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國考古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於5月5日下午在北京揭曉。河南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入選,至此,我省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考古項目達46項,位居全國首位,並遙遙領先於其他省份。
▲城址布局圖
此次評選於5月1日至5日舉行線上終評會,這是「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舉辦30年來首次面向公眾直播,通過央視新聞微博等平臺即可體驗「雲考古」,帶領公眾探訪歷史上下幾萬年,進一步領略到考古的魅力。此次活動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
位於周口淮陽區的平糧臺古城遺址發現於上世紀80年代,長達10年的考古發掘揭示了這座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城址,並由此激發了中國考古學界關於城市起源與早期文明等問題的討論。
▲中軸線、排房、城內排水布局
2014年以來,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在該遺址聯合開展的最新一輪考古發掘中取得了突破性學術成果:進一步確認了城址嚴整規劃的方正格局,尤其是位於城址中軸線上的道路是目前國內經考古發掘確認的最早的城市「中軸線」,城內的高臺式排房建築也以「中軸線」為依據進行規劃設計。發現了完整的早期城市排水系統,是國內首見。龍山道路發現的我國最早的車轍,將車(可能是雙輪車)的起源提早到龍山時代,並與大時代背景下的東西文化交流相吻合,意義重大。這些特點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突出價值。同時也揭示出了龍山時代大背景下廣泛的跨區域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現象,有助於深入認識中原地區文明起源的特徵,對認識國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龍山時期排房F33(上為南)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淮陽平糧臺遺址近年的較大規模考古勘探和發掘,以及以平糧臺遺址為中心的區域考古探查和發掘,為更加深入認識龍山文化晚期,也就是早期國家形成的關鍵階段的社會形態、發展水平等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資料和新的視角。
▲南城門附近排水設施
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國祥認為,淮陽平糧臺古城遺址最重要的一項成果便是發現並確認了南北向「中軸線」布局,為追溯中國古代城市形制布局的內涵與特徵找到了新的坐標。
「該城址的考古發掘成果表明,距今42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晚期,一條貫通南北的寬約6-7米的中軸大道在平糧臺城址內發現,此項成果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和服務當代社會的現實意義,將為北京中軸線申遺提供重要考古依據,也由此證實中國古代城市布局中的中軸線規劃擁有四千餘年的歷史,並傳承至今,成為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核心標誌之一。」劉國祥說。
▲龍山時期玉冠飾殘片
據了解,下一步,考古學家將深入地分析這些年經過科學發掘提取的各類資料和信息。此外,平糧臺古城的保護展示工作也在同步進行。古城遺址博物館(淮陽區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糧臺考古工作站均已立項並開始建設,無疑會為將來這個重要古城址的研究和保護提供堅實的平臺。
附: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關注河南旅遊手機報(ID:hnlysjb)
了解更多旅遊資訊
來源:河南日報客戶端
編輯:李芳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