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許多書法家看來,楷書與草書是互補的?

2020-12-09 晨之論史

楷書與草書是面貌差別很大的兩種書體。 楷書工工整整,非常容易識別,故印刷體多用楷書。而草書龍飛鳳舞,一般人較難識別其含義,故多用於書法作品。但是,在不少書法家看來,這兩種書體卻是可以相通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從歷史淵源來看,它們頗為親近。

就歷史發展來看,草書與楷書都源於同一種書體——隸書。書法界「漢隸」「唐楷」向來並稱。隸書產生於秦代,到東漢達到頂峰。隸書形體寬扁,橫畫長豎畫短,將小篆勻圓的線條變得平直方正,頓挫富有變化,便於書寫。它上承篆書傳統,下啟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影響深遠。

隸書的取代篆與它書寫速度更快有很大關係。西晉·衛恆《四體書勢》稱「隸書者,篆之捷也」。這是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畫。隸書普及後,書寫更快的草書及識別更快的楷書相繼產生。書法家高二適說:「草生於隸(草為章草),正生於草,亦生於隸。此為書法上相傳授之一準則,世人往往未盡能識之,今《定武蘭亭》,確示吾人以自隸草變而為楷,(此意來經人道過,為吾苦思而得之。)故帖字多帶隸法也。」

因此,從歷史淵源來看,楷書與草書都帶有隸書的基因,再加上楷書的誕生也受到了草書的影響(「正生於草,亦生於隸」),於是楷書與草書之間就多了許多互補之處!

定武蘭亭

第二,從筆法來看,它們可以相通。

從書法的角度而言,草書與楷書的筆法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是可以互補的。所謂「異」,是指楷書筆法以提按為主,草書筆法以「使轉」為主。所謂「同」,是指楷書也要用到「使轉」,草書也要用到「提按」,以相互補充。

二謝帖

邱振中說:「書法史上比較純粹地使用平動筆法的書體是篆書……絞轉的筆法伴隨著章草、隸書、行草書的出現 而形成並發展成熟……伴隨著楷書上的形成,一種新的筆法誕生了,這就是『提按』。」不過這兩種筆法是可以相通的。王羲之的行書作品中,就既有絞轉,亦有提按。前者如《得示貼》《喪亂帖》,後者如《二謝帖》《姨母帖》

喪亂帖

對於這兩種筆法的聯繫,唐人孫過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它的意思是說:楷書的形態由點畫組成,神採要由使轉體現,做到靜中有動,否則就會死板;草書的形由使轉組成,但神採要在點畫上體現,做到動中有靜。所以,要想絞轉初階,從行草入手較好。

孫過庭《書譜》

第三,從實踐來看,它們可以互補。

從實踐來看,以楷書草書互補的大家不少。以唐楷的傑出代表顏真卿而言,它的楷書就受老師「草聖」的張旭的影響,如豎畫採用一定「弧形」(《自書告身帖》中更明顯一些)。草書大家懷素在《自敘帖》裡顏真卿有出場:「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真卿早歲常接遊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追思一言,何可復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函挹規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適。嗟嘆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

再者,懷素是草書名家,卻與顏真卿探討筆法,甚為相得。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載: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

孫過庭說過「草乖使轉不能成字」,但其草書《書譜》同樣受到「提按」筆法的影響,賀知章的草書《十二孝經》中受「提按」運筆技巧的影響比孫過庭的《書譜》還要多些。懷素的小草《千字文》就受「提按」的影響很大。黃庭堅的草書代表作《諸上座帖》和《廉頗藺相如傳》中既有「提按」,也有「使轉」。

很多人以為有楷書基礎才能學行草書,把它們的關係理解為站與跑的關係,結果一輩子沒有走出楷書。還有些書法練習者說自己要五年學歐,十年學楷。這些狀況是不好的,書法的世界非常大,你可以試著汲取更多書體的養分,學書法本身就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而不是你練完這五年,以後就不碰某種書體了。三天換一個帖子太極端,五年只學一種書體也是另一種極端。

衛夫人教王羲之的筆陣圖,其實也是一種幾近乎道的筆法,橫如千裡陣雲之類。這是超越了間架結構的筆法,私以為書法練習可以幾種書體互為參詳,還應輔以大量廣泛的閱讀。隸書演化出了兩個分支楷書和草書,兩者又相互交融,產生了大量影響。書家修煉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把這兩種書體的好處結合起來,學習時不要太機械了。

