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5月24日電 (記者 曹玲娟)除了爆款,我們還能聽什麼音樂?對於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我們來說,民族音樂是一個現成的「寶庫」。江蘇衛視少兒音樂節目《歌聲的翅膀》中,不少民族音樂的經典被重新演繹,以討論民族音樂對我們有怎樣的重要意義。
追逐「爆款」並不是新鮮事。曾培養出楊鈺瑩、陳思思的音樂人吳頌今回憶,早在80年代,隨著海外流行音樂的湧入,人們爭相追逐起了當時流行的磁帶歌曲,傳統民族音樂因此遭受重大衝擊。出於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目的,國家組織音樂工作者去全國各地、市、縣普查收集民歌。
幾十年後的今天,傳統的民族音樂依舊顯得有些小眾。在年輕人聚集的問答網站知乎,如果你在知乎上搜索關鍵詞「民歌」,跳出的第七個問題是「去KTV唱民歌覺得很丟人怎麼辦?」問題中,一個95後的孩子表達了自己的困惑:自己「喜歡也很會唱民歌」,但因為同齡人基本中「喜歡民歌的年輕人太少了」,所以一起去KTV唱歌的時候,因為害怕尷尬,「只能點一些會唱的流行歌曲」。
在江蘇衛視的少兒音樂節目《歌聲的翅膀》中,同樣喜歡唱民歌的15歲的蘭州少女楊雅坤表達了類似的苦惱。她把自己唱的民歌放在網上,卻會收穫一些刺耳的聲音:「他們說這種歌這麼土、這麼low,大家都不太喜歡聽。」主流的偏好,確實會對成長期的孩子們有所影響。在吳頌今接觸過的孩子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可能他原本並不喜歡《小蘋果》,可是同學們都喜歡,擔心自己不喜歡的話會被同學們隔離,為了隨大流,也被動地去聽流行歌曲。」
儘管如此,吳頌今對民族音樂的發展依然樂觀:「今天是個多元化的時代,每一種藝術形式都有生存的空間,只是喜歡的人數多少不等而已」。《歌聲的翅膀》中,有不少現居海外的華人孩子演唱了民歌、戲曲等傳統民族音樂,居住在加拿大溫哥華的十歲小男孩王泓翔演唱的京歌《梨花頌》不僅廣受好評,更是被《人民日報》官方微博稱讚。
擔任《歌聲的翅膀》輔導員的閻維文,對節目中的新疆孩子驕蘭的表演印象深刻。「十歲的孩子,彈得一手好的都塔爾」,閻維文嘖嘖稱讚,「當他往那盤腿一坐的時候,就完全像一個非常老道的維吾爾族的藝術家。」但神奇的是,當音樂停止,閻維文跟這個孩子用語言而非音樂交流時,「他又回到那個非常天真、非常童趣的一面。」
吳頌今並不期待民歌能夠取代流行歌曲成為「爆款」:「我覺得少兒民歌只要能抓住一部分人的喜愛,其實就夠了。我現在的音樂創作,也都是為特定的受眾群而作的。」儘管如此,吳頌今也認同傳統民族音樂在表現形式方面需要跟上時代:「民族歌曲也必須與時俱進,各種藝術形式現在都在使勁地追逐創新,包括流行歌曲自身,要跟上這個時代,民歌當然不能例外。」
對於《歌聲的翅膀》,吳頌今肯定了它對於傳承民族傳統音樂的意義:「不管是流行歌曲還是民歌,假設它的音樂真正是動聽優美的,內容能夠打動人心,年輕人也不會太牴觸,我覺得兒童民歌堅持做下去一定能俘獲更多的歌迷。」
(責編:潘華、韓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