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阿拉伯化」被右翼誇大 穆斯林多已世俗化

2020-12-04 搜狐網

  新聞周刊:「歐洲阿拉伯化」被嚴重誇大

  歐洲的右翼勢力大聲疾呼「歐洲阿拉伯化」,描繪著敵視歐美價值的穆斯林人口在歐洲大陸上迅速增殖、歐洲成為全球恐怖主義培養皿的「可怕」未來。然而,最近一期美國《新聞周刊》封面故事指出,這樣的擔憂是毫無事實根據的故意誇大。

  甚囂塵上的「歐洲阿拉伯化」論

  傾聽歐洲極右派的聲音,很容易得出的結論就是這片大陸將要迎來與數百年來老對手的新一輪衝突。「歐洲遭受的第一次伊斯蘭入侵於公園732年的普瓦捷之戰被終止。

第二次則是於1683年在維也納大門口停了下來。現在,我們必須終止當前的伊斯蘭秘密入侵,」荷蘭自由黨領導人基爾特-懷爾德斯如是說。該黨聲稱,伊斯蘭教的教義鼓動恐怖主義。

  這是煽動人心的言論。但懷爾德斯的言論反映出了大西洋兩岸更多右傾思想家所共同持有的一種觀點。歐洲的世俗主義傾向主張寬容,這導致了數十年來大量移民湧入而沒有遇到嚴重挑戰。由於太過懦弱,無法捍衛其自身的價值,歐洲各國的政府總是準備平撫穆斯林的輿論並必須預計到最壞的情況。在《孤獨美國》的作者、加拿大人馬克-斯代恩等人的支持下,認為外來移民及其高出生率可能意味著到2025年穆斯林將佔到歐洲總人口的40%的觀點也獲得了市場。美國外交人士薩維吉聲稱,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到本世紀中葉,穆斯林成為歐洲的多數人口並非毫不可能,而那將增加衝突的危險。英國歷史學家費爾古森寫道:「地中海以南和以東朝氣蓬勃的穆斯林社會正準備在老邁的歐洲拓殖。」美國記者卡爾德維爾則預測稱,一個「堅定的」、「自信」的伊斯蘭教似乎很可能將其意志施加在「不穩定的」歐洲文化上。這些陰鬱的人士談論著敵視美國利益、受縛於伊斯蘭教的「歐洲阿拉伯化」。

  反穆斯林情緒在歐洲抬頭

  這些警告與公眾對於歐洲已成全球恐怖主義培養皿的擔憂產生了共鳴。畢竟,9/11劫機者是在德國策劃襲擊的,而歐洲本土的恐怖分子參與了馬德裡和倫敦襲擊。另一種擔心也在增長:拒絕同化或融入的移民人口日益增長,他們將奪走就業機會,加大公共服務的壓力。去年,佩尤輿論中心的一項調查發現,西班牙和德國約一半受訪者對穆斯林持有負面看法。在西班牙,這一數字自2004年以來攀升15個百分點,達到52%。在今年6月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懷爾德斯的荷蘭自由黨獲得了荷蘭全國選票的17%,反移民的英國國家黨首次獲得了2個議會席位。在澳大利亞,右翼的自由黨也將其獲得的選票比例翻了一倍,達到13%。

  讓公眾變得警惕的是,歐洲國家目前幾乎全是中右翼政府,他們關閉了未來從穆斯林國家和其他國家移民的大門,並且還加強一個訊息:即擁有大量穆斯林的土耳其在歐盟不被歡迎。義大利亦計劃批准一項法案:如果將房子出租給沒有正式文件的移民,房東就將面臨牢獄之災。法國總統薩科齊上月宣稱,面紗是「壓迫女性的象徵」,「在法蘭西共和國的領土上不受歡迎」。