相關焦點

  • 楷書行書篆書草書隸書,硬筆軟筆對聯詩詞,畫家書法家名家
    楷書行書篆書草書隸書,硬筆軟筆鋼筆毛筆對聯詩詞,畫家書法家名家。 愛中華愛書法,中華書法每日練,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傳承中華書法文化,楷書行書篆書草書隸書,書法是中華文化瑰寶,中華兒女傳承中華文化楷書行書篆書草書隸書,硬筆軟筆鋼筆毛筆對聯詩詞,畫家書法家名家。
  • 草書之後才有的楷書,為什麼楷書還是寫好草書的基礎呢?
    從五大書體的演變順序上看,最先有的是篆書,隸定之後有了隸書,隸書快寫有了草書,然後是行書,最後才有了楷書的誕生和完善。時間順序上看,草書算是楷書的爺爺輩。可是,在談到書法學習的時候,我們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楷書是基礎,基礎打好了,再去寫行書或者草書。就連宋代的歐陽修都說:「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歐陽修說的「古」,可是宋代以前,現在看來,先學楷書,這也算是老傳統了。凡事都有個前因後果,草書之後才有的楷書,為什麼楷書還是寫好草書的基礎呢?
  • 為什麼楷書門檻最低,可很多卻不願練,偏偏要直奔草書!
    其實楷書門檻最低,可很多卻不願練,偏偏要直奔草書,以此走上不歸路!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江湖體」泛濫。一、為什麼說書法初學者適合從楷書學起首先,楷書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主流的書體,從小接觸和學習的就是楷書;楷書也是我們日常打交道最多,最容易認讀,最為實用的書體;所以練習書法從楷書學起沒有門檻,也最為實用。
  • 為什麼不能只學楷書?
    如果想要獲得更大的突破,一定要兼顧其他書體的學習,這樣才能讓你的書法在綜合層面實現體現,並能反哺給楷書。北宋著名書法家蘇軾在《論書》中認為: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密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這裡說的嚴重」二字,特指「嚴肅厚重」的意思。
  • 為什麼不能只學楷書?
    如果有人能在寫行書或草書的時候,寫出「嚴肅厚重」感覺來,那是極其不容易並且珍貴的,同理,如果有人寫的楷書,能表現出行草書的飄逸質感,那也是不容易,且非常高級。從古至今,極少有書法家只會寫行書而不寫楷書;同時也沒有一個大書法家只寫楷書不寫行書的
  • 草書書法家張旭:《楷書嚴仁墓志銘》筆勢龍飛鳳舞,傳奇書法精品...
    2020-11-23 21:34:00 來源: 文逗趣史 舉報   草書書法家張旭
  • 你還信「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麼?他不懂楷書,草書卻比王羲之還好
    「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這一論調,普遍存在於一些書法未入門者筆下,形成這種認知的根源其實自唐以後便有,這也是為什麼宋、元、明、清諸家皆難以望晉唐之向背的原因。他同樣將自己想法傳授給了米芾,塑造出了一位大師級的書法家,也是「二王」最好的學生之一。
  • 王羲之最厲害的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
    但是,對王羲之頗有研究的書法家寇克讓說,王羲之固然真行草諸體兼善,但非要論以先後的話,他首先是一個草書家,其次是楷書,最後才是行書。 我們不妨看看寇克讓的幾條證據: 第一,王羲之成名於草書。
  • 一位不懂楷書的草書大師,他的字冠絕天下,連王羲之都比不上!
    在當代很多人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楷書就是唐楷,就是歐陽詢、虞世南、顏真卿、柳公權這些人,其實唐楷也僅僅是楷書的冰山一角。並且是楷書的體勢完備而氣格開張的一座巔峰。張芝《冠軍帖》草書長卷楷書不僅僅指的是楷書,也稱之為真書、正書,凡是較為規整的字跡在古人那裡都可以稱之為楷書,比如篆書、隸書等等。
  • 「草聖」張旭,只能寫草書?錯了,他的楷書寫得一樣好!
    書法愛好者對歷史上的大書法家們都會如數家珍,王羲之、王獻之,顏柳歐趙、蘇黃米蔡,懷素、智永、張芝、虞世南、褚遂良等,還有被稱為「草聖」的狂草大書法家張旭。張旭(675-750?年)是唐朝吳(今江蘇蘇州)人。母親陸氏是初唐書法家陸柬之的侄女,書法家虞世南的外孫女。
  • 一位清朝縣令的楷書,讓現代書法家汗顏,這才是純正的楷書
