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30年前,3月25日的上午,一個詩人從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學院路校址出發,前往山海關,等候一列列車駛過,
卻是為了結束生命。他就是海子,逝世於1989年3月26日。
時至今日已過去了30年。
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詩篇卻影響和啟發著後人。
他的詩作抒情浪漫,充滿了不同凡響的靈性之光。
有人說海子的自殺是詩歌藝術向行為藝術的極速飛躍,
為什麼一顆熱愛詩歌的心最終卻選擇自殺?
《死亡詩社》的故事,也許能夠給你答案。
「死亡」與「詩社」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該片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作為其畢業班的學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
約翰·基汀是該校的文學老師,其教學方式卻與學校奉行的理念格格不入。
基汀老師是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 ;
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
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充滿了理想和現實、自由和刻板、沉默與反抗的衝突對立。
孩子們能夠遇到這樣一位有著自由、民主思想的老師是幸運的;然而現實卻如桎梏束縛了學生們對於自由和生命價值的追索。
諷刺的是,最終學生為了掙脫桎梏,堅守信仰,選擇自殺
於是原本不被接受的自由思想再一次遭到抨擊質疑,最終文學老師也遭開除。
我認為,這確是一個悲劇,但作為教師,如果因為會出現這樣的結局而不去傳道,又何嘗不是悲劇?
回到海子,小編認為,生命和信仰孰輕孰重,本就是無解之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而一個時代如需進步,需要新舊思想的交織碰撞。
正如基汀老師引述的
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
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
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