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只能說安康不能說快樂?偽國學者們快閉嘴吧

2020-08-10 左右僕射工作室

每到端午節,都會看到類似的說法——「端午節不能說快樂,要說安康」,還憑空捏造了一個「非遺專家楊廣宇」。

我始終想不明白,最初編造這個說法的人,腦子裡在想什麼。典型的「偽國學」「半吊子國學」,但是它的危害並不小,很多人已經不敢說「端午節快樂」了。

端午節,說安康也好、快樂也罷,都無所謂。請不要拿那套半吊子說法來糊弄大家了。

有人蒙難的節日,絕非端午節一個

他們說,歷史上這一天有人蒙難,所以會悲壯一些。按這個邏輯,我們認為,還有好多節日也不能祝「快樂」,比如兒童節、情人節、國慶節。

兒童節:為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

情人節:公元270年——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此日被後人定為「情人節」。

國慶節:從1840年以來,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最後建立了一個新中國。慶祝新中國的同時,也是在祭奠革命先烈。

所以說,我們要說:情人節安康!兒童節安康!國慶節安康!

屈原、伍子胥、曹娥投江時間成謎

端午節這天,是屈原、伍子胥、曹娥的蒙難日?

屈原的生平,早期的文獻莫是《史記》和《楚辭》,其中說——屈原「三年,不得復見」,「於是懷石,遂自沉汨羅以死」,但是沒有說具體時間。

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吳均所作《續齊諧記》中,記錄了一個故事,明確指出——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到了隋朝,又有了新的說法——屈原投江時間是五月十五。

其實,《史記》《楚辭》中本身也存在一些錯誤,但他們都沒有搞清楚屈原投江的時間,後世再想搞清楚幾乎不可能。

紀念伍子胥?根據《左傳·哀公十一年傳》和《國語·吳語》,伍子胥是死在了死吳國首都(今蘇州),後來被投江。時間呢,也沒有記載。

曹娥這個人現在不太出名,以前還是很出名的,浙江上虞有條曹娥江,就是為紀念曹娥改名。這條江,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孝女曹娥碑》記載,曹娥父親5月溺亡,17天後曹娥投江而死。從時間上算,曹娥絕不可能是5月5日投江。

端午節本是闢邪為主

端午的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時代,這是我國一個十分古老的節日。

現代民俗學的主流觀點——這是個闢邪為主的節日。

古人為什麼要在五月五日闢邪闢瘟呢?先秦時代,人們相信陰陽二氣的和諧是宇宙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冬至,陰氣極盛,但是陽氣開始復甦;夏至則是陽氣極盛,陰氣開始產生。

夏至時節陰陽二氣的鬥爭,以及鬥爭的結果——代表生命的陽氣開始衰竭,代表死亡的陰氣重新出現,並將逐漸強大。因此,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邪氣叢生,有害於生命的「惡月」

根據五月是「惡月」的觀念,戰國時代產生了一些相應的特殊時令習俗。一是五月出生的嬰兒長大後「將不利於父母」,必須及早拋棄;二是五月存在不利於身體健康的邪氣,需要採集各種藥材以驅逐毒邪之氣;三是用浸泡了蘭草的熱水——蘭湯——沐浴;四是登高遊玩。

上述四種習俗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礎——它們都認定這個日期充滿不利健康的邪氣。這四種習俗共同成為端午節的起源。先秦時期雖有諸多習俗,但並未形成端午節,即沒有固定一個日期並授予它一個名字。

現存最早的關於端午節的記錄產生於東漢時期。這些時代較早的文獻無一不指出,端午節是一個以闢邪為主要內容的節日。

《玉燭寶典》引東漢應邵的《風俗通義》說:「夏至、五月五日,五採闢兵,題『野鬼遊光』。俗說五採以厭五兵。遊光厲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又如《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漢代以後,闢邪始終是端午節的主要內容。

官方重視夏至、民間重視端午節,官方重視祭祀儀式、民間重視狂歡娛樂,於是官方向民間妥協,把時間定為五月五日而非夏至。

東漢之後,三百年的分裂,官方祭祀儀式也逐漸淡去,民間發展起了新的儀式。特別是北方人士南遷,把南方的民俗——龍舟競渡融入其中,讓端午節更加熱鬧。

其實,龍舟本身也有送瘟神等意思。韓愈有一篇《送窮文》,就是典型的送瘟神。毛主席有詩:「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正是這一風俗的體現。

闢邪的端午節,就不該慶祝?

