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是14-16世紀歐洲的一場重要的思想文化運動,也是歐洲復調音樂發展的黃金時期。在這段時期中,合唱藝術在歐洲蓬勃發展,展現了來自歐洲合唱藝術的繁榮局面,而其繁榮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一、合唱藝術是最古老的音樂形式之一
西方音樂主要起源於古希臘與基督教會音樂,早期的西方音樂主要以即興的單聲部為主,並且需要加上詩歌、或者舞蹈的配合,難以一枝獨秀。
而合唱這一音樂形式源自中世紀基督教教會的唱詩班,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左右,基督教教義在下層猶太人中風靡,早期的基督教成員主要都是猶太人,而猶太人堅信信仰耶穌能夠將他們從苦難中解救出來,所以他們利用固定的方式來禮拜,朝聖耶穌。
而在他們的朝聖活動中,音樂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朝聖禮儀中的重要一環。《馬太福音26:30》中寫到,「他們唱了詩,就出來往橄欖山去。」這其中的詩,指的就是讚歌,這也許就是後期合唱的雛形。
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赦令,宣布羅馬帝國內信仰自由,基督教由此初步獲得合法地位。有了官方的認證,基督教開始了對外宣傳教義之路,而這其中,基督教的禮儀音樂首先獲得認同,教會聖歌中的分聲部的歌唱方式清楚明白地表達了它是後期合唱藝術的前身。
隨著基督教的發展,教會聖詠也不斷流傳開來,且當時羅馬教會的權力至高無上,聖詠相關的禮儀也隨之完善跟統一。
合唱藝術的優美是因為復調音樂在聲部上表現形式的特殊性,以其獨特的音樂魅力傳達來自音樂中的美妙含義,合唱逐漸變為歐洲主要的音樂表現形式。
二、「人文主義」使合唱藝術掙脫舊俗的枷鎖
歐洲早期的合唱歌曲主要是經文歌、宗教禮樂,但隨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人們「人文精神」的感召之下,開始了一系列的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的激烈碰撞,與宗教歌曲相對立的世俗歌曲逐漸發展起來。
由於西歐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教會的過度發展,其建立的一系列嚴格的等級制度重新規劃了社會與人民的生活。在教會的管制下,中世紀歐洲的文學藝術與科學技術幾乎止步不前,加上黑死病的蔓延,受盡苦難的人們開始質疑自己心中崇高的神明的絕對權威,基督教地位自此開始動搖。
隨著羅馬帝國的藝術珍品的外流與《東方見聞錄》的現世,歐洲人民開始認識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之處,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成功促進了雙方的文化藝術的發展,人們有了新的認知,不再拘泥於宗教信仰中。
藝術跟文化形式也有了新的發展方向,藝術家們開始將現實生活寫入歌中,合唱的歌曲不再局限於宗教歌曲,更多具有民族性、現實性的人文歌曲似百花齊放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
中世紀的神學統治使歐洲人民壓抑、扭曲,而「人文主義」思潮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解救了壓抑困苦的歐洲人民,解放了其的思想禁錮。「人文主義」通過強調人的價值與尊嚴,提倡解放與自由、科學與理性,站在神的對立面,拉住人民不斷下墜的手。
三、反宗教、世俗化的發展促進了歐洲合唱藝術的繁榮
合唱藝術是宗教唱詩班發展而來的一種古老的音樂表現形式,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古舊思想與新潮思想激烈碰撞,一切藝術形式都在碰撞中轉變、發展,而合唱這一古老的形式又是如何在這一種大放異彩的呢?
