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端午節,都會看到類似的說法——「端午節不能說快樂,要說安康」,還憑空捏造了一個「非遺專家楊廣宇」。
我始終想不明白,最初編造這個說法的人,腦子裡在想什麼。典型的「偽國學」「半吊子國學」,但是它的危害並不小,很多人已經不敢說「端午節快樂」了。
端午節,說安康也好、快樂也罷,都無所謂。請不要拿那套半吊子說法來糊弄大家了。
他們說,歷史上這一天有人蒙難,所以會悲壯一些。按這個邏輯,我們認為,還有好多節日也不能祝「快樂」,比如兒童節、情人節、國慶節。
兒童節:為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慘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戰爭中死難的兒童。
情人節:公元270年——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此日被後人定為「情人節」。
國慶節:從1840年以來,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最後建立了一個新中國。慶祝新中國的同時,也是在祭奠革命先烈。
所以說,我們要說:情人節安康!兒童節安康!國慶節安康!
端午節這天,是屈原、伍子胥、曹娥的蒙難日?
屈原的生平,早期的文獻莫是《史記》和《楚辭》,其中說——屈原「三年,不得復見」,「於是懷石,遂自沉汨羅以死」,但是沒有說具體時間。
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吳均所作《續齊諧記》中,記錄了一個故事,明確指出——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到了隋朝,又有了新的說法——屈原投江時間是五月十五。
其實,《史記》《楚辭》中本身也存在一些錯誤,但他們都沒有搞清楚屈原投江的時間,後世再想搞清楚幾乎不可能。
紀念伍子胥?根據《左傳·哀公十一年傳》和《國語·吳語》,伍子胥是死在了死吳國首都(今蘇州),後來被投江。時間呢,也沒有記載。
曹娥這個人現在不太出名,以前還是很出名的,浙江上虞有條曹娥江,就是為紀念曹娥改名。這條江,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節點。《孝女曹娥碑》記載,曹娥父親5月溺亡,17天後曹娥投江而死。從時間上算,曹娥絕不可能是5月5日投江。
端午的起源,可以一直上溯到先秦時代,這是我國一個十分古老的節日。
現代民俗學的主流觀點——這是個闢邪為主的節日。
古人為什麼要在五月五日闢邪闢瘟呢?先秦時代,人們相信陰陽二氣的和諧是宇宙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冬至,陰氣極盛,但是陽氣開始復甦;夏至則是陽氣極盛,陰氣開始產生。
夏至時節陰陽二氣的鬥爭,以及鬥爭的結果——代表生命的陽氣開始衰竭,代表死亡的陰氣重新出現,並將逐漸強大。因此,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邪氣叢生,有害於生命的「惡月」。
根據五月是「惡月」的觀念,戰國時代產生了一些相應的特殊時令習俗。一是五月出生的嬰兒長大後「將不利於父母」,必須及早拋棄;二是五月存在不利於身體健康的邪氣,需要採集各種藥材以驅逐毒邪之氣;三是用浸泡了蘭草的熱水——蘭湯——沐浴;四是登高遊玩。
上述四種習俗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礎——它們都認定這個日期充滿不利健康的邪氣。這四種習俗共同成為端午節的起源。先秦時期雖有諸多習俗,但並未形成端午節,即沒有固定一個日期並授予它一個名字。
現存最早的關於端午節的記錄產生於東漢時期。這些時代較早的文獻無一不指出,端午節是一個以闢邪為主要內容的節日。
《玉燭寶典》引東漢應邵的《風俗通義》說:「夏至、五月五日,五採闢兵,題『野鬼遊光』。俗說五採以厭五兵。遊光厲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又如《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漢代以後,闢邪始終是端午節的主要內容。
官方重視夏至、民間重視端午節,官方重視祭祀儀式、民間重視狂歡娛樂,於是官方向民間妥協,把時間定為五月五日而非夏至。
東漢之後,三百年的分裂,官方祭祀儀式也逐漸淡去,民間發展起了新的儀式。特別是北方人士南遷,把南方的民俗——龍舟競渡融入其中,讓端午節更加熱鬧。
