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出現在世人面前的蘇軾《木石圖》,被視為唯一的蘇軾傳世真跡,無疑是近些年來中國書畫鑑藏領域中最為引人注目的作品。然而,針對這件作品的含義、時代,作者、題跋的真偽問題,出現了相當大的爭論。

《木石圖》上除了米芾題詩,還有劉良佐題跋。
蘇軾 瀟湘竹石圖 28cm×106cm 絹本水墨 中國美術館藏
經查,發現《四庫全書》中收錄了劉應時的《頤庵居士集》,楊萬裡在序中說:「居士名應時,字良佐」。同時,陸遊在序中提到劉良佐。說明,劉良佐與陸、楊二人應當是同時代人。

劉良佐在題跋中說:
潤州棲雲馮尊師,棄官入道三十年矣。今七十餘鬚髮漆黑,且語貌雅適使人意消。見示東坡《木石圖》,因題一詩贈之。仍約海嶽翁(「海嶽翁」指米芾)同賦,上饒劉良佐。
(傳)蘇軾 六君子圖 局部 紙本水墨 上海博物館藏
然而有研究質疑《頤庵居士集》的作者劉良佐並非《木石圖》中題跋的劉良佐,甚至進一步考訂劉良佐與米芾是同時代的人。 「仍約」解釋為 「仍然約請」,應該是在之前已經約請過的情況下,進而再次發出邀請。但劉良佐題跋中明顯不存兩次邀約米芾題詩,或是還曾約請他人題詩的意思。因此,「仍然約請米芾一同賦詩」這一釋意,就存在疑問。

繼而,本文認為「仍約」一詞有多種釋義,如仍然約請、仍然約以、仍然約是、仍然依從,本文將劉良佐所說「仍約海嶽翁同賦」的意思解釋為「仍依從米芾作同樣的賦」,而非「仍然相約與米芾一同作賦」。

即劉良佐是在看到米芾題詩之後,再做一跋。也符合劉良佐自稱「因題一詩以贈之」的說法。

本文之所以認為劉良佐即為南宋人劉應時,還有一個依據即《枯木圖》中劉跋後有「良佐」方印,在本文看來「圖章」中的「良佐」正是他的「字」而非「名」。

劉良佐題跋與米芾題詩之間的「顛倒」關係得以明確,即劉良佐是在米芾題詩之後才為此畫作了題跋,那麼劉良佐為南宋人劉應時的考證就是合理的了,其題跋無疑也更能夠為米芾題詩的真實性提供一份有力的佐證。

在另一方面,米芾即為自言為「次韻」就是說米芾是在應和之前的題詩。筆者認為此圖之後可能本應當還有一人或多人題詩(當然有可能就是蘇軾題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