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蘇新平第一次放手讓李振華去做時,蘇州博物館被激活了

2020-12-04 小安仔子

近日,蘇新平個展「萬物是凝固的」於蘇州博物館開幕。展覽由李振華、湯宇擔任策展人,蘇州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主辦,愛慕集團作為本次展覽特別支持單位。此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多為蘇新平1989年至1992年的石版畫,主要色調為黑白灰與蘇州博物館這座建築所強調的黑白灰具有一致性。以下是「鳳凰藝術」為您帶來的視頻現場報導。

在我還沒有看展覽之前,從未見過蘇新平,於是查閱了一些蘇新平的報導,瀏覽了他的作品與 相關展覽資料。大概了解到蘇新平出生於內蒙古集寧,現稱烏蘭察布市,那裡的地理位置處於高原地帶,全年日照時間長。集寧保持了遊牧民族的特點,人與人之間交往簡單,建築多為土坯房等。並且他當過幾年兵,碩士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從木刻專業轉到了石版畫專業……現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

閱讀完基本的介紹之後,對蘇新平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心裡想這次的展覽應該也是石版畫,但是當我走進展廳發現,我只是猜中的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局。因為,雖是石版畫,但是呈現的方式讓人意想不到......

極多轉為極簡

「萬物是凝固的」 展覽呈現的作品不多,如果僅是走馬觀花似的觀看,幾分鐘就能看完。也許是因為我們生活在快節奏的時代,人們似乎忘記應該駐足用心感受當下的生活與風景,所以這次展覽僅挑了八件作品展出,當您走近每一件作品,認真觀看,用心感受,您會「回到」八九十年代的蒙古遊牧民族的生活,同藝術家一起感受草原上強烈的陽光,照耀在每一個物體上,讓您睜不開眼睛,感受單純純淨的天和地與時空關係。就如策展人李振華在接受採訪時候所說:「我希望找到情感上共鳴,人與天地間的感受,以及蘇新平在大草原上孤寂和貝聿銘先生在美國的遊歷心理上的孤寂。

▲ 「萬物是凝固的」展覽現場

▲ ▲ 「萬物是凝固的」展覽現場,藝術家蘇新平接受「鳳凰藝術」專訪

此外,很多藝術家在策劃展覽的時總希望展出的作品多多益善。但是這次策展人在策劃的時候,是根據蘇新平的經歷性格,藝術作品,藝術脈絡等基礎上做「減法」,少而精是本次展覽的特點之一。因為這個世界上任何事情極度單純的時候才更有震撼力,有時過於豐富的反而容易平淡化。這就是所謂的:大象無形,大音稀聲......大道至簡。

用投影儀重現早期作品

本次展覽的藝術作品是1989年至1992年的《寂靜的小鎮》石版組畫,其中有兩件影像作品。通過投影與立柱,重置一個新的空間,似乎將畫中的人物,白馬等內容置身於整個空間中,觀者通過留影的方式與畫中的小孩子,白馬等互動。這種新的嘗試打破了人們站在藝術作品前欣賞的固定形式,人們將自己置身於藝術作品之中仿佛已是畫中人。很多觀者抱著獵奇的心態,站在作品前,擺出各種姿勢與畫中的人、白馬、建築等互動併合影留念。

萬物是凝固的

展覽現場

,觀眾與藝術作品互動

這種大膽的嘗試與創新也促使我好奇的問策展人為什麼以投影的方式將蘇新平八九十年代的版畫作品重現在蘇州博物館的展廳之中,李振華告訴我說 :「一個特定地點的展覽,應該有一個來自特定地點的藝術作品呈現。我希望它有一個被延展的過程,如果僅僅是將繪畫放置於這個空間之中,並不能呈現作品與建築空間的關係,於是我試著去創造兩者之間的呼應關係,比如兩柱結構,還有投影裡面放大的畫面等,當觀眾在空間中感受繪畫的時候,會產生一種共感,這種共感關係恰恰是我在尋找的。」

