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熱愛詩歌最終自殺?你敢加入「死亡」的詩社嗎?死亡詩社解讀

2020-12-17 與爾紙影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週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30年前,3月25日的上午,一個詩人從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學院路校址出發,前往山海關,等候一列列車駛過,

卻是為了結束生命。他就是海子,逝世於1989年3月26日。

時至今日已過去了30年。

斯人已逝,但他留下的詩篇卻影響和啟發著後人。

他的詩作抒情浪漫,充滿了不同凡響的靈性之光。

有人說海子的自殺是詩歌藝術向行為藝術的極速飛躍,

為什麼一顆熱愛詩歌的心最終卻選擇自殺?

《死亡詩社》的故事,也許能夠給你答案。

「死亡」與「詩社」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該片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威爾頓預備學院以其沉穩凝重的教學風格和較高的升學率聞名,作為其畢業班的學生,理想就是升入名校,

約翰·基汀是該校的文學老師,其教學方式卻與學校奉行的理念格格不入。

基汀老師是帶學生們在校史樓內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 ;

讓男生們在綠茵場上宣讀自己的理想;鼓勵學生站在課桌上,用新的視角俯瞰世界。

老師自由發散式的哲學思維讓學生內心產生強烈的共鳴,他們漸漸學會自己思考與求索。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充滿了理想和現實、自由和刻板、沉默與反抗的衝突對立。

孩子們能夠遇到這樣一位有著自由、民主思想的老師是幸運的;然而現實卻如桎梏束縛了學生們對於自由和生命價值的追索。

諷刺的是,最終學生為了掙脫桎梏,堅守信仰,選擇自殺

於是原本不被接受的自由思想再一次遭到抨擊質疑,最終文學老師也遭開除。

我認為,這確是一個悲劇,但作為教師,如果因為會出現這樣的結局而不去傳道,又何嘗不是悲劇?

回到海子,小編認為,生命和信仰孰輕孰重,本就是無解之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而一個時代如需進步,需要新舊思想的交織碰撞。

正如基汀老師引述的

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

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

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就沒有生活過。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張揚的個性與自由的靈魂相結合
    在基廷老師的課堂上,他會讓學生看著牆上的話,然後說出「珍惜時間,孩子們,它會讓你的人生大放光彩」這樣的話。也會大談自己喜歡的詩人,讓學生們撕掉書本前面幾張的要求和規範,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去解讀詩歌,用自己靈魂的最深處去感受詩歌。學生們開始關注這個與眾不同的老師,他們調查來老師的背景學歷。
  • 豆瓣評分9.2《死亡詩社》:少年為何自殺?家長鬚知的教育真相
    故事中的學生尼爾最終在教育強權之下選擇了自殺,這大概是人們最不願看到的解決,但後果不嚴重不足以警醒家長們,教育的真相不是為了讓孩子未來謹以讀書受教育而獲得求生存的能力,人生會有苟且之外更高的追求。基丁的教育希望讓學生們有自我思考,有個性,但很遺憾他的教育理念和這所傳統且講究紀律的學校格格不入,最終因為學生尼爾之死,基丁不得不離開這個學校。尼爾和「死亡詩社」尼爾是基丁老師班上的一員,尼爾的家庭並不富裕,因此父親總是把「我付出了很大的犧牲才把你弄到這兒來,你不能讓我失望。」
  • 《死亡詩社》:死亡是命運,活下去是責任
    如果只看美國電影《死亡詩社》的前半段,許多人會以為這是一部充滿著青春活力、勵志的校園電影。基廷老師的到來,給壓抑的學生帶來了一股春風。當一切都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時,電影情節突然反轉,尼爾開槍自殺,成了一場悲劇。這時我才恍悟,為什麼看前半段的故事時,總覺得片名有點文不對題,還以為是年輕人以「死亡詩人」自詡的耍酷。
  • 《死亡詩社》詩歌就是生命力
    翻一翻詞典,你會得到這樣一種定義:詩歌,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應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再進一步精簡的話,我們可能會得到這樣的定義:詩歌,是一種文學體裁。真的是這樣嗎?詩歌真的僅僅是一種文學體裁嗎?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尼爾不敢正面對抗父親,最後妥協了。父親還是關愛而至的,安慰道缺什麼就說。又補充了一句「這個事情對你媽媽來說很重要。」尼爾回答說「自己喜歡搞事情」然後一聲苦笑。父親最後還是安慰了尼爾告訴他「等你讀完醫科大學,你想幹啥就幹啥」這裡是埋下了一個伏筆,這句話是尼爾暫時妥協,並保持希望的最大的救命稻草。
  • 《死亡詩社》個人影評
    聽這部電影名字已經很久了,我一直以為是恐怖電影,很像《筆仙》,聽起來就像在死亡詩社裡玩筆仙有木有。這部片子又譯為《春風化雨》,聽到這個名字就大概知道,這是一部講老師講教育的電影。先等等,不要被這麼不走心的簡介嚇走!
  • 《死亡詩社》: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從未真正的活過
    」感興趣的學生,每當談到詩歌,談到詩歌裡那些包含著的浪漫、激情、自由、理想時,他的眼睛裡放著光。當尼爾的臉上越發表現出對自由的熱愛,對戲劇的向往時,觀眾會慢慢感知,尼爾最終的結局,會是個悲劇。」感興趣的學生,每當談到詩歌,談到詩歌裡那些包含著的浪漫、激情、自由、理想時,他的眼睛裡放著光。
  •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死亡詩社》香港版的譯名是《暴雨驕陽》,臺灣版的譯名是《壯志驕陽》,不過根據本片感情複雜的故事內容,以及最後這些思想剛剛開化的孩子所得到的死亡結局,我更喜歡大陸的譯名《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對英文原名「Dead Poets Society」的直譯,似乎沒有太多的翻譯才華在其中,但是卻真實地概括了這部電影的意圖傳達的理念——自由的危險以及突破的代價。至於「暴雨驕陽」和「壯志驕陽」更偏向電影中青年的激情與浪漫,與「死亡詩社」相形之下顯得溫和一些。我本人認為如果按照港版和臺版的電影譯名來理解,其層次或許未免有些膚淺了些。
  • 《死亡詩社》,一個漸漸地遠去的夢
    2019年,是《死亡詩社》上映30周年。30年過去,如今《死亡詩社》似乎隨著時代變遷藏起了自己鋒芒畢露的一面,人們大多只願意記住它讓人淚眼模糊的盛大結尾,而這支理想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讚歌,因為愈加難以真實地觸碰,而漸漸成為一個遠去的夢。
  • 影評|《死亡詩社》:如果我不曾遇見光
    當他知道老師曾是死亡詩社的成員時,他好奇請教,並重新發起死亡詩社。「死亡詩人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這句話來自梭羅,也是「死亡詩社」的名字來源。他們藏匿於黑暗的山洞,在自然深處歌頌詩歌的浪漫。他熱愛表演,卻被父親反對。他聽從老師的指導,告訴父親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卻只得到父親的短暫退讓。就像大部分的中國父親,試圖按照自己的期盼,去規劃孩子的未來一樣。他打著「你有很好的機會,我連做夢都沒想過的好機會」的口號,強制尼爾放棄表演,考取醫科大學。
  • 影評 |《死亡詩社》:如果我不曾遇見光
    當他知道老師曾是死亡詩社的成員時,他好奇請教,並重新發起死亡詩社。 「死亡詩人致力於吸取生命的精華。」 這句話來自梭羅,也是「死亡詩社」的名字來源。 他們藏匿於黑暗的山洞,在自然深處歌頌詩歌的浪漫。 他熱愛表演,卻被父親反對。他聽從老師的指導,告訴父親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卻只得到父親的短暫退讓。 就像大部分的中國父親,試圖按照自己的期盼,去規劃孩子的未來一樣。他打著「你有很好的機會,我連做夢都沒想過的好機會」的口號,強制尼爾放棄表演,考取醫科大學。
  • 如何選擇自己的人生信仰——死亡詩社
    你的人生有信仰嗎?如果可以選擇,你會選擇怎麼樣的生活。你會選擇怎麼樣的朋友?你真正想要的事情是什麼?你有想做但卻不敢做的事情嗎,如果有請你敢於抗爭努力的去實現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吧!直到基丁老師的出現,基丁老師是一個博學多才,倡導自由和平等,熱愛詩歌,有寬廣的胸懷和深邃的思維,他打破了當代教育的僵局,不再是僅僅教會學生們書本上的知識。他更加倡導學生們自由的思考,第一節課時同學們就被他的非凡的熱情的演講所折服。他鼓勵學生們自己思考,脫離書本的束縛,用自己的思考方式鑑賞詩歌。
  • 誰能還我們被掠奪的青春——《死亡詩社》
    這是在《死亡詩社》中keating的一句話。這位老師一改刻板的教學方式,轉而以一種開放式的教學來教導孩子們不要活在一個思維壁壘裡,而應該打破傳統思想,去做你想做的。然而最終因為一個孩子的自殺而將責任歸咎於老師身上而致被開除。但片尾又以一群孩子們以老師所教導他們得獨特方式來告訴我們他們不會再回到從前,以一種他們厭惡的方式所生活。
  • 電影《死亡詩社》豆瓣8.9評分,溫暖卻充滿力量,送給迷茫中的你
    小編今天推薦的電影《死亡詩社》,豆瓣評分高達8.9分。它曾榮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提名。影片講述了1959年,內向的託德·安德森前去威爾頓預備學院讀書。
  • 《死亡詩社》:讓怯懦的人生死亡,從此清醒的活著
    故事開始時的威爾頓預備學院,莊嚴而肅穆,作為學校裡的學生,你的任務只有一個,就是升入名校,沒有音樂,沒有電影,當然,也不會有詩歌。那種無限迷惘,又不停追逐,不停的試圖找出自己活著的意義,但是最終又一無所獲,只有一身的焦躁,一身的無奈。這種狀態正如有名家說過:這就是成長。那我們反過來想想,如果這是成長的過程中必須有的過程,那我們在到處尋找答案,最終卻發現那一切不過是自己的幻想,在體制生活的種種壓力下,我們只能選擇怯懦,只能選擇逃避從而迎合大流,這就是對的嗎?我們真的不能清醒嗎。
  • 《死亡詩社》:老師,你是我的船長,你要將我帶向何方?
    《死亡詩社》海報老師,你是孩子們生命航程中的船長,你要將他們帶向何方?家長,你給了孩子生命,是否意味著他們要替你實現目標?《死亡詩社》查理·多爾頓是第一個撕掉詩歌教材前言的人;當尼爾提出恢復「死亡詩社」詩,他又第一個報名。
  • 《死亡詩社》給予我們的啟發
    昨天晚上看了《死亡詩社>,從英語老師peading身上看到火熱的追逐生命的熱情,遵從內心靈魂的訴求,不畏世事與艱難,只求真理和智慧。而現實世界呆板格式化,牢牢的捆住每個人的臂膀,不能有一絲自我的袒露。
  • 《死亡詩社》:永遠的烏託邦
    初初看到《死亡詩社》這個名字,腦子裡蹦出來的是鮮血與咒語兩個意象的絞纏。而電影的開篇卻證明我的猜想是錯誤的。開頭便是學校的教堂,雖說色調確實較為沉悶,但一張張年輕的臉龐卻為這個故事添加了不少青春熱血之感,一句「傳統 榮譽 紀律 優秀」的宣誓也的確是有關每一個人的學生時代。
  • 《死亡詩社》上映30周年:基汀老師的教誨,你可曾真正領悟?
    本片對惠特曼等詩人們百餘年前的詩歌的數次引用,證明了這些詩句的永恆價值。時至如今,這些詩句仍然能夠震撼《死亡詩社》的新觀眾。及時採摘你的花蕾,舊時光一去不回。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明日便在風中枯萎。這是進入「死亡詩社」的開幕詞,也是本片的內核,它提醒著死亡詩社的成員們追尋俗世價值以外的、更純粹的人生意義。梭羅的這句詩放到今天仍然具有非凡的意義,它不僅關乎行動、關乎人生意義,更關乎選擇——俗世追求不可避免,但如果你希望尋求真正純粹的人生意義,你必須做出步入叢林的決定。
  • 死亡詩社裡,寫的卻是活著的意義
    如果說選出其中最經典的一部,想必不少影迷的答案,會是《死亡詩社》。01 「做一個世界的水手,遊遍所有的港口」《死亡詩社》的故事背景,設立在上世界的八十年代末期。他教育他們詩歌的重要性,鼓勵他們打破思維慣性,不再屈從於那些所謂的條條框框,而是「我手寫我心」,他帶領著同學們偷偷地創立詩社,用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去創作,去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