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福州城區重點建設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煙臺山自改造以來,備受市民關注。9月5日,福建百名融媒體記者走進煙臺山,記錄這些百年歷史建築是如何「保下來」、「活起來」,共鑑古厝新生。
煙臺山地處福州古城傳統中軸線的南端,曾是福建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與文人雅士聚居的三坊七巷、商賈文化雲集的上下杭不同,煙臺山承載著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這裡匯聚了 17 國領事館(辦事處)、33 家洋行、8 座教堂、3 家教會醫院、11 所教會學校,是福州的「萬國建築博物館」,記錄了福州開埠後的時代風尚。
採訪團一行參觀探訪了羅宅、倉山影劇院、原美國領事館等老建築,並在樂群路、煙臺山公園流連,了解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的設計理念與活化利用之道。
據了解,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的這一輪改造,沿襲這個區域開放交融的傳統,集結了政府、開發商、本土古建修繕權威團隊、國外知名建築事務所多方力量共同參與,打造出一個更具有人文關懷的煙臺山。這也是福州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歷史風貌區保護與開發的一次積極嘗試。據參與煙臺山歷史風貌區改造地塊的萬科設計合伙人雷奕吉介紹,改造過程中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法,對片區進行保護、整飭與更新,在「原狀恢復」歷史建築的同時,為老建築注入新內涵。對片區內的24處文物登記點、19處歷史建築,逐一編號逐一進行評估分類;瓦片、磚頭按照老磚老瓦原制式、原尺寸「度身定製」,為和原牆體「無縫對接」;聘請了古建專家參與定樣、工序驗收、過程監控等長期指導與管控,做到事前、事中、事後質量控制。
同時,項目方通過在這些空間中植入更多的展示性內容,使關於煙臺山的文化信息得到更豐滿的傳達。從坐落於美國駐福州領事館舊址內設立煙臺山歷史博物館,用美輪美奐的全息投影和場景化展示,帶人們體驗當時的時代風尚。在修繕後的倉山影劇院開闢策展空間,讓古建築和現代藝術碰撞出火花。在保護、修繕古建的同時,賦予文保建築公共服務的功能,真正實現了文化遺產的全民共享。
煙臺山管委會副主任李晉表示,比起推倒重來,目前的保護、整飭與更新能保留煙臺山特有的歷史文化建築風貌,使之得到延續傳承,也更強調整體人居環境、公共設施的漸進式改善,反映了城市更新理念上的豐富與進步。
2020年初,煙臺山特色歷史文化街區向公眾開放,自開放以來,已接待包括美國駐廣州總領館總領事、國家住建部、國家文化旅遊部等在內的220多個考察調研團體,獲得廣泛肯定。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詩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