  穆斯林口人增長速度被誇大

  但是所有這些都模糊了一個簡單的事實:「歐洲阿拉伯化」理論的崛起是建立在有限的、難以確定的證據之上的。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2004年的一項研究被廣為引用,這一研究列出了一系列可能出現的情況。其中最激進的一種是估算歐洲穆斯林數量將從今天佔歐洲總人口5%的2000萬增長到2025年的3800萬。但是這種估計是根據「外交報告、媒體報導以及政府、學者和其他消息來源」的。換句話說,這完全是根據猜測進行的猜測。即使它是準確的,那也只意味著穆斯林將佔到歐洲總人口的8%,根據歐盟預測,到2025年,歐洲總人口為4.7億。確實,歐洲穆斯林的數目將增長,但是其規模似乎被誇大了。美國波士頓的布蘭戴斯大學學者、《伊斯蘭教在歐洲》一書的作者基特-克勞斯說:「存在著相當故意的誇大,但是那些誇大的數字還是在被引用。」英國艾克賽特大學歐洲和伊斯蘭教問題研究專家格蕾絲-達維說:「那些謠言的最糟糕之處就在於,它的根據是一種假設,就是穆斯林當前的這些行為將一直持續下去。」

  歐洲穆斯林社會日趨世俗化

  「歐洲阿拉伯化」的神話意味著存在一個團結的伊斯蘭社會,一個能實施集體性的、潛在危險行動的集團。然而事實是在歐洲並沒有強大的穆斯林政治運動,在全歐層面上或在任何一國層面上都沒有,而穆斯林世界四分五裂,最明顯的就是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分歧,這些在歐洲也是顯而易見的。每個主要的歐洲國家都將來自伊斯蘭世界不同地區的穆斯林移民加以區分,他們有著不同的習俗和長相。來自巴基斯坦的英國穆斯林要和來自阿爾及利亞的法國穆斯林交流很困難。居住在德國、來自土耳其的第二代穆斯林與新近來到比利時的摩洛哥移民幾乎沒有共同之處。即使是在各國內部,巨大的差異也是存在的。在德國,每10個穆斯林中就有一個是伊斯蘭教什葉派支派阿拉維派的教徒,更正統的教派是不承認他們的。

  他們在個人道德領域也存在著顯著差異。最近一項蓋洛普民調發現,超過30%的法國穆斯林願意接受同性戀,而在英國,這一比例為0。近一半的法國穆斯林相信,未婚男女之間的性行為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而德國穆斯林中這一比例為27%。前伊拉克國防部長、《伊斯蘭文明危機》的作者阿里-阿拉維說:「法國穆斯林的絕大多數事實上都遠離了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變成了一個由棕色或黑色人種組成的無定形群體。」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政治學家喬亨-西普勒說,許多年輕的土耳其人都問他伊斯蘭是什麼。「他們失去了與他們父母、祖父母的宗教信仰的聯繫,」他說。最近的政府調查顯示,德國40%的伊朗裔人士承認他們沒有宗教信仰,而德國的北非裔人口中這一比例為23%。在荷蘭,只有27%的穆斯林會定期去清真寺,這比基督教新教徒去教堂的比例還低。(青雲)

