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齊齊格為民族而歌 傳承音樂傳承信仰

2020-12-20 鳳凰網

摘要:騰訊娛樂訊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在音樂方面,那些悠遠深情的草原歌曲總能讓人如同飲了醇酒一般,沉醉其中。新格樂合唱團在2003至2005年期間曾連續三年蟬聯河北省電視文藝匯演金獎,齊齊格也獲得優秀輔導獎。

烏蘭齊齊格

騰訊娛樂訊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其在音樂方面,那些悠遠深情的草原歌曲總能讓人如同飲了醇酒一般,沉醉其中。烏蘭齊齊格,就是這樣一位能用歌聲醉人的草原歌者。「藍天白雲下有我無邊的牧場」是呼倫湖的滋育,是興安松的靈氣,是飛龍鳥給了烏蘭齊齊格騰飛的雙翼,新專輯《呼倫牧歌》就是烏蘭齊齊格用發自心底的歌聲抒發對故鄉的愛戀。成長在內蒙古這片遼闊的土地上,草原上的人民都從這片堅實的土地中生長出一種熱情、質樸的個性,而這裡的歌者就更像是從這片土地深處飛來的夜鶯,展現出整個蒙古族文化靈魂的精髓。讓我們一同走進蒙古族歌唱家、新派蒙古音樂代表人烏蘭齊齊格,讓我們一同來聆聽她和她的草原故事!

呼倫牧歌 全新專輯震撼回歸

烏蘭齊齊格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蒙古族女孩,95年畢業於內蒙古藝術學院民族聲樂專業。98年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專業。她出生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白樺林深處的額爾古納左旗根河,那是一個令人敬畏又神往的地方,那裡最低氣溫達零下52度。就像歌詞中說道:「這裡的人們愛上這裡,哪怕只有四野茫茫」聖湖、草原、雪嶺、松濤、牧民、牛羊疊加的影像,織就一幅幅美麗的畫面,隨著烏蘭齊齊格的歌聲 ,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2013年9月,烏蘭齊齊格與劉新圈再度攜手,經過兩年多的收集和積累,創作了內蒙古新民歌專輯《呼倫牧歌》。當這張專輯完成之後,兩個人才驚訝的發現整張專輯竟然都沒有提到「草原」的字樣,但是就是這樣一張沒有任何「草原」字眼兒的歌曲專輯,卻讓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來自草原的氣息,可見,草原歌曲從來都不是隨便貼上一個草原的標籤就可以定義的,那裡面表達的應該是草原人赤誠的情懷。

《春到最北方》不知打動了多少人的心弦,「春的花、夏的果、冬的珍藏,風的痛、雨的傷、雪的蒼涼…」聽到此處就讓人淚水一湧而出,連貫流暢而又不失力度的86拍,伴著帶有青草味道的編曲,每一字每一句落在人們的心上。更像草原上乾淨的風從心上拂過 ,洗去塵埃和繁華,給人以力量和美好的回憶。

「藍天白雲下有我無邊的牧場」是呼倫湖的滋育,是興安松的靈氣,是飛龍鳥給了烏蘭齊齊格騰飛的雙翼,《呼倫牧歌》就是烏蘭齊齊格用發自心底的歌聲抒發對故鄉的愛戀,我聽出了她的心聲。《勒勒車》向人們講述草原生活的變化。

令人熱血沸騰的《啊哈呼安代》傳承著蒙古族民族的血液和信仰。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烏蘭齊齊格新專輯《呼倫牧歌》皆由她本人親自作曲,烏蘭齊齊格筆下的旋律有流行元素、有傳統特色、有抒情細膩、有奔放大氣 ,奪人耳目。

