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每日一首詩詞。大家好,我是百家作者。今天咱們還是來欣賞李清照的詩詞。這首《武陵春·春晚》大致寫於李清照晚年避亂金華期間,詞人時年五十二歲。詞作寫詞人春日裡觸景傷情,上片極寫眼前景物的不堪、心情的悽苦;下片寫詞人意圖通過春遊消解這份悽苦而不得的愁苦。整首詞表現出了詞人深重的故國之思。這是一首別具一格的閨怨詞。人到晚年,飽經離亂的詞人其言也哀,繪悲景,訴悲情,寫得怨愁深重,情味深摯,讀來格外動人。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起句詞人繪製了一幅春殘圖:一場狂風肆虐過後,風勢已住,花期已盡,一樹殘紅零落成塵,馬踏人踩,不見花紅,只聞得殘留於塵土中的花之香氣仍在隱隱散逸,春光似乎在這一刻遁形了。一樹春花原本如畫,孰料一場勁風不僅殘損了花容,而且殘損了詞人的惜春之情,引發詞人對昔日如畫生活的眷念。目睹這樣的殘衰之景,縱使日上三竿,詞人臨鏡而坐良久,卻遲遲無心梳妝。
筆者以為第二句中的「日晚」按《詞譜》等選本作「日曉」亦可,因為以「日曉」起句,把詞人自朝至暮,愁倦之情不曾斷絕的形象呈現紙上了,為全詞的抒情奠定了基調。這一句中的「倦」字與詞人早期詞句「起來慵自梳頭」中的「慵」字比較而言,前者是身心俱疲的心灰意冷,後者是甜蜜的相思之怨,顯然在藝術表達力度上,「倦」字易動人心,「慵」字易顯愁之閒,前者表達情感更深沉。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第三、四句,詞人醞釀了一晚的愁情,此刻奔湧而出,她不惜直抒胸臆:目下依然是春天,可是人世劇變,往事不堪回首,而今萬事且休矣。避亂金華的詞人,曾經經歷過的幸福都已煙消雲散,現如今她孑然一人,染痾在身,看舊景,不由萬念俱灰,感到萬事俱休,萬千心語,無人可訴,千言萬語最終化作一行行清淚長流不止。「事事」皆「休」,「事事」是家事國事天下事,家國之事,俱往矣,一個「休」字寫盡詞人心中了無生趣、萬念俱灰的心態,這一筆可謂神來之筆。
上片一、二句曲筆蘊藉,以景言情,三、四句縱筆直書,直呼心曲,看似筆鋒各異,卻因為詞人將景語寫成了情語,情語表達直白不掩,使得抒情委婉而不失深摯,強烈而不失真切。「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這句的意思是,長流的清淚加重了詞人心中的悽苦悲愁,她意欲尋覓一方山水來消解這份悽楚:聽說位於金華城外的雙溪,春光依舊,詞人儘管心灰意冷,聞聽此說,也動了心,打算乘坐一葉小舟前往觀賞。「聞說」是聽說的意思,然而用於此處,詞人似有他意?聽說而已,出遊的念頭也只是一閃而已。一個「尚」字,一個「也」字,頗有無意、無趣的意思,將詞人其實無心遊春的心理洩露無遺。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句的意思,如果說愁情也有重量的話,那麼我帶著這滿懷的愁情前往雙溪泛舟,這葉舴艋舟只怕會承載不了這重量而傾覆的。「愁」本無形,更遑論重量,這當然是詞人的藝術誇張,然而正是這一筆藝術的誇張,將下片起始兩句醞釀的自我消解的情緒一掃而光,詞人最終又以傷春傷己的形象出現,與詞作首句遙相呼應,首尾圓和,結構精巧。
這首《武陵春》歷來備受詞家稱頌,尤其是結句摹寫愁情別出心裁,將抽象的愁情形象化,愁情居然有重量可感,有數量可論,新穎別致,因而成為千古名句。宋代蘇東坡《虞美人》中也寫過「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的詩句,同樣是以船載愁情,可是與李易安的這句詞相比,不免多了一份拘泥固化,少了一份創意靈動。到這也就結束了,不知道各位讀者欣賞完這首詩作有什麼不同的感受?歡迎留言,探討。
參考資料:《漱玉詞》
參考資料:唐宋詞鑑賞辭典
參考資料:歷代詩歌選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