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裡乞丐漸多 五音不全唱悲歌
地鐵5號線的列車上,坐滿了乘客。耳畔是列車划過鐵軌的響聲,移動電視上播著有關健康的「無聲」節目。車上的人們,有的玩弄著手機,有的則和同伴竊竊私語。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家,親愛的媽媽……」突然有人唱起了陳昇的《流浪歌》。歌聲使不少人為之側目——遠處的人縫中,鑽出一對母子,歌是由兒子唱的。母親走在前面,看上去年齡不大,一手拎著包,一手牽著兒子的手,在人縫中穿行時,還不忘向兩旁的人乞討。兒子在母親身後,似是雙目失明,身前背著一個小音箱,一隻手拿著話筒,邊唱邊慢慢前行。雖然,兒子唱的很賣力,但買帳的乘客不多,多數人唯恐避之不及。
乞討歌曲排行《母親》居首
王女士每天乘坐5號線上班,最近一段時間,十幾首不同版本的《母親》(原唱閻維文)讓她的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了。在王女士看來,乞討者似乎很鍾情於帶著鄉愁、母愛情緒的歌曲大概因為這類歌曲曲調憂傷,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心。《母親》、《流浪歌》、《離家的孩子》等曲目經常在地鐵裡聽到,按照王女士聽到《母親》這首歌的頻率計算,如果要排一個乞丐最愛的歌曲排行榜,《母親》看來是要榮登榜首了。
乞討招式升級音樂朗誦
在地鐵裡行乞的乞丐,早期多是靠著自身的遭遇博得同情,或是帶著傷病的孩子,或是拖著殘疾之軀。漸漸地,人們對這種只知道伸手要錢的乞丐產生了牴觸情緒。
不知何時,地鐵裡開始出現了唱歌乞討者。有些人甚至為了擴大「影響力」,購買了通常街頭歌手使用的音響設備。
現在,還有人專門做旁白。有人戲稱為「帶著背景音樂的朗誦」。總之目的只為述說他們真假難辨的故事。其過程如下:身殘志堅者負責演唱,聲音悽涼,情緒低落;四肢健全者則做旁白,面容憔悴、表情悲傷。節奏感好的,旁白會跟著歌曲的節奏走,節奏感不好的,便是倆人各顧各的,互不搭調。
乞丐歌手雷人的居多
「他是怎麼把這首歌唱得這麼難聽的?我都起雞皮疙瘩了,難道他屬於偶像派?」有人曾經這樣描述過乞丐的歌曲。
在地鐵1號線、5號線裡,經常能見到乞丐大聲地唱著歌曲。在錄音棚工作的李先生告訴記者:「一次坐5號線,有一乞丐唱的是陳昇的《離家的孩子》。一張嘴,我就知道他五音不全,然後就是節奏不對,拍子幾乎都唱不夠。另外,可能是因為他剛學會這首歌,歌詞有些沒記住,想不起來了他就自己編。」
李先生說,他在地鐵裡聽過不少乞丐唱歌,但雷人的居多。
本報記者 軒燕龍
(責任編輯:new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