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信仰的傳承與延續

2020-12-05 信仰的深情

1血脈的延續傳承性

我們都從亞當一個人而來,從創世紀的家譜中我們看到人類的一代一代的延續,從誰生誰,再到誰生誰,一代一代延續下去。後來也看到亞伯拉罕到以撒到雅各的血脈連續性。血脈延續,代代相傳,以至於人類的歷史繼續向前進展。人類的血脈傳遞,使個體的人雖然死亡,但是人類的整體歷史卻在不間斷。

2家譜的延續性

由於血脈的延續性,記錄下來就是家譜,家譜是人類延續的書面記錄。血脈是客觀的事實,而家譜就是主觀的文字記錄。聖經記載了家譜,塞特後代的家譜,亞伯拉罕的家譜,耶穌的家譜。從亞當到挪亞到亞伯拉罕到大衛到耶穌,這一脈就是救贖主的家譜。這一條家譜大概是記錄的最長久的家譜了。實際上,每個人都有他的家譜,如果記錄下來,也都是很長的家譜。只是很多的家譜,因為各種各樣的很多現實的原因就斷了。

為了續上家譜,聖經中使用了過繼的制度或為哥哥生子立後,來延續哥哥在世上的名聲,是借著家譜的延續來保留名聲的。

3文化的延續傳承

各個民族,都有各自文化的傳承和延續。有希臘文化的延續,有中國儒家文化的延續,有印度文化的延續。各個民族都不是橫空出世在文化空白的環境裡,都有文化的傳承。好的思想對的也會傳承,壞的假的也會傳承。每個地域也都有方言的傳承和習俗文化的傳承。而每個家庭裡,文化傳承的痕跡也很嚴重。父親的優缺點,你會發現在兒子的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各個地方的文化都比較擁護自己的文化,認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第一流的。中國人認為自己的漢語和中國文化是第一流的,而希臘人也認為希臘人的文化是第一流的。(此段與23個話題一致。)

4信仰的傳承

信仰是人對神的信心的表達。信仰跟人種的傳承,有密切的關係,尤其是在以色列這一脈有密切的關係。信仰的傳承是借著以色列的血脈延續而延續下去的。以色列的信仰連續性與以色列的血脈連續性,兩個連續性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以至於在以色列的民族自豪感急劇膨脹,認為自己民族是神的選民。因為自己的血統優先性,自然的就擁有信仰優先性。他們是亞伯蘭的後裔,就自認為是亞伯蘭之神的選民。這種血脈跟信仰的緊密聯繫,就在於神為信仰的緣故設立了割禮,作為神選民的外在標誌。以色列選民在群體上是神的選民,在個體的層面上,每個人也都自認為是神的選民。這是血脈跟信仰的統一性。

(每個人都是集體的一份子,也都屬於神的選民。如果他們個人犯了罪,也會引起集體的災難。如果集體有災難,勢必也會影響到每個個體。猶太人的個人與集體,緊密地凝結在一起。如同拴在一根繩子上的兩個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是猶太社會中,個人與集體的統一性。

賽特的家譜是信仰傳承的家譜,其中有賽特、有以諾、有挪亞。而該隱一族,則顯示著世俗族譜的傳承。到了亞伯蘭的時候,亞伯蘭到以撒到雅各,到摩西,再到以色列家族,這是亞伯蘭信仰的傳承。

對於以色列的信仰的信仰傳承,神說,你們要教導摩西律法給你們的兒女和兒女的兒女。這種教導是借著祭祀制度、各個節期和祭司教導,還有先知的督責,還有君王的帶領,來進行的。

以色列信仰的傳承,是借著把外邦人撇除在外,與外邦人和外邦人的文化風俗隔離。以色列人不列在萬民中,是借著律法和祭祀的各樣禮儀來製作成的圍牆。如今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隔離牆是鐵絲網。而古代以色列與外邦人的隔離是靠著摩西律法和祭祀禮儀來達到的。以色列信仰的傳承是在周圍列國的世俗文化環境中鶴立雞群、獨樹一幟的,無論是在內容上或者是外在形式上,都是如此。