相關焦點

  • 多元還是同化:歐洲對待穆斯林的難題
    歐洲在歷史傳統上是一個基督教的世界,隨著外來移民的增加,歐洲現在與美國一樣,越來越成為一個多宗教、多民族的世界。如何化解世俗化的歐洲與穆斯林後裔的矛盾?英國與法國是不一樣的,英國採取的是文化多元主義的方針,而法國是強制同化的政策,但似乎都失敗了,歐洲陷入了深刻的困境之中。先說英國,英國在19世紀是頭號帝國,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被統治的種族、民族和所信奉的宗教也五花八門。
  • 新疆社科院研究員:世俗化是穆斯林群眾追求方向
    「最後一公裡」採訪新疆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吐爾文江·吐爾遜,他認為,從歷史上說,新疆從來就是一個世俗化的社會。世俗化是新疆穆斯林群眾的選擇和追求。世俗化是穆斯林群眾的選擇世俗化是宗教社會學提出來的概念,主要指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發生的一種變化,即宗教逐漸由無處不在、高高在上的地位,退縮到相對獨立的宗教領域裡,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逐漸去除宗教色彩。
  • 穆斯林是否會淹沒歐洲?
    那些國家除印度(穆斯林也很多)之外,大部分是穆斯林。歐洲引入移民,大概率引入穆斯林。 由於生育率低迷,歐洲人面臨人口老齡化、消費不振、勞動力匱乏三重危機。 至於難民,從第一代就開始出麻煩,歐洲難民鬧事的新聞可謂絡繹不絕。 地處中東與歐盟交界的土耳其,就非常渴望加入歐盟。 土耳其的算盤很簡單,一方面是分享紅利,另一方面是讓儘可能多的土耳其人填充歐洲勞動力空缺,從而增加土耳其對歐洲的影響。
  • 歐洲與穆斯林:徵服還是被徵服?
    它們所指的是西亞、北非和歐洲的地理交匯點,也是公元7世紀中後期伊斯蘭教的影響突破了阿拉伯半島之後的一千多年裡,連接伊斯蘭文明與歐洲文明的交匯點。這一地緣上的接近讓伊斯蘭世界與歐洲之間長期存在多層面的互動,歐洲語言中——從科學、技術到經濟、日常生活——存有大量來源於阿拉伯語的詞彙,這從側面證明了穆斯林與歐洲之間長期而豐富的互動。
  • 全球的穆斯林人口|中國穆斯林數量超歐洲總和
    儘管該教起源於七世紀的中東-北非地區,但這裡的穆斯林人口只佔世界穆斯林總人口的20%。全球最大的穆斯林生活在亞洲,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伊朗和土耳其。國內有些人士估計穆斯林已經佔到總人口的9%,也就是說有將近1.2億人口為穆斯林。這個數字顯然誇大了。Statista網站評估,穆斯林人口約佔中國總人口的2%,而「世界人口展望」(World Population Review)認為截至2020年,這個比例為1.73%。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算,因為國內巨大的人口基數,中國穆斯林的實際人數高達2812萬,佔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約1.6%。
  • 三色大食的格局定型後,整個閃含民族都被阿拉伯化了
    三色大食的格局定型後,整個閃含民族都被阿拉伯化了。阿拉伯人也好、柏柏爾人也罷,包括巴比倫人、埃及人,都是「原始閃含人」(說閃含語的族群)的後裔,熱帶沙漠氣候是這個族群形成的環境基礎。在阿拉伯人憑藉伊斯蘭教崛起之後,原本在地緣結構上處於分裂狀態的閃含諸板塊被奇蹟般地融合在了一起。
  • 國內思想周報|「歐洲穆斯林問題」的論戰;絲綢之路圖像考古
    「歐洲穆斯林問題」的論戰自2015年因敘利亞戰爭升級、難民大批量流出而引發的歐洲難民危機以來,伴隨著歐洲接連不斷發生的恐怖襲擊,中東問題和歐洲穆斯林問題進入了中國公眾的視野,引起接二連三的爭論、誤解和恐慌。
  • 俄羅斯車臣地區的宗教化教訓,警惕中國西部宗教阿拉伯化!
    西部地區宗教則脫離了本土化,出現了阿拉伯化的傾向前不久,中國全國性的宗教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規格很高。中國突然提高全國性宗教工作會議的規格,這引發了外界的關注。毫無疑問,宗教工作會議規格的突然提高不可能事出無因。開國少將蔡長元之子,著名政治爆料人蔡小心對此在微博上表示:"最近,總指揮以罕見的嚴厲口氣批評綠教極端化,尤其是重點點名了新疆、寧夏、甘肅的臨夏。"
