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詩社》,一個漸漸地遠去的夢

2021-02-08 環球銀幕

在成為中學課堂必放的兩部電影之一(另一部是《放牛班的春天》),徹底「泛雞湯化」之前,《死亡詩社》曾在上映伊始時,在中國造成了我們如今難以想像的巨大影響。



有天涯網友在回憶當年某高校的文化生活時描述,《死亡詩社》在當時因為「講述的是一種反常規的教育方式」,「充滿著瘋狂、反叛,這與當時學生的精神氣質非常接近,它受到了熱烈的歡迎」。



2019年,是《死亡詩社》上映30周年。


30年過去,如今《死亡詩社》似乎隨著時代變遷藏起了自己鋒芒畢露的一面,人們大多只願意記住它讓人淚眼模糊的盛大結尾,而這支理想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讚歌,因為愈加難以真實地觸碰,而漸漸成為一個遠去的夢。




1959年,全世界都不再好好讀書的年代正在醞釀之中,這恰是暴風雨前最為沉悶難捱的年頭,而《死亡詩社》中的男孩們又正好被父母送來最為嚴肅教條的預備學校。


美國哲學家、教育學家約翰·杜威早在19 世紀末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繼續接受教育」的觀點,然而半個世紀過去,標榜「傳統、光榮、紀律、卓越」的威爾頓預備學院仍在進行著目的明確的刻板教育。


開學典禮後校長諾蘭與家長們的熱情寒暄讓人一陣惡寒,以升入名校為綱的教學方針背後,潛藏著制度、家庭與社會的密不透風的共謀。


照本宣科、循規蹈矩、抑制天性,這裡要培養的是一個個進入社會後即插即用的工具。




彼得·威爾導演的作品中,永遠存在著天性與制度的激烈碰撞,於是有了基汀老師這樣一個與預備學校的信條徹頭徹尾唱反調的老師形象。



他甫一登場就用戲劇化的方式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在逝去校友們的照片前如鬼魂般低吟——「及時行樂」。


他的教育方式內藏著導演威爾的神髓——沉悶的舊式教育多鐵板一塊,他傳道授業的欲望就有多強烈。


彼得·威爾更大膽地去掉了原劇本中基汀得絕症的設定,將他對個性教育的追求塑造得更純粹——尋找為何而生,不是因將死的自我,而是因欲重生的自我。


「我們讀詩寫詩,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員。而人類充滿了熱情。醫藥、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高貴的理想,並且是維生的必需條件。但是詩、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存的原因。」


惠特曼一脈自由奔放的詩歌成為完美的載體,基汀希望學生能從對這些浪漫主義詩歌的感觸中生發出掙脫桎梏、尋找自己聲音的自覺。




威爾鏡頭下的基汀成功點燃了火種,但也引起了自上映起就未曾停息的爭議。


他這樣大膽介入學生觀念塑造的教育方式,是否在製造著另一種凌駕與盲從?


尤其是尼爾自殺的悲劇,難道也是個性解放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基汀老師對於片中1959年的學生乃至社會來說幾乎是一個架空般的存在。


他雖然源自編劇湯姆·舒爾曼以自己少年時期一位老師為藍本進行的再加工,但卻被附加了太多超越這個時代(或早於這個時代)的想像與寄託,語焉不詳的經歷背景,更加深了角色單純的理想化色彩。


有趣的是,羅賓·威廉士之所以接下了這一角色,也是因為基汀像極了他學生時代夢想能遇見的完美老師。


因此與其說《死亡詩社》是一場過激的教育試驗,不如說它更像一次成年人的反躬自省,在基汀老師不避耳目甚至略顯誇飾的教學中,那些迫切點燃的人文主義光焰,每分每秒都帶著對年輕人們滿溢的傾訴欲,和一種「朝聞道,夕死可矣」的覺悟。




解放與監視,沉默與規訓,洞穴中的浪蕩詩會與經院般的金科玉律,在種種強烈的對抗之下,《死亡詩社》已經不能簡單地被視作一部少年成長的悲劇,而是具有了更多解讀的可能性。


然而影片激情擁抱的古典人文主義與浪漫主義,無論在故事發生的1959年,還是在影片上映的1989年,乃至30年後的2019年,都從未成為世界的主流,風笛奏響的湖邊校園,詠唱個性、天真與美德的語文課堂,從來就是一個現實之中無處容身的烏託邦。




