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圖》又名《枯木怪石圖》,是北宋大文豪蘇軾任徐州太守時親往蕭縣聖泉寺時所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該畫作書畫一體,畫中有書法,書法中又有畫,是蘇軾流傳後世的珍品。
20世紀30年代初,蘇軾的《木石圖》被日本人以超過萬金的價格購藏,後來進入日本收藏館:阿部房次郎爽籟館,阿部房次郎當時是東洋紡績株式會社社長,因為熱愛東亞美術,所有到處收集東亞珍奇書畫,趁著工作之餘阿部房次郎努力收藏相關文物,他尤其對中國書畫最為感興趣,這時期他收藏了無數中國的珍奇書畫,其中蘇軾的《木石圖》就是他收藏的最為珍貴的一副,自從他收藏後,蘇軾的《木石圖》就極少見世,一直到阿部房次郎去世,這幅畫也鮮為人知,但是在中國的文學歷史的典籍中,蘇軾的《木石圖》屢屢被提及,但就是見不到實物,也正因為如此,蘇軾的《木石圖》才頗為神秘。
《木石圖》畫面內容比較簡單,上面上是一株枯木狀如鹿角,一具怪石形如蝸牛,怪石後伸出星點矮竹,畫心部分繪製有枯木、石頭、草木等,畫作兩側是各時期名家的跋文,畫作上印章極為壯觀,短短的篇幅中,光印章部分可見的就有40餘枚,涵蓋南宋、元代、明代等人鑑藏印,但是奇怪的是,最為好大喜功,喜歡在名人字畫上刻章題字的乾隆卻沒有在這幅畫上留下任何痕跡,這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也許因為明朝晚期後,蘇軾的這幅《木石圖》就已經流失了,直到現代才尋找出來。
中國著名畫家、書畫鑑定大家徐邦達也曾經在《古書畫過眼要錄》中有過《木石圖》的相關記載:東坡以書法餘事作畫,此圖樹石以枯筆為勾皴,不拘泥於形似。小竹出石旁,蕭疏幾筆,亦不甚作意。圖贈馮道士,其人無考。馮示劉良佐,良佐為題詩後接紙上。更後米芾書和韻詩,以尖筆作字,鋒芒畢露,均為真跡無疑。書畫紙接縫處,有南宋王厚之順伯鈐印。蘇畫傳世真跡,僅見此一件,從徐邦達的敘述中就足見這幅畫的珍貴和稀有。
2018年11月,大文豪蘇軾的《木石圖》在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被一位來自於大中華區的中國人以4.636億港元買走,這幅國寶級畫卷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近一百多年來,流落海外的文物不計其數,許多像《木石圖》一樣的文物永久的散落國外了,我們想要研究本國的歷史還要去他們的博物館裡轉轉,不知道是悲痛還是慶幸?又有多少珍奇書畫、名貴文物能像《木石圖》一樣回到祖國的懷抱呢?
蘇軾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文學修養極其深厚,在文學和書法的盛名下,後人卻鮮少知道蘇軾也是一位著名的畫家,雖然蘇軾流傳後世的畫作極少,但都是精品,此次蘇軾名作《木石圖》的回歸不但填補了研究蘇軾書畫藝術的空白,也給我們研究北宋書畫藝術和當時的人文歷史風貌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副《木石圖》註定是一幅流傳千古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