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和李秋睿 |
搜狐娛樂訊 5月8日,微博發布了一首9歲男孩吳耀傑的原創歌曲《我只是個孩子》,在這個孩子自己寫下的歌詞中,吐露了他對於成績「攀比」的壓力、對於層層重負的煩惱,將兒童教育問題再度被拉回了大眾視野。評論文中問道:「走著走著,我們突然發現,牽著孩子走得太急、太遠,竟然忘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教育,究竟從哪兒出發,又該去往何方?」
這首引發討論的《我只是個孩子》,來自於江蘇衛視的一檔兒童音樂節目《歌聲的翅膀》,如果我們打開這檔節目尋求答案,兒童音樂教育,或許是我們要找的指路良方。
當我們討論「音樂教育」,我們在說些什麼
在《歌聲的翅膀》的第一期節目中,兩歲半的小男孩王子辰登臺,有板有眼地演唱了一首豫劇歌曲《誰說女子不如男》。網絡視頻下面的評論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2歲半!回想一下自己2歲半在幹啥?好像是在吃手發呆各種哭。」為什麼你兩歲半的時候話都說不清,「別人家的孩子」兩歲半就能登臺唱歌?音樂教育或許是原因之一。
對於孩子學習、表達、自我認知以及左右腦的協調發展,音樂都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復旦大學心理學系博士陳侃認為,對於王子辰這樣似乎是」天賦異稟」的孩子,基因可能有一小部分原因,但音樂教育和成長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音樂能幫助注意力的集中轉移,有利於左右腦的協調發展,能提高記憶。背不下來的詩歌變成歌就很容易背,有的孩子話可能說不清楚,卻能唱完整的歌」。《歌聲的翅膀》裡,即使站在大舞臺上,2歲半的王子辰也絲毫沒有怯場,他在節目中介紹,自己常常和三個好朋友——一位爺爺、一位奶奶和一位叔叔,一起去公園給大家唱歌,「音樂會幫助孩子表達情感,宣洩和抒發,感受到自己,對自我的體驗和覺察」,陳侃解釋,如果孩子經常有機會用音樂表達自己,對他的成長也會有影響。
在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常任指揮、國家一級指揮孟大鵬眼裡,當下社會對音樂教育還存在很大的誤解。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口號是「音樂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的演員,而是為了培養專業的聽眾」,在孟大鵬看來,這句話卻是大眾對音樂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的一個典型案例。「好的音樂教育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聽眾,而是為了讓這個人在他的成長當中能夠享受到一些好的文化、人類的精神財富對他精神層面的滋養,讓他成長為一個更完善的人。」
音樂教育的目標不是鋼琴十級證書,而是星辰大海
微博發出的《歌聲的翅膀》中9歲孩子吳耀傑演唱的原創歌曲《我只是個孩子》,至今已有超過一萬人轉發,媽媽們在微信群裡討論這首歌的歌詞:「我拿著試卷不敢去籤名,因為分數沒到老爸的預期;我知道少壯要努力,可為什麼要和別人比……」
不只是在學校的學習,音樂教育也往往容易誤入「攀比」的歧途。「王大媽的孫女鋼琴她過了10級,我爸戰友的兒子一口流利的英語,我媽同事的女兒有深厚的舞蹈功底……」《歌聲的翅膀》中,9歲男孩吳耀傑面對著這些同齡孩子人手一個的「特長」,無奈地寫下歌詞「我只能默默不語」。家長送孩子去學習音樂原本應該是培養一個愛好,但最後也變成學習一個技能,要考級,要達到某一種程度,音樂原本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股作用力,最後卻被簡化成了一本薄薄的鋼琴十級證書。陳侃解釋,在送孩子接受音樂教育時,家長們往往覺得只有「得到」才有收穫,希望孩子能最終習得一門技術,但其實在接受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對孩子心靈的滋養就已經產生。
即使不能把音樂教育「變現」成一個證書或者技能,音樂教育對人的一生依然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音樂教育有終極目標,那可能就是讓孩子們能看見精神文化的星辰大海。孟大鵬認為,如果接受了專門的音樂教育,那孩子的「視野寬了」、「能力強了」,「有了去大海裡遊泳的本領」,就擁有了一片「精神文化的大海」,但「如果他沒有這個本領,他就可能只能去淺淺的兒童遊泳池裡接受那一點點水面,這個是不一樣的。」
《歌聲的翅膀》對於音樂教育意義何在?
作為音樂教育的直接參與者,孟大鵬認為當下社會對音樂教育的認知還有相當大的問題,許多家長和學校還沒有意識到音樂教育對孩子成長過程的重要意義。
陳侃在《歌聲的翅膀》中最喜歡的兩段表演是李秋睿的《炫鏡》和謝淑恩的《山路十八彎》,在她看來,這兩首歌裡都有著小演唱者對音樂自發性的創造。謝淑恩是一個來自馬來西亞的10歲華裔女孩,她在唱歌時,喜歡用一種特別的顫音,在海邊長大的她把這種顫音命名為「海浪音」,陳侃解釋,這種學習一種新東西就要把它命名「標記」下來的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認知世界的一種標誌。事實上,往往是在畫畫、唱歌這樣大人不太幹預的領域,孩子們的空白畫紙反而更能發揮一些創造性思維,這些探索都將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營養,但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很容易忽視這些孩子成長中這些看似幼稚的「發明創造」、童言童語。
陳侃肯定了《歌聲的翅膀》對許多年輕家長的啟迪作用,「往回十年,人們對兒童教育的重點還主要放在對孩子的『塑造』上」,而在《歌聲的翅膀》裡,幾位輔導員不是權威的評價者,而是與孩子們分享個人體驗與情感的參與者,從這個角度看,節目「給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樹立了榜樣」。而在孟大鵬看來,《歌聲的翅膀》這樣一檔節目的播出,對於大眾對音樂教育的認知普及有著積極意義:「通過音樂這樣的方式,把孩子的精神世界展示給成年人、長輩、電視機前的觀眾,引起大家對於音樂教育的一些積極的、有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