及時發布熱點影事

有態度的原創影評

貼心的觀影指南

與微信用戶實時有獎互動




2019年第8期《環球銀幕》

快速購買長按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成員
    換學校不僅有十年的時間,而且要離開現在的詩社。父親的強權最後奪走了他的心愛的東西,並讓他感到希望破滅。死亡詩社成員其他人託德:作為尼爾的室友,他唯一的心魔就是自卑。他有個特別優秀的哥哥,作為優秀畢業生學生代表講話,大名鼎鼎。
  • 《死亡詩社》:從世界的另一個角度,才能看懂自己
    《死亡詩社》:從世界的另一個角度,才能看懂自己什麼樣才是盲從者?什麼樣又才是異類?」;在《死亡詩社》的影片裡,生命是每一個突破禁錮的「詩」,指引著思想迸發的精彩瞬間。《死亡詩社》劇照《死亡詩社》中透露出的是上世紀陳腐的宗旨:傳統、榮譽、紀律、卓越。可是在表面光滑的潔白的「木板」裡卻是腐蝕著黑暗、虛偽、汙穢、頹廢。
  • 死亡詩社:自由的思想用不受限制,即使是「死亡」
    死亡詩社:自由的思想用不受限制,即使是「死亡」 原創 | 吃瓜趣個談 圖片 | 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死亡詩社》:每一段青春對傳統的反抗都需要春風化雨
    電影《死亡詩社》又譯作《春風化雨》,是一部經典的美國校園勵志片。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這裡是家長眼中的百年名校,是全美最優秀的預備學院,它所推崇的是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片名的寓意影片片名「Dead Poets Society」直譯為《死亡詩社》。在影片中,死亡詩社是基丁學生時代學生自發的秘密團體,詩社的誓詞取自於梭羅的詩句「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的精華」,這也是詩社成員為之努力的方向。
  • 《死亡詩社》教會我們,即使孤獨前行,也絕不毫無疑義的活著
    《死亡詩社》教會我們,即使孤獨前行,也絕不毫無疑義的活著不知道你看過多少電影,在這一生中看過的電影中,最驚豔的一段是什麼。起碼對於我來說,就是《死亡詩社》中,最後一段的時候,一群學生站到桌子上,最後說出了一句「Oh Captain!
  • 死亡詩社:以夢為馬馳四方,詩與酒共敬遠方
    間歇性質疑自己,質疑自己還是當初的那個為追夢而敢放棄一切的純真少年嗎,我能對得起我的本心嗎,還是那個以夢為馬的行者嗎?記憶未曾褪色,詩意點綴星空。以夢為馬,不負韶華境由心生,苦海天堂我無從想起也不敢去想
  • 《死亡詩社》: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從未真正的活過
    ——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死亡詩社》講述的是:一個叫威爾頓預備學院的私立學校來了一位叫基汀的教文學課的老師。看著那些已經作古的校友們,「死亡」這個主題,再次從基汀老師老師向學生們傳達出來:「我們是蛆蟲的食物,在這兒的每一個人,有一天都會停止呼吸,變冷、死亡。」
  • 電影《死亡詩社》豆瓣8.9評分,溫暖卻充滿力量,送給迷茫中的你
    小編今天推薦的電影《死亡詩社》,豆瓣評分高達8.9分。它曾榮獲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並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提名。影片講述了1959年,內向的託德·安德森前去威爾頓預備學院讀書。
  • 《死亡詩社》:死亡是命運,活下去是責任
    如果只看美國電影《死亡詩社》的前半段,許多人會以為這是一部充滿著青春活力、勵志的校園電影。基廷老師的到來,給壓抑的學生帶來了一股春風。當一切都朝向好的方向發展時,電影情節突然反轉,尼爾開槍自殺,成了一場悲劇。這時我才恍悟,為什麼看前半段的故事時,總覺得片名有點文不對題,還以為是年輕人以「死亡詩人」自詡的耍酷。
  • 《死亡詩社》為了詩歌精神,這個老師最後選擇犧牲自己
    他們在基廷先生的支持下秘密組織了一個詩社,在半夜溜出宿舍到無人的山洞裡討論詩歌、理想與人生。後來因為基廷先生的新教學方式與校風嚴重不符而被學校開除,而他的學生們又回到了往日一成不變且無趣的學校生活中。但他們的思想已經產生了變化,基廷先生所教給他們的東西也如春雨一般灌溉了他們的心田。我認為這群學生是幸運的,在正值青春大好的時光遇到了基廷老師,他們的船長。
  • 《死亡詩社》:勇敢的心孤獨前行,沉默的人從不妥協
