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新作•朱熹「問渠為有」詩句(每日一品第861期)

2020-08-31 武鋒2020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南宋大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觀書有感》詩中的最後兩句。願意是說:水塘的水怎麼這樣清亮,還不是因為有清水源源不斷地流進來!

這兩句詩表明了詩人的一種生活乃至治學態度,沉滯不可取,活動、流動、運動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做什麼,生命力最重要。學習就是要不斷吸收新的東西,保持自己的進步和富有活力的狀態。這句話被後人演化為成語「源頭活水」,是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讀書越多,道理越明。

這兩句詩掛在室內,也就成了激勵人發奮讀書的座右銘。這幅書法是用仿古宣書寫的,尺幅為尺八屏對裁(116X53釐米)。

——武鋒(一峰)

相關焦點

  • 我的隸書新作《朱熹觀書有感》(每日一品第825期)
    宋朝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有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詩《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展現在眼前,天光和雲影都在水面上一起閃耀浮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
  • 隸書新作•茶品禪悟聯句(每日一品第897期)
    我在2019年6月27日的「每日一品」第431期曾用四尺整紙書寫過寫過這幅對聯,這次是採用尺八屏對裁的仿古灑金宣紙書寫的。 這副對聯道出了「茶禪一味」的妙理。 ——武鋒(一峰)
  • 武鋒隸書新作黃景仁《別老母》詩(每日一品第755期)
    每日一品第755期 書法 · 隸書 · 黃景仁《別老母》詩清代詩人黃景仁有一首《別老母》詩,雖然僅有四句28個字,但用情極深,非常具有感染力,被譽為愛母作品中不朽的絕唱。至此,誰能不為之動容呢?在這風雪之夜自己不僅不能盡孝與母親團敘,反而打開這個即將悽慘分離而去的柴門,不禁令人哀嘆!此時此刻,作者集愧疚、自責、痛恨、無奈於一身,站在母親的立場上自語:養兒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這個兒子啊!
  • 隸書新作林則徐名言(每日一品第945期)
    是客戶看到我的「每日一品」第879期推出的《林則徐名言》之後才產生的收藏意向。只是他提出把尺寸由原來的尺八屏對裁加大為四尺整紙。人們認識林則徐,多是從「虎門硝煙」始,成就了偉大的民族英雄。豈不知林則徐還是清朝後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書法家。
  • 隸書新作•朱熹《勸學詩•偶成》(每日一品第934期)
    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有一篇《勸學詩•偶成》:「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這首詩是說,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不能輕易放過。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在秋風裡沙沙作響了!
  • 連寫三幅毛澤東詞《沁園春•雪》(每日一品第842期)
    嚴格講今天推出的是「每日三品」,因其內容相同,又是同天寫的,故僅算「一品」 。 近日,用同樣的尺六屏仿古描銀雲龍紋宣紙連續寫了三幅毛澤東主席的詞《沁園春·雪》。雖然都是隸書,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我是用了三種不同的風格書寫的:第一幅寫得比較工整,字的變化不大;第二幅每個字的筆畫粗細變化較大,筆畫的波磔變化較小;第三幅寫得相對隨意一些,有一點「行書」味道,但還很不夠。
  • 隸書新作《禪》(每日一品第918期)
    因為自感只寫一個隸書「禪」字太過於單調,又用行書加了一副對聯「茶品天地之神韻,禪悟日月之精華」作釋文。書寫時心血來潮,讓「禪」字拖著一條大尾巴,是不是有點「江湖氣」? ——武鋒(一峰)
  • 隸書新作「高山仰止曲徑通幽」聯句(每日一品第831期)
    該對聯的上聯化用了南宋陸遊《遊山西村》中的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下聯化用了唐代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中的詩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在這裡,「高山仰止疑無路」與「山重水複疑無路」類似,都是說面前已是無路可走了,面對困難似乎感覺是沒希望了;「曲徑通幽別有天」與「柳暗花明又一村」類似,是說事情出現了轉機,讓人看到了希望。
  • 隸書新作•斯文至樂聯句(每日一品第920期)
    「斯文在天地,至樂寄山林」這副對聯,原為清代康有為的詩句。北京西山八大處公園門口的門柱上,就有一幅康有為手書的這幅對聯,康有為本人也多次書寫這副對聯贈人(見後面附圖),足見這副對聯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斯文,意思是文雅、文明,又是文化。
