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8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9年12月14日下午,「萬物是凝固的:蘇新平個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展覽由李振華、湯宇擔任策展人,由蘇州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主辦,愛慕集團作為本次展覽特別支持單位。
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原北京服裝學院院長劉元風,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義大利都靈現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裡卡多·帕索尼,紅磚美術館館長閆士傑,藝術家丁乙、南京金陵美術館館長劉春傑,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版畫系主任王華祥、壁畫系主任唐暉、宣傳部部長秦建平、版畫系副教授馮夢波,以及本次展覽特別支持單位愛慕集團總裁張榮明、蘇州市市領導及文化系統的負責人、北京蘇州商會的企業家等嘉賓參加了展覽開幕。
展覽將展至2020年2月12日。
展覽現場
「一天中我最喜歡黃昏,夕陽下的一切那麼單純、寧靜、美好,萬物是凝固的、永恆的。」
——蘇新平,摘自:尹吉男《人馬》,1989
展覽現場
策展人語
展覽希望凝練出蘇新平石版畫中的象徵元素,將牧者、白馬、鷹飛之空間的張力,畫面中象徵著人類文明的柱體,轉換成空間化的沉浸式體驗,與蘇州博物館的空間形成一種呼應的關係。觀看從觀者凝視的姿態,轉為畫中人。而被置於空間中的,是對精神和想像力的抽象,灰度和空間感應,恰好與蘇新平畫面的感受一致。
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外在看類似仿古建築,使用了蘇州民居的傳統風格,內裡卻是現代建築的簡約內斂,保留一個傳統的草亭。蘇州博物館完成於2006年,考慮到藝術展覽的需求,設計了一個可以做展覽的空間,空間構置與其他空間一致,光感和遮擋,伴隨著展覽增減。2006年蔡國強創作的火藥亭子,與貝聿銘先生藏在一隅的草亭,呼應著傳統和現在。層層疊疊的山,中心的一汪池塘,連接著草亭和現代展廳的空間景,與天地接。
空間上的聯繫,是從蘇新平先生八十年代的創作到現在的,也是對整個建築關於灰度、簡約的回應。希望從畫面的空間裡,擴展出的明暗關係,進而去思考時代和人,是蘇新平先生八十年代的獨白,也是同一文化血脈下,與仙去的貝聿銘先生在空間上的對話。
一切堅固的東西終將煙消雲散,人的記憶和思想,是在某處活動著的,人通過這些信息和不斷更新的畫面去發現,從過去來到未來去,這就是關於歷史研究的切片,是關於記憶和鄉愁的無歸途。
展覽現場
嘉賓合影
丨展覽作品(部分)丨
寂靜的小鎮之二 52×69cm 石版畫 1991
Silent Townlet No.2
Lithograph
寂靜的小鎮之三 51×67.5cm 石版畫 1991
Silent Townlet No.3
Lithograph
寂靜的小鎮之四 49×63cm 石版畫 1991
Silent Townlet No.4
Lithograph
寂靜的小鎮之五 54×69cm 石版畫 1991
Silent Townlet No.5
Lithograph
寂靜的小鎮之六 60×45cm 石版畫 1991
Silent Townlet No.6
Lithograph
寂靜的小鎮之七 52×71cm 石版畫 1992
Silent Townlet No.7
Lithograph
丨藝術家簡介丨
蘇新平,1960年生於內蒙古集寧市,1977年入部隊服兵役,1983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繪畫系,畢業後在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系任教。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獲得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兼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委會主任、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曾獲第七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促進獎」提名獎、魯迅版畫獎等。2011年被評為北京市第七屆教學名師,2014年獲得「第八屆AAC藝術中國年度藝術家·油畫類大獎」,2015年獲「四個一批人才」稱號。作品曾被大英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德國路德維希美術館、美國波特蘭美術館、美國舊金山博物館、日本福岡美術館、澳大利亞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收藏。
丨展覽資訊丨
「蘇新平·萬物是凝固的」
策 展 人:李振華 湯宇
展覽時間:2019年12月15日-2020年2月12日
展覽地點:蘇州博物館現代藝術廳
主辦單位:蘇州博物館、中央美術學院
特別支持單位:愛慕集團
原標題:《展覽丨「萬物是凝固的:蘇新平個展」在蘇博開展》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