1、文藝復興時期的聲樂演唱與理論技術有著相當大的進步
文藝復興時期,由於人們對音程協和觀念的轉變,人們早就不滿足於早期的復調音樂模式,意圖尋找更加開放、多彩的音樂形式。
恰逢文藝復興時期的到來,歐洲人民體會到了解放藝術的快樂與新奇,藝術家們開始創作人文主義內容的復調歌曲,一時間,歐洲復調音樂有了很大的發展。可以說,文藝復興時期是歐洲復調音樂發展的黃金時期。
我們如今科技發展迅速,每天的信息都像大爆炸一樣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信息的更迭與事物的發展成了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在中世紀時期,任何一場思想、文化、軍事的變革都是一次重大事件。
當時的人們會抓住稀少的機會,去改革、去創新,況且藝術與文化是西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們靈敏地感知藝術的變化,音樂的變調,像是我們如今的追星少女一樣,努力、殷切地追趕音樂的變化與進步。
2、人們開始體會到世俗音樂的美妙
文藝復興之前,歐洲音樂的主要體裁是宗教經文歌,宗教信仰受眾廣,與其相關的音樂創作具有較高的藝術性,且當時基督教教義風靡整個歐洲,社會風氣瀰漫著禁慾的宗教氣息。
但是到了中世紀,黑死病蔓延開了,人們對宗教神明產生質疑,長期被宗教統治著的人性被放大,社會終將受到衝擊。
中世紀的宗教主義早已發展完善,並且沾染上了權力與地位,不再是普通百姓所追求的真正奧義,而權貴與貧窮自古就處於對立面,貴族與貧民的矛盾不可調和,一場驚天動地的思想文化改革由此而生。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開始了反宗教活動,這是歐洲人民長期以來被壓抑的吶喊與反抗,而與宗教音樂對立的世俗音樂開始似雨後春筍拔地而起。
人們蹭起了世俗音樂的熱度,藝術家們被束縛的天性逐漸解放,帶有世俗色彩的現實音樂流淌於社會階層之中,不只是貧民,貴族中也不乏欣賞世俗音樂之人,且世俗音樂復調的音樂模式更加適合合唱來展現,合唱藝術的表演曲目逐漸由經文歌向世俗音樂轉化,歐洲音樂百花齊放。
3、東西方的文化交流與藝術刺激
合唱屬於歐洲早期的音樂表現形式,在經過封閉式的宗教統治時期之後,又迎來百花齊放的文藝復興時期。
且恰逢《東方見聞錄》即《馬可波羅遊記》面世,它作為初次在歐洲人民面前展現東方文明的書籍,狠狠地刺激了西方人一把,東方迷人的風土人情與逸聞趣事著實使歐洲人民嚮往,且也起了攀比之心。
在東方、在中國古代,我們將歌唱者稱之為伶人、戲子,言語間不乏嘲笑,目光中不缺貶低,但是在西歐,歌唱家是藝術家,是高雅的象徵。這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也是雙方的矛盾所在,你所貶低的卻是我所在乎的。
隨著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宗教改革」、「世俗音樂」等內容的影響,歐洲開始出現專職合唱的寫作人員與演唱人員,合唱不再是宗教專屬的音樂方式,普通人也能夠參與其中,合唱成了歐洲專屬的音樂文化,加上來自東方文化與羅馬文化的刺激,歐洲人民也開始流行「國貨風潮」。
文化當然還是自己的香。不同於如今印度抵制中國貨的盲目,歐洲藝術家們開始嘗試更加世俗、現實的表達方式,使合唱作品真實地為世俗的人們帶來快樂和享受。
一件藝術品能夠展現作者蘊含於其中的深意,普通的歐洲平民也能夠從歌曲中接收來自音樂家的快樂跟享受,合力促成了合唱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繁榮局面。
只有見識到了外面的精彩,才能更加清楚地認清過去的無知,經過宗教壓制時期的歐洲人民觸底反彈,以百花齊放的姿態向世界人民展現來自歐洲的專屬文化與藝術認知。他們不怵於犯錯,但錯了就改,他們通過勇敢地改變自身來造出更寬廣、更筆直的道路。
合唱藝術在文藝復興時期的大放異彩,不在於人數,也不在於音調,而在於合唱是歐洲文明自身發展的產物與藝術,文藝復興的重點在於復興、改革,重拾過去的文明精華,打破宗教壓抑所帶來的黑暗。
文藝復興並非只是對思想、文化進行改革創新,也是一次對政治、權勢的挑戰與衝撞,宗教為何能夠壓制歐洲人民?就是因為它與權勢關係過於緊密,雙方之間的灰色地帶過於模糊,宗教一詞背後蘊含了無數的名詞與形容詞,權勢滔天的、富有的、主宰一切的、貴族地盤等等。
當一個組織的觸角過多,就需要進行修剪。歐洲歷史上有著多次的文化革命,他們殷切勇敢,欣欣向榮,同樣希望含蓄如東方人,心中也同樣燃燒著不滅的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