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2020-12-14 電影不設防

《死亡詩社》香港版的譯名是《暴雨驕陽》,臺灣版的譯名是《壯志驕陽》,不過根據本片感情複雜的故事內容,以及最後這些思想剛剛開化的孩子所得到的死亡結局,我更喜歡大陸的譯名《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對英文原名「Dead Poets Society」的直譯,似乎沒有太多的翻譯才華在其中,但是卻真實地概括了這部電影的意圖傳達的理念——自由的危險以及突破的代價。

至於「暴雨驕陽」和「壯志驕陽」更偏向電影中青年的激情與浪漫,與「死亡詩社」相形之下顯得溫和一些。我本人認為如果按照港版和臺版的電影譯名來理解,其層次或許未免有些膚淺了些。的確,我們在觀影過程中會有些心情澎湃,尚處青春的人要抓緊時間,讓思想自由,釋放浪漫與激情,用電影中的語言叫做「卡匹迪恩「;已過青春的人看到本片會淚流滿面,捫心自問著那些蹉跎了的歲月;而已至暮年的人則會面朝夕陽,思緒萬千,聽到電影中談及有關"變成花下之塵「」成為蛆蟲的食物「,潸然絕望。《死亡詩社》如果沒有最後的「死亡」就不會成就這部電影的偉大——那樣只會淪為一部為自由盲目高歌的洗腦電影,幸虧有了這種為自由思想所付出的暗淡一面,才讓我們能夠將浪漫二字的橫截面剖開看清。

《死亡詩社》的誕生源自於幾個不同的真實事件,從導演到編劇都對故事中的核心意涵有過親身經歷,所以我們在電影中能夠看到許多細枝末節,飽含深情。劇本作者託馬斯·舒曼曾在蒙哥馬利·貝爾學院就讀,那是一所男子預備學校,而電影中基汀老師的靈感正來自於舒曼就讀的這所男子學校的老師薩繆爾;導演彼得·威爾與舒曼有類似的經歷,早年間就讀於一所雪梨的私立男子中學,因而,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些制服、紀律、校園風貌等都是導演的真實所現。編導擁有的親身經歷、原始素材又加上詹姆士·希爾頓的熱門小說《再見,基普先生》的故事邏輯,讓這部電影熠熠生輝。

只是對於這部優秀的電影我認為很多人的解讀都出現了偏差。激情、青春、衝動、勇敢、奔放、愛情,這些元素不過是這部電影表面所呈現的內容,許多人在談及這些標籤時往往忽略了其背後的影子——迷茫、絕望、孤獨、痛苦、傷害累累。如何解讀這些天壤之別的標籤,我們不妨從電影中細究。

電影故事發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那時的美國有許多私立的男子學校,這些學校門規森嚴,教學刻板,試圖以流水線的教育方式輸出人才。孩子們生活在一潭死水裡,雖然富有青春的激蕩與活力,卻無處釋放,更沒有掙扎,只能無條件地承受。正是這個時候,英語系的基汀老師來到了這所沉悶的學校,以其新穎前衛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們輸送了新鮮的血液。

我要說的是,對於最後佩裡的死亡這位基汀老師是有責任的,而非電影中那些愛戴他的學生認為的那樣——佩裡是被其父親逼死的,基汀沒有灌輸過佩裡什麼思想,熱愛表演是他自己的事情。如果有人這麼認為,我想問一個問題就夠了,如果基汀老師從未來過,佩裡會不會自殺?我們在電影開篇看到,佩裡隨他父親走出禮堂同諾蘭博士打招呼,他面帶笑容,說話利落,不是那種整天陰鬱的孩子。若是基汀沒來,他會安分守己,按照已經習慣的生活方式,努力學習,認真聽父親和老師的教誨,將來考上大學,完成父親的夢想,當上醫生。

那麼,基汀老師交給了這些孩子什麼東西?電影中基汀老師大概上了六堂課,分別告訴他們抓住人生寶貴的時間、詩歌在人一生中的價值、用不同視角看待人生、直面內心的渴望、大聲說出內心的想法以及順從的危險,這些東西對於這幫在死水裡憋屈已久、思想束縛已久的學生來說,確實是新奇澎湃的,放在任何一個人身上都容易不能自持,甚至放縱自己。可我要鞭撻這位基汀老師的是,他沒告訴這些孩子所謂的自由與激情背後潛伏的危險是什麼,他沒有說明現實的可怕,他甚至撕毀了課本中所有現實主義的詩文。最後被洗腦最成功的多爾頓遭到退學,更慘的是,佩裡自殺身亡。

種種不良後果都是因為基汀老師忽略了現實,或許他這位洋洋得意的思想巨人自己都沒明白,人生是由浪漫和現實組成的,撕掉任何一頁的詩篇都是不可取的,何況,浪漫往往構建於現實之上。這正是本文所要表達的觀點。

