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人們總是對教會的迂腐充滿著指責,也沒有對天主教自身的改革進行肯定,兩者在反對天主教腐敗以及教會特權的目標雖然一致,但是各自又有著不同的內涵與區別。
在探究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問題上,很多著作將它們劃為同等性質,把義大利興起的文化運動稱作 文藝復興,同時將德國宗教改革視為文藝復興運動。
把天主教會看做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共同敵人,但事實上多位教皇都不程度的對文藝復興進行支持並在教會內進行整頓與改革。
對文藝復興的內容過於狹隘理解,文藝復興並不只是文學、藝術、哲學與政治,還涵蓋了經濟、法學、教育和社會生活等知識領域。
兩者的發展有著明顯差異,文藝復興以1321年為開端,到1637年《方法論》的發表為結束標誌。
而宗教改革運動以1517年馬丁路德思想提出,各個國家的不同程度的發展情況則結束時間也各不同。
「文藝復興四百年」
文藝復興開始於14世紀,15世紀得到發展,16世紀處於高潮時期,17世紀結束,前兩個時期以義大利為核心,而後兩個時期則以英法等國家為主。
宗教改革是以宗教、教會和封建勢力為核心展開的運動,每個國家進行的程度不同。批判西門與尼古拉主義的同時,也要肯定天主教自身進行的改革。
雅各布的《文藝復興的文化》將文藝復興視為文明整體進行描述,道出這一時期的文化與中世紀文化的差異。它是文藝復興研究的滌訕之作,有著相當重要的的研究價值。
它綜合各國對文藝復興的研究成果,主張文化史的創新精神,在著作結構上進行創新,打破傳統史學只對政治、軍事和外交限制的枷鎖;也沒有隻介紹文化,而是將當時社會環境結合闡述。
對新興文化進行肯定,改變上層階級主導的時代觀;深層次描述古典文化復興,對人文主義進行肯定,樹立新世界觀。
但他的作品由於歷史觀的限制仍然有著不足之處,書中把中世紀看做暗無生機的時期,沒有對經濟與社會物質生活進行闡述,把文藝復興的發展看做統治者的提倡,無視人民群眾的藝術創作。
西蒙斯的《文藝復興史》與《文藝復興的文化》共同被稱為文藝復興史權威著作,但比雅各布有著明顯的進步。
在書中西蒙斯以專門的章節分別記載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藝術與方言文學、描述佛羅倫斯時期的文藝活動、論述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對文藝復興運動較為繁榮的城市進行闡述並且列舉了名人小傳。
這本書同樣有著不足之處,過多的描述了政治事件,不談當時的經濟特點,內容僅局限於文學、藝術與歷史。
「中世紀並非完全的黑暗與靜止,文藝復興的發生也不是非常突然的。」
維因斯坦主張使用新的方式觀察並對社會進行分析,同意雅各布認為文藝復興是新文化的體現,同時對雅各布的思想進行部分擴展。
不應該把文藝復興與中世紀文化分開而談,而是從中世紀的社會發展研究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產生的背景;不能把文藝復興的成就完全歸於統治者的支持,要把各個城市力量共同闡述。
雖然文藝復興應該和中世紀文化聯繫起來,但是他們有著本質的差異,不能夠侃侃而談,文藝復興更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運動。
在疆土廣闊的歐洲,每個國家的文藝復興運動有著不同的發展情況。
14世紀的義大利各個城市之間的繁榮程度不同,佛羅倫斯在政治和經濟上是最繁榮的;威尼斯則以貿易為主,政治發展不完善;米蘭等城市則處於小君主的統治;薩伏衣公國則處於經濟文化都落後的階段。
義大利文藝復興整體特點是佛羅倫斯最早出現,培育大量先進知識分子並活躍在歷史舞臺,成為各個國家學者學習的重要城市,同時義大利的人文主義者思想更為理性。
德意志緊靠義大利,受人文主義思想影響較早,文藝復興集中在大學產生,對傳統宗教、哲學等問題以著作進行闡述,批判天主教會的弊端,為宗教改革運動興起做思想鋪墊。
大量作品中要求脫離教皇統治,反映了德意志當時的社會矛盾;新興資產階級勢力微弱,人文主義者的改革思想不夠堅決。
法國文藝復興主要在宮廷中發生,因為當時的王權強盛,資本主義需要與國王聯盟,他們初入宮廷,國王和貴族的喜愛;文學成就繁榮,出現許多文化沙龍與詩社。
先進的思想文化增強了全國人民的凝聚力,並且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一起進行,共同促進發展。
英國的文藝復興運動出現相對較晚,16世紀後期才發展到熱潮,國家主張人文主義思想的普及,興辦教育;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充分體現在文學作品中。
西班牙由於資本主義發展極為緩慢,16世紀中期才出現文藝復興運動。西班牙積極對外進行殖民活動,許多人文主義者對這一行為進行批判;騎士文學和宗教文學仍廣為流行,出現了《唐吉坷德》等重要作品。
積極參與宗教改革的人士多為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者,他們反對愚昧與無知,主張學習知識和思考;敢於質疑傳統神學,試圖打破舊思想;強調人的個性,發現人的價值。
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有著共同之處,他們都會從歷史尋找對改革有幫助的內容,文藝復興以古典文學為養分進行文化運動,宗教改革以基督教早期「博愛」思想作為改革內容。
16世紀宗教改革主要有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多種宗教改革運動。
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相對全面,所以有著明顯的成效。他否定教會權威,主張廢除教皇對德國的壓迫,要求政教分離,提倡文化教育。馬丁路德思想受到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建立起新教。
加爾文宗教改革在歐洲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在著作《基督教要義》中貫徹馬丁路德思想,並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成為加爾文主義。
但他與路德的主張也有著明顯差異,路德強調以人為中心,加爾文主張上帝為主體,人為上帝而生存;路德認為人必被救贖,獲得成功,加爾文提出上帝拋棄人,人將受到苦難與責罰。
加爾文宗教改革主要做到加強立法、禁止奢靡之風;重視資本主義發展,鼓勵創造財富;限制人的思想,懲罰異端思想;教會不屬於教皇與國王,由市民進行管理。
英國聖公會不同於前兩種改革,是由國王在全國推行的思想。英國宗教改革是為了維護人民利益與鞏固統治。
亨利八世雖然倡導宗教改革,但是仍是天主教會的虔誠信徒,伊莉莎白一世時期通過《三十九條信綱》成為新教教綱,同時保護了天主教與新教的利益。
歐洲宗教改革是人類思想前進的重要標誌,使歐洲進入近代社會,加快近代國家與資本主義的形成,信仰新教的國家都成為強大資本主義國家,改變了天主教壟斷格局,新教權力得到保障,實現了政教分離。
參考文獻
《歐洲文藝復興史》
《十二世紀文藝復興》
《宗教改革史》