5信仰在血脈上傳承的衰落

但是實際上,群體的被揀選與個體的被揀選之間有一種微妙的關係。這種集體與個人的不一體性,血脈跟信仰的不一體性,在新約的時候,完全凸顯出來了。自認為為是神百姓的猶太人,但是耶穌的時候,卻說他們是魔鬼的兒子。耶穌的這種論斷,也引起了猶太人激烈的反彈,一個是違背了猶太人的利益,否定了猶太人的優越身份,一個是違背了猶太人的思想體系中最核心的概念:猶太人是神的不可置疑的選民,而此時耶穌不只是提出了質疑,而且是給出了宣告和判斷結論:他們不是神的選民。而保羅在羅馬書也說,並不是亞伯蘭的後裔,都是神的兒女。保羅的這種石破天驚的話語,使當時的以色列人驚駭,或者會被認為是猶太教的異端或者叛教分子、胡言亂語的分子。約翰在啟示錄,也再次說到那些猶太人不是真猶太人。

在新約的時候,這種血統跟信仰的分離,集體跟個人的分離,成為重要的信仰上的觀念,這就破除了舊約的成見。實際上,舊約當中的分離性,也早已存在的事實中。出埃及的第一代人是斷代的信仰空白,而以色列家族的亞哈時代也是整體上的信仰空白,北國也是完全的信仰空白。而且神的先知屢次被殺,也是信仰斷層的表現。個人的斷層,是另一個層面。其中一個典型人物是亞幹,一個是亞拿尼亞。這都在在表明信仰的不連續,血統的不穩定性,血統不能自動帶來神的眷顧。

由於這種信仰跟血統的分離,給了外邦人成為神選民的機會。資源的重新配置,外邦人進入序列,而且是進入快車道的序列:「天國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

6信仰的屬靈傳承新模式

血統不再成為信仰傳承的載體,但是耶和華信仰仍舊在傳承。舊約的耶和華信仰沒落,卻借著另一個軌道基督信仰,進入更廣闊的天地。教會仍舊在延續,從地理上來說,信仰不斷進入到每個族群。而在族群內部,也在進行縱向的傳承。借著家族的內部向下延續,更借著教會體系的向下傳承。信仰仍舊在歷史的因素中傳播傳承。

論到傳道人的傳承,保羅說,要教導那能教導別人的人。而保羅也說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屬靈的兒女。保羅說提莫太是自己的真兒子。約翰也說,論到屬靈兒女遵守真理,沒有比這個更令人喜悅的。這就成為屬靈兒女的傳承。而耶穌和使徒也提到一個概念,教會。天上的母親新耶路撒冷。這是天上的傳承,這是一種神所指示的屬靈傳承,這種兒女不是出於傳道人自己的意思,而是出於神的意思,是神所生的兒女,而傳道人只是助產士和助教。這就撇棄了人類的和歷史的因素,成為神眼中的一脈相承的真連貫。

屬靈的傳承是一種根本的傳承模式,無論是在新約或者是在舊約。屬靈的傳承雖然借著歷史的因素比如血脈家族傳承,但是屬靈的傳承才是最核心的要素。如果沒有重生,一切的機構組織血脈家庭,都成為沒有根基的房子,只是一種擺設,只是一種沒有靈魂的植物人。只有神能重生人,其餘的都是次要因素,這些因素可以沒有,但是神願意使用人間的蒙恩之道使人重生。重生在一個地上的教會組織裡,出生在一個基督徒人群中。「你們只有一位父,就是神;只有一位師尊,就是基督。」這就是每個信徒都是神獨自而生,每個信徒都從基督獨自受教,這就是教會的傳承性。單獨的從神傳承。每個人都是祭司,都是神單線聯繫的兒子。這種特殊的傳承,就斷開了一切人類的歷史文化和人類群體的捆鎖。就如雅各說的一樣,這是天的門,每個信徒都從天梯之上的神親自受教。「他們的天使常見天父的面。」