鄉音最美 傳承音樂傳承信仰

作為新派蒙古音樂人代表之一,烏蘭齊齊格始終在為傳承和發揚蒙古族民族音樂文化而努力。她把傳統蒙古族民歌聲樂技法與現代流行元素融洽的結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條另闢心境的民族聲樂原創之路。她的演唱聲音甜美、委婉、悠揚、賦予真情,具有獨到的、強烈的生命感召力和濃厚的藝術感染力。優秀原創作品的發行成功來源於烏蘭齊齊格刻苦的學習和故鄉民風淳樸 、真誠的感召。她以深厚的藝術功底、亮麗的特質傳承著別開生面的蒙古族音樂文化,被喜愛她的人們親切的稱為「巍巍興安飛出的百靈鳥、碧綠草原盛開的紅花 」。2008年,烏蘭齊齊格錄製第一張專輯《走進草原》獻給熱愛草原的人們。2011年,烏蘭齊齊格與我國現代詞作家劉新圈首次合作原創單曲《呼倫貝爾的冬天》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躍居中華演出網榜首,被網友評為2011年度最傷感思鄉曲。

當我們聊起她的民族和家鄉時,她的話語中總是不經意流露出一種自豪,在她心裡,家鄉是唯一的,是自己心裡不能替代的一部分。她告訴記者中國唯一的鄂溫克民族自治鄉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坐落在根河,「鄂溫克族馴鹿習俗」和「鄂溫克族薩滿舞」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文化的積澱在齊齊格的身上表現的更多的就是音樂的一種傳承。「為什麼選擇音樂」,這個問題我們在採訪時問過無數的人,基本上每個人的回答都會強調,在小的時候就很有音樂天賦。但是只有齊齊格告訴我們,她覺得音樂是始終流淌在她的血液之中。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卻讓人真切的感受到了真正屬於一個民族歌者的那種鮮活的生命力。那是一種流動或者說是奔騰的力量,這樣的音樂往往讓人無法抵抗。

齊齊格有一種觀點,音樂應該真誠的表現時代。這句話她不僅一直在說,也一直在做。她的曲調總是要最大限度的展現出真正的蒙古族風貌。面對如今樂壇草原歌曲的「繁榮」,齊齊格也說出了自己的擔憂「作為一個真正的土生土長的草原人,我有責任去用我自己的歌聲去傳達草原之美,草原之魂。傳承是沒有止境的,隨著時代的變化,民族的歌曲也要融入許多時尚的元素,這不是追趕潮流或者博人眼球,而是一種革新的需要,但是千變萬變,草原的精髓永遠也不會變。」

教育理念 有一種力量叫改變

一路追尋著音樂的腳步,齊齊格從內蒙古藝術學院走到了中國音樂學院,在內蒙古藝術學院的時候,齊齊格主修民族聲樂專業,這樣專業的對民族聲樂的學習研究不僅增進了她的演唱技巧,也是讓她對民族音樂有了更深的理解。隨著理解的逐漸深入在她的心中也漸漸萌生了要從事音樂教育的理想,於是她便考取了中國音樂學院的音樂教育專業研究生,深入的研究音樂教育的相關知識。在中國音樂學院齊齊格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馬秋華老師,馬秋華老師在培養少數民族歌手時非常注重從學生自身特點進行培養,真正挖掘出學生的特色。齊齊格也從馬秋華老師的這種教育方式中獲益齊齊格獲益匪淺。在從事聲樂教育之後,她又遇見了另一位重要的老師,他就是中國唯一一位藝術嗓音碩士生導師韓豔麗,韓老師通過醫學手段觀察腔體結構和聲帶構造來研究聲樂教學,對齊齊格的聲音進行了更深入的開拓。

從她一長串的獲獎名單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她不斷前行的音樂軌跡,1999年獲全國少數民族歌手大賽河北省一等獎,同年獲全國城市歌手大賽民族唱法二等獎;2002年在秦皇島創辦小燕子合唱團(現為新格樂合唱團)並且在很快的時間內合唱團就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03——2005年該合唱團連續三年蟬聯河北省電視文藝匯演金獎,齊齊格獲得優秀輔導獎;2012年,出任中國國際兒童藝術節形象大使。說起這些成績並不是為了證明她的成功,而是從她的履歷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夢想的形狀,「音樂」與「教育」這兩個關鍵詞她一直都沒有忘記,在人生這個長長的軌跡上,她始終堅持追逐夢想的足跡。

