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的中國家庭裡,家長常持「棍棒底下出孝子,嬌養造就忤逆」的觀點,大部分孩子也是被父母打到大,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還是明白寵溺孩子的危害,但過度的懲罰,有時候也會適得其反,對孩子人格和性格的發展造成不可逆的危害,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要不要棍棒,這是一個問題。棍棒其實就是一個負強化的教育方法,通過鞭打,懲罰等方式達成積極的需要,父母的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我們要知道不是只有一種教育方法,其實有時獎勵,也能達到你們想要的結果,但所有的「過猶不及」都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堅持適度原則,是聰明父母所掌握的。
我想,初為人父母的你們一定想知道,怎麼樣才能在教育一個心理,身體健康的孩子前提下,即保留威嚴又讓保留慈愛的一面吧。
l 首先,給孩子建立一個溫暖,安全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對你產生安全依戀。父母的陪伴,給孩子足夠時間,幼兒期的孩子經常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受到驚嚇或者出現害怕情緒,這時安撫他的情緒,給她溫暖,讓他知道父母會保護他,讓他產生信任感,對於之後的親子關係建立會有很大幫助。
l 有意識訓練兒童逐步設立目標,克服困難並達成目標。也要注意這個目標,不能過高,甚至超出孩子接受範圍,要培養孩子的目標意識,適度幫助和引導他,在目標實現後,告訴他那是成就感,並獎勵孩子,培養她的自信心。有時孩子也有自主的行為,當他們有意識地做簡單的事時,不要輕易否定他,給他足夠信心,學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l 父母有能力成為他們的榜樣,教育孩子去愛,樹立正確三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的行為,會經常被孩子觀察。事實證明,家庭不和睦,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的暴力傾向更嚴重。而且這種陰影在孩子的模仿行為中得到體現,所以教會孩子珍惜生命,為孩子做良好積極的榜樣作用,多關注美好的東西,懂得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l 多鼓勵和支持孩子,任何時候不讓他孤立無援。多注意孩子喜好和害怕的東西。例如,孩子怕黑,擁抱他,告訴他這種感覺叫害怕,父母本身要明白,害怕是很正常的,不應該性別歧視,認為男孩子不該害怕,不怕黑,這是一種不太合理的期待,不要嘲笑他,給他自信,幫助他克服恐懼,多用兒童的眼光看待事物,孩子也有自尊,需要支持和鼓勵。
除了培養兒童形成良好,健康的人格,更要注意懲罰的方式。有時適度的懲戒是必要的,但是我們要學會如何適度懲戒-學會適度懲罰。
1. 懲罰需掌握「力度」。
常用不驚,常打不怕,經常打孩子,孩子對你的懲罰習慣化,長時間就會適應,心理脆弱的孩子會想要逃避,離家出走等等,在青春期這個敏感脆弱的時期,孩子甚至會採取消滅刺激源這種極端的方式。
震驚全國的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在案發時,吳謝宇並沒有選擇迂迴方式處理與母親的矛盾。而是採取極端的方式,吳謝宇的人格無疑是不健全的,而這種不健全人格的養成與她母親的教養方式有很大的聯繫,母親對他長期的語言暴力,分嚴格,冷暴力致使吳謝宇母子的關係緊張,讓吳建宇不再是適應或者逃避而是採取極端方式消滅刺激源。因此,父母一定要學會適度懲罰,建立孩子的健全人格。
2. 懲罰需注意場合。
不在人前教育孩子,學會保護孩子的自尊,在公共場合懲罰孩子,容易讓孩子自卑,從而恐懼在人前講話,這對於孩子心理健康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尊重是相互的,試想:孩子在公共場合和你頂嘴,那一定很丟臉吧,所以學會換位思考,適當地為孩子改變,更利於建立良好親密的親子關係。
最後,我想告訴父母們一個教育孩子和化解矛盾的萬能方法:溝通。
學會溝通,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常溝通,交流,其實比任何懲罰都有效,在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孩子的想法,化解親子矛盾。溫暖和諧的家庭關係,才是最重要的。
總結,以上就是我提出的建議,希望可以幫到你們!別忘了收藏加關注哦!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