  • 全球觀察丨歐洲的右翼勢力是如何崛起的?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在匈牙利,右翼民粹主義政黨青民盟獲得了高達56%的得票率。總體而言,極右翼政黨組成的民族和自由歐洲在大選中獲得了58席,比五年前多了18席,歐洲自由和直接民主黨獲得了54個席位,右翼勢力總共佔據171個席位。儘管極右翼黨派並非在歐洲所有國家中受到歡迎,但是這次歐洲大選還是成為了近幾年來歐洲右翼崛起的見證。
  • 俄羅斯穆斯林為何那麼溫和呢?原因只有三個字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一個很重要的規律就是很多國家和地區,因為穆斯林人口的增加,對當地的人口結構形成巨大的改變。最終形成了國家人口結構的改變,進而帶來國家的動亂和戰爭,最典型歐洲,因為穆斯林的增多,歐洲越來越混亂。
  • 對穆斯林的偏見和隱性歧視使歐洲穆斯林難融主流
    好在德國總理默克爾等歐洲政要、多數主流媒體和分析人士能清醒地面對危機和挑戰,不願意再看到歐洲社會與穆斯林移民之間的隔閡無限放大,以至無法彌合。法國社會黨的一名年輕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如果真的每個穆斯林都成為恐怖分子,法國還會這樣安定嗎?」 溫和的穆斯林不願成為被攻擊的靶子 「法國穆斯林正處於兩難境地。」
  • 歐洲的新右翼為何既像法西斯,又不是法西斯?
    在希臘危機和整個歐洲大陸十年的緊縮政策之後,像薩爾瓦尼和和維克多·歐爾班(匈牙利總理)這樣的右翼民粹主義領導人的崛起並不那麼意外——「理性沉睡,心魔生焉」。捍衛歐盟並不能有效地反制後法西斯主義。要改變歐盟才能打敗民族主義和右翼民粹主義。問:你的大部分分析都聚焦在法國。
  • 深度調研:穆斯林在歐洲
    這兩起襲擊讓在歐洲的穆斯林以及歐洲國家的宗教和移民政策再次成為焦點。上世紀60年代以來,伴隨勞工潮,大量穆斯林進入歐洲,定居,養育第二甚至第三代。在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交融、碰撞的過程中,到底有沒有傲慢與偏見?法國周刊襲擊事件有沒有影響他們現在的生活?新華國際客戶端駐歐洲記者尋訪了一些在歐洲、尤其是西歐國家生活的穆斯林,試圖走進他們的生活,從而找到些許答案。
  • 中國伊斯蘭教協會:近10年清真寺出現「阿拉伯化」傾向等問題
    會議認為,伊斯蘭教傳入我國後,清真寺建築形式與我國傳統建築範式相結合,發展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清真寺建築風格,為我國建築形式的民族化、多樣化提供了成功範例,內化了中國穆斯林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同時,在最近10年,我國從東南沿海到西北省份,出現了清真寺建築「阿拉伯化」傾向和相互攀比、規模過大、裝飾豪華、超審批規格修建等新情況新問題。
  • 美國一州長稱歐洲穆斯林社區成國中國 引多方爭議
    因伊斯蘭極端主義引發的爭議話題,使得歐洲社會遭遇嚴重撕裂。這場爭論正在從歐洲大陸向外不斷擴散,美國媒體《紐約時報》甚至擔心歐洲納粹化又將死灰復燃。如今,有美國政客正式加入這場爭論中:一名美國州長在近日的演講中,直指在歐洲大陸存在著大量實行伊斯蘭教法的穆斯林自治社區,成為歐洲各個國家裡的「國中之國」。此語一出,引發各方極大爭議。
  • 關於歐洲穆斯林人口的五個真相
    在《查理周刊》遇襲事件後,法國部分清真寺發生了針對穆斯林的騷亂事件。德國東部城市德雷斯頓也舉行了群體示威活動,他們的訴求是反對西方國家被伊斯蘭化。在歐洲,德國、英國和荷蘭等國的穆斯林群體在迅速壯大,其他族群越來越擔憂,要求政府對移民政策作出修改。目前歐洲的穆斯林人口究竟處在什麼狀況?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對此作出了回答。
  • 穆斯林為何難成歐洲公民?他的故事值得剖析
    但現實中的歐洲並非難民的天堂,穆斯林飽受敵意和質疑,在日常生活中面臨著種種限制,融入歐洲社會的嘗試時常遭遇挫折。本文著眼於歐洲穆斯林所面臨的「雙重自卑困境」,從一位歐洲穆斯林知識分子的真實境遇和改革構想出發,深入分析了穆斯林和歐洲公民身份的融合難題。歐洲穆斯林?
  • 穆斯林也要注重現代適應性
    所謂文明的衝突主要發生在歐美尤其是歐洲。在那裡,伊斯蘭教作為一種外來文明或宗教,與歐洲諸國的固有文化和政治價值觀發生明顯衝突。歐洲與伊斯蘭教的關係比較典型,法國又是歐洲的典型。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沒有經歷類似基督教中世紀那樣大規模的異端迫害及後來的宗教戰爭,穆斯林群體至今沒有系統且成功地反思過伊斯蘭教的現代性問題,其結果是宗教與政治及公共生活仍然密切地糾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