新格樂合唱團在2003至2005年期間曾連續三年蟬聯河北省電視文藝匯演金獎,齊齊格也獲得優秀輔導獎。自從學習聲樂教育那一天起,她的心中就始終有一個教育的種子,新格樂合唱團就是這個種子結出的一顆碩果。齊齊格說歌曲實際上是美育的一種形式,開闊的歌曲。往往也能讓人胸襟開闊,尤其在兒童階段,這樣的音樂教育課程必不可少。兒童歌曲少、普及率低,這些現實的問題我們早已經不是第一次探討了,可是對於這樣的問題解決起來卻始終是收效甚微。齊齊格對記者說,她每當看到這些孩子們唱那些情情愛愛的成人歌曲時,她都難過的流淚。沒有像齊齊格一樣經歷的人一定不會理解她這種強烈的感受。作為一個老師、一個合唱團的每天與孩子們在一起的老師,她的眼淚中有的不僅僅是難過,還有一份深深的責任。平日裡她總是一面創作,一面不斷的豐富著新格樂合唱團,在她合唱團的海報上,有這樣一段話「我不想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音樂家,也不想讓每個孩子都成為專業的藝術人才,只想讓他們在聽到自己國家的國歌時,會感到激動和振奮,只想讓他們通過音樂的學習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質,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這段話真切的表現出了齊齊格的最心底的話!

「我的榮辱連著我的祖國,祖國興衰牽著我的心窩」這是她創作的一首叫做《中國夢》的兒童歌曲,她希望有一天,孩子們都可以唱著這樣的歌,充滿陽光的奔跑著。齊齊格要做的事情無法用偉大、藍圖這樣的話來形容,因為她一直在堅持的也只不過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做自己的事情,但是正是這樣平凡的事情卻凝聚了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叫做改變。就像齊齊格自己說的一樣,教育是為了更大的改變。