  • 隸書新作•宋代徐元傑《湖上》詩(每日一品第929期)
    這首宋代詩人徐元傑的《湖上》詩,寫了詩人泛舟杭州西湖上,為兩岸明媚的春光所陶醉的愉快心情:「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詩的前兩句著重寫景。 我寫這幅書法時,也受到詩情畫意的感染,一改隸書那種平穩端莊的寫法,添加進了「行書」的元素,似乎使每個字也變得「活潑靈動」起來,使整幅書法增添了幾分「動感」,應該說較好地表達了詩的意境!(這幅書法用四尺條藍宣金字書寫。)
  • 隸書新作•李鴻章名聯(每日一品第896期)
    晚清名臣李鴻章在晚年曾撰並書一幅發人深省的對聯,上聯: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米,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下聯:祈壽年無須服藥,但願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可為地上神仙。 李鴻章大半生在清廷為官,威名顯赫,享盡榮華富貴。
  • 隸書新作尺六屏《心經》(每日一品第852期)
    不過,這幅新作是用新買的尺六屏佛教黃灑金宣紙寫的,很好用。這種紙比普通生宣洇得厲害些,把墨汁稍加一些水,只要注意掌控好運筆提按疾徐的變化,就能充分顯示出筆畫的粗細變化來,尤其是我愛用「顫筆」運筆法,稍加注意,筆畫的粗細變化就非常明顯,尤其是筆畫交叉點的「焊點」效果非常容易表現出來。 我寫《心經》已是常態化,只要不是太忙就可以寫。這幅已經結緣了。
  • 隸書新作•楊繼盛《言志詩》(每日一品第940期)
    明朝中期的著名諫臣楊繼盛有一首《言志詩》:「讀律看書四十年,烏紗頭上有青天。男兒欲畫凌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 詩中有一個「凌煙閣」典故,即唐朝貞觀年間,唐太宗為了紀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著名畫師閻立本在凌煙閣內畫了24位功臣的畫像。詩的大意是說苦讀四十年,渴望做一個清官,可以一展抱負。官做得好不好上天可鑑,他希望自己能像唐朝那些功臣一樣出人頭地。
  • 隸書新作•蘇東坡《水調歌頭》(每日一品第889期)
    佳節同一天出現,在21世紀僅有四次,上次為2001年,下兩次為2031年和2077年。為了歡慶雙節,我書寫了關於明月方面的古詩詞,於近日貼出來與大家分享。蘇東坡的詞《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其一。詞曰: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
  • 隸書新作•李白《靜夜思》(每日一品第890期)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26歲。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看著床前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抬起頭來,看見窗外空中的皓月,不由地低頭沉思,一種遠客思鄉之情溢於言表。
  • 隸書新作•青山綠水聯句(每日一品第887期)
    而如今,綠水青山不僅有它的美學價值,而且有著更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契合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如果生活在這樣幽雅的環境裡,真該把這副歷史名聯寫到每個角落,好好「張揚」一番,為她增添幾分文化氣氛和色彩。
  • 隸書新作•《崔瑗•座右銘》(每日一品第927期)
    估計有不少人不知道,他就是東漢的崔瑗,是我1800多年前的「老鄉」。崔瑗為東漢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縣)人,是一位「宿德大儒」、書法家,東漢學者崔裀之中子。崔瑗年輕時好意氣用事,他哥哥因被人殺害,大怒之下殺了仇人,隻身逃亡。幾年後,朝廷大赦,才回到故鄉。
  • 書法新作•《福壽圖》(每日一品第912期)
    近日,朋友發給我一幅《福壽圖》(見後面附圖)。說它是「圖」,其實就是習慣說法,就像《百福圖》那樣,就是100個「福」字的書法。 以前我寫過不少《百福圖》、《百壽圖》,都是一幅書法只寫「福」或者「壽」;而這幅書法卻把福、壽兩部分合為一體了,還加了一幅隸書對聯。
  • 我的「另類」隸書作品《劉禹錫•陋室銘》(每日一品第851期)
    這是我寫的「另類」隸書《劉禹錫·陋室銘》。之所以稱它「另類」,它雖然保留了隸書的最基本特點,但是,與我平時堅持的傳統寫法有較大的不同,從字的結構、運筆方式、字的大小、筆畫的粗細變化等方面均有一些變化。不知你對這種寫法怎麼看?敬請親朋好友、書法界同仁、方家不吝賜教!
  • 隸書新作•「厚積苦練」聯句(每日一品第833期)
    那就有平時多注意「米」的積累!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善於學習,廣徵博取,善於積累知識,積累素材,只有這樣,無論講話還是作文章,才會胸有成竹,言之有物。同時,還要勤於、苦於練筆,這是寫好文章的基礎,不斷提升寫作水平。也可引申為習書作畫,只有平時多注重學養的修煉,素材的積累,寫畫才能得心應手,妙筆生花。 本書法採用仿古灑金宣紙書寫,尺幅為尺八屏對裁116X52釐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