▲ 蘇新平《寂靜的小鎮之九》(Silent Townlet No.9), 石版畫( Lithograph),46×57cm,1992

▲ 蘇新平 《寂靜的小鎮之六 》(Silent Townlet No.6),石版畫(Lithograph),60×45cm,1991

▲ 「萬物是凝固的」展覽現場,策展人李振華接受「鳳凰藝術」專訪

正如策展人所說,來自特定地點的藝術作品需要在特定的地點展出。蘇州博物館館址位於太平天國忠王府,又臨近拙政園獅子林,擁有幾百年的文化底蘊,在結合蘇州人慢節奏的生活,與本次藝術作品所呈現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草原遊牧民的文化生活相得益彰。

另外,此次展覽也融合了藝術家作品的特點,使藝術作品與空間產生共鳴。例如在《寂靜的小鎮》作品中電線桿的投影,土坯房的投影,馬的投影,黃昏的投影等等。策展人將蘇新平兒時的記憶,畫中的投影,畫中的幾何圖形完美的契合在這座建築空間裡,讓觀者看到畫,就想到空間,看到空間就想到建築師,這也許是藝術家和策展人用自己的方式緬懷逝去的貝聿銘大師。

兩根柱子是高速公路的基礎架構,是日常生活建築的結構,是藏在工業化中的知識與民生。柱子是抽象的知識體,也是最基礎的建築表述。創造的柱子和建築空間,形成錯位關係,建築的外立面支撐和柱子支撐的力學關係,也與貝聿銘先生的草庭中的柱子,忠王府中的柱子,有回應。——李振華

展覽是藝術家早期的作品

就如之前介紹,這次的展出的藝術作品是藝術家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創作的。八十年代的中國處於社會的改革時期,文化界百花齊放,大膽突破,推陳出新,興起了很多藝術思潮,並出現許多反思過去,思考當下,展望未來的藝術作品。所以策展人說八十年代的文學令人著迷,他自己也會反覆的看八十年代的電影小說。當您分析那個年代,體會到以前大草原的生活,感受到草原上炫目的陽光帶來的永恆凝固的瞬間,您就會與當時的年代產生一種情感共鳴。

▲ 蘇新平《寂靜的小鎮之一》 (Silent Townlet No.1),石版畫(Lithograph), 50×67cm,1989

▲ 蘇新平《寂靜的小鎮之二》(Silent Townlet No.2), 石版畫 Lithograph,52×69cm,1991

▲ 蘇新平《寂靜的小鎮之三》(Silent Townlet No.3),石版畫(Lithograph),51×67.5cm,1991

▲ 蘇新平《寂靜的小鎮之四》 (Silent Townlet No.4),石版畫(Lithograph),49×63cm

對於藝術家來說,20世紀80年代末興起的藝術思潮雖然是他一直關注並且有所參與的,但沒有去跟隨,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創作了一批以草原為題材的作品。這類作品色彩單純,具有強烈的光與影的變幻,是對自己兒時生活的投影。從小生活在荒涼孤寂的草原,只有孤零零的天土坯房馬等,所以這種孤寂感實實在在的凝固到藝術家的作品中,作品表現的人和物大多是平躺行走沉睡沉思,仿佛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藝術家眼裡都是靜止的寧靜的。這種孤寂單純美好平靜等元素,通過光和空間的重新布置,投放到展廳中,從而形成「萬物是凝固的」時空關係。

▲ 1991 寂靜的小鎮之五 Silent Townlet No.5 54×69cm 石版畫 Lithograph

蘇新平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在把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和宇宙的關係不會變,但是世界在變化,面對變化的世界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我希望捕捉到這種心理變化和觀念變化,當然基礎性的東西是始終不變的」。

80年代阿城的《樹王》《孩子王》《棋王》和蘇新平的創作互為依託。80年代的文化空前活躍,其中最大的衝突應該是來自全球化社會轉型的現實,以及自己近歷史狀態反思有關。思考傳統、自我、存在和時間,這些衝突在今日看來已經遠去了的,沒能解釋和解決的問題,也就是那個時代的新,也從來沒能在高鐵的時速中,在網絡信息的瞬息中,在經濟便捷的交流中,失卻。反觀過去的新,也就讓現在的有所依,不再追問的,隨著時間遠去的,也就留在了時間中,等著再次被發現。——李振華