蒙古族血統賦烏蘭齊齊格與眾不同的音樂氣質,端莊、質樸、深動。當你靜靜聆聽時,你會感受到歌者內心那種自然的、純淨的真情流淌,像甘泉般清澈。仿佛向你講述古老的額爾古納河那麼多的故事,那麼多遠去的身影。。。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活態傳承民族音樂
    前不久舉行的 「中國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組合展演」,是我國首次以民族器樂民間樂種為內容而開展的藝術活動,共有來自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的65個職業與非職業組合參加,成為對民族器樂和民間樂種傳承與發展的一次集中檢閱。   本次展演的特點之一是重傳承、有底蘊。
  • 中央音樂學院舉辦「2019中國民族音樂傳承日」活動
    央廣網北京11月26日消息(記者安紅麗)為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更好地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助力新時代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播、創新與發展,11月23日,中央音樂學院舉辦了「2019中國民族音樂傳承日」系列活動。
  • 淺談西北回族的音樂特點及傳承
    淺談西北回族的音樂特點及傳承翟 悅(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摘要】回族是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回族的文化構成既有中亞西亞的伊斯蘭教的成分,也受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方式,讓回族成為了我國一個特殊的少數民族。
  • 基督信仰的傳承與延續
    為了續上家譜,聖經中使用了過繼的制度或為哥哥生子立後,來延續哥哥在世上的名聲,是借著家譜的延續來保留名聲的。3文化的延續傳承各個民族,都有各自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有希臘文化的延續,有中國儒家文化的延續,有印度文化的延續。
  • 對佛教音樂傳承與發展的思考
    作為一種既具有傳統民族藝術和道德審美價值,又具有教育感化作用的高雅音樂,正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乃至世界各國民眾的喜愛和歡迎。但是,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佛教音樂與其他藝術一樣,同樣面臨著傳承與發展的新課題。
  • 黑龍江省民族民間音樂保護傳承發展策略研究
    黑龍江省民族民間音樂保護傳承發展策略研究——以阿爾泰語系民族民歌為例楚 琳(齊齊哈爾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摘 要:黑龍江省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音樂中具有獨特性的一種音樂形式,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為此以黑龍江省阿爾泰語系民族的民歌文化為例
  • 長沙學院三下鄉遍訪通道民歌 學習與傳承優秀民族音樂文化
    探訪非遺傳承人,認真記錄、整理與學習7月15日—21日,師生們先後造訪了侗族琵琶歌、牛腿琴歌、喉路歌、侗族大歌、花苗山歌、四裡侗山歌、?礁琛⒏滷?降確且糯?腥耍?私飧髏窀柚擲嗟牟??敕⒄骨榭觶?莆掌湟衾址綹裼胙莩?氐恪Mü?鎏?竇湟杖說難莩??浞衷擻靡衾盅ёㄒ鄧?В?晗訃鍬加胝?碭棖?
  • 探索民族傳統音樂保護和傳承 「羌族音畫」走進松潘小姓鄉大爾邊村
    6月6日,羌族音畫採風團隊走進松潘縣小姓鄉大爾邊村,收集、挖掘、整理羌族傳統音樂,探索羌民族傳統音樂保護和傳承路徑,並為大耳邊村和羌族多聲部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郎加木捐款,助力羌族多聲部民歌的傳承與保護。
  • 匈牙利民族音樂之魂——淺談巴託克音樂創作對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
    他為匈牙利的民族音樂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研究巴託克的音樂和他的創作理念,對於發展和保護中國的傳統民間音樂、繁榮我們偉大民族的精神文化,具有很高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這種來自民間的音樂可以使作曲家學會怎樣運用最簡單的手法來表達樂思,尤其需要像農民音樂這樣一類的典範來指導自己的創作。巴託克這種以民間音樂為基本立足點的藝價觀,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當時。巴託克說:「我們對東歐的純粹鄉村音樂的崇敬,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一種新的音樂宗教式的信仰的程度。」
  • 匈牙利民族音樂之魂 ——淺談巴託克音樂創作對中國傳統音樂傳承的...