闢邪的節日,當然是要求安康。

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慶賀它。畢竟闢邪的另一面就是祈福,加以慶賀也屬理所應當。如果說闢邪就不能慶祝它,那真是太教條、太死板了。

以唐代為例,皇帝在宮廷裡按慣例以佳餚美酒宴請公卿大臣和內廷妃嬪,君臣飲酒賦詩唱和。皇帝還賜百官節日物品如賜衣服、腰帶、金銀魚佩飾等。賜物中具有節日特色的則有扇子和百索粽子。所賜扇子係為宮廷特製,製作精麗工巧;也有皇帝御筆題詩書寫扇面,更顯得貴重。

偉大的詩人杜甫,就有一首詩《端午日賜衣》: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胸懷天下的詩人杜甫,端午節這天也沒有想著「安康」,而是欣賞這件衣服。想必心中是無比的快樂。

端午競渡,在《隋書·地理志》中的說法是紀念屈原,後來白居易有詩「競渡相傳為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自經放逐來憔悴,能校靈均死幾多。」

但更多的唐詩中,已經失去了緬懷屈原的悲傷,更多的是競渡的歡樂,大詩人張說、劉禹錫筆下,都是一片歡樂的氛圍。

到了宋代,蘇軾《端午遊真如遲適遠從子由在酒局》詩中稱「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詩中稱端午為佳節,哪還有一點悲傷的色彩。

不光是端午節,其他起源於闢邪的節日,也會發展成為慶祝乃至狂歡。

例如重陽節就來自古人認為陽九為災數,期盼可以闢邪求福的心理,但這個節日在中國人眼中也同樣是「佳節又重陽」。而春節、中秋節才是真正地來自於祭祀(祖先或神靈)的節日,然而它們卻也是今天的中國人慶祝得最開心的傳統節日。

即便是清明節,本來是春天的狂歡節,後來與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融合,添加了祭祖主題,但唐詩中依然寫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清明節也不耽誤豔遇嘛

相比於網上的半吊子國學人士,古人可沒有這麼死板教條,他們的節日過得都非常熱鬧。

節日都有狂歡意義

說到這裡,我們要區分兩個概念,紀念日和節日。

有些日子叫「紀念日」,如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抗戰勝利紀念日、512地震紀念日,這種「紀念日」只有哀悼意義,緬懷受苦受難的同胞。

傳統節日,則兼具祭祀和狂歡兩個意義。這二者並不衝突,並不是說是誰根據什麼「古俗祖風」設計出來的,而是在民俗中天然形成的。

傳統節日的祭祀,往往是群體性的祭祀,源於人與自然的對抗

大自然有瘟疫、人有生老病死,這都會讓人失去生命;再往前看,早期先民為了生存下來,經歷了無數磨難,如果不找個時間發洩一下,精神上必然要崩潰。

《尚書·舜典》中有這樣一段話:「帝曰:『夔!命汝典樂,……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裡的「神人以和」和「百獸率舞」,有著明顯的祭祀儀式感。國家的祭祀儀式,要求人們創造舞蹈、戲曲、音樂——因為這是人與神溝通的方式——來實現祈福禳災、酬神娛神,在這個過程中,人也獲得了身心愉悅感。

帶有宗教色彩的祭祀儀式,逐漸走向世俗化,成為群眾性的歌舞活動,狂歡取代崇高與神聖,是歷史正常發展趨勢。

布依族的粑棒舞,原來用於喪葬祭祀,現在已經不局限於喪葬,舞蹈內容也變成了歡快的情緒,祈求五穀豐登和男女社交等。彝族的火把節,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也是歡樂無比。

即便是祭奠自己逝世多年的先人,也是紅紅火火。除夕之夜,要去上墳,邀請祖先回家裡一起吃頓團圓飯。祖先早已不在人世,也不必哭哭啼啼,邀請魂魄回家與子孫同樂!

這就是巴赫金所謂的狂歡化詩學理論,民間文化計重展示的時節、場合,就是民間的狂歡節。民眾需要這種狂歡和詼諧,來獲得精神愉悅。因此,喜慶的色彩絕不可少。

可見,原本庄嚴的信仰一是演進成娛樂為目的的集體活動,娛神、求神則變成了娛人。祭祀和狂歡之間,並不是狂歡要去將就祭祀,而是祭祀要來將就狂歡。所謂的狂歡,正包括一個含義:邀請祖先的神靈一起來狂歡。

所以說,人們在節日中的心態,本來就應該是快樂的,不但活著的人快樂,死了的人看到了,知道了,也是快樂的。

那些天天把古風民俗、傳統文化掛在嘴邊,還喜歡天天糾正別人的半吊子「國學」人士,應該知道:

節日的意義,是死者跟著活人快樂,不是活人跟著死人哭喪!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不能說端午節快樂,只能說端午節安康?
    為什麼不能說端午節快樂,只能說端午節安康?時間:2020-06-25 17:0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不能說端午節快樂,只能說端午節安康? 當大家都沉浸在節日和假期的喜悅中時,不少人又要互祝端午節快樂了,不過民俗專家說,這端午節互祝安康更為合適。
  • 端午節只能說安康,不能說快樂?這個端午節,你有被迫說安康嗎
    剛剛過完端午節,一看朋友圈,全是端午節的祝福語,其中大多祝福的話都是端午節安康。而端午節快樂幾乎沒有看到,就算有位朋友,在朋友圈裡發到,端午節快樂,下面也立馬有人指認出來,應該說端午節安康,而不是快樂。讓人十分不解,記得小時候也沒有端午節安康這一說法呀?
  • 端午節只能說「安康」,不能講「快樂」嗎?
    我曉得,看到這的朋友肯定會提醒我:「端午不能說端午節快樂的,要說端午安康。」那麼,端午節就真的不能說快樂嗎?端午節是一個祭祀節日嗎?再者端午節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和傳承,其習俗也已發生變化,發展成人們團聚的佳節。
  • 端午節只能說「安康」,不能講「快樂」嗎?
    端午將至心景集團只想輕輕地拍一拍你,道一句:「端午節快樂!」我曉得,看到這的朋友肯定會提醒我:「端午不能說端午節快樂的,要說端午安康。」那麼,端午節就真的不能說快樂嗎?端午節是一個祭祀節日嗎?有關端午節的起源,歷來有不少說法,最著名的版本當屬紀念屈原投江。
  • 端午了,應該說:「端午節快樂」?還是「端午節安康」?
    每次端午節時,吃粽子的同時,總是對周圍的人說:端午節快樂,每個人都會回一句:端午節快樂。經過這麼多年,沒有人認為這種祝福有什麼不妥。但是,在過去的幾年中,一些專家認為並不是所有的節日都可以說是「快樂的」,而像端午節這樣具有祭祀性質的節日只能說是「安康」。這一說法一出,在端午節當天,朋友圈幾乎就被「端午節安康」放映了。
  • 在端午節這1天,應該說「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
    每逢端午佳節,吃著粽子的同時,總是要向身邊的人說一句:端午節快樂,大家也會回贈一句:端午快樂。這麼多年了,這種祝福方式也沒人覺得有什麼不妥之處。不過,前幾年,有些專家認為,不是所有節日都可以說「快樂」,像端午節這類帶有祭祀性質的節日,只能說「安康」。此說法一出,端午節之日,微信朋友圈幾乎被「端午安康」刷屏。
  • 端午節只能「安康」不能「快樂」?都是被5年前的一條謠言鬧的
    據說,是前幾年有專家說端午節是紀念祭祀日,不宜互祝快樂,只能互道安康。 慢慢地,「端午安康」幾乎成為端午節的唯一祝福語。那麼這一天,真的不能互道「端午快樂」嗎?在微博上,也掀起了關於「端午安康還是端午快樂」的爭論。
  • 端午節祝詞為什麼不能說「端午快樂」?而要說「端午安康」?
    端午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很多人都會發個微信給親朋一個問候祝詞,可你知道端午節為什麼不能發祝詞「端午快樂」,而要發「端午安康」或者「端午祥瑞」嗎?往下看!這裡有兩種說法。說法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 端午節不能說「快樂」是吹毛求疵
    ■ 來論  端午節到來,微信朋友圈卻傳開一則消息: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只能「互送安康」。據報導,這則消息還是以非遺專家「普及知識」的名義開始的。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節日,祭祀伍子胥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所以端午是個悲壯的日子。  安康與快樂都是表情達意,本不必細究。
  • 端午快樂還是端午安康 端午為什麼說安康 端午安康祝福語一句話
    也許是有了幾天假,大家更有時間咂摸這個「粽子節」的滋味吧,三四年前,忽然有傳說端午不能互祝「快樂」,只能互道「安康」,弄得「有文化」的國人都小心翼翼起來,滿屏的「端午安康」。  其實,用怎樣的心態和姿態面對中國傳統節日,不妨學學古人。比如唐人,離端午的源頭更近,然而唐詩中的端午,過得是千姿百態,完全沒有一定之規。
  • 端午節不能說快樂?一派胡言
    端午節到了,有些媒體又在炒作端午節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否則就是沒文化。這些人引用所謂民俗專家的話,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江而死的伍子胥、屈原、曹娥,所以不能說快樂。其實這種拍腦袋想出來的結論,才是沒有文化的表現。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為什麼只能說安康,不能說快樂?