    說到書法,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最喜歡的大概就是楷書和行書了,很多人更是把楷書作為一種最標準最基礎的書法來看待。對於學習書法這件事來說,楷書的確是至關重要的基礎,不管一個書法家的草書有多麼厲害,也不可能說他一開始就是從草書開始練習的書法。
  • 楷書是一種傳統書體,有些書法家不願意寫楷書,是因為3個原因!
    說到楷書,我們能說出很多楷書大家,比如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等楷書大家,但是在當代的書壇,能在楷書上取得成就的卻少之又少,那麼為什麼當代書法家卻不願意在楷書上繼續開拓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楷書是很多書法家的入門書體,尤其是當代的書法家,楷書作為一種入門書體。但是有些書法家在練習了一段時間的楷書之後,開始向別的書體上發展,比如常見的篆書、行書和草書,很多書法家熱衷於這些書體,而忽略了楷書的發展。自從晉唐之後,王羲之、顏真卿之後,一直到趙子昂、王寵等等書法家,都把楷書寫到了新境界。
  • 範曾為什麼是書法大家 楷書有體,行書有逸,草書有功
    站在公平,靜心,平心而論的角度看範曾,其書法藝術必是優質大品,楷書有體,行書有逸,草書大功,可傳千秋,已經是必然。不被浮雲遮慧眼,那麼範曾的書法作品,為什麼有高端價值呢?首先是因範曾是一位有修行的老人。民間早有定論,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在這話套用於書法藝術界,同樣適用,即書有一老,如獲至寶。書法是人性品性積累的過程,人書俱老,才得寬厚。
  • 學書法,為什麼必須學楷書?
    今天為什麼強調學楷書?就是一句「楷法無欺」。楷書要求很嚴格,稍有點偏差,你自己也會看出來,不用老師說,自己就會改正。楷書像一把尺子一樣,「逼」著你進步。為什麼現在很多人排斥楷書?究其原因就是楷書太難,很多書法老師也寫不好,怎麼辦?就誤導學生,可以先學行書,甚至草書,因為老師對行書草書比較拿手。
  • 她是書法名家,既能寫草書,又善寫楷書。網友:這才是真的書法家
    古人遺留下來的書論中經常會這樣描述一位書法家:「善詩,工書法,諸體皆能」,意思是說某位書法家能寫詩,擅長書法,且對篆、隸、草、楷、行各種書體都有較高的成就。例如元代的趙子昂就能書善畫,對五體書法都有所長,以楷書和行草書聞名於世。這些都是古人在書法方面的基本狀態吧。
  • 她是書法名家,既能寫草書,又善寫楷書。網友:這才是真的書法家
    古人遺留下來的書論中經常會這樣描述一位書法家:「善詩,工書法,諸體皆能」,意思是說某位書法家能寫詩,擅長書法,且對篆、隸、草、楷、行各種書體都有較高的成就。例如元代的趙子昂就能書善畫,對五體書法都有所長,以楷書和行草書聞名於世。這些都是古人在書法方面的基本狀態吧。
  • 別光說你是書法家,寫幅楷書來看看?
    ▲王羲之楷書《樂毅論》我們為什麼初學書法要在楷書上,我們知道,草書是書法至高點,是書法人嚮往的最高殿堂。可是,當代很多書法愛好者,沒有基本功卻疾筆揮就,或飲酒狂放,或舞臺飛舞,草書有那麼容易嗎?為什麼說當代草書水分大?
  • 她是書法名家,既能寫草書,又善寫楷書.網友:這才是真的書法家
    :「善詩,工書法,諸體皆能」,意思是說某位書法家能寫詩,擅長書法,且對篆、隸、草、楷、行各種書體都有較高的成就。例如元代的趙子昂就能書善畫,對五體書法都有所長,以楷書和行草書聞名於世。這些都是古人在書法方面的基本狀態吧。在當代,這樣的書法家卻是少之又少,就我們目前所熟悉的書法名家當中,沈鵬以草書見長,時也有楷書或隸書示人,但「買帳」(認可)的人卻很少。
  • 著名書法家王鏞:動不動說你寫個楷書來看看的人很可笑!
    現在書法圈內有一種人,堅持楷書為書法基礎,甚至認為只有楷書才是正宗,只有會寫楷書的才是書法家。但是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注意了,可能有些片面。著名書法家王鏞先生認為,動不動說你寫個楷書看看的人很可笑。他說,不是說楷書是草書的基礎,也不是說楷書是行書的基礎,這麼說都是有問題的。為什麼呢?從書體產生歷史來看,我們現在看西漢的草書已經比較成熟了,西漢簡牘裡的草書,在好幾種簡牘裡它已經佔到了80%多了,那時候沒有楷書。
  • 楷書有楷書的樂趣,草書有草書的追求!
    漢字文化久遠深厚,從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篆書、隸書、草書,到後來的楷書、行書,歷經無數朝代大約3000多年的歷史演變和發展!影響可謂之大、之深、之遠!中國書法就是在這樣的漢字文化基礎上發展延續的,歷經朝代經久不衰!有時甚至搞不懂為什麼國人那麼崇尚和喜歡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