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蘇軾《木石圖》在佳士得香港2018秋拍「不凡——宋代美學一千年」專場中,被以4.1億港元落槌成交,刷新世界古畫拍賣紀錄。有關蘇軾傳世畫作以及中國文人畫的價值,成為繪畫文藝收藏界討論的焦點
《木石圖》是什麼「鬼」?為何能如此價格不菲?
我且與君說因由,請君為我傾耳聽。
蘇軾《木石圖》用筆剛勁有力,逸筆草草,筆運流暢透出了石頭的肌理結構,說明蘇軾的用筆嫻熟,流暢運筆帶來的飛白效果,透過層疊迂迴的石塊紋理及拔地挺傲的枯樹枝椏,用筆迅疾、取勢不惑,畫心枯淡盤旋,墨色變化多端展露出筆墨趣味。樹石的遒勁線條,令作品美學帶肖似自然的結構,表現寫意的藝術性。達到了很高的境界,筆鋒的速度之快,動感十強。書法的最高境界不是寫出來的,是用心畫出來的;然而,畫畫的最高境界不是畫出來的,而是用心寫出來的。看得出來此畫是蘇軾用心書寫出來的。把石頭上面的凸凹表現出來,強調神韻,不拘形似,真誠抒發胸中意趣,打破了傳統繪畫的觀點,是文人畫的一種開創。
《木石圖》是蘇軾外放徐州為官時所畫的,蘇軾為官處在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蘇軾的父親蘇洵的病逝,蘇軾守孝三年後返朝時已經是王安石辦法開始,當時蘇軾的老師歐陽修等一幫人反對變法被放京外,蘇軾被迫外放,先後換了好多地方,頻繁的換地為官,說明蘇軾在當時的不得勢。仕途的不得意是當時自己以及許多師友的遭遇,心中的不悅,心情糟糕,不敢言表,作畫抒發胸中之氣。大石頭的怪異,樹木的扭曲體現出來蘇軾內心對當時政治現象的一種表達,當時的那種心情,宣洩心中的無奈。
蘇軾所在的北宋社會是神宗在位期間,由於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暴露出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西夏又虎視眈眈。社會矛盾已經上升,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辦法,沒有改變老百姓疾苦,加大了社會的矛盾,由於變法操之過急,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矛盾層不出窮,改革派與守舊派鬥爭激烈,民不聊生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蘇軾自己沒有能力去改變,他看到了整個怪異的官場、怪異的政治集團現象。表面上看石木的怪異、奇醜,好像是周圍環境皆如此,大的環境所致。其實通過蘇詞那種「關西大漢執銅板高唱大江東去」的壯烈情懷,你能猜想的到,作者是借木石圖表達「我心如磐石,遒枝自高潔」的高尚情懷。所以也是他對當時政治環境的看法與無奈,表達了蘇軾對當時社會狀態的理解,用此畫書寫了心中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