    1我剛剛收到兩個朋友發來簡訊——端午佳節,品粽懷古,且蘸淡墨、捻香草,在夏日草木的濃蔭裡淺唱低吟,抒一曲浪漫意,寄一懷家國情。珍惜所擁有的家的溫暖,守望來之不易的安寧與幸福。祝您端午安康!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蘸白糖;我們這裡,有大小端午之說,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反而被稱為小端午,五月十五被稱作大端午。在這期間,吃粽子,吃綠豆糕,吃鹹鴨蛋,還要插上一把艾蒿在門前,那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程序。古書記載,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也叫五毒日。
  • 端午時節,只能說"安康",不能互祝快樂嗎?
    相對於其他傳統節日,端午是一個明顯糾結的節日,傳說有好多種,名字有20多個,有人說它是惡月惡日的黑色時節,有人說它充滿人倫溫情,叫&34;,是&34;的節日。到底哪個是靠譜的?除了說端午節安康,我敢說端午節節日快樂麼?
  • 以後只說端午節安康,不再說端午節快樂
    說了這麼多年的端午節快樂,已形成習慣。沒想到說端午節安康比端午節快樂更合適。粽子端午前後是夏季的開始,天氣炎熱,潮溼,很容易引發疾病。比如瘟疫。蛇蟲鼠蟻出沒,易傷人。人們健康易受威脅。端午節所以人們插艾草和菖蒲闢邪解毒,掛香囊,香囊有祛風散寒,健脾胃,防蚊蟲叮咬的作用。
  • 端午傳說:端午節為什麼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
    在這次端午活動課的作品上交中,有些孩子的作品展示的是端午節快樂,其實這是不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屈原《漁父》說起端午,很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人就是屈原。我們也都下意識地認為,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屈原:「屈原的名字對我們更為神聖。他不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偉大的愛國者,無私無畏,勇敢高尚。他的形象保留在每個中國人的腦海裡。無論在國內國外,屈原都是一個不朽的形象。我們就是他生命長存的見證人。」
  • 端午節祝福快樂還是安康?端午節安康祝福語大全
    端午節祝福快樂還是安康?端午節圖片端午節安康祝福語大全  端午節就要了,一些網友又要糾結端午節應該祝福安康還是快樂,那麼端午節為什麼不能祝福快樂?端午安康又有哪些來由?端午節安康送給網友。對此,非遺專家說,不是所有節日都能互祝快樂,如清明節、端午節只能互送「安康」,端午節可以說:「端午安康。」  因為端午節是個祭祀的節日,這天伍子胥被投錢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羅江。五月初五是個悲壯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快樂,說祝福的話可以用「祥瑞和安康」等字句。
  • 端午節為什麼不能說「快樂」,只能說「安康」?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當棕香味再次傳來,我們又已經置身端午。古書記載,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從這一天起,天氣燥熱,蟲蛇繁殖。五月初五是端午。除了吃粽子、掛艾葉、划龍舟之外,最重要的,莫過於向親朋好友傳達祝福了。但在端午節,我們表達真摯祝福的時候,只能說「端午安康」,卻不能說「端午快樂」。
  • 端午節的祝福語,究竟是說安康還是說快樂?真的不能說快樂嗎?
    然而臨近端午節,在各種社交網絡上大多會出現「端午節快樂」和「端午節安康」兩種祝福語的爭論。那麼對於端午節這個起源悠久,歷史文化厚重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在現代看來節日的祝福語究竟是快樂還是安康呢?其實端午節祭祀的不止是屈原一個人,也有說是吳起、介子推、曹娥的。說端午節快樂根據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詩序記載,當時在端午『嘆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快樂在端午,連詩聖杜甫都有詩吟誦皇帝在端午賜衣的快樂。」
  • 可以道端午安康,不能說端午快樂?
    近年的端午節,祝福的風向變了。大家只敢說端午安康,害怕說節日快樂。為啥?因為前幾年有專家說端午節是紀念祭祀日,不宜互祝快樂,只能互道安康。於是,怕被別人批評不懂規矩或沒有文化,很多人就真的不敢祝端午快樂了。可以道端午安康,不能說端午快樂,這邏輯十分可笑。安康的意思是平安健康。健康不只是身體沒毛病,精神愉悅也是健康的應有之義。
  • 可以道端午安康,不能說端午快樂?
    近年的端午節,祝福的風向變了。大家只敢說端午安康,害怕說節日快樂。為啥?因為前幾年有專家說端午節是紀念祭祀日,不宜互祝快樂,只能互道安康。於是,怕被別人批評不懂規矩或沒有文化,很多人就真的不敢祝端午快樂了。可以道端午安康,不能說端午快樂,這邏輯十分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