其實,龍舟本身也有送瘟神等意思。韓愈有一篇《送窮文》,就是典型的送瘟神。毛主席有詩:「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正是這一風俗的體現。
闢邪的節日,當然是要求安康。
但是,這並不妨礙人們慶賀它。畢竟闢邪的另一面就是祈福,加以慶賀也屬理所應當。如果說闢邪就不能慶祝它,那真是太教條、太死板了。
以唐代為例,皇帝在宮廷裡按慣例以佳餚美酒宴請公卿大臣和內廷妃嬪,君臣飲酒賦詩唱和。皇帝還賜百官節日物品如賜衣服、腰帶、金銀魚佩飾等。賜物中具有節日特色的則有扇子和百索粽子。所賜扇子係為宮廷特製,製作精麗工巧;也有皇帝御筆題詩書寫扇面,更顯得貴重。
偉大的詩人杜甫,就有一首詩《端午日賜衣》: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溼,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胸懷天下的詩人杜甫,端午節這天也沒有想著「安康」,而是欣賞這件衣服。想必心中是無比的快樂。
端午競渡,在《隋書·地理志》中的說法是紀念屈原,後來白居易有詩「競渡相傳為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自經放逐來憔悴,能校靈均死幾多。」
但更多的唐詩中,已經失去了緬懷屈原的悲傷,更多的是競渡的歡樂,大詩人張說、劉禹錫筆下,都是一片歡樂的氛圍。
到了宋代,蘇軾《端午遊真如遲適遠從子由在酒局》詩中稱「今年匹馬來,佳節日夜數。」詩中稱端午為佳節,哪還有一點悲傷的色彩。
不光是端午節,其他起源於闢邪的節日,也會發展成為慶祝乃至狂歡。
例如重陽節就來自古人認為陽九為災數,期盼可以闢邪求福的心理,但這個節日在中國人眼中也同樣是「佳節又重陽」。而春節、中秋節才是真正地來自於祭祀(祖先或神靈)的節日,然而它們卻也是今天的中國人慶祝得最開心的傳統節日。
即便是清明節,本來是春天的狂歡節,後來與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融合,添加了祭祖主題,但唐詩中依然寫道「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清明節也不耽誤豔遇嘛。
相比於網上的半吊子國學人士,古人可沒有這麼死板教條,他們的節日過得都非常熱鬧。
說到這裡,我們要區分兩個概念,紀念日和節日。
有些日子叫「紀念日」,如南京大屠殺紀念日、抗戰勝利紀念日、512地震紀念日,這種「紀念日」只有哀悼意義,緬懷受苦受難的同胞。
傳統節日,則兼具祭祀和狂歡兩個意義。這二者並不衝突,並不是說是誰根據什麼「古俗祖風」設計出來的,而是在民俗中天然形成的。
傳統節日的祭祀,往往是群體性的祭祀,源於人與自然的對抗。
大自然有瘟疫、人有生老病死,這都會讓人失去生命;再往前看,早期先民為了生存下來,經歷了無數磨難,如果不找個時間發洩一下,精神上必然要崩潰。
《尚書·舜典》中有這樣一段話:「帝曰:『夔!命汝典樂,……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裡的「神人以和」和「百獸率舞」,有著明顯的祭祀儀式感。國家的祭祀儀式,要求人們創造舞蹈、戲曲、音樂——因為這是人與神溝通的方式——來實現祈福禳災、酬神娛神,在這個過程中,人也獲得了身心愉悅感。
帶有宗教色彩的祭祀儀式,逐漸走向世俗化,成為群眾性的歌舞活動,狂歡取代崇高與神聖,是歷史正常發展趨勢。
布依族的粑棒舞,原來用於喪葬祭祀,現在已經不局限於喪葬,舞蹈內容也變成了歡快的情緒,祈求五穀豐登和男女社交等。彝族的火把節,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也是歡樂無比。
即便是祭奠自己逝世多年的先人,也是紅紅火火。除夕之夜,要去上墳,邀請祖先回家裡一起吃頓團圓飯。祖先早已不在人世,也不必哭哭啼啼,邀請魂魄回家與子孫同樂!
這就是巴赫金所謂的狂歡化詩學理論,民間文化計重展示的時節、場合,就是民間的狂歡節。民眾需要這種狂歡和詼諧,來獲得精神愉悅。因此,喜慶的色彩絕不可少。
可見,原本庄嚴的信仰一是演進成娛樂為目的的集體活動,娛神、求神則變成了娛人。祭祀和狂歡之間,並不是狂歡要去將就祭祀,而是祭祀要來將就狂歡。所謂的狂歡,正包括一個含義:邀請祖先的神靈一起來狂歡。
所以說,人們在節日中的心態,本來就應該是快樂的,不但活著的人快樂,死了的人看到了,知道了,也是快樂的。
那些天天把古風民俗、傳統文化掛在嘴邊,還喜歡天天糾正別人的半吊子「國學」人士,應該知道:
節日的意義,是死者跟著活人快樂,不是活人跟著死人哭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