第一次放手讓策展人對作品再創造

如何找到建築空間與藝術作品的關聯性,這的確超越藝術家日常的思考,因此同樣也是策展人的蘇新平在此次自己的個展中幾乎是「隱退」狀態。

▲ 「萬物是凝固的」展覽現場

藝術家說:「 作為藝術家希望每天有新的可能性產生,因此當我聽到李振華提出的策展理念時我就很認同,我希望他能在這次的展覽中發揮更多的作用,可以說這是我第一次放手讓策展人獨立發揮,並且對自己的作品再創造。」之所以展覽呈現出好的效果,離不開他們之間彼此的信任與配合。

▲ 「萬物是凝固的」展覽現場,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杭間接受「鳳凰藝術「採訪

▲ 特別支持單位愛慕蘇州美山子製衣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榮龍接受「鳳凰藝術」採訪

在展覽開幕之前還發生了一件有意思的小插曲,一位遊客無意走進了展廳,工作人員發現後提醒她展覽還未開幕,不能參觀,那位遊客道歉解釋:「 因為這些畫太好看了,導致自己沒有看到告示牌,我直接衝著畫就走進來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城市工作生活。如果厭倦了繁華都市的喧囂,想要片刻的寧靜,不妨在2010年2月12號之前親臨展覽現場,也許您也會與那位遊客一樣在不經意間闖進八十年代的草原,感受到專屬於那個年代的孤寂。

▲ 蘇新平《寂靜的小鎮之七》(Silent Townlet No.7),石版畫 Lithograph,52×71cm,1992

白馬非馬是藝術家內心的孤寂,是天地間的,是符號和意向的投射,遠去的還有過去的時代,夾雜不清,懸而未決,隨著時間消逝了。孤寂是可以擴散的,可以在空間中瀰漫,並形成視覺上的局部,白馬很具體的被放大的尺度,與柱體和空間,構成一個更遼闊大地的比例擴張。與繪畫的尺幅形成兩個具體的體驗。多媒介和版畫,是現在和過去的兩種情感,來自藝術家的圖像,在凝視和觀看中,有最明亮的光。來自投影的光,模擬投射的角度,如太陽或月亮,投射的圖像,也是影,是來自歷史的瞬息。——李振華

展覽信息

藝術家:蘇新平

策展人:李振華 湯宇

展覽日期:2019年12月15日-2020年2月12日

展覽地點:蘇州博物館現代藝術廳

主辦單位:蘇州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

特別支持單位:愛慕集團

(鳳凰藝術 蘇州報導 採訪 撰文/ 姚瑤 拍攝 /張玉林 剪輯/配音/姚瑤責編/yy)

