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普洱茶的朋友都聽說過一個傳說:武侯諸葛亮曾帶兵南下,遺留在在雲南的部隊,稱為「丟落人」。他們在諸葛亮的幫助下開始了種茶為生的生活。一千多年的歷史,這裡的人們便開始在小黑江兩岸種茶,茶樹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生根,自此六山滿茶香……
曾經的「丟落人」,便是現在的基諾族。在世代傳承的種茶生活中,茶的香氳,充滿嫋嫋的煙火氣息。生活的律動,他們悠然自樂,紮根心底的信仰,以茶為榮,以茶為生,他們便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攸樂人。
比起倚邦、漫撒等地方利益爭奪的跌宕歷史不同。攸樂人所捍衛的是自己古老的習俗與信仰。1941年,易武茶商楊安元在攸樂收茶時,因不尊重攸樂人的習俗,雙方發生了衝突,為了保衛自己祖輩生活的地方,攸樂人聯合瑤族、哈尼族將起義蔓延到牛滾塘、倚邦等地,連當時的軍隊都無法平息。因一片茶葉,他們捍衛著自己的信仰。
「普洱名重於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滇海虞衡志》。這座唯一一座不在勐臘縣境內的古茶山,雖同屬西雙版納六大茶山之列,但卻在瀾滄江與勐侖江相交處,保存了完好的自然風貌。基諾山地處熱帶山區,年降雨量約1100毫米,紫色的沉積砂巖土壤,和雨林的雙重條件下發育成赤紅壤,讓有機質融入其中。溼潤肥沃、物產豐富,茶樹滋味馥鬱,攸樂人世代都在保護著這片神佑之地。
攸樂茶山是雲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茶葉產量更位居「六山之首」,最高可達2000擔以上。優厚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的保護,自明末年間,已有漢商進入攸樂販茶,攸樂山古樹茶經常被思茅、普洱、倚邦、易武的茶商收採制作七子餅的原料;英國人克拉克在1886所寫《貴州省和雲南省》一書中已寫到,東印度公司在大吉嶺和加爾各答均有中國茶葉代辦處管理倚邦和攸樂產的茶——一曰攸樂,皆是茶香。
清代的二百多年間,攸樂山沒有自己的茶莊,也不做七子茶餅等,但你會發現,攸樂人會做竹筒茶、茶膏,當有貴客的時候,還會做火燒茶。攸樂人的茶膏顏色烏潤,他們已將茶文化融入到生活中的每個角落。深厚的民族根源,文化歷史,原始的攸樂人將茶視為神靈一同重要的恩物。
「昔從武侯出漢巴,傷心丟落在天涯。於今不問幹戈事,攸樂山中只種茶。」正因這種對茶葉與生俱來的信仰,攸樂老樹茶與他的人們一樣,條索黑亮、緊實,厚重的湯感帶來很好的回甘,湯質較滑,有原始的山野氣韻,花香持久。而豐富的內含物質,掛杯濃鬱,韻感強烈,為後期轉化留下了很好的伏筆。
同是百年傳承,將攸樂百年古茶樹的品質與信仰,凝聚在樸實的茶餅之內,低調於外,精髓在心,在繁華的社會節奏大背景下,品一盞純然的茶香,延續普洱茶的真滋味……
野冽風骨神佑甘泉
李衡記古六山「2001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