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鄧達 吳茜
閱讀提要
因建設武漢長江大橋而生的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從建成學會再到自力更生,從追趕超越再到引領世界,屢屢刷新建橋世界紀錄。70年來,該院在海內外勘測設計橋梁1000多座,引領著中國橋梁設計技術進步,擦亮著「中國橋」這張名片。
10月24日,一條喜訊從北京傳來:第二十九屆茅以升科學技術獎頒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鐵大橋院」)董事長秦順全榮獲中國橋梁工程界最高水平獎——茅以升「橋梁大獎」。
3天前,2020年國際橋梁大會(IBC)頒獎儀式在美國舉行,中國獲得大獎的四項橋梁工程,全部留下了在漢央企中鐵大橋院的身影。
1950年,為興建萬裡長江第一橋,國家組建了武漢長江大橋測量鑽探隊和設計組,由此起步,成長為享譽世界的橋梁設計技術「領航者」——中鐵大橋院。
從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學會」,到南京長江大橋的「自力更生」,中鐵大橋院一次次越江川、跨高峽、渡滄海,用千座「祖國需要的橋、人民滿意的橋」,暢通神州大地的條條國脈。
從汕頭海灣大橋的「追趕超越」,到港珠澳大橋的「引領世界」。70年,中鐵大橋院昂首踏上歷史舞臺,從一葉「小舟」裂變為「橋梁航母」。 70年來,中鐵大橋院在海內外勘測設計1000多座橋梁,世界排名前十的斜拉橋、懸索橋、拱橋、梁式橋中,一半以上出自中鐵大橋院之手,創造了國內橋梁90%以上的原創技術。
在「不可能的江面」樹起新中國豐碑
時鐘回撥到1950年。
武漢長江大橋測量鑽探隊隊長梅暘春蹲在江邊,看著滔滔江水,琢磨橋墩基礎。
按照毛主席「建成學會」的要求,梅暘春和同事們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奮力攻關。他們採用「管柱基礎」這一當時世界上最新的築墩方法,使武漢長江大橋提前2年建成通車。
1956年,建橋團隊投入南京長江大橋的勘測設計中。這是新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施工,全部採用國產材料建設的特大型公鐵兩用橋。
橋址水深流急,基巖強弱不一。外國專家斷言「在南京江面上不能建橋」。
不信邪的梅暘春和同事們採用「鋼板樁圍堰管柱基礎」等4種基礎創新,一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面對國際鋼材禁運,他們聯合鞍鋼等單位,研製被稱為「爭氣鋼」的16錳橋低合金鋼,使南京長江大橋成為一座裡程碑。
初出茅廬,出手不凡,中鐵大橋院由此成為我國橋梁建設的先行者和主力軍。
進入新世紀,該院設計的橋梁不斷刷新著世界橋梁紀錄,向世界展示出一張亮麗的中國名片——
在南國,全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成為世界最長跨海大橋;
在湖北,主跨1700米的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一跨過江,成為世界最大跨度雙層懸索橋;
在江蘇,主跨1092米的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刷新世界公鐵兩用斜拉橋跨度紀錄。同樣以1092米主跨,五峰山長江大橋成為世界首座高速鐵路懸索橋。
70年來,中鐵大橋院勘測設計橋梁超過1000座,其中長江大橋100餘座。中國大地的眾多橋梁上,處處閃現大橋院的智慧。
以原創技術打破「中國人行不行」的質疑
浩浩長江上,金黃色的武漢楊泗港大橋雄姿昂揚。
從漢陽到武昌,徐恭義總是選擇走楊泗港大橋過長江,看著眾多市民在橋上漫步、騎行、拍照,他面露笑容。
57歲的徐恭義,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大橋院副總工程師。這位美國國際橋梁大會約翰·羅布林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設計了楊泗港大橋。
這座大橋,被視為中鐵大橋院的最新經典之作。它不僅是世界上最大跨度雙層懸索橋,而且從鋼纜索到鋼箱梁全部國產化。
俯瞰中國大地,一座座橋梁屹立江河湖海之上,跨越崇山峻岭之間。人們不知道,幾十年前我國修建一座跨徑400米的橋梁時,還廣受「行不行」的質疑。
1995年通車的汕頭海灣大橋,是中國第一座現代懸索橋。當時,現代懸索橋對國內來說還是「一張白紙」。中鐵大橋院自主研究、探索攻關,在設計上採用非常規的預應力混凝土加勁梁結構,多項原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讓中國高鐵首次跨越長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鐵大橋院董事長秦順全介紹,為保證超大承載,他們在設計中首創三索麵三主桁斜拉橋新結構等新技術、新工藝,填補了世界建橋領域的空白。
「攻克卡脖子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中鐵大橋院黨委書記劉自明介紹,不斷挑戰「深水」「大跨」「高速」等建橋難題,中鐵大橋院創造了國內橋梁90%以上的原創技術,榮獲2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9項國際橋梁大獎、200餘項省部級以上獎勵。
先做「犟」人,再做匠人
「數據,是咱橋梁設計師的命,更是千千萬萬過橋人的命……」
時隔27年,已是中鐵大橋院第一設計院院長的王東暉,仍記得剛參加工作時,導師趙都恆在他耳邊反覆叮囑的口頭禪。
這些口頭禪,讓王東暉養成一個習慣:每項設計數據至少核對兩遍。
「先做『犟』人,再做匠人。」中鐵大橋院華東分公司總經理鄭清剛,總記得導師沈澤向的這句話。他親眼看到,沈老師頂住壓力,堅持正確的設計方案。
「對橋梁設計師來說,較真是一種可貴的品質,體現對科學嚴謹的態度。」鄭清剛說。
「世界橋、中國造」,中鐵大橋院「橋星」璀璨,離不開薪火相傳的傳統。
10月18日,梅暘春、王序森、陳新、方秦漢、楊進5位橋梁先賢的塑像矗立在中鐵大橋院總部大樓。他們在致力建造傳世大橋的同時,也用心建立一座座「傳、幫、帶」的傳承之橋,為推動中國橋梁行業發展,培養一批批優秀橋梁工程人才。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70年來,中鐵大橋院被譽為中國橋梁專家的搖籃,培養出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名中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30餘名國家級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