相關焦點

  • 展覽丨「萬物是凝固的:蘇新平個展」在蘇博開展
    2019年12月14日下午,「萬物是凝固的:蘇新平個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
  • 疫情下的藝術從業者|策展人李振華:藝術沒停擺,是在重構
    蘇州博物館「蘇新平——萬物是凝固的」展覽現場,藝術家在自己的作品前。目前,李振華策劃的展覽有兩個正在國內進行,分別是蘇州博物館「蘇新平——萬物是凝固的」,以及深圳坪山美術館的「共時」。其中蘇州博物館的展覽以蘇新平從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版畫作品中引發思考,同時回應貝聿銘建築空間形成的歷史迴響。「共時」將新媒體藝術與1920年代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共時性」概念融合。
  • 蘇新平:一個非典型的現實主義藝術家
    此次,悅來美術館「六個盒子」展覽提出了「藝術家要用一種發展、變化的狀態,去完成『白盒子』美術館空間與受眾之間交流的命題。」作為對展覽主題的回應,藝術家用《虛構的真實》《風景》和《行走的人》有層次地給我們塑造了一種由內心過程到外在符號、由細節到概念、由幻想到現實的空間秩序。
  • 第一次走進蘇州博物館
    2009年第一次到蘇州,第一次走進蘇州博物館,以後來過兩次蘇州,都要到蘇州博物館。 早知蘇州博物館是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設計,著名的國際建築設計大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土木專家等。
  • 中國表現|蘇新平:表達圖像背後的精神層面
    蘇新平在部隊營房前,1977年我從小就喜歡塗塗畫畫,上小學後有美術組可以出黑板報;中學劃分音體美,分到美術組,基本上就接觸了正規訓練,因為美術組的老師都是大學畢業的;高中之後我就去當兵了,內地的繁華引人嚮往,但過去那種社會條件下,人們流動很難,所以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當兵。
  • 波恩· 現場:蘇新平個展
    房間成為磚石做的牢房,就連他筆下少數的幾隻動物也囚禁在欄杆後面或者在繁重的勞作中精疲力竭。這是獻給瀕於懸崖毫無出路的社會的一首終曲。」在遠距離欣賞他的作品時,才終於可以將其以一個整體進行解讀和理解。而近距離觀看時,他的作品看起來是失真謬誤。不僅僅每一幅畫是作品整體的一部分,每一根線條也是。數千根線條連接起來才逐漸構成視覺的秩序。」
  • 著名版畫家蘇新平:當代藝術是開放的
    蘇新平蘇新平,從版畫走向當代藝術,成為當代藝術界中一位令人矚目的風雲人物。在他的創作中運用多種藝術樣式,不僅有版畫,也有油畫和裝置。從木刻版畫到石版畫蘇新平在回顧自己創作生涯的開端時坦言,是版畫那種單純的表現力吸引了他。他說:「在接受學院訓練時都是從素描開始,畫面都是黑白的,由此我對版畫的表現力有了認識,也有了對其藝術表現力的預期和理想,所以我選擇了版畫。」對於版畫的求學過程,蘇新平也有過戲劇性的經歷。
  • 第一次去蘇州工廠
    第一次去蘇州是和一個朋友一起在過年之前去的,過年之前好多人辭職回家過年我們去剛好趕上招工,不過我們還是從中介進去的 第一次到蘇州火車站是早上8點左右我們就打車去吳江,在那裡經過一個朋友介紹進去的工廠,之前聽說工廠裡面美女特別多於是心裡特別激動就去了,
  • 「蒙古族藝術家特輯」之蘇新平:懸而未決的時刻
    而那始終處於畫框外的中心事件,變成了三重視線共同的關注方向,共同去經驗的一種事件,那裡才是空間的另一邊,它是在場的,卻既不在我們的物理空間中,也不是在虛構中,或者說兼在虛實兩界,那可真是沒有恰當的手法能夠將它形象化。如果轉用巴贊分析新現實主義電影時描述的一種不同形式的真實性,來比對蘇新平的這些石版畫,這裡也有那種有待破譯的真實,而不是已被破譯的。
  • 藝術家同名個展「蘇新平」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
    「蘇新平」4月27日下午三點在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藝術家個案研究系列」的最新成果,特別聚焦於蘇新平近三年的藝術創作,展示出他在視覺語言方式的最新實驗。蘇新平曾被譽為「現代中國版畫領軍人物之一」。作為從內蒙古草原走來,並受到過系統學院訓練的藝術家,在近些年來的創作中不僅僅局限於版畫,而專注於繪畫語言的整體性探索。
  • 蘇新平:關於迷失的寓言
    對於中國的雕塑家、畫家以及行為藝術家而言,他們完全可以去質疑那些伴隨著社會轉型而引發出來的欲望,但在質疑的同時卻顯得進退兩難,因為藝術家們大多置身於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中:他們的特權使他們處於一個搖擺的狀態,在這個意義上很難評論他們的歸屬。
  • 展覽丨「蘇新平 SU XINPING」個展在德國波恩當代藝術館開幕