愛情是浪漫的,理想是浪漫的,生活是浪漫的,只是這些浪漫都架構於現實之上,如果失去了現實夯實的基礎,這些浪漫只會導致人生的崩塌,甚至滅亡。何況,生活的浪漫不在於有多轟轟烈烈,能夠平平淡淡地感知浪漫才是真正的幸福。

相關焦點

  • 電影《死亡詩社》:詩歌和浪漫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我不是一個好的影評人,但我想把好的藝術品分享給大家,今天同朋友看了《死亡詩社》這部電影,怎麼說呢?我覺得好的電影有很多的,只是我還沒發現,還沒看過,才會誤以為沒有好的電影,這部電影給我的感受就是震撼,那種震撼是服務於心靈與心靈間的碰撞,是對心靈的窺視以及對心靈的發掘。
  • 影評|《死亡詩社》:如果我不曾遇見光
    這是美國電影《死亡詩社》中的一段對話,闡述了主人公基汀老師,也就是這部電影的中心人生觀。當死亡與詩聯繫在一起,我的腦海自然蹦現了「向死而生」這個詞。它承載了詩人的浪漫,也承載了生命的沉重。浪漫與生命,恰是這部影片所討論的主題。
  • 影評 |《死亡詩社》:如果我不曾遇見光
    這是美國電影《死亡詩社》中的一段對話,闡述了主人公基汀老師,也就是這部電影的中心人生觀。 當死亡與詩聯繫在一起,我的腦海自然蹦現了「向死而生」這個詞。 它承載了詩人的浪漫,也承載了生命的沉重。 浪漫與生命,恰是這部影片所討論的主題。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換學校不僅有十年的時間,而且要離開現在的詩社。父親的強權最後奪走了他的心愛的東西,並讓他感到希望破滅。死亡詩社成員其他人託德:作為尼爾的室友,他唯一的心魔就是自卑。他有個特別優秀的哥哥,作為優秀畢業生學生代表講話,大名鼎鼎。
  • 你敢加入「死亡」的詩社嗎?死亡詩社解讀
    他的詩作抒情浪漫,充滿了不同凡響的靈性之光。有人說海子的自殺是詩歌藝術向行為藝術的極速飛躍,為什麼一顆熱愛詩歌的心最終卻選擇自殺?《死亡詩社》的故事,也許能夠給你答案。「死亡」與「詩社」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有思想的老師和一群希望突破的學生之間的故事。該片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
  • 《死亡詩社》: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其實都沒有錯
    死亡詩社。社會與個人,現實與理想,這種永遠無解的問題終能引人深思,《死亡詩社》講述的母題就是如此。故事立足的是學校,採用雙線敘述,新學期,威爾頓學院來了位新老師基汀,接替退休老師教授英語,從而開始他和學生的故事。
  • 《死亡詩社》: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從未真正的活過
    」感興趣的學生,每當談到詩歌,談到詩歌裡那些包含著的浪漫、激情、自由、理想時,他的眼睛裡放著光。《死亡詩社》的現實意義《死亡詩社》上映於1989年,故事背景設置在20世紀50年代,然而時至如今,《死亡詩社》的影響依然存在。
  • 《死亡詩社》一部讓我們尋求生命的真正意義的電影!
    《死亡詩社》覺得這與當今教育體制下的我們有奇妙之同,但現實裡基丁老師沒有出現,我們這一代肩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頭頂改革開放以來父輩對子輩的強制式夢想、日益形成拜金主義價值觀、想著以後過穩定的生活,而影片中追求自我、「抓住今天」的瘋狂行為、對詩歌的浪漫渴求、激情與夢想的綻放,於我可謂醍醐灌頂
  • 《死亡詩社》:在現實與自由中採擷詩意的花朵,對教育的深度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電影無需多做介紹,作為一部經典電影,歷久彌新,在時間的沉澱中,愈顯其時代精神的光輝,它所觸及到的有關教育,生命的話題,也不斷觸碰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在《死亡詩社》的劇情中,導演還製造了一個小衝突,將矛盾細化立體。展開男主人公尼爾佩裡與父親的第一次爭執:"注意你自己的身份,不要公開和我頂撞!""你知道這對你媽媽來說意味著麼!"話語的背後,是權威和現實的重壓。
  • 《死亡詩社》:學會獨立思考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裡,這些年輕的生命教會了我們如何去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又如何在理想和現實中拼搏和掙扎。看到「死亡」這個詞,你也許會感到恐懼、害怕、和牴觸,可在《死亡詩社》裡卻是另一番風景,是對青春的吶喊、對夢想的執著、和對靈魂的解脫。充滿激情卻又沉重的令人深思。
  • 《死亡詩社》,一個漸漸地遠去的夢
    有天涯網友在回憶當年某高校的文化生活時描述,《死亡詩社》在當時因為「講述的是一種反常規的教育方式」,「充滿著瘋狂、反叛,這與當時學生的精神氣質非常接近,它受到了熱烈的歡迎」。2019年,是《死亡詩社》上映30周年。