    《死亡詩社》作為一部1989年拍攝的電影,又被譯為《春風化雨》。講述了一個在美國男子貴族中學發生的故事。豆瓣評分9.1分,62屆獲得三項奧斯卡提名,並獲得最佳原創劇本獎,但是這些並不足以概括這部電影的美。
  • 《死亡詩社》:張揚的個性與自由的靈魂相結合
    基廷老師也畢業於這所威爾頓學院,深知這座學校壓抑的氛圍和體制化的教育,但他是一個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的老師。並不會像別的老師一樣採用循規蹈矩的教學方法。在基廷老師的課堂上,他會讓學生看著牆上的話,然後說出「珍惜時間,孩子們,它會讓你的人生大放光彩」這樣的話。
  • 《死亡詩社》詩歌就是生命力
    1989年6月2日,在加拿大的多倫多上映了一部影片,名字叫《死亡詩社》。乍一看名字,還以為是一部恐怖片,說不定會被嚇的屁滾尿流,從而腎上腺素飆升。看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腎上腺素確實飆升了,卻不是被嚇的,而是被感動的。
  • 《死亡詩社》:影響人生的力量
    《死亡詩社》:影響人生的力量 時間:2009.02.0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未知
  • 教育片神作《死亡詩社》,直剖教育的誤區,建議每個家長都看看!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部美國教育題材電影《死亡詩社》。講述了一個思想前衛的老師和一班處於青春叛逆期、渴望跳出條條框框的學生們之間的故事。這部獲過很多國際性大獎的影片給了我們教育上的很多啟示,真的是一部非常耐人尋味的教育片,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吧。
  • 你敢加入「死亡」的詩社嗎?死亡詩社解讀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週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30年前,3月25日的上午,一個詩人從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學院路校址出發,前往山海關,等候一列列車駛過
  • 電影《死亡詩社》|死亡洗滌人性本真,詩人的青春就該這樣度過!
    電影主要講述了死亡和詩歌的故事。然而在電影悲劇性的結尾到來時,我並沒有感覺到死亡的恐怖,更多的是復活的氣息,這種感覺正如電影的另一個名字——春風化雨。是什麼,將死亡——這一濃重的色彩衝淡了?這要看主人公尼爾的死因。
  • 《死亡詩社》:自由,或是死亡?
    今天我想推薦一部將近三十年前的電影:《死亡詩社》。在這部電影裡,沒有任何華麗的特效,也沒有太過精美的畫面,甚至它的故事結構都如此簡單,但就在這種樸素裡,我們反而能找到那種引發人心的東西。的確,他是一個船長,他作為一個真正的叛逆者,他帶領學生撕掉課本,站上講桌,尋找真正的自己。他說: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們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分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撐人的一生。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 《死亡詩社》中,誰才是「殺死」尼爾的兇手?
    好在他們遇到了基汀老師,基汀老師與其他嚴肅刻板的老師完全不一樣,他教學生如果自由思考、如何打破常規、如何野性咆哮,如何找到那條屬於自己的路……尼爾家世一般,是一個學習成績優秀聽話的好孩子,而他的父母傾盡所能把尼爾送進學校就是為了能讓他按照他們規劃好的道路出人頭地。尼爾長期在父親的高壓政策下無法喘息,只能順從。
  • 《死亡詩社》:浪漫是架構於現實之上的
    《死亡詩社》香港版的譯名是《暴雨驕陽》,臺灣版的譯名是《壯志驕陽》,不過根據本片感情複雜的故事內容,以及最後這些思想剛剛開化的孩子所得到的死亡結局,我更喜歡大陸的譯名《死亡詩社》。「死亡詩社」是對英文原名「Dead Poets Society」的直譯,似乎沒有太多的翻譯才華在其中,但是卻真實地概括了這部電影的意圖傳達的理念——自由的危險以及突破的代價。至於「暴雨驕陽」和「壯志驕陽」更偏向電影中青年的激情與浪漫,與「死亡詩社」相形之下顯得溫和一些。我本人認為如果按照港版和臺版的電影譯名來理解,其層次或許未免有些膚淺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