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與草書是面貌差別很大的兩種書體。 楷書工工整整,非常容易識別,故印刷體多用楷書。而草書龍飛鳳舞,一般人較難識別其含義,故多用於書法作品。但是,在不少書法家看來,這兩種書體卻是可以相通的。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從歷史淵源來看,它們頗為親近。
就歷史發展來看,草書與楷書都源於同一種書體——隸書。書法界「漢隸」「唐楷」向來並稱。隸書產生於秦代,到東漢達到頂峰。隸書形體寬扁,橫畫長豎畫短,將小篆勻圓的線條變得平直方正,頓挫富有變化,便於書寫。它上承篆書傳統,下啟草書、楷書、行書各書體,影響深遠。
隸書的取代篆與它書寫速度更快有很大關係。西晉·衛恆《四體書勢》稱「隸書者,篆之捷也」。這是因為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畫。隸書普及後,書寫更快的草書及識別更快的楷書相繼產生。書法家高二適說:「草生於隸(草為章草),正生於草,亦生於隸。此為書法上相傳授之一準則,世人往往未盡能識之,今《定武蘭亭》,確示吾人以自隸草變而為楷,(此意來經人道過,為吾苦思而得之。)故帖字多帶隸法也。」
因此,從歷史淵源來看,楷書與草書都帶有隸書的基因,再加上楷書的誕生也受到了草書的影響(「正生於草,亦生於隸」),於是楷書與草書之間就多了許多互補之處!

第二,從筆法來看,它們可以相通。
從書法的角度而言,草書與楷書的筆法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是可以互補的。所謂「異」,是指楷書筆法以提按為主,草書筆法以「使轉」為主。所謂「同」,是指楷書也要用到「使轉」,草書也要用到「提按」,以相互補充。

邱振中說:「書法史上比較純粹地使用平動筆法的書體是篆書……絞轉的筆法伴隨著章草、隸書、行草書的出現 而形成並發展成熟……伴隨著楷書上的形成,一種新的筆法誕生了,這就是『提按』。」不過這兩種筆法是可以相通的。王羲之的行書作品中,就既有絞轉,亦有提按。前者如《得示貼》《喪亂帖》,後者如《二謝帖》《姨母帖》

對於這兩種筆法的聯繫,唐人孫過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它的意思是說:楷書的形態由點畫組成,神採要由使轉體現,做到靜中有動,否則就會死板;草書的形由使轉組成,但神採要在點畫上體現,做到動中有靜。所以,要想絞轉初階,從行草入手較好。

第三,從實踐來看,它們可以互補。
從實踐來看,以楷書草書互補的大家不少。以唐楷的傑出代表顏真卿而言,它的楷書就受老師「草聖」的張旭的影響,如豎畫採用一定「弧形」(《自書告身帖》中更明顯一些)。草書大家懷素在《自敘帖》裡顏真卿有出場:「顏刑部,書家者流,精極筆法,水鏡之辨,許在末行。……真卿早歲常接遊居,屢蒙激昂,教以筆法。資質劣弱,又嬰物務,不能懇習,迄以無成。追思一言,何可復得。忽見師作,縱橫不群,迅疾駭人,若還舊觀。向使師得親承善誘,函挹規模,則入室之賓,舍子奚適。嗟嘆不足,聊書此以冠諸篇首。」
再者,懷素是草書名家,卻與顏真卿探討筆法,甚為相得。唐代陸羽《釋懷素與顏真卿論草書》載:顏真卿與懷素論書法,懷素稱:「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效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顏真卿謂:「何如屋漏痕?」懷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又,南宋姜夔《續書譜》稱:「屋漏痕者,欲其無起止之跡。」
孫過庭說過「草乖使轉不能成字」,但其草書《書譜》同樣受到「提按」筆法的影響,賀知章的草書《十二孝經》中受「提按」運筆技巧的影響比孫過庭的《書譜》還要多些。懷素的小草《千字文》就受「提按」的影響很大。黃庭堅的草書代表作《諸上座帖》和《廉頗藺相如傳》中既有「提按」,也有「使轉」。
很多人以為有楷書基礎才能學行草書,把它們的關係理解為站與跑的關係,結果一輩子沒有走出楷書。還有些書法練習者說自己要五年學歐,十年學楷。這些狀況是不好的,書法的世界非常大,你可以試著汲取更多書體的養分,學書法本身就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而不是你練完這五年,以後就不碰某種書體了。三天換一個帖子太極端,五年只學一種書體也是另一種極端。
衛夫人教王羲之的筆陣圖,其實也是一種幾近乎道的筆法,橫如千裡陣雲之類。這是超越了間架結構的筆法,私以為書法練習可以幾種書體互為參詳,還應輔以大量廣泛的閱讀。隸書演化出了兩個分支楷書和草書,兩者又相互交融,產生了大量影響。書家修煉到一定程度,一定要把這兩種書體的好處結合起來,學習時不要太機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