    他為匈牙利的民族音樂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研究巴託克的音樂和他的創作理念,對於發展和保護中國的傳統民間音樂、繁榮我們偉大民族的精神文化,具有很高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這種來自民間的音樂可以使作曲家學會怎樣運用最簡單的手法來表達樂思,尤其需要像農民音樂這樣一類的典範來指導自己的創作。巴託克這種以民間音樂為基本立足點的藝價觀,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出現在當時。巴託克說:「我們對東歐的純粹鄉村音樂的崇敬,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一種新的音樂宗教式的信仰的程度。」
  • 盤點《歌手》節目中傳承的民族音樂之聲,堅定弘揚文化自信
    在長達六季節目的不斷發展下,《歌手》品牌影響力也不斷擴大,節目格局從立足於華語樂壇的標準,變為立足於世界音樂的範疇,在洞察華語樂壇脈搏的同時,扛起助推華語音樂的時代使命,讓中國的音樂走出去,讓世界的優秀聲音走進來,傳承與發揚民族音樂之聲變得尤為重要,《歌手》節目也因此秉承使命,以音樂交流為出發點、積極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以民族音樂彰顯文化自信,發揮主流電視媒體的責任和擔當。
  • 簡述民族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的傳承與體現,太精彩了
    又如朝鮮族歌曲旋律優美、自然流暢,富有很強的感染力與表現力,一人放歌,眾人隨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繼其聲」,而是「心中的歌,最能起共鳴」,其中我們非常了解的歌曲《桔梗謠》、《阿里朗》等,在學習時也可以要求學生通過反覆聆聽自己體會和總結歌曲特點,慢慢的增加對少數民族音樂的了解。
  • 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法律保護
    中國傳統音樂要想被傳承並且發揚光大,需要進行創新與突破,但是必須是在不侵犯傳統音樂的合法權益的基礎上進行,必須要以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保障。
  • 王潮歌一元執導《印象·國樂》 傳承民族音樂
    原標題:王潮歌一元執導《印象·國樂》     日前,由《印象劉三姐》《印象西湖》等多部「印象」系列實景演出導演王潮歌攜手中央民族樂團在京宣布共同編排民族樂劇《印象·國樂》,王潮歌以「一元」稿酬執導演出,以突破民樂的常規演出模式,第一次把演奏家引入劇情,作為整場音樂感受的內容組成部分。
  • 王敦華:一根指揮棒舞出對民族音樂傳承的執著
    楚風漢韻潤沃土,美麗睢寧我的家……」伴隨著這首悠揚的《美麗睢寧我的家》,舞臺上這位身穿白色禮服的表演者正忘情地指揮著,他就是江蘇睢寧愛樂民族樂團創始人、愛樂民族樂團團長、首席指揮王敦華。1973年,他自費來到南京藝術學院學習作曲指揮,後因經濟困難不得不輟學。但他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痴迷,促使他在追逐自己音樂夢想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 《天籟之聲》傳承民族音樂 彰顯文化自信
    ­  同時喻國明教授也指出,作為一檔民族音樂真人秀節目,《天籟之聲》接下來要解決三大問題:一是如何找到經典與當今大眾需求的最大公約數;二是走向世界要解決如何跨越國際文化市場的門檻的問題;三是網絡時代經典傳承要解決「渠道中斷」、「表達失魅」的問題。
  • 傳統音樂教育如何傳承「樂感」文化
    如簫、箏、笛等民族獨奏樂器因其清麗婉轉的音色特點,適於表現悠閒淡泊的審美情致。京劇、崑曲、越劇等戲曲劇種,其唱腔唱詞、伴奏樂器、服飾舞美等都有深厚的文化積澱。各少數民族的音樂活動也都滲透著民族精神和審美情趣,如蒙古族音樂的悠揚高亢、維吾爾族音樂的熱情奔放、侗族大歌的委婉質樸。傳統音樂文化學習的過程,是大學生審美觀念、審美趣味、審美判斷力形成的過程,也是審美修養提升的重要途徑。
  • 大型民族管弦樂《山谷菩提》傳承六朝音樂文化
    南京民族樂團供圖南報網訊(記者 邢虹)10月31日晚,大型民族管弦樂《山谷菩提》奏響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廳。南京民族樂團為觀眾獻上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這也是該團在2018年度南京藝術基金項目資助下的重要演出。大型民族管弦樂《山谷菩提》是對六朝時期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承、讚頌與弘揚。六朝時期瑰麗璀璨、包容南北的金陵文化,繼漢開唐,遠播四海,而當時盛行的佛教音樂,成為這一時期重要的藝術品種,在經歷了一個重要的「本土化」階段之後,從西域傳入的佛教音樂實現了與中國漢族音樂的大融合。
  • 民族音樂的傳承與自信——方錦龍對話熊立群
    民族音樂的傳承與自信——方錦龍對話熊立群被譽為&34;琵琶精&34;演奏家與製作師應當建立怎樣的關係&34;工匠精神在演奏領域和製作領域如何體現"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方錦龍認為:民族樂器要做出自我的風格,要堅持我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這樣才能做好自己的事業,使得中國的樂器走向世界。(圖文:國家樂器信息中心)
  • 《天籟之聲》以民族歌手為載體 做年輕人喜歡的民族音樂
    《天籟之聲》是東南衛視2017年推出的一檔大型民族音樂真人秀節目,以民族音樂為核心,以民族歌手為載體,每期節目由5位歌手參加,這些歌手肩負特殊的任務,他們完成創作的過程,就是一次對民族歷史文化的發現之旅,更是對音樂多重魅力的全新詮釋。最終,由現場觀眾選出的當期金曲,將被收錄到具有儀式感的金唱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