    來源:藝訊網 「蘇新平 SU XINPING」 德國波恩當代藝術館「蘇新平作品中體現的張力源於他的高度敏感,在鋪排繪畫線條時,在調整改變每一根線條時,尤其是在其信筆由韁自信地在紙上鋪開景色時:這種敏感以一種收放自如的方式帶來了一個和諧團結的世界的典範
  • 蘇州景點 | 去蘇州只知道蘇州博物館?
    蘇州景點 | 去蘇州只知道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想必很多小夥伴都想去打卡吧,其實豬哥也去過,真的超美!但是人真的很多,上次去還繞著博物館排隊一周排超久才能進去!!蘇州御窯金磚博物館是以前御窯的遺址,現在被改造成一座小型的博物館。這裡的建築結構也很大氣巧妙,每一處都彰顯著線條美與空間美。傳統金磚的歷史和製作工藝都在這裡展示出來,還能聞到每一塊泥土的清香氣。人也超級少,來這裡打卡真的十分贊哦!
  • 蘇州博物館 | 小記
    蘇州博物館 | 小記今年國慶假期~獨自一人去了一趟蘇州博物館,第一次下江南,蠻神奇的一次旅行。我是先去的上海再坐高鐵去的蘇州,交通非常方便,上海-蘇州30分鐘就到了,地鐵也沒有像廣州上海地鐵那樣看著複雜,很簡約,人也少。去蘇州博物館是中午出發的,到達蘇州博物館時大概已經下午2點多了,蘇博和拙政園是挨在一塊的,一個園林一個博物館,排隊的人是超級多的。
  • 走進草原——蘇新平版畫研究札記
    在《男人與馬》、《女人與牛》、《躺著的男人的遠去的白馬》等作品中,這些與牧民相處的牲畜,實際上是某種生活狀態的象徵,男人與馬、女人與牛、構成了他們一生基本的生活方式,所有的感情,所有的勞作,所有的歡樂與寧靜,都凝聚在這個基本關係之中,而蘇新平作品中許多向畫面深處緩緩走去的馬,則是一種象徵,象徵著蒙族牧民永遠無盡的生存活動,不斷延伸的馬樁是生命歷程的標誌。
  • 絲綢博物館,蘇州必去的小眾博物館
    如果你讓我推薦蘇州小眾但有趣的博物館,我會毫不猶豫的推薦蘇州絲綢博物館。比起蘇博的赫赫有名,與他相距不遠的蘇州絲綢博物館顯得尤為小眾,沒有漫長的隊伍,也不需要預約和門票。唐宋時期,蘇州就是全國絲綢中心;明清時代,皇家高級絲綢織品也大多出自蘇州織工之手。接下來,讓我們走進絲博,一起去探尋那個有絲綢之鄉美譽的蘇州。蘇州絲綢博物館位於人民路2001號,與北寺塔一街之隔。在大門廣場邊,就可以看到一條象徵「絲綢之路」的通道。
  • 來到蘇州不得不去的地方,蘇州博物館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的是一個特別有歷史文化感的地方,因為之前大部分我都推薦的都是自然景點,想必大家都已經看的有點厭煩了,然後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個比較有歷史文化感覺的地方,這個地方便是蘇州博物館,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這個地方。
  • 高名潞:寂然通睿、寧靜致遠——蘇新平的版畫藝術
    記得數年前在呼和浩特初次見到蘇新平的木刻作品時,就一下子被其樸茂的風格、 天然的力度和生活的趣味所打動。那時新平以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版畫系兩年,正在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任教。翌年,他又考入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於是得以常常見面。每有新作,他必攜來共賞。新平為人寬厚,不善詞令亦不苟言笑,甚而近於木訥,但性情卻極溫和。
  • 「從超現實主義到自動主義」—蘇新平個展開幕
    新繹空間蘇新平個展開幕現場(左起:盛葳、蘇新平、範迪安、張杏蘭)2014年8月23日下午3時,由新繹空間與中央美術學院共同主辦的《從超現實主義到自動主義——蘇新平藝術中的母題、自述與解釋本次展覽歷經半年多精心籌備,展期從7月26日一直延續至9月2日,是藝術家蘇新平近年來首次在北京798藝術區舉行的個人作品展。開幕酒會當天,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著名當代藝術家王廣義、徐累、著名批評家賈方舟、殷雙喜、宋永平、高名潞、黃篤、方振寧、中央美院教授唐暉、王華祥、唐承華,及業內眾多知名人士均到場參觀並對展覽給予了高度肯定。
  • 蘇州這些博物館,去參觀不用花一分錢!
    大多數的博物館是需要門票的,而且價格不菲,但在我們蘇州,這幾座博物館是免費開放的,而且從建築到內容都充滿了藝術氣息,你們都去過了嗎?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成立於1960年,館址太平天國忠王府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保存完整的一組太平天國歷史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