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獨行—對生命的真情告白

2020-09-13 墨小菡

重讀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也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經驗的增多,這一次讀有了更多的思考。

《自在獨行》這個書名有一絲禪意的味道,樸素的文字,處處是作者對生命的真情告白。有人說這是一本彰顯作者灑脫豁達生命之旅的修為之作,我卻覺得這本書是寫給那些生命的行者的,是對那些活出極致生命之美的勇者的低調讚美。

真實是藝術的生命。賈平凹說,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他的文字間無處不顯現出真情美。真善美,「真」是排在第一位的。我不由想起來我們的校訓「做真人,辦實事」,一個真實的人,一個有真情的人,才有一個真正的人。我們倡導孩子做真人,我們踏實教學辦實事,對「真」落到實處的踐行,不僅僅是對自我向深處的不斷求索,更是對天地之間生命的一種敬意回饋。做一個真實的老師,懷抱一顆對教育最樸素的初心,真情對待每一個孩子,培育出一個個「大寫」的真人,我想,這就是屬於老師們的「自在獨行」吧。

「社會是各色人等組成的,是什麼就歸什麼位,硬要是河不讓流,盛方缸裡讓成方,裝圓盆中讓成圓,沒有不徒勞的,如果人人都是柴契爾夫人,人人都是藝術家,這個世界將是多麼可怕!」讀完這句話,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學校提出的「適合教育」,我以前的理解沒那麼透徹,在這裡似乎更明朗了。「給每一個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這不僅僅是對兒童的尊重,更是對一個個生命個體的尊重,同時,也是我們老師對教育的一種本真追求。

一本好書,越讀越厚。重讀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有一種「悠然見南山」的情緒碰撞和理智回歸。推薦給每一個生命的行者,希望你也喜歡。