7 教會的歷史因素的延續性

在奠定了神單線傳承的基礎上,神所設立的蒙恩之道,神所設立的地上的教會環境成為信徒屬靈出生的環境和成長成熟的環境。在這個地上教會模式中,有教會的傳統的傳承,有按立牧師的傳承(根基為單獨的呼召),有教會管理制度的傳承,甚至有教堂的傳承。我們會懷舊這些被傳承下來的。

我們時刻謹記著單線傳承,免得越過界限。而教會的延續性只是代表合一,不代表是屬靈的起源。這是一種模式上的傳承,不是內容上的傳承。這種傳承或者也具有神聖性,如果他是很好的助教的話。如果阻礙了助教的功能,這種傳承,就失去了法律效力和神聖的字號。

教會建制和傳統是必要的,也是人群必要要形成的固定下來的外殼的東西。我們要慎重的是,要省察這些傳統,是有助於還是妨礙了屬靈信息的釋放和信徒的屬靈成長。意思就是說,教會的制度化,是有必要的,固定下來會有利於一些事情的進展,會沉澱一些好東西。教會的制度化或者過度的制度化,也是容易變得僵化和形式化,制度化會積累錯誤,因為人積累的肯定會有錯誤。要與時俱進的改革制度,好適應新的集體需要。人群在變化,怎麼樣才能更有效地做一個好的助產士和助教呢?要隨時的警惕警醒和思考。

思想是內容,信徒成長成熟是目的,澆灌栽種是教會的手段,而制度是外部的框架。因此如果把過多的期待給予制度化,也必然不會長久的可持續發展。只有人是成長變化發展的,只有神所帶領的群體,是積極渴慕的。關注人和關注事,總是容易顧此失彼,不容易很好的平衡。怎麼做二者之間的平衡和諧,就需要智慧了。怎麼做到,就是智慧了。

8總結

我們要麼活在血脈的家譜傳承中,以此為靈魂的根和歸處;要麼活在文化的傳承中,認祖歸宗;我們信徒要麼在教會的宗派傳承中誇口,以屬於某一個教會為榮。然而我們的根源不在這一切之內。我們的根源就是他,而「他的根源從亙古就有」,是太初就有的道。基督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也在一切之間,他的名字是同在的神以馬內利。萬有從他而來,萬有靠他而立,萬有靠他聯絡,使他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

