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三日,在阿瓦提的幸福時光
2012-10-25 16:36:00 來源:天山網 字號:
T|
T
10月19日—21日,首屆刀郎詩會在刀郎文化之鄉、阿克蘇地區的阿瓦提縣舉行,來自內地和新疆的二十多位詩人、作家、畫家、電影導演、攝影家、刀郎文化研究專家等參加了詩會。為期三天的刀郎文化之旅,豐盈多姿、異彩紛呈,是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的盛宴,無論是新疆的新朋還是舊友,都在這仿佛被延長的三天時光裡充分感受著生活在新疆的美好和豐富、驚喜與沉醉。正如詩會策劃人、《西部》雜誌總編沈葦所說,這是一次沉醉之旅、震撼之旅、深度體驗之旅。
新疆日報訊(記者高方報導)阿瓦提的維吾爾語意是「繁榮」,是塔克拉瑪幹沙漠中最著名的綠洲。和田河、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和阿克蘇河這四條塔裡木盆地中的古老河流穿越山嶺和沙漠,千裡迢迢匯聚於此,形成了我國最長的內陸河——塔裡木河。獨特的光熱水土資源,讓阿瓦提成為優質長絨棉之鄉、中國棉城。41.8萬畝原始胡楊林和246萬畝天然草場,讓這裡成為野生沙漠植物、名貴中草藥材的樂園,同時也是紅棗、核桃、葡萄、甜瓜等甜蜜果實的優質產地。這些曾經人跡罕至的荒漠、戈壁、森林與河沼地帶孕育了維吾爾文化歷史上最古老、最濃鬱、最個性鮮明的地方民間文化——刀郎文化。刀郎人、刀郎木卡姆以及刀郎式的生存方式以一種不可思議的浩瀚生命力綿延至今,也使其成為阿瓦提最現成直接同時又是最魅力非凡的文化名片。
作為首屆刀郎詩會的主辦方,新疆文聯《西部》雜誌社與阿瓦提縣委、縣人民政府可謂一拍即合。阿瓦提縣委書記魯曉忠說,首屆刀郎詩會是阿瓦提文化立縣的一個具體項目,其目的是挖掘和傳揚刀郎文化,以詩歌的方式展示阿瓦提魅力,積累精品文學成果,打造刀郎文化品牌,提升阿瓦提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阿瓦提縣委、縣人民政府在短短三天的時間裡為詩會安排了密集的,種類多樣的,幾乎令人目不暇接的文化活動:參觀刀郎農民畫院、鄉村慕薩萊思作坊,考察葡萄、紅棗、棉花種植和生產加工基地,在刀郎河景觀帶欣賞夜景,「刀郎文化美食節」,品嘗欣賞大型歌舞詩《刀郎》的彩排片斷,遊覽刀郎部落景區,「刀郎之夜」舉辦詩歌朗誦會,在三場胡楊公園遠足,在葉爾羌河畔的篝火晚會上與刀郎民間藝人聯歡……《西部》雜誌社也打破了以往僅以詩人身份為單一組成的詩會模式,在參會嘉賓中邀請了呂家傳、簫風、秦安江、王樹聲、李宏琪、庫來西·熱介甫、泉子、長島、陳家坪、雎安奇、人鄰、胡弦、扶桑、李小洛、包新旺、楊宿靈、張映姝、陳漠、王敏、王新紅、卓婭、王暉、孫偉等,他們是詩人、作家、畫家、導演、攝影家、學者、援疆幹部兼作家詩人的跨界組合,期待他們用各自不同的文化視角體味、感悟和展現刀郎文化的豐富內涵。
第一日:慕薩萊思,你無法拒絕的誘惑
「葡萄/因為有了心事/變成了酒/發酵的是青春/陳釀的是心情/不可喝,不可喝/一喝就醉那種,叫做慕薩萊思的酒……」
在阿瓦提不喝慕薩萊思,等於來新疆沒有吃烤肉和拌麵。在阿瓦提,你可以在酒桌上拒絕白酒和幹紅,但卻無法拒絕慕薩萊思。作為慕薩萊思之鄉,阿瓦提人為他們的慕薩萊思驕傲。他們會不由分說給你倒個滿杯說:「這是飲料,不是酒。」然後看你毫不設防地幾杯下肚,臉上漸漸漾出紅暈時露出狡黠的笑容。
民間土製的慕薩萊思色澤紅豔濃稠,配得上那句「葡萄酒熟紅珠滴」的詩句。在阿瓦提縣慕薩萊思協會會長阿不都熱西提·尕依提果園飄香、葡萄架環繞的家裡,我們有幸參觀了慕薩萊思酒最古老的釀造工藝,當然也品嘗了他家今年新釀的慕薩萊思。儘管縣上已經有了年產1000噸的現代化慕薩萊思酒加工企業,品種也已研發到30多個,包裝也越來越豪華高檔,但在當地人心中,尕依提師傅家這種裝在簡陋的塑料桶裡的紅色液體,才是真正的慕薩萊思,是那種傳說中「今天喝了明天醉」,令你喝了頭腦清醒,腿卻軟得邁不開步的神奇美酒。深秋時節,正是葡萄熟透的季節,也是阿瓦提刀郎人「村村舍舍煮酒忙,香氣氤氳漫農家」的時候,據說尕依提家十幾個大酒缸裡的慕薩萊思早就被預訂完了。
在這個季節,慕薩萊思是阿瓦提最惠而不費的待客佳釀。用現代工藝提純的慕薩萊思,色如琥珀,入口清冽甘甜、果香馥鬱,即使最不敢喝酒的人也忍不住想嘗上幾口。而當詩人和藝術家們遇見慕薩萊思,便一見傾心、互為知己。到阿瓦提的第一晚,歡迎晚宴上便有幾位詩人因為痛飲慕薩萊思,快樂地醉倒在餐桌上。但令人欣慰的是,純度很高的慕薩萊思只是與他們開開無傷大雅的玩笑,並不像其他酒類那樣長時間地折磨人的脾胃和神經,經過一晚的沉睡,第二天就緩過勁兒了。
編輯: 一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