相關焦點

  • 荊墨│堅守靈魂的獨行——讀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
    近日新推出的散文集《自在獨行》(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將帶領讀者走進賈平凹的獨行世界,收穫一份心靈的自在與安寧。        這本書是賈平凹40多年來創作的散文精粹。書中,他研磨孤獨,收穫自在,致每個孤獨的行路人。賈平凹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麼是行走於西北的大地,要麼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
  • 《自在獨行》
    先生愛熱鬧,但這熱鬧並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nbsp&nbsp&nbsp&nbsp《自在獨行》一書分為五章。每章的主題分別為:孤獨地走向未來,默默看世界,獨自走一走,獨處的安寧,自在的禪意。在書中,先生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字裡行間既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 賈平凹:《自在獨行》帶來的真情實感
    而他的散文集《自在獨行》發表於016年6月,這本書的目的是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願他們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裡多一些從容瀟灑。正如書的封面上寫的: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 《自在獨行》10句精華摘錄,戳中成年人的心,生命是場孤獨的旅行
    前些日子讀了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他的作品我雖涉獵不多,卻在《自在獨行》一書中感受到了他對艱苦生活坦然從容的態度,以及對俗世處之泰然的智慧,最重要的是他對生命孤獨的無畏與釋然。《自在獨行》賈平凹一部四十年散文精選,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賈平凹說這本書寫給生命的行者,願他們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裡多一些從容瀟灑。
  • 《自在獨行》書評
    文/種花家兔子先生我用了一周的時間來讀《自在獨行》,每次都慢慢的將一章讀完,再寫一篇感悟。因為阿多尼斯在詩中寫道:「寫作吧,這是最佳的方式,讓你閱讀自己,聆聽世界。」同樣是散文,同樣是以孤獨為主題,因此我會拿它與剛看完的《孤獨是生命的禮物》作比較,而我更喜歡《自在獨行》。因為它出自一人之手,思想情感統一、文章水準一致、文風保持不變,故事能做到環環相扣,讓人讀得連貫、舒服。當然,這本書優美的不止是文字,還有那樸實的情感、自在的禪意。
  • 人的精神世界裡,最好的狀態是自在獨行,因為孤獨是生命的禮物
    人在精神世界裡,最好的狀態是自在獨行,這是人生最佳又最高的境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享受精神的孤獨,因為他們並不懂得,其實孤獨,是生命所贈予的禮物。一般人忍受不了孤獨。他們把孤獨與寂寞看成是同樣的,所以不停地尋找解決孤獨的辦法。
  • 《自在獨行》:人生如逆旅,獨行不悲傷
    獨行易得,自在難尋。賈平凹先生的散文集《自在獨行》,關乎的是關於人與生命的思考。書中說: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既然這樣,又糾結什麼呢。只有微笑,才是真正得勝的法寶。
  • 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發行量過百萬
    2018年11月6日,由北京時代華語國際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時代華語)和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聯合舉辦的「文章的復興:賈平凹散文創作現象學術研討會——暨散文集《自在獨行》發行百萬冊慶功會」在京師大廈隆重舉行。
  • 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
    賈平凹在《自在獨行》這本書中,告訴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的安寧。」很多時候,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在獨行中的每一步,都比旁人更加執著和堅定,這也促使他慢慢地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原來,孤獨是生命賜予的禮物。人生就是自我和孤獨之間的一場遭遇和救贖。在這場遭遇和救贖中,我們學會了思考,慢慢走進自己的內心深處,看清楚自己的脆弱和堅強、夢想和渴望。
  • 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
    賈平凹在《自在獨行》這本書中,告訴每一個孤獨的行路人:「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的安寧。」很多時候,成年人最珍貴的生活方式:自在獨行。01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賈平凹在剛上初中的時候,迫於生計,他輟學回到家中務農。
  • 《自在獨行》:給生命的行者,願皆得灑脫
    讓他覺得自在的,要麼就是行走於西北的大地,要麼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先生其實也喜歡熱鬧,只是先生的熱鬧並不是燈火燦爛,而是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這是書的簡介,其實不看書簡介,光是書名就已經很吸引我。
  • 《自在獨行》:感受靈魂的自在與安寧
    《自在獨行》是賈平凹老師的一本散文集,這本散文集汲取了他40多年來的精華,完美展現了一個獨行者的心路歷程,賈平凹老師用極具感染力的故事從各個方面生動地描繪了個人與世界相處的絕妙之處,給所有內心孤獨的人兒一個靈魂的棲息地。
  • 賈平凹何以「自在獨行」?
    據北京時代華語國際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寧炳輝介紹,賈平凹精選散文集《自在獨行》上市兩年來,累計發行量已超過100萬冊,僅噹噹、京東網的評論數量就超過50萬條,成為近兩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名家經典散文作品。賈平凹的第一篇獲獎作品《滿月兒》發表於1978年3月,到現在整整40年。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白燁稱賈平凹為「改革開放40年來的貫穿作家」。
  • 赳赳老秦,自在獨行——賈平凹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這片地處中國大西北的土地上,一隻「自在獨行」的筆桿開始登上文學的殿堂,在新時期肆意揮灑著。新時期伊始,當文學界普遍沉浸在傷痕文學中,撫摸著過往的傷痕,控訴著文革的罪惡時,一隻「自在獨行」的筆桿悄然暴露在人們的視野中,以其天真的眼睛發現了愛與美,呈現給這個世界不一樣的旋律。
  • 賈平凹《自在獨行》文學句子
    著名作家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文學句子,喜歡哪句?01. 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安寧。02.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04. 人不能圓滿,圓滿就要缺,求缺著才平安,才持靜守神。
  • 自在獨行,何懼風雨
    自在獨行,何懼風雨最近有個欄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立意就很好,人生總會有風雨,面對生命中不可迴避的風雨,要乘風破浪,勇敢前行,人生總會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刻,在最艱難的時刻,一定要拿出一份勇氣,好好愛護自己,才能擁抱生命中的希望。
  • 《自在獨行》|生命本是一場修行,你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
    《自在獨行》賈平凹 著這本書是賈平凹先生四十年的散文精選。作者素來喜靜,讓他覺得自在的,要麼就是行走在西北的大地,要麼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而這部散文集也給人這樣的安靜的感覺。本書分為五章,分別是孤獨地走向未來,默默看世界,獨自走一走,獨處的安寧,自在的禪意。
  • 賈平凹《自在獨行》: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這個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圓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賈平凹從來沒有讀過賈平凹先生書籍的我,因為書名買下了這本《自在獨行》,越長大內心就越浮躁,越害怕孤單就越渴望內心的安寧,渴望自己以後能成為一個活得很自在,享受孤獨的人,我想這本書應該會告訴我怎麼自在通透的活在這個世上吧,所以就毅然決然的買下了,很顯然我買對了。
  • 「好書推薦」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讀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
    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讀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好書推薦★★★
  • 自在獨行,你我都是江湖中人,緣何被瑣事打擾?
    自在,是指人不受外物幹擾,痛痛快快的瀟灑的去做、去活。獨行,是指一個人忍受孤獨、寂寞,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人向前。《自在獨行》的作者是賈平凹,平凹先生的文風多是用簡單質樸的文字來寫記憶中或是在平日的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但平淡後卻總有著一些不平淡,這本書裡有很多篇章都寫了秦腔,這不僅是因為平凹先生對秦腔有著深深的情感,還有著害怕秦腔會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的不安。所以,他把這種喜愛寫了出來,同時,也把這種不安寫了出來。他希望人們通過他的文章,去認識秦腔,了解秦腔,甚至愛上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