相關焦點

  • 淺談基督信仰之「改宗」的必要性
    那麼我們這些後來的人就不得不去辨認到底哪一種信仰才是真正符合真理教導的。不是我願意分門別戶,而是我不得不做出選擇。福音的核心就是基督,我們都知道這一點,但是圍繞基督展開的問題討論應當是什麼?這是我們要考慮的。或許對於絕大多數基督徒而言,以上網友的評論也是他們自己的心聲,認為只要信基督就好了,分什麼宗派重要嗎?強調自己的宗派不是在分裂教會嗎?
  • 基督信仰中國化的聖經基礎
    根據基督教信仰,聖經是上帝的啟示,但上帝的最高和最終極的啟示,就是耶穌基督——道成了肉身的一個生命;耶穌基督既是神也是人,是神的人間化,而非人的神仙化,這是基督教信仰的起點也是核心。故此,基督信仰中國化,正是約翰福音1章14節的意思:「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 傳承基諾族的信仰,延續攸樂的茶香
    在世代傳承的種茶生活中,茶的香氳,充滿嫋嫋的煙火氣息。生活的律動,他們悠然自樂,紮根心底的信仰,以茶為榮,以茶為生,他們便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攸樂人。比起倚邦、漫撒等地方利益爭奪的跌宕歷史不同。攸樂人所捍衛的是自己古老的習俗與信仰。
  • 宗教這麼多,為什麼選擇基督信仰?
    罪惡的問題對於沒有信仰的人本身就是一個難題。除聖經以外,沒有人可以給出合理的答案,在不信者的面前,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有罪,因為內心沒有醒悟意識。解決罪的問題在人看來是難的,在罪惡面前除了懲罰、嚴厲對待還會有什麼辦法可以應對?有許多人想要脫離罪以及罪惡的世界開始尋找一些所謂的正統教派,以此帶來安全感和消除罪惡感,或許很多人都在掙扎,在背負罪惡的痛苦裡徘徊。
  • 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
    這些大學生宗教信仰群體正在受到關注。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課題調查組針對北京地區高校學生的基督教信仰狀況展開調查,這項調查也受到國家統戰部的高度重視。  調查項目的負責人由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基督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慧林教授,調查涉及北京37所高校,在12404份有效問卷中有437份問卷選擇了信仰基督教,即有3.52%的基督信仰者。
  • 內容與形式:效法基督的信仰根基
    即使這樣,形式或者內容的解讀基督信仰,也會產生偏離基督信仰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說,無論採取形式的或者內容的解讀,由於社會因素的影響,解讀聖經會面臨歪曲基督信仰的危險,各種社會因素和自身環境會借用基督信仰的形式悄悄傳達基督徒自身的現實需要或者對現實社會做出評價。我們承認,基督徒在裡中是佔據主導地位的,基督徒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處理,會將基督信仰變成傳達自身欲望或者需要的工具,從而扭曲基督的本真信仰。
  • 《聖經》基督信仰的行為手冊
    咱們就聊聊基督信仰者他們的特性。全世界範圍內基督信仰的人已經達到將近30億。那麼如此眾多的信徒的三觀如何呢?咱們今兒就從這兒開始聊起。1·基督信仰者的世界觀:基督信仰者如何看待世界的呢 ?在基督信仰者的眼裡,整個世界乃至有形無形的東西都是出自一個神,《聖經》稱為耶和華。話說耶和華用了六天創造萬物,其中包括我們人類。
  • 《基督聖體》影評:良善才是最重要的信仰
    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可能在不同人心中有著截然不同的答案,就算大家都信奉著同樣的宗教信仰,我們也都能從人性的多元複雜與每個人的根本看見的互相分歧的結果,我想這就是《基督聖體》與這個世界有趣的地方。《基督聖體》好看嗎?
  • 信仰不僅是家族傳承,更需要真確地認識神
    不可否認,出身於基督徒家庭的人,從小都在屬靈的氛圍中成長,耳濡目染福音信息對於信仰的接觸要比很多第一代信徒更早,相對而言,他們對於基督信仰的理解是比較深入的。但是從小接受基督信仰,不代表在屬靈的事上就高人一等,生命質量或對真理的認識,也未必就高於非主內家庭出來的基督徒。因為,假如沒有與神建立密切關係,那也只是徒有基督徒的身份,而無屬靈的真實。
  • 衛道士:到如今,不可將基督信仰妥協到民間信仰一般
    羅傑·奧爾森說:「基督教面臨著,淪落為一種民間信仰的危險。……若沒有四世紀「固執聖徒」阿塔那修,基督豐滿、真實的神性,以及上帝的三位一體等信條,可能會淪陷在羅馬帝國與教會政治妥協的泥潭中……阿塔那修弱勢妥協,面臨危險反而是福音本身的整全。」仇敵要麼拒絕神的話語,要麼扭曲神的話語。而後者乃常用的手段。他們認為耶穌基督,並非獨一的主。
  • 信仰不僅是家族傳承,更需要正確地認識神
    不可否認,出身於基督徒家庭的人,從小都在屬靈的氛圍中成長,耳濡目染福音信息對於信仰的接觸要比很多第一代信徒更早,相對而言,他們對於基督信仰的理解是比較深入的。但是從小接受基督信仰,不代表在屬靈的事上就高人一等,生命質量或對真理的認識,也未必就高於非主內家庭出來的基督徒。
  • 基督信仰的現代理由及其對於更新中國文化的意義
    這就是不可分析於是只能成為信仰內涵的「主體」的生命意志,在作為肉體生命的我們能夠思考任何問題之前就早已存在了,任何生命主體的先驗自我肯定是任何生命主體的無需證明的信仰大前提,甚至此項前提在人類信仰體系裡優先於對於上帝的信仰。若無此項,對於上帝的信仰也可能會被置於有無之地。一個主體生命意志若對生命的延續以至於永生根本不感興趣,上帝信仰就不可能進入這個主體生命思想之內。
  • 中國教會:尋找中國文化與基督信仰的當代聯繫
    中國教會:尋找中國文化與基督信仰的當代聯繫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電 (記者 劉舒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愛國會副主席馬英林9日在北京指出,中國教會重新思考自己生活的這片土地的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找出它們與基督信仰的當代聯繫,是當今非常適宜、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
  • 從人文主義到基督信仰:林語堂
    ,現在又回到了基督教的信仰。一個有思想的人若處在漫無目標的信仰中——不管稱它為哲學或宗教——來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動機、行為和歸宿。  我想這時期我已不知不覺地傾向於童年時代的基督教信仰了。可是那教條式的說教使我難以聽見信仰的心聲,相信有許多現代人交互同感。我的內人無論同我旅行到什麼地方總是要上禮拜堂去的,有時我陪她同去,但往往又因聽見那些不甚高明的證道演講而失望回來,以後就不想再去了。我正走在十字路口不知往何處去。某一禮拜天在紐約,內人又勸我陪她同往禮拜。這回是我的轉機了。
  • 【信仰問答】為何基督信仰強調十字架吃苦道路,不能輕鬆走嗎?
    然而,基督信仰就是強調「吃苦」,走十字架犧牲、倒空、卑微的道路。因著在這個世上生活的習慣,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總是想要走一條更加容易的道路,因為人的本性裡面是不想吃苦的,對苦難有莫名的懼怕和想要躲避的心。所以一些基督徒即便在信仰,但也沒有帶著絕對的吃苦犧牲的心服侍和生活,所以常常感覺心靈枯乾疲憊,因為不是靠著神的能力在做。
  • 基督的門徒要做接地氣的信仰踐行者
    信仰如何活出來,如何被上帝悅納,這是我們人類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如何體現信仰的本質生活,出現了不同的模式。逃離塵世,深入簡出,成為修行的獨行俠,或大隱於市,依舊在人間,經歷人世間的是是非非,感同身受,卻流淌出信仰的理念。
  • 天主教信仰的主要特色
    天主教是一個擁有廣大胸懷和包容性的信仰團體,是一個擁有福音見證和偉大傳統的門徒團體。儘管她的缺點與問題在某些方面,有時候不見得比其他基督宗教派別少多少,但我們確信基督所願意的那個唯一的教會,存在於(subsistit in或譯存活於)天主教會內。
  • 馬雲、易中天 談聖經及基督信仰,作為基督徒也來談談他們
    馬雲,可以說,他至今還沒有真正的信仰,但他卻受到了各種宗教信仰影響,聖經及基督信仰對他的影響較為深遠。   我們看他這樣描述聖經及基督信仰就可見一斑:   馬雲:美國人相信《聖經》,很多人周末都去教堂接受心靈的洗禮,《聖經》中教育人們友好、行善、道德高尚,許多人便懷著這樣的信仰去生活,去與 人相處。
  • 那些葬禮上的笑聲、歌聲,基督信仰的生死觀震撼國人!
    其實,這是一位基督徒的葬禮,如果我們對基督信仰有所了解,我們就會有不一樣的生死觀,我們會理解葬禮上的微笑了!今天,本刊推送三個葬禮。這三個葬禮上不僅有微笑,而且還有歌聲、讚美、感恩,這三個葬禮都有基督信仰背景!哈利路亞!我們先看中國明星李亞鵬外公的葬禮!2018年10月,中國明星李亞鵬的外公,在家人陪伴下安息主懷,享年105歲。
  • 遠藤周作的基督形象
    1966 年遠藤出版了長篇小說《沉默》,引起巨大反響,陸續被翻譯成十多種文字並且好評如潮。小說中費雷拉神父那句看似鬼魅,卻哲理深厚的對白「司祭必須學習為基督而生,如果基督在這裡的話……基督一定會為他們而棄教的」,不僅使人重新審視信仰之形式與內在,也深刻反應了作家一生的文學要求——如何在自己日本文化的「沼澤」裡,紮根「為基督而生」的天主教信仰。而他對信仰的反省也體現在他筆下的基督形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