞、元曲、明代八股文為各個時代的代表文體。後來有人將最後一項改為明清小說,這是符合我國古代文學的發展實際情況的。在所有的文學式樣中,明清兩代獨領風騷的確實是小說。而其中又以章回小說為代表。章回小說又稱中國古代長篇通俗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