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廢料能修高速公路?沒錯,潭邵高速大修一期工程(湘潭至婁底段)在全省首次使用全結構再生技術,運用湖南首個固廢再生高科技企業雲中科技的專利科技,全長102公裡的該路段從路面層到底基層,用原路的砂石和瀝青廢料實現100%的循環再利用。修出的道路完全達到新建高速公路標準。值得一提的是,該技術不僅避免瀝青廢料汙染環境,大幅縮短工期,同時可節約近億元的資源。昨日,潭邵高速大修三標段完工,預計本月底將全線通車。
100%再利用
高科技專利「吞吃」道路垃圾
昨日下午,潭邵高速湘鄉段,高速公路大修現場的破碎路面廢料被一車車拖至附近的加工廠,同時,載重卡車將滾燙的瀝青從加工廠拉出,運到大修現場攤鋪。誰能想像,攤鋪出堅實平整路面的,竟是實現了100%循環利用的再生材料。
在傳統的道路大修施工中,道路結構層一經破碎處理,即被視為垃圾,將運往偏遠的山林或荒地進行填埋和堆放。然而,廢棄材料中的瀝青含有大量有毒物質,極易對水質、土壤及空氣造成汙染,甚至可能造成地表寸草不生。
作為湖南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潭邵高速在建設中使用了瀝青和水泥兩種路面。運營近14年後,日趨飽和的交通流量和不斷增加的重載車輛,讓路況水平急劇下降,通行能力與服務水平已逐漸難以滿足需求。為此,5月24日,潭邵高速大修一期工程(湘潭至婁底段)啟動。那麼,問題來了,大修產生的海量砂石和瀝青垃圾何去何從?
早在2013年,湖南省交通運輸廳就對「廢舊路面材料資源化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示範」項目立項,並組織省交通科學研究院、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湖南雲中再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省路橋建設集團公司等單位對廢舊路面材料的資源化利用技術進行深入研究攻關。經檢測與論證、政府批准後,路面再生利用的研究成果在湖南被首次全面應用於潭邵高速大修,實現了高速公路大修的100%資源再生。
在潭邵高速大修施工現場,砂石和瀝青廢料源源不斷地被雲中科技的高科技設備「吞下」,通過廠拌冷再生、廠拌熱再生、再生水穩基層、再生水泥混凝土等多項再生技術的綜合使用,廢棄垃圾就地取材成為了修路的新材料。
節約億元材料
100餘萬噸廢料變廢為寶
「以現有的工程量計算,平均一公裡產生一萬噸廢棄材料,潭邵高速大修項目將產生100多萬噸廢料。」潭邵高速大修工程項目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路面專家吳超凡告訴記者,這100多萬噸廢料要是填埋或傾倒,將產生巨大的浪費和汙染。
廢棄高速公路材料,搖身一變重新用於原路鋪設,如何做到不浪費?作為此項工程的技術擔當,雲中科技綜合運用技術加工後,破損的水泥混凝土和道路基層材料,將生產出多種類的再生混凝土,用於新加鋪的路面基層、防撞護牆下的基礎墊層和附屬工程;而廢舊瀝青,則會根據材質和性能,加工成廠拌冷再生瀝青和廠拌熱再生瀝青兩種混合料,分別用於瀝青路面的結構轉換層、過渡層和中下面層,提高了基層瀝青路面抵抗反射裂縫的能力,實現了所有廢舊路面材料,在潭邵高速的100%循環再生利用。
吳超凡算了一筆帳,100多萬噸砂石和瀝青廢料再利用變路面材料,將節約近億元的路面材料資源。對病害路面整修後,高速公路行駛的安全性、舒適性以及服務水平將進一步提高,保障滬昆高速公路運輸主動脈的通行能力,促進區域經濟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