  • 《死亡詩社》:死亡是命運,活下去是責任
    如果只看美國電影《死亡詩社》的前半段,許多人會以為這是一部充滿著青春活力、勵志的校園電影。基廷老師的到來,給壓抑的學生帶來了一股春風。當一切都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時,電影情節突然反轉,尼爾開槍自殺,成了一場悲劇。這時我才恍悟,為什麼看前半段的故事時,總覺得片名有點文不對題,還以為是年輕人以「死亡詩人」自詡的耍酷。
  • 教育與人生——重溫《死亡詩社》雜感
    對於一些朋友來說,《死亡詩社》是一部再熟悉不過的老電影,但正如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一樣,也有很多人從未聽聞過他。庸常和低俗尚且一再重複,美妙的詩歌難道不是更加值得麼。但我無心重複它的過往,畢竟網際網路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而想就那些再次擊中我的情緒,隨想一番。
  • 《死亡詩社》激情過後是什麼?成長告訴我們是,現實!
    《死亡詩社》,光看名字還以為是一部血腥暴力的電影,其實它是一部關於成長關於反叛與屈服的電影,更是一部發人深思的電影。每個人都有自己成長的經歷,在成長過程中有可能因為一個人而改變人生軌跡。他給學生們讀有靈魂的詩歌,帶領學生們建立死亡詩社,讓學生們解放自我。他的課堂不是死氣沉沉,而是充滿生命的張力、自由的氣息、思想的碰撞。他讓孩子們知道學習不僅僅是幾何代數。
  • 《死亡詩社》:自由,或是死亡?
    今天我想推薦一部將近三十年前的電影:《死亡詩社》。在這部電影裡,沒有任何華麗的特效,也沒有太過精美的畫面,甚至它的故事結構都如此簡單,但就在這種樸素裡,我們反而能找到那種引發人心的東西。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在他的英文課上,他帶領學生打破了腐朽的教條,拒絕以規定的規則為詩歌打上分數。他告訴學生們,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出一篇屬於自己的詩歌。優秀的教育能夠點亮我們的思維,優秀的老師也是如此。
  • 誰能還我們被掠奪的青春——《死亡詩社》
    這是在《死亡詩社》中keating的一句話。死亡詩社電影圍繞著在一所軍事化學校中來了一位新的英語老師——基丁,而改變了幾個高中生的思想水平的故事。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說得多好啊,「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人為什麼要把自己局限於祿位財富之中?人生如白駒過隙,當活得有意義,不是以心為形役。
  • 死亡詩社:自由的思想用不受限制,即使是「死亡」
    死亡詩社:自由的思想用不受限制,即使是「死亡」 原創 | 吃瓜趣個談 圖片 | 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死亡詩社》:究竟是哪一種教育,澆滅了年輕人心中的火種?
    這是英國詩人惠特曼的詩句,也是《死亡詩社》的開篇之辭。及時行樂",這句話不停地出現在同學們的腦海中,在基廷提到死亡詩社時,尼爾大受觸動。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重建死亡詩社的想法,在一個夜晚,同學們在熄燈之後悄悄溜出宿舍,在樹林中穿行了很久之後,他們到達了一個枯寂的山洞,重新點燃光芒,死亡詩社重建了。死亡詩社的重生,恢復的不僅是一個活力四射的唱詩之地,更是學生心中對真理、自由、理想的無限嚮往與渴求。
  • 《死亡詩社》詩歌就是生命力
    1989年6月2日,在加拿大的多倫多上映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死亡詩社》。乍一看名字,還以為是一部恐怖片,說不定會被嚇的屁滾尿流,從而腎上腺素飆升。看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腎上腺素確實飆升了,卻不是被嚇的,而是被感動的。
  • 《死亡詩社》——浪漫主義的悲劇
    《死亡詩社》講述的是在一所嚴格而又刻板的預備學校中,一位新來的老師基丁,作為這所學校曾經走出的優秀畢業生,立志於用自由的教學理念去改變學生,鼓勵他們成為自由思考者的故事。(在美國有色族裔往往處於社會底層,這一細節的設置也反映了威爾頓學校的傳統,優越和刻板)這一背景有助於我們理解,在影片的最後死亡詩社的新成員們目睹了尼爾的死,卻不得不指控基丁老師為尼爾的死承擔責任。因為,他們的家長必然付出了極大地財力和努力才將他們送入該校,這些孩子一方面畏懼父母的威嚴(越是有